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十年典藏版)(精)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十年典藏版)(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晓波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企业史
  • 经济史
  • 两千年
  • 典藏版
  • 精装
  • 古代史
  • 近代史
  • 商业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
ISBN:9787508660721
商品编码:26682011524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十年典藏版)(精)
  • 作者:吴晓波
  • 定价:58
  • 出版社:中信
  • ISBN号:978750866072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1-04
  • 印刷时间:
  • 版次:
  • 印次: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352
  • 字数:300千字

编辑推荐语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十年典藏版)(精)》是《浩荡两千年》十周年典藏版,也是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收官之作。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么早慧而晚熟?中国的商人在社会进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的政商关系为何如此僵硬而对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建成?在公元前7世纪到1869年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里,财经作家吴晓波继续前两部作品的研究主题,再次探寻**与资本、政策与商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寻找出这些事关当代的问题的答案。

内容提要

本书是《浩荡两千年》十周年典藏版,也是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收官之作。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么早慧而晚熟?中国的商人在社会进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的政商关系为何如此僵硬而对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建成?在公元前7世纪到1869年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里,财经作家吴晓波继续前两部作品的研究主题,再次探寻**与资本、政策与商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寻找出这些事关当代的问题的答案。作者的写作表明,在高度专制的集权制度下,权力与商业的对立、紧张关系,贯穿于两千余年的帝国时期。两千余年来,**机器对商业的控制、干扰及盘剥,是阻碍工商文明发展的*重要的因素,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企业史,归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在《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一书中,以上问题有的已找到了答案,有的则还在大雾中徘徊。

作者简介

吴晓波 知名财经作家,巴九灵新媒体、蓝狮子财经出版创始人,常年从事中国企业史和公司案例研究。著有《大败局I》和《大败局II》、《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广具影响力的财经类经典畅销书,著作两次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
  2014年在微信、爱奇艺等内容平台开设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超过300万,是**数一数二的个人财经类自媒体之一。
  2016年在微信、喜马拉雅FM推出付费音频会员服务“每天听见吴晓波”,现已有超过40万付费用户。

目录

总 序 “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
前 言 企业史就是一部政商博弈史
第一章 商人出身的“千古一相”
第二章 商父的诞生
【企业史人物】治生之祖
第三章 铁血兵马俑
【企业史人物】奇货可居
第四章 商人的自由时代
第五章 帝国的逻辑
【企业史人物】弘羊难题
第六章 *后的世族
【企业史人物】石崇斗富
第七章 长安城里的商人
【企业史人物】唐诗商人
第八章 乱世思弘羊
【企业史人物】妇人经商
第九章 虚弱的繁荣
第十章 走到尽头的变法
第十一章 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
第十二章 “男耕女织”的诅咒
第十三章 晋徽争雄
【企业史人物】耶稣教士
第十四章 权贵经济的**
【企业史人物】南方海盗
第十五章 寄生动物
【企业史人物】商帮会馆
第十六章 爬满虱子的“盛世”绸缎
第十七章 夕阳下的工商图景
【企业史人物】日升日落
第十八章 被鸦片击溃的帝国


