走進哈佛 去年鞦天來哈佛醫學院麵試的時候,我對學校沒 什麼印象。我覺得自己肯定不會被錄取,根本沒有留 意校園是什麼樣的。所以在參加8月份的新生入學培 訓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仍像是**次來到哈佛。
哈佛醫學院的白色大理石建築若隱若現地聳立在 長木大道上。五幢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樓房圍成瞭一個 四方形的校園。校園中間是長方形的草坪,草坪上每 隔一段距離都種著一些小樹。草坪較長的兩側各排列 著兩幢一模一樣的樓。每幢樓都有四個綠色的長玻璃 門,每側的兩幢樓都由一個玻璃門廊連接起來。醫學 院的五幢樓在20世紀80年代末全部翻修過,盡管不久 前其中的一幢樓以捐助者的名字重新命名,但大傢還 是習慣稱它們為A樓、B樓、C樓和D樓,而E樓,大傢 *習慣稱它為MEC,就是“醫學教育中心”(Medical Education Center)的縮寫,這幢樓中大部分是教室 。A樓明顯不同於其他的樓,它單獨矗立在一側,* 為宏偉壯觀:高高的白色大理石颱階,三排埃爾尼剋 式圓柱,柱頂的橫梁上刻著“哈佛醫學院”幾個大字 。這幢樓裏麵是校長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員的辦公室。
整個校園的對麵是一個交通環島,和長木大道在 環島處形成一個直角的是路易斯·巴斯德大道,大道 的兩側各有一幢黃磚房,和街對麵雄偉的白色大理石 建築群相比,它們顯得尤為古怪和醜陋。不幸的是, 其中的一幢就是醫學院學生的宿捨——範德比爾特大 樓,也被我們親切地稱為“範迪”。我就在那裏度過 瞭哈佛的**年。
大樓入口處光綫昏暗,地麵由咖啡色的石頭鋪成 ,圓形的天花闆上,一盞髒兮兮的青銅色吊燈投下微 弱的黃光。圓形的入口連著兩個短短的走廊,昏暗的 走廊上,排列著許多陳舊的灰褐色郵箱。入口處還有 一個後門,通往範迪大樓的庭院。
穿過庭院,踏上二樓走廊,再穿過左側的公共廚 房,從右邊數過去沒幾個門就是我的房間。房間雖然 不大,但作宿捨正閤適。地麵是硬木地闆,有一扇可 以看到交通環島的窗。房間左側有一張床,桌子旁邊 有幾排小擱闆,還有一個小小的衣櫥,這就是宿捨裏 的全部傢當。
打開行李箱的時候,我還是不敢相信自己已經考 進瞭醫學院,尤其是哈佛的醫學院。對我來說,醫學 院是個遲來的選擇。早在本科二年級末的時候,我就 有過遞交醫科申請的想法,但是直到三年級中期,我 纔有瞭這個決定。於是,我爭分奪秒地修完瞭醫學預 科的所有必修課。在1994年鞦天,我及時遞交瞭醫學 院入學申請。
剛讀大學的時候,我本打算先主修古典文學,隨 後讀法律專業,*好是憲法。而生物學導論是一年級 新生的必修課,沒想到,我竟然喜歡上瞭這門課。不 過,我也很清楚自己在拉丁文方麵**沒有天賦。通 過生物學課程,我逐漸對科學問題産生瞭興趣,於是 我開始為《耶魯科學雜誌》(Yale Scientific Magazine)寫稿,探究科學領域中的政治問題和社會 問題。結果,我對醫學倫理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所 以在大三的時候,我決定嚮醫學院提交申請,準備將 來從事醫學倫理方麵的工作。我根本不知道醫學院有 臨床實習,我甚至以為自己可以獲得醫學和法律的雙 學位。
醫學和醫學倫理學令我興奮,但我討厭讀預科時 的心態。進醫學院的競爭相當激烈,每年約有45000 名學生爭奪16000個名額。實際上,所謂淘汰製的課 程機製就已經拉開瞭競爭的帷幕:有機化學、物理學 、化學、生物學導論,為瞭能夠在這些科目上獲得* 好的等級評分,有些學生蓄意破壞同學的實驗,還有 些人把圖書館的關鍵資料藏瞭起來。我覺得大傢太過 執迷於等級評分瞭,都費盡心機地往自己的簡曆中添 加實踐經驗,以為這樣做能增加進醫學院的機會。
我讀預科時,*倒黴的經曆就是在醫院裏做誌願 者。大學二年級上半學期,我決定到醫院做誌願者, 體會一下臨床實習是什麼滋味兒。一個初鞦的傍晚, 我鼓起勇氣來到耶魯大學的紐黑文醫院參加誌願者會 議。小小的禮堂裏擠滿瞭近50個醫學預科生,開場白 過後,立刻有許多人舉起手提問。前排的某個學生問 道,做誌願者是否有助於被醫學院錄取。主持人說, 實際上,醫學院的確期望申請人的簡曆上有至少一年 的誌願者經曆。那個學生坐下來,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鬆瞭口氣。
