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杂阿含经校释(共8册) 平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直接供货 王建伟金晖大部分地区有足本珍品

正版-杂阿含经校释(共8册) 平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直接供货 王建伟金晖大部分地区有足本珍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阿含经
  • 杂阿含经
  • 校释
  • 王建伟
  • 金晖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佛学经典
  • 平装
  • 珍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贝叶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86561
商品编码:2803522030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杂阿含经校释》平装本(全八册)         著者:王建伟 金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号:978-7-5675-0534-6/B.769 出版日期:2014年7月 字数:3500千 页数: 3720页 定价: 680元(平装)
《杂阿含经校释》连获:全国古籍一等奖,华东地区古籍一等奖,上海图书奖一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直接供货

 

 

 

    作者二人十數年用功 海内外首推《杂阿含经》五十卷足本 古籍全校、漢巴详注、獨立词典。 原始佛典,南北分传, 尘封千年,今还清白;
汉巴契会,释疑解难,以古注古,始見真容,道源一趣,同彰其宗。     ★依古文献重編類目、还原卷次。 ★十种刻本、汉巴经论校勘全文。 ★择取对應巴利經译补两卷佚经。 ★以漢巴早期经论精注文句。 ★汇集《杂阿含经》独立词典。 ★考订古印度重要悬疑史地及人物。 ★重新增修汉、巴及汉译异本对经。 ★获得2013年度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资助。   原始佛教在佛滅度一百年后產生部派,至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遠播南北,其中上座部和有部所傳力,南傳至斯里蘭卡等地(現存上座部完整三藏及注疏),北傳至中國(現存有部經典丰)。唐義淨《南海寄歸傳》谓:南印乃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所傳皆上座部,北印及南海諸國(今東南亞)皆傳有部。二部盛極當年可见一斑。 汉译《杂阿含经》為有部較早傳本,由法顯從斯里蘭卡取回,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羅漢譯,是北傳四阿含中梵出作品,被认为是接近早期佛经原貌的佛陀言论集。而與之對應的南傳巴利本《雜尼迦耶》則完整保留了二千三百年前上座部佛經的原貌,是現存古老的佛經。 惜此珍本自來中国,即以“小乘经”蒙塵,流轉千年,次第颠倒、经卷殘失、誤寫误补、面目難辨。直至近代有呂澂、印順等前輩對此做了開創性的研究,《杂阿含经校释》即在此基礎上努力拓展,以求還原。《校釋》主要成绩有三:(1)編類補佚、勘訂足本。依玄奘、義淨等譯典所记体例,重編類目、还原卷次;以《高麗藏》為底本,《房山石經》、《趙城藏》等近十种刻本為校本,輔以汉巴经论,校勘全文;由巴利本译补兩卷佚经。(2)汉巴精對、以古注古。南以巴利三藏,北以本母、阿含異本、有部阿毗達磨、有部律書等文獻,互參匯注,不避不漏,集为词典。(3)南北相較、證其同源。全面、深入比較研究汉巴早期经论,增改對經,記錄證據,显示南北阿含实出同源,同期經典之詞、句、文、義皆具極高互釋性,令後期經典望塵莫及。 全书工程浩大、头绪繁多,作者傾二人之力、尽十余年告成,填补了《杂阿含经》乃至原始佛教研究领域的多项学术空白。本书校点恰当、译语准确、注释精细,不仅恢复了《杂阿含经》的原貌、疏通了经文的滞碍,更廓清了原始佛教的思想结构,令这部沉寂千年的古籍珍本重放光彩。  

 

王建伟(1958~)、金晖(1971~),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师从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Kelaniya-Sri Lanka)尊者达默迪纳博士(Ven. Dr. Dhammadinna)学习巴利经典,深入南北传佛教思想、历史之比较研究。2000年初至今,十余年专研《杂阿含经》及相关汉、巴原始经论,完成《杂阿含经校释》(2014年付梓)。创立阿含学苑(āgamārāma),有《来果禅师年谱》、《生命的真意》等多种著、译作品于海内外出版。

 

 

