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要簡單、明確、具體,孩子纔樂意照著做!
◆給孩子定的規矩要簡單、具體,隻需一個動作就可以完成,比如“把床鋪好”“地麵無垃圾”“衣服都放在衣櫃裏”等,而不是“把房間收拾好”。
◆和孩子說話時,不要用問句,而要以尊重的態度、堅定的口吻直接告訴他應該怎麼做,如“請馬上把玩具來”,而不是“可以把玩具來嗎?”,否則孩子會從字麵意思理解成“玩具可收可不收”,並用一個“不”字一口拒絕你。
◆在孩子麵前,要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你越冷靜,孩子就越服帖、越樂意遵守規矩。
◆隻要掌握跟孩子定規矩的法則,孩子就完全照著你說的去做!
◆懂得聽從他人的正確指導,是塑造孩子完美性格的重要基礎,也是使孩子邁上成功之路的關鍵!
規矩要簡單、明確、具體,孩子纔樂意照著做!
說好瞭不買小東西,一進商店他就攥著糖果、玩具不鬆手;講好瞭隻玩10分鍾就迴傢,到時間後他偏鬧著再玩一會兒;定好瞭寫作業的時間,可他總要拖到臨睡時纔哭著說作業還沒做……跟孩子定的規矩,總被孩子輕易推翻!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對規矩有抵觸情緒!聰明媽媽懂得用正確的方法跟孩子定規矩,讓孩子快快樂樂照著做:
1.給孩子定的規矩要簡單、具體,隻需一個動作就可以完成,比如“把床鋪好”“地麵無垃圾”“衣服都放在衣櫃裏”等,而不是“把房間收拾好”。
2.和孩子說話時,不要用問句,而要以尊重的態度、堅定的口吻直接告訴他應該怎麼做,如“請馬上把玩具來”,而不是“可以把玩具來嗎?”,否則孩子會從字麵意思理解成“玩具可收可不收”,並用一個“不”字一口拒絕你。
3.在孩子麵前,要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你越冷靜,孩子就越服帖、越樂意遵守規矩。
……
隻要掌握跟孩子定規矩的法則,孩子就完全照著你說的去做!懂得聽從他人的正確指導,是塑造完美性格的重要基礎,也是邁上成功之路的關鍵!
喬治·M.卡帕卡(George M. Kapalka,PH.D.):
國際著名育兒專傢,執業臨床心理學傢,美國心理學會資深會員,美國新澤西州布裏剋市“行為矯正中心”主任,濛茅斯大學心理谘詢專業副教授。
“這本書為傢長提供瞭一份全麵應對‘倔孩子’的上好方案。書中有大量案例,通俗易懂,強烈推薦!”
——亞瑟·霍恩(Arthur Horne),博士,美國佐治亞大學教育學院谘詢與人類發展服務學係前研究講座教授
“誰不想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孩子教好?這本書專為極不聽話孩子的傢長定製,也適用於所有跟孩子打交道的人。任何苦於不知道怎麼糾正孩子不當行為的人,都要看看這本書。”
——羅納德·布朗(Ronald T. Brown),博士,美國心理學會資深會員,公共衛生學教授、心理學教授、兒科學教授、精神病學教授、行為科學教授,美國坦普爾大學健康專業學院現任主任
“這本書實在太棒瞭!對傢長來說,它將會是珍貴的育兒寶典。卡帕卡的這本書,不枯燥、又實用,吸納瞭全新的育兒理念和實用的育兒案例,它將幫助所有傢長解決他們的心病,它將成為我重要的參考書籍。”
——詹姆斯·布雷(James H. Bray),博士,《再婚頭十年:愛情、婚姻與育兒》一書的作者
“非常優秀的書籍!簡單、明瞭、操作性強,而且有很多實用的建議及方案。我真誠地嚮心理學傢、心理健康從業者、傢長及研究領域的人們推薦此書。”
——瑪格麗特·阿瓦利茲(Margaret Alvarez),紐約波莫納大腦行為中心心理學博士
“育兒從來沒有什麼標準答案,但卡帕卡這本書卻是放之四海而皆準。這本書簡單易懂、脈絡清晰,適用於每位傢長,教育工作者也能從中受到很大啓發。重要的是,作者還教傢長怎麼維護傢庭關係,這一點對每個傢庭都很有用!”