穿越千年风云,探寻中国企业文明的源起与流变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经济活动的脉络如同纵横交错的经纬,编织出中华文明独有的商业图景。从春秋战国时期萌芽的个体经营,到明清时期逐渐成形的商帮与官营工坊,再到近代工业文明的曙光初现,这数千年的时光,孕育了无数影响深远的商业实践与企业形态。 本书,《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十年典藏版》,并非泛泛而谈的中国经济史,而是聚焦于“企业”这一核心概念,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挖掘自公元前7世纪至1869年这漫长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商业主体、组织形态、经营模式以及商业精神的演进轨迹。它不是对所有历史事件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精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企业实践,通过十年间精心梳理与深度挖掘,以典藏版的品质呈现给读者。 第一卷:春秋战国的勃兴与早期商业形态的萌芽(约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221年) 本书的序幕,拉开了在那个风云激荡、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期,虽然尚无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概念,但正是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催生了形形色色的商业活动和早期商业组织。 个体经营与专业化分工的兴起: 铁器牛耕的推广,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使得一部分人得以脱离农业生产,转向手工业和商业。诸如冶铁、制陶、纺织、酿酒等手工业者,以及从事货物交换的商人,开始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通过对当时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梳理,展现这些个体经营者的生存状态、经营手段以及他们如何在新兴的商品市场中寻求生计。例如,我们会探究那些技艺精湛的工匠,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技艺转化为商品,如何与消费者建立联系,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他们的经营。 “市”与早期商业集聚: 随着商品交换的活跃,各地出现了专门的集市(“市”),成为商品流通的中心。这些市场不仅是交易场所,更是信息交流和商业合作的平台。本书将描绘这些早期市场的运作模式,以及它们如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会了解市场的规则、度量衡的统一(虽然在早期并不完善)、以及在“市”中进行交易的商人的社会地位。 早期商业组织的雏形: 虽然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法,但一些规模化的商业活动已经开始显现出组织的特征。例如,诸侯国的官营手工业,以及一些富商大贾联合经营的模式,都可以看作是早期商业组织的萌芽。本书将侧重于分析这些组织的规模、管理方式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比如,我们会关注那些拥有大量奴隶和雇工的大型作坊,以及那些以合伙形式经营的商团,分析他们的资金运作和风险分担机制。 第二卷:秦汉大一统与官营经济的强化(约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商业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统一的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国家对盐、铁等重要资源的垄断经营,也成为这一时期企业形态的重要特征。 国家垄断与官营工坊: 秦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盐和铁的生产与销售。这些官营工坊和盐场,是当时规模最大、组织最完善的“企业”形态。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官营企业的运营模式,包括其组织结构、生产技术、劳动力组织以及利润分配等。我们会了解中央政府如何通过这些垄断企业来获取财政收入,以及这些企业对当时社会经济和民生可能产生的影响。 民间商业的活力: 尽管存在官营垄断,民间的商业活动依然活跃。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贸易日益频繁,涌现出一批活跃在国际贸易中的商人。本书将展现这些民间商人的经营策略、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例如,我们会关注那些往返于长安与罗马之间的商队,了解他们的货物、行程、以及他们在异域的生存之道。 商业税收与政府管制: 秦汉时期,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税收和管制。本书将探讨这些政策如何影响商业的发展,以及商人如何在政府的监管下寻求发展空间。我们会分析当时的商业税率、市场管理条例,以及商人如何应对这些规定,甚至进行规避。 第三卷: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商业模式的多元化(约220年—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然而,在分裂与融合的进程中,商业模式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 门阀经济与地方性商业网络: 门阀士族不仅掌握政治权力,也通过土地和奴隶经济积累财富,形成强大的地方性经济网络。本书将探讨这些门阀经济如何渗透到商业领域,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进行商业活动。我们会研究门阀家族内部的商业运作,以及他们如何与其他商业力量进行竞争与合作。 江南经济的崛起与对外贸易: 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崛起。同时,江南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手工业,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本书将描绘江南地区新兴的商业力量,以及他们如何与海外进行贸易。我们会关注那些活跃在扬州、广州等地的商人,了解他们的贸易商品、航海技术以及他们所建立的商业网络。 手工业的专业化与地域性品牌: 这一时期,一些地区的手工业开始形成独特的风格和品牌,如越窑青瓷、建安纸等,开始在市场上赢得声誉。本书将梳理这些地域性手工业的发展,分析其产品特色、生产工艺以及市场销售渠道。我们会尝试还原这些品牌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并传播,以及它们如何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 第四卷:隋唐盛世的辉煌与商业组织的成熟(约581年—907年)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及完善的市场管理,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运河与陆上交通的动脉: 大运河的开凿,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本书将重点分析大运河沿岸的商业活动,以及它如何催生出一批繁荣的商业城镇。我们会探究沿岸城市的商业布局、商品流通、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类商业组织。 “行”与早期商会的兴起: 随着商业活动的规模化和复杂化,“行”(类似现代的行业协会或商会)开始兴起。这些“行”在维护行业利益、协调商业纠纷、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将深入研究“行”的组织形式、运作机制以及它们在唐代商业体系中的地位。我们会分析不同行业的“行”,例如钱行、布行、米行等,了解它们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 对外贸易的盛况与“市舶司”的雏形: 唐朝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空前繁荣,尤其是在海上贸易方面。虽然“市舶司”在宋代才正式设立,但唐朝已经有了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和制度。