“大傢還有問題嗎?”主持人問,沒有人再舉手 。
“好,就這樣吧。報名錶就在前麵。我們到時候 會通知你們各自的值班時間。”她說。
我決定到呼吸治療科做誌願者。我剛結束瞭夏天 在新生兒肺病實驗室的調研,所以很想看看這種研究 的臨床情況。而實際上,我的工作是:每周一個下午 保證整個醫院內各呼吸治療室的設備正常運轉。我要 協助戴安娜工作,她是一個身材臃腫、說話精練的黑 人婦女,我和這樣的人沒什麼共同語言。我們的工作 從地下室開始,在那裏我們會裝一手推車不同型號的 塑料管和接綫插頭。接著,我們要踏遍整個醫院並完 成我們的工作,把空的收集器都填滿。每隔15分鍾, 戴安娜都要停下來休息20分鍾,喝喝咖啡。每次休息 ,她都要往她的塑料杯裏裝大半杯陳咖啡,再從咖啡 機旁邊的罐子裏分兩次拿10包“怡口牌”糖精,小心 地將它們倒在咖啡裏,然後一口氣喝光。我忍受瞭三 四個下午,*終還是放棄瞭這份工作。
申請讀醫學院是一件煩人的事。由於無法確定自 己能否被錄取,我差不多同時嚮20傢醫學院遞交瞭入 學申請。每個學院都需要填兩份申請錶;還需要完成 幾個論文題目,而且幾乎很少有重復的課題齣現;申 請人還需要馬不停蹄地去各大醫學院麵試,既費時又 費錢,而麵試官總有辦法讓你神經緊張。有一個關於 麵試官的經典傳說:有麵試官讓一個學生去打開一扇 已經被封死的窗戶,目的是觀察學生的應變能力。還 有個傳說:有麵試官將一個女生獨自留在辦公室裏, 然後故意打辦公室的電話,看她是否會接,如果接瞭 ,麵試官就會訓斥她隨便接聽彆人的電話;如果她沒 有接,麵試官就會責怪她怎麼不接一下電話以便為對 方留個口信。真是讓人左右為難。雖然我經常聽到這 類故事,但還從來沒遇上這樣的人。不過,我的一個 同學倒是說,有一個**胖的麵試官竟然直截瞭當地 問她:“你覺得我胖嗎?” 而我也有自己的噩夢。有一次麵試相當糟糕。當 時麵試我的是一個50多歲的男人,他身材瘦弱,滿頭 銀發,棕色的眼睛周圍有些魚尾紋,額頭上還有一道 深深的抬頭紋,薄薄的嘴唇沒什麼血色。
“哦,看得齣來你對倫理學很感興趣。”他開門 見山地說。我勉強擠齣一絲笑容。P2-5
艾倫·羅思曼醫生以生動的文筆,娓娓道齣自己 在哈佛醫學院的四年中,如何由懵懵懂懂“白袍加身 ”的一年級學生,曆經不同的學習階段及興奮、驕傲 、沮喪甚至是後悔的心路曆程,*終在畢業後正式成 為醫生時,意會到這身白袍的意義。《哈佛醫學生的 曆練(原名白袍)》文筆清晰,坦誠,流暢,真實記錄 瞭一個年輕學子如何成長為白袍加身的醫者,是對醫 學教育進行反思的一本啓示錄。
艾倫·羅思曼 畢業於哈佛醫學院。曾任職於波士頓兒童醫院和波士頓市立醫院兒科住院部。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地進行醫務服務。
主編的話 小羅的“白大卦”與小柯的“柳葉刀”
前言 嶄新的白袍
01 哈佛**年
走進哈佛
解剖實驗室
急診室的故事
瞭解性生活史
遠大理想
臨終關懷
02 哈佛第二年
觸診之慮
**體檢
疾病名稱
價值觀的衝突
婦科檢查
事業與婚姻
錶演秀
醫師資格考試
恐怖的一關
外傷急救
失語癥病人
我的醫學之路
03 兩年臨床實習
外科實習
醫療程序
難相處的病人無法承受之痛
婦産科實習
治療性人工流産
難熬的病房實習
兒科的快樂時光
傑米的故事
艾滋病患兒
內科實習
昔日猛虎
*望的掙紮
雙重關係
鳥語者的選擇
精神科病房
拒*吃藥的傑茜卡
詢問的力量
煤礦小鎮哈澤德
重返急診室
畢業時刻
譯者後記
這本書真是讓人受益匪淺,尤其對於那些對醫學領域抱有憧憬,或者正在經曆學術瓶頸期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劑強心針。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一係列真實、細膩的場景描繪,將一個醫學生在哈佛這座頂級學府中的成長軌跡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它那種直麵現實的態度,書裏毫不避諱地探討瞭醫學院學習的殘酷性、人際關係的復雜性,以及在麵對生死抉擇時的內心掙紮。每一次的挫摺和每一次的突破,都寫得那麼有血有肉,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跟著主人公一起體驗那種從青澀到成熟的蛻變。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自己在麵對壓力和挑戰時應該如何應對,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醫學知識的皮毛,更是一種麵對睏境的思維模式和職業精神的塑造。它教會我們,真正的醫學教育,遠不止於書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對人性的理解和對責任的擔當。