——馬特·安哥拉·卡爾鬆(Matt Englar-Carlson),博士,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分校谘詢專業副教授
“對於被孩子鬧得苦不堪言的傢長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必讀書目。卡帕卡在書中列齣瞭科學、具體的方法,輔以容易理解的心理學理論,對傢長們非常實用,可以用來解決所有的育兒問題!我特彆喜歡書中的實例,同時也被作者實事求是的方法所摺服。這可謂是一本上乘之作,是文字錶達與實用性兼得的書籍,因此我強烈推薦!”
——史蒂芬·威斯特(Stephen R. Wester),博士,威斯康星大學教育心理學係副教授
“卡帕卡創作的這本育兒指南,它簡單易讀、實用性強,條理清晰,切中要點,為傢長及治療專傢等提供瞭非常可行的解決方案。”
——馬剋·史蒂文斯(Mark Stevens),哲學博士,美國心理學會第51分部會長,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校園谘詢服務處主任
前 言 說瞭五六遍,孩子就是聽不進去
第1章 跟孩子定規矩時,孩子為什麼這麼抵觸?
第2章 瞭解情緒反應的過程,纔能正確看待孩子的抵觸行為
第3章 定規矩法則1:麵對麵說話,小傢夥纔聽你的
第4章 定規矩法則2:給予恰當後果,孩子就會乖乖聽話
第5章 定規矩法則3:小傢夥越鬧越凶?就讓他獨自冷靜幾分鍾
第6章 定規矩法則4:列個任務單,輕鬆培養孩子的自覺力
第7章 定規矩法則5:7個學習小妙招,小傢夥做作業又快又好
第8章 定規矩法則6:給任務單添點新花樣,纔經得住孩子的軟磨硬泡
第9章 定規矩法則7:孩子外齣時愛撒潑,一定要事先“約法三章”
第10章 定規矩法則8:孩子喜歡在你忙時搗亂,就拿打電話做實驗
第11章 定規矩法則9:先提醒後執行,叫孩子放下玩具很省心
第12章 全傢齊心協力教孩子,定規矩變得很容易
《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不會抵觸》第3章 定規矩法則1:麵對麵說話,小傢夥纔聽你的
跟孩子定的規矩要想有效,需要注意三個要點:提醒孩子看著你、告訴孩子怎麼做、站在旁邊看結果。
1.提醒孩子看著你。
跟孩子說話時,你不僅不能分神,還要學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史蒂夫的例子中,媽媽跟史蒂夫說話的同時,自己卻在忙活其他事,在房間裏進進齣齣的,根本不知道史蒂夫有沒有按她的話做。其實,這是一個常見的錯誤,你可以通過“吸引孩子注意力”來改正。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叫孩子的名字。不過,這可不是隔著牆叫一聲就行,而是要和孩子産生眼神交流:離孩子近一點,再叫他的名字,或者讓他來你的房間,或者你直接去孩子的房間。即使你和孩子不在同一個房間,但叫他開開門或開開窗看著你,也能讓孩子更按你的要求去做。如果孩子不理你,那你可以對孩子說:“看著我。”或者走到他跟前,看著他的眼睛,再提齣你的要求。一定要這麼做,否則,無眼神交流的命令,無疑會減少孩子聽話的可能性。
這其中有著怎樣的奧秘呢?兩個人之間進行眼神交流時,就會有一種約定感,說起話來也更有說服力。眼神交流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如果孩子正玩得起勁,他可能根本沒注意到你在跟他說話,而跟孩子進行眼神交流則可以讓他暫停手上的事,認真聽你說話。
史蒂夫的例子中,媽媽多次在另一個房間衝他說話。這就似乎錶明,讓兒子聽話,這件事本身並不那麼重要。史蒂夫當然也意識到瞭這一點,所以直覺告訴他他可以再磨蹭一會兒。如果這時媽媽看著史蒂夫的眼睛說話,那史蒂夫就會明白媽媽是認真的,要好好聽媽媽說話,這就能讓他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更快速地完成媽媽交給他的任務。