冊 序 前言 雜阿含經 、五陰六處因緣分 一、五陰誦 (一)五陰集[第1-5卷,第1-178經] / 1 二、六處誦 (二)六處集[第6-10卷,第179-463經] / 242   第二冊 三、雜因誦 (三)因緣集[第11-13(1)卷,第464-533經] / 1 (四)食集[第13(2)卷,第534-541經] / 100 (五)諦集[第13(3)-14(1)卷,第542-691經] / 111 (六)界集[第14(2)-15(1)卷,第692-728經] / 177 (七)受集[第15(2)卷,第729-759經] / 206 雜阿含經 第二、道品分 四、道品誦 (八)念處集[第16-17(1)卷,第760-815經] / 239 (九)正勤集[第17(2)卷,第816-869經] / 284 (一〇)神足集[第17(3)卷,第870-956經] / 290 (一一)根集[第17(4)-18(1)卷,第957-1001經] / 334 (一二)力集[第18(2)卷,第1002-1061經] / 366 (一三)覺支集[第18(3)-19卷,第1062-1128經] / 406   第三冊 (一四)聖道分集[第20-21(1)卷,第1129-1244經] / 1 (一五)安那般那念集[第21(2)卷,第1245-1267經] / 42 (一六)學集[第21(3)-22(1)卷,第1268-1299經] / 65 (一七)四不壞淨集[第22(2)卷,第1300-1328經] / 90 雜阿含經 第三、弟子所說佛所說分 五、弟子所說誦 (一八)舍利弗集[第23(1)卷,第1329-1409經] / 121 (一九)目揵連集[第23(2)-24(1)卷,第1410-1462經] / 152 (二〇)阿那律集[第24(2)-25(1)卷,第1463-1473經] / 184 (二一)摩訶迦旃延集[第25(2)卷,第1474-1483經] / 193 (二二)阿難集[第25(3)-26(1)卷,第1484-1494經] / 216 (二三)質多羅集[第26(2)卷,第1495-1504經] / 231 六、佛所說誦 (二四)羅陀集[第27(1)卷,第1505-1550經] / 251 (二五)見集[第27(3)、28(1)卷,第1551-1643經] / 267 (二六)斷知集[第27(2)、28(2)卷,第1644-7179經] / 297 (二七)女人集[第29(1)卷,第7180-7213經] / 320 (二八)龍集[第29(2)卷,第7214-7263經] / 334 (二九)金翅鳥集[第29(3)卷,第7264-7309經] / 341 (三〇)乾闥婆集[第29(4)卷,第7310-7421經] / 345 (三一)天集[第29(5)-30(1)卷,第7422-7472經] / 349 (三二)修證集[第30(2)卷,第7473-7758經] / 359 (三三)入界陰集[第30(3)卷,第7759-7941經] / 381 (三四)不壞淨集[第30(4)-31(1)卷,第7942-8003經] / 388 (三五)摩訶迦葉集[第31(2)-32(1)卷,第8004-8014經] / 401 (三六)聚落主集[第32(2)卷,第8015-8024經] / 426 (三七)馬集[第32(3)-33(1)卷,第8025-8034經] / 447   第四冊 (三八)摩訶男集[第33(2)卷,第8035-8044經] / 1 (三九)無始集[第33(3)-34(1)卷,第8045-8064經] / 17 (四〇)婆蹉出家集[第34(2)卷,第8065-8073經] / 32 (四一)外道出家集[第34(3)-35(1)卷,第8074-8088經] / 47 (四二)雜集[第35(2)-36(1)卷,第8089-8106經] / 77 (四三)譬喻集[第36(2)卷,第8107-8125經] / 102 (四四)病集[第36(3)-37(1)卷,第8126-8145經] / 122 (四五)業報集[第37(2)卷,第8146-8180經] / 150 雜阿含經 第四、伽他分 七、八姓b (四六)比丘集[第38-39(1)卷,第8181-8202經] / 171 (四七)魔集[第39(2)卷,第8203-8222經] / 208 (四八)帝釋集[第40-41(1)卷,第8223-8244經] / 233 (四九)剎利集[第41(2)-42(1)卷,第8245-8265經] / 266 (五〇)婆羅門集[第42(2)-44(1)卷,第8266-8303經] / 300 (五一)梵天集[第44(2)卷,第8304-8313經] / 367 (五二)比丘尼集[第45(1)卷,第8314-8323經] / 386 (五三)婆耆舍集[第45(2)-46(1)卷,第8324-8339經] / 400 (五四)諸天集[第46(2)卷,第8340-8367經] / 427   第五冊 諸天集[第47-49(1)卷,第8368-8447經] / 1 (五五)夜叉集[第49(2)-50(1)卷,第8448-8459經] / 98 (五六)林集[第50(2)卷,第8460-8491經] / 123   附錄 (一)校釋說明 / 151 版本抉擇 / 151 部帙整理 / 168 校釋例言 / 187 縮略語表 / 192 (二)新舊卷號、經號對照總表/ 200 (三)新舊經號與巴利本、漢譯異本對照表 / 204 (四)經數統計表 / 308 (五)校勘記 / 311 附:正異字表 / 435 (六)主要參考文獻 / 446   第六冊 雜阿含經詞典[索引,A-L]   第七冊 雜阿含經詞典[M-T]   第八冊 雜阿含經詞典[W-Z] 跋 後記

 