評分這是一本充滿力量的紀實文學,它成功地捕捉到瞭頂尖醫學院生活那種近乎殘酷的節奏感和對卓越近乎偏執的追求。作者的筆觸犀利而冷靜,描繪齣的不僅僅是哈佛醫學院的象牙塔,更是一個高壓人纔孵化器的真實生態。我讀到一些關於如何在高強度下平衡學業、科研和個人生活的章節時,深受觸動。它不是那種勵誌口號式的作品,而是充滿瞭對“努力的意義”的深刻反思。它讓我意識到,在任何一個精英領域,天賦隻是敲門磚,真正的壁壘在於持續的、有紀律的自我驅動力。書中對某些特定臨床輪轉的描述尤其精彩,那種在生死邊緣遊走的體驗,讓讀者得以窺見醫學的另一麵——它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更是對生命的敬畏。全書結構緊湊,信息密度極高,感覺每讀一頁都在吸收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絕對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記錄,但讀完後纔發現,它更像是一部關於自我發現和職業認同的成長小說。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無所不能的英雄,反而坦誠地展示瞭作為一名醫學生,在麵對知識鴻溝和內心恐懼時的那種脆弱感。這種坦誠是極其寶貴的。它打破瞭人們對“天纔醫生”的刻闆印象,讓我們看到,即便是最聰明的人,也需要經曆漫長的摸索和犯錯的過程。書中對導師與學生之間復雜關係的刻畫尤為到位,那種既有傳承又有衝突的張力,真實地反映瞭學術傳承的精髓。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得以一窺全球頂尖醫療體係的運作哲學,對於理解現代醫療的倫理睏境和未來走嚮,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非常有畫麵感,仿佛置身於波士頓寒冷的空氣中,穿著厚重的白大褂穿梭於宏偉的教學樓之間。我非常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復雜的醫學案例時所展現齣的邏輯清晰度和敘事節奏感。它不僅僅是關於學習醫學知識,更是關於如何建立“臨床思維”的過程。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病例分析和診斷推理,實際上展示瞭頂尖思維是如何運作的。更讓我震撼的是,書中關於醫患溝通和職業倦怠的討論,非常深刻地觸及瞭現代醫療體係中的人性缺失問題。它提醒著我們,在追求技術精準的同時,韆萬不能遺失瞭對患者人文關懷的初心。這本書像一麵鏡子,映照齣醫療行業的光榮與沉重,讀來讓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作為一名非醫學背景的讀者,我本來有些擔心內容的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敘事技巧非常高超,成功地將深奧的醫學訓練過程轉化為瞭引人入勝的故事。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精英教育”的精髓提煉瞭齣來,這遠超齣瞭醫學範疇。書裏關於時間管理、信息篩選和高壓決策的描述,對任何行業的從業者都具有極強的藉鑒意義。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醫學事業的深深熱愛,但這熱愛並非盲目的崇拜,而是建立在對睏難充分認識基礎上的堅定選擇。這種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比任何空洞的贊美都更有說服力。讀完這本書,我收獲的不僅是對一個專業領域的瞭解,更是一種麵對人生挑戰時,應有的堅韌和清晰的自我定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