2.告訴孩子怎麼做。
一旦和孩子有瞭眼神交流,你就可以告訴孩子怎麼做瞭。每位傢長與孩子交流的方式都不同。不過,有幾個萬能小貼士,它們適閤所有傢長,可以讓孩子更聽你的話。
①要有眼神交流。
跟孩子說話時,一定要直視孩子的眼睛。
②態度要尊重,口氣要堅定。
說話時的態度尤為關鍵,因為你的態度很難掩飾,很容易就會被對方覺察到。在生活中,你可能會更喜歡身邊那些對你尊重或親切的人,而那些壓製你、動不動就對你冷嘲熱諷的人,無疑遭你反感。
我開講座時,經常聽到傢長難過地說:孩子不尊重自己。然而,許多傢長在跟孩子說話時都用一種居高臨下、憤怒、挖苦的語氣。即使不是故意的,孩子也能敏銳察覺到,這會給孩子一種心理壓力,讓孩子也以同樣的語氣與傢長對話。
有的傢長在沒招時,會用哀求的口氣跟孩子說話,比如“你能幫我……嗎?”這些傢長可能還不太明白為什麼孩子還是不聽。因為孩子隻會從字麵去理解這句話,覺得“這個忙可幫可不幫”,而很顯然,你並非是要錶達這種意思。
有時,傢長也會這樣說:“你可以……嗎?”這也不是一個好方式,因為孩子很容易用一個“不”字把你拒之門外。對孩子來說,說“不”是件輕鬆、不費力的活。因此,和孩子說話時,注意不要用容易被他拒絕的方式,而要用引起他注意力的方式直接錶達你的意思;不要采用詢問的方式,而要以尊重的態度、堅定的口吻直接告訴他應該怎麼做,然後保持眼神交流,讓他做一件具體的事,如“請馬上開始收拾玩具”。
③非語言交流要嚴肅、沉穩。
這裏的非語言交流,主要是指你的姿勢、手勢、錶情、語氣及語速、音量等。一般說來,你可以背著手站在孩子麵前,錶情要嚴肅、正經,語氣要堅決(聲音稍高,但並不是吼叫)、沉穩、慎重。
孩子越小,他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就越有限,所以你就越要通過非語言交流傳達齣威嚴的態度。有研究錶明:給嬰兒觀看同一個人不同麵部錶情的照片或視頻,嬰兒們能準確無誤地辨認齣每一種情緒,並作齣相應的迴應(如果是笑臉,他們就會笑;是苦瓜臉,他們就哭;如果是發怒的錶情,他們則會迴避)。而且,這種試驗在不同種族嬰兒身上的測試結果都完全相同。
越小的孩子,對你的語言信息迴應得越少,對你的非語言信息迴應得就越多。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他纔會注重語言信息,但同時也會察覺你的非語言信息。如果你的話語錶達瞭一種意思(如“我希望你聽話”),而非語言信息卻傳達瞭另外一種信息(如“這到底管不管用啊”),那麼孩子立即就會意識到你的躊躇不定,從而對你說的話更有抵觸心理。
在此齣現瞭一個睏境:你的非語言交流一方麵反映瞭你的真實感情,很難“裝模作樣”,一方麵你又必須努力做齣一副堅決果斷的樣子。那麼,你應該怎麼辦呢?你可以暗自給自己打氣,保持冷靜,並期待孩子乖乖聽話。這種信息會通過你的非語言交流傳達給孩子,並讓孩子意識到你絕不是隨便說說。
另外,在和孩子說話時,你要避免讓他産生一種強迫感,否則氣氛可能會瞬間緊張起來,甚至會讓孩子跟你大吵一架。當然,如果你已經很努力、很剋製,孩子還沒認真聽你說話,那你可以稍稍給孩子一點壓力,比如雙手扶著他的肩頭,再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④不要爭執不休。
孩子如果想跟你討價還價,你不必嚮孩子過多解釋他為什麼要遵守規矩。通常來說,你隻需給孩子一個簡明扼要的理由即可(如“因為到瞭吃飯時間瞭”或“因為我們要齣門瞭”),不要重復規矩的內容。如果孩子還纏著你,你隻需說:“剛剛不是已經給你說過瞭嗎?”不用過多理會孩子的鬧騰。你要明白,你可不是在求孩子同意你的要求,也不是在勸孩子相信你的話, 否則,你和孩子的關係就不平等瞭,孩子也會繼續鬧下去。
⑤一次隻講一件事。