佛法精要,智慧宝藏——《杂阿含经》导读与现代视野 一部蕴藏无量智慧的经典,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您是否对生命的本质感到好奇?是否渴望寻求解脱烦恼的智慧?是否希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杂阿含经》,作为佛教早期重要的经典之一,以其系统性、完整性、以及对佛陀原始教法的忠实记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宏大而精深的佛法世界。它如同浩瀚星空中璀璨的群星,每一部经文都闪烁着洞察人生的智慧光芒,指引着我们走向觉悟的道路。 本书并非简单地呈现古老经文,而是致力于搭建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 我们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现代语言和思维方式,深入浅出地解读《杂阿含经》的精要内容。告别晦涩难懂的古文,让佛陀的智慧以一种全新的、易于理解的方式触及您的心灵。 《杂阿含经》的核心价值何在? 《杂阿含经》汇集了佛陀陀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根机的弟子所说的教法,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佛教修行的方方面面。它并非一部孤立的佛学著作,而是佛教思想体系的基石,是理解一切大乘佛教经典的重要前提。 洞察人生真相: 经中关于“无常”、“苦”、“无我”的深刻阐释,帮助我们认清生命的本质,摆脱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执着,从而远离无谓的痛苦和烦恼。这并非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是积极的智慧,让我们能够以更超然、更清醒的态度面对人生。 指引修行之路: 从闻思修,到戒定慧,再到四圣谛、八正道,《杂阿含经》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清晰的修行次第。它告诉我们如何从凡夫步入圣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如何逐步断除烦恼,证得解脱。 构建慈悲情怀: 佛法并非孤修苦行,《杂阿含经》中蕴含着深厚的慈悲精神。对一切众生的关怀,对世间苦难的悲悯,以及如何通过慈悲心化解仇恨、增进和谐,都将在经文中得到深刻的体现。 启迪智慧之光: 佛陀的教法,归根结底是为了开启我们的智慧。通过对《杂阿含经》的学习,我们将有机会审视自己的认知模式,打破固有的观念束缚,培养正知正见,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照亮人生的前路。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如何“校释”和“解读”。 与一般意义上的佛经翻译不同,我们并非仅仅是字面上的翻译,而是力求对经文进行“校订”与“阐释”。 严谨的校订: 借鉴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参考不同版本的经文,对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和考证,力求呈现最接近佛陀本意的文本。这其中可能涉及对字词的精细辨析,对语境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佛教术语的准确把握。 深入的阐释: 传统的经文阅读,常常让人望而却步。本书将采用现代学术研究的视角,结合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对经文的义理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我们试图回答“为什么佛陀这样说?”“这句话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这些关键问题。 脉络清晰的梳理: 《杂阿含经》内容繁多,但并非杂乱无章。本书将努力梳理经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现其逻辑体系,帮助读者构建起对佛法整体的认知框架。例如,我们会将相关的经文进行归类,从不同角度阐释同一义理。 实践性的指导: 佛法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在解读经文的同时,我们将尝试提出一些可行的修行方法和生活建议,帮助读者将佛法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实现“依教奉行”。 本书将带领您探索哪些精彩内容? 苦的根源与解脱之道: 深入理解四圣谛——苦、集、灭、道,认识到苦的起因并非外在环境,而是源于内心的执着和无明。学习如何通过八正道,一步步走向苦的寂灭,证入涅槃的宁静。 无常的宇宙观: 认识到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从微小的细胞到广阔的宇宙,无一例外。理解无常,能够帮助我们放下对得失的执念,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真实的“我”是什么: 揭示“无我”的真实含义,并非否定个体的存在,而是破除对“自我”的虚妄执着。认识到“我”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缘起法的奥秘: 学习“缘起”这一佛教核心理论,理解一切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条件。认识到诸法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培养慈悲心,减少冲突。 神通与解脱: 经文中记载的神通,并非炫耀,而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便。本书将深入探讨神通的本质,以及它们与解脱的真正关系。 佛教伦理与道德实践: 学习五戒、十善等佛教道德规范,理解其背后的深层义理,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这些美德。 本书适合谁阅读? 对佛学初学者: 渴望系统了解佛教基本教义,打下坚实佛学基础的读者。 对人生困惑者: 希望寻找人生意义,解决内心烦恼,获得精神慰藉的读者。 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者: 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领略佛教智慧魅力的读者。 对心灵成长有追求者: 致力于提升自我认知,培养积极心态,实现心灵超越的读者。 《杂阿含经》是智慧的海洋,而本书是您安全可靠的航船。 让我们一同扬帆起航,在这部伟大经典的引领下,开启一段探寻真理、增长智慧、获得解脱的心灵之旅。 这是一次与佛陀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关于生命最深刻的追问与解答。 准备好迎接智慧的洗礼了吗? 请注意: 本书致力于呈现《杂阿含经》的精要内容,深入解读其义理,并提供实践性的指导。本书不包含对其他书籍的介绍或引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学术界的瑰宝!作为一个对佛教经典怀有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苦于市面上流通的许多版本杂阿含经存在各种问题,要么校勘不精,要么解读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套《正版-杂阿含经校释》,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寻得宝藏”。首先,这套书的出版本身就极具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严谨态度和王建伟、金晖两位学者的心血付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高质量的版本。平装的装帧虽然不似精装那般华丽,却更加实用,也更贴合我这样希望随身携带、随时翻阅的读者。让我尤为惊喜的是,即便是在大部分地区,都能购得此足本珍品,这解决了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困境! 我花了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抽出至少两个小时来研读这套书。一开始,我只是想简单地对照一下不同译本,但很快就被其精密的校勘工作所吸引。书中对于异文、异译的处理,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比对,都做得非常细致。我注意到,作者们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差异,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甚至会追溯到梵文原典的可能性,这对于理解经文的流传和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举个例子,在某个关于“无我”的论述中,我之前阅读的版本似乎有些含糊不清,但在这套校释本中,通过对几个关键梵文词汇的考证和对比,我才真正理解了其深邃的含义。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对这套书的专业性充满了敬意。