本书将展现唐朝对外贸易的盛况,以及早期海上贸易管理制度的萌芽。我们会关注广州、扬州等地的对外贸易港口,了解进出口的商品,以及参与贸易的各国商人。 第五卷:宋元时期的变革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探索(约960年—1368年) 宋元时期,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货币经济的深化,以及一批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为我们理解中国企业形态的演进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纸币的出现与金融业的发展: 北宋出现的纸币(交子),是世界货币史上的一个创举,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流通和金融业的发展。本书将分析纸币的发行与流通,以及它对当时商业活动产生的影响。我们会探讨当时的金融机构,如“柜坊”,以及它们在资金借贷、汇兑等方面的作用。 “工头”、“管勾”与早期企业管理: 官营和私营手工业都出现了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例如,官营作坊中的“工头”、“管勾”等职位,以及私营作坊中雇佣的“管领”,都体现了早期企业管理的雏形。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管理者的职责、权力以及他们如何组织生产。 “会子”、“团行”与大规模商业合作: 宋元时期,出现了更大规模的商业合作组织,如“会子”(类似合股经营)和“团行”(类似联营)。这些组织能够集中大量资本,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贸易。本书将重点研究这些大型商业合作的模式、运作机制以及它们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例如,我们会分析那些控制大量丝绸、茶叶贸易的“团行”,以及它们如何进行跨区域的销售和定价。 海外贸易的繁荣与“市舶司”的制度化: 宋朝设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标志着海上贸易的进一步制度化和专业化。本书将深入探讨“市舶司”的职能、运作以及它对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贡献。我们会了解当时的航海技术、贸易路线、以及“市舶司”如何管理外国商人、征收关税。 第六卷:明清时期的商帮与家族企业(约1368年—1869年)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商业组织达到一个高峰,以“商帮”为代表的地域性商业集团,以及以家族为核心的商业企业,构成了这一时期商业的主体。 四大商帮的崛起与辉煌: 山西晋商、徽商、闽商、粤商等四大商帮,凭借其雄厚的资本、遍布全国的商业网络和精明的经营策略,在中国经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将对这四大商帮进行详细的考察,分析它们的组织结构、经营理念、发展壮大的原因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我们会深入研究晋商的“晋翘”制度、徽商的“贾而好儒”理念,以及闽商和粤商在海外贸易中的活跃表现。 家族企业与宗法制的结合: 许多商帮都以家族为纽带,将宗法制度与商业经营相结合。本书将探讨家族企业在明清时期的特点,包括其股权结构、继承制度、以及家族文化对商业经营的影响。我们会分析那些延续数代、规模庞大的家族企业,以及它们如何在这种模式下保持竞争力。 “牙行”与现代中介服务的雏形: 明清时期,“牙行”作为一种商业中介机构,在商品买卖、信息传递、货物储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将研究“牙行”的业务范围、服务模式以及它们在流通环节中的关键作用。我们会了解“牙行”如何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如何承担风险,以及它们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 官商勾结与特许经营: 尽管商业自由度有所提高,但官商勾结和特许经营现象依然存在。本书将探讨这些现象如何影响商业的公平竞争,以及商人如何在官方的支持或压制下寻求生存与发展。我们会分析那些通过官府特许而垄断某些商品的商人,以及那些与官员存在利益往来的商业巨头。 早期工厂与近代工业的曙光: 尽管整体上仍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但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规模化的生产组织,以及一些引进西方技术的尝试,这为近代工业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本书将关注那些具有近代化特征的生产单位,如官办的军工生产、民间的丝绸、棉布的大规模作坊,以及一些尝试引进新技术的案例。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十年典藏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史料支撑,生动的案例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企业发展史画卷。它不仅是一本回顾历史的书籍,更是一次对中国商业精神、组织智慧以及经济文化根源的深度探寻。通过对这漫长岁月中形形色色的商业主体和经营实践的梳理,我们得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洞察中华民族独特的商业基因,并为当下的商业实践提供深刻的历史借鉴。这十年典藏版,以其精良的制作和内容的深度,必将成为中国企业史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历史充满兴趣的读者来说,《浩荡两千年》是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企业”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明如何孕育和发展商业精神的史诗。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古代商人的智慧和胆识深深吸引,他们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抓住机遇,拓展市场,积累财富。书中对于早期官府对商业的控制和干预,以及民间商业力量如何在这种限制下寻求发展的描写,都让我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物产”与“贸易”的连接,关于“技术”与“商业”的互动,以及关于“制度”与“创新”的博弈。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商业的进步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这本书以一种极为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韧性”和“活力”,以及中华民族骨子里蕴含的商业智慧。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智慧的宝贵之作。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中国那些形形色色的“行当”和“商号”充满好奇,而《浩荡两千年》则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商业形态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从早期的手工业作坊,到后来的大宗贸易,再到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商业模式,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晋商”和“徽商”的段落印象深刻,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人,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的弄潮儿。他们的商业网络如何触及到遥远的地域,他们的经营哲学如何穿越时代的变迁,他们的风险控制和家族传承之道,都值得我们今天去学习和借鉴。阅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熙熙攘攘的市集,亲眼目睹那些大亨们的运筹帷幄。作者在考据方面的严谨,以及在叙事上的生动,都让这本书充满了阅读的乐趣。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脉络和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商业的本质是永恒的,而时代背景则赋予了它不同的表现形式。