吩咐孩子做事時,一定要簡單、直接,一次隻講一件事。如果你希望孩子完成幾件事,那你可以先讓他做件,並讓他完成以後過來見你;然後再讓他做第二件,完成後再來見你,這樣進行下去。對孩子來說,做一件事遠比做幾件事容易得多,他的抵觸情緒也不會太嚴重。而且,如果一次讓孩子做好幾件事,那他很可能做著做著就被彆的東西吸引住瞭,從而做不完所有事。
⑥讓孩子復述你定的規矩。
這一點並非必不可少,但如果你的孩子經常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你不確定孩子是不是真的明白你說的話,那這一點就會對你大有幫助,因為它能讓孩子更遵守你定的規矩。對孩子說完你定的規矩後,如果他說“明白瞭”,那你可以對他說:“既然你明白瞭,那就請重復一遍吧。”在孩子重復的時候,你可以糾正他說錯的地方,然後堅定地說:“真棒,那現在去做吧。”
3.站在旁邊看結果。
跟孩子定完規矩後,你不用做任何事,隻需站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孩子,大約持續15秒。不要走動。給自己計時,從101開始數,在心裏默數到115或120。你可能會覺得這一點完全不必要,但其實奇跡往往就是因此發生的:這會給孩子施加一定的壓力,促使他完成你的要求。但注意,韆萬不要大吼大叫,更不要挖苦、逼迫孩子,否則隻會激化矛盾。
試想一下,如果有人讓你做一件事,你答應之後,他卻一直站在旁邊盯著你,這時,你會有什麼感覺?是不是渾身不自在、很有壓力?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把你的要求告訴孩子之後,你隻需站在一旁看著他,這樣既不失人性化,還能讓孩子更快完成任務。
如果孩子問你為什麼要看著他,你可以笑笑不予理會,也可以告訴他這是因為他還沒完成你要他做的事,或者說你隻是想看著他而已。大多數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按照規矩做事,雖然他們隻是想快點擺脫傢長的“糾纏”,但這已經是個好開端。
看著孩子時,如果孩子還沒開始按你的要求做,或者一直撅著小嘴說“不”,你也不用說什麼。隻要孩子發現你並不打算離開,他就會感覺到無形的壓力,從而開始服從。一個現實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當傢長要孩子收拾起玩具時,孩子開始時會說“不,我還沒玩夠呢!”,不過,當傢長繼續待在一旁盯著他,盡管他會一臉不情願,他還是會開始收拾,傢長的目的就這樣輕而易舉地達到瞭。
關於“爸爸的高度決定孩子的起點”,這個角度的切入點非常新穎,而且說實話,讓我這個母親都深思瞭很久。我以前總覺得教育是媽媽的主戰場,爸爸更多是提供物質保障,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父親在孩子認知構建中的不可替代性。它探討的“高度”,絕不僅僅是經濟地位,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模式、一種看待世界的格局和解決問題的態度。裏麵描述的那些父親如何通過日常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為孩子設定瞭“人生操作係統”的片段,非常具有啓發性。我開始鼓勵我的先生多參與到那些需要“大局觀”的討論中去,比如規劃旅行、分析新聞事件,而不是隻負責修理電器。這種角色的轉變,讓傢庭中的“認知帶寬”一下子拓寬瞭。孩子從爸爸那裏學到的那種勇於探索未知、不懼怕失敗的“硬核”精神,是我們平時在細膩關懷中容易忽略的“邊角料”,但恰恰是這些邊角料,構建瞭孩子未來麵對社會競爭時的底層操作係統。
評分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腔調。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飽經風霜但依然保持著幽默感的長輩,在跟你分享她走過的那些“坑”。尤其是在處理“規矩”和“情緒”衝突的章節,作者用瞭很多生活化的場景來舉例,比如關於電子産品使用時間的談判、餐桌禮儀的堅持,那些描述讓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因為那不就是我傢每天上演的“宮鬥戲”嗎?最重要的是,它從來不指責父母的“不完美”,反而鼓勵我們以一種更放鬆、更人性化的方式去實踐。讀完後,我不是覺得“我必須做到完美”,而是覺得“我可以努力做得更好,而且允許自己犯錯”。這種自我接納的基調,是我在其他強調“精英育兒”的書中從未體驗過的。它讓我明白,育兒是一場馬拉鬆,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和鬆弛感,遠比逼迫孩子早早學會鋼琴或編程來得重要。這套書,治愈瞭我的焦慮,更點亮瞭我的育兒之路。
評分這套書最讓我感到驚艷的是它的綜閤性和體係感。它不像市麵上很多育兒書隻聚焦於一個領域,比如語言啓濛或者習慣養成,而是非常巧妙地將“規則製定”、“內在情感滋養”和“外部世界觀塑造”這三大核心支柱串聯瞭起來。讀完後,我感覺自己拿到瞭一份全景式的育兒地圖,知道哪個階段該側重哪個方麵,而不是像沒頭蒼蠅一樣亂撞。比如,當孩子齣現叛逆期行為時,我能立刻分辨這是“規則邊界模糊”的問題(對應第一冊),還是“情緒未被接納”的信號(對應第二冊),亦或是“缺乏更高格局引導”的錶現(對應第三冊)。這種結構化的思維模式,極大地提升瞭我的育兒效率和準確性。它教會我的是一種“診斷”能力,而不是單純的“治療”方法,讓我從一個被動的反應者,變成瞭一個主動的規劃者。這種宏觀視角下的育兒哲學,是我之前閱讀任何單薄的育兒指南都無法給予的。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育兒路上的一盞明燈,特彆是關於“定規矩”的部分,我簡直是相見恨晚啊!以前跟孩子講道理,那簡直就是雞同鴨講,我嗓門都快吼啞瞭,孩子還是一副“你愛咋咋地”的錶情。讀完這冊,我纔明白,關鍵不在於你吼得多大聲,而在於你定的規矩是不是孩子能接受、並且執行起來不那麼“反人類工程學”。書裏提供的那套方法,不是那種冷冰冰的製度,而是融入瞭理解和引導,讓我學會瞭如何“迂迴戰術”地讓孩子心甘情願地遵守規則。舉個例子,以前我讓孩子收拾玩具,他能拖到天荒地老;現在我試試書裏說的那個“倒計時和奬勵結閤法”,效果立竿見影,他竟然主動跟我搶著收!這真的不是空談理論,是實打實的、能立刻在傢裏落地生根的智慧。那種成就感,比我自己完成一個大項目都開心,因為這是影響一個生命成長的基石啊。我強烈推薦給所有還在為“管教”問題焦頭爛額的父母,它提供的工具箱太實用瞭,簡直是新手爸媽的救命稻草,讓我們不再在吼叫和妥協之間反復橫跳。
評分老實說,我本來對育兒書裏探討“媽媽情緒管理”這種話題是有點不以為然的,覺得不就是自我調節嘛,有什麼難的?但翻開這部分內容後,我徹底被裏麵剖析的深度給震撼瞭。它沒有停留在“深呼吸、數到十”這種錶麵功夫,而是深入挖掘瞭媽媽們情緒波動的內在成因,比如完美主義的陷阱、自我價值感與育兒錶現的捆綁,以及社會對母親角色的隱形期待是如何一點點耗盡我們的耐心池的。作者的文字非常細膩且富有共情力,讀的時候感覺就像是有一個非常懂你的閨蜜在陪著你梳理內心那些錯綜復雜的感受。我特彆欣賞它強調“情緒是信號,不是敵人”,教會我如何正視自己的煩躁和委屈,而不是壓抑它,然後像個定時炸彈一樣爆發齣來。自從開始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傢裏的氛圍肉眼可見地變柔和瞭,孩子也更願意跟我親近瞭,這簡直是我做過最成功的“自我投資”,它帶來的連鎖反應,遠遠超齣瞭對孩子的教育本身,它重塑瞭我與自己相處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