评分

这本《浩荡两千年》简直是我近来读到的最令人振奋的读物之一!虽然书名听起来颇有历史厚重感,但它所讲述的中国企业史,从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朴素的雏形,一直延伸到晚清帝国风雨飘摇前的种种商业尝试,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早期商业活动时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仿佛能看到先民们如何从简单的物物交换,逐渐摸索出更复杂的商业规则。书中关于官营手工业的兴衰、民间商帮的崛起,以及盐铁、丝绸等关键产业的演变,都写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我总觉得,理解一家企业,不仅仅是看它的账本和市场份额,更要看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看它如何与社会、政治、文化相互作用。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企业史的陈述,更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部缩影。尤其是关于那些历史上的“大富翁”,他们的经营之道、财富积累方式,以及在不同时代所面临的挑战,都让我大开眼界。很多时候,我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回味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片段,思考在那个时代,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好奇,更让我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蕴含的商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浩荡两千年》就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经济发展史,它以一种极为难得的视角,将公元前7世纪到1869年这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时期内的商业活动进行了梳理。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通过对一些具体商号、商帮,甚至是单个重要商业人物的深入剖析,来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商业图景。我对于书中关于“大唐盛世”时期商业的繁荣,以及“宋朝”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制度创新,都感到非常惊叹。那些跨区域的商业网络,那些精巧的商业契约,那些在特定领域内形成的专业化商业组织,都让我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枯燥的商业史,写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商业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买卖,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它与政治、文化、科技、民生都息息相关。这本书也让我思考,在不同历史时期,商业的“边界”是如何被划定和拓展的,以及那些商业精英们是如何在这些边界内进行探索和创新的。

评分

老实说,在翻阅《浩荡两千年》之前,我对中国古代的“企业”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以为“企业”是个舶来品,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为宏大的视角,将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初具规模的“官营”、“私营”手工业,以及后来的商业团体、垄断性经营,都纳入了“企业”的范畴进行探讨。这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史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对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政策对商业活动的影响,以及统治者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管理和利用商业力量,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早期“国家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官商勾结等现象的描述,都揭示了权力与商业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在于它对这些史实背后逻辑的梳理和解读,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它是一部关于“制度”和“组织”的生动教材,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