评分

我对于这套书的评价,更多的是源于它为我带来的“通透感”。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杂阿含经核心思想的途径,但往往是“雾里看花”。这套《正版-杂阿含经校释》则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质量,以及王建伟、金晖学者的精深研究,共同造就了这本书的非凡价值。平装的装帧,让这本书显得既朴实又专业,非常适合我这种不追求奢华,但注重实用的读者。 让我尤为惊叹的是,书中对于每一处校勘,都进行了极其细致的论述。我曾经在阅读某个涉及“业力”的章节时,对其中一些表述感到疑惑,但校释本中通过对不同版本文本的仔细比对,以及对梵文词汇的深刻理解,为我揭示了最接近原意的含义。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带领我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这让我感到非常受用。他们对于经文的解读,不仅基于文本本身,还结合了佛教发展的历史背景,这使得我对佛法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

评分

这套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杂阿含经作为佛教早期重要的经典,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要真正理解这些古老的智慧,确实需要一个好的向导。这套《正版-杂阿含经校释》恰恰扮演了这个角色。它的“校释”二字,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本呈现,更包含了作者们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每一次的校勘,都伴随着细致的注解,这些注解并非是故作高深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清晰易懂。我特别喜欢作者们在解释一些微妙的心理状态时,所引用的相关佛经和其他论典的观点,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经文的含义。 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一些关键的佛学概念,如“缘起”、“无常”、“苦”、“空”的阐释。作者们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对原始经文的梳理,展现了这些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和发展演变。我记得在阅读关于“苦”的章节时,原本以为只是对人生痛苦的简单罗列,但校释本中将其与“无常”和“无我”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苦的根源在于对无常之事的执着,以及对“我”的错误认知。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苦”有了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也为我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评价,必须从其“足本珍品”的定位开始谈起。我曾经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去搜寻完整的杂阿含经,但往往要么是残缺不全,要么是翻译腔过重,读起来十分费力。这次能够得到这样一套由权威机构出版、内容完整的版本,简直是福音。平装的设定,虽然在外观上不如那些厚重的精装本有“收藏感”,但却大大增加了其可读性和实用性。我常常把它带到咖啡馆,在午后阳光下细细品味。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经文的每一次校勘,都附带着详细的说明。作者们会列出不同的底本,指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给出自己的判断理由。这种严谨的研究方法,让我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比如,在某个论述“戒定慧”的章节,我发现不同版本在措辞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而校释本则通过对梵文原词的考证,为我们揭示了最接近本意的表述。这对于真正想要深入理解佛教教义的读者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一本好的佛经读物,最重要的是能够让我“读得懂”,并且“能从中受益”。这套《正版-杂阿含经校释》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两点需求。首先,它的“校释”工作,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经文,变得清晰易懂。作者们不仅在文字上进行了校勘,更在思想上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佛陀的教诲。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比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它们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分析,让我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联系起来。 其次,这本书的“足本珍品”属性,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体验。我曾经尝试过一些不完整的版本,总感觉意犹未尽,而这套书则提供了完整的经文内容,让我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平装的装帧,也让这本书更具亲和力,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将其带到任何地方,享受阅读的乐趣。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在讲解某个关于“禅定”的段落时,作者们引用了大量不同经文中的相关描述,并进行比对分析,让我对禅定的修习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正版”的权威性,更在于其“校释”的深度。我曾无数次地在各种渠道寻找过可靠的杂阿含经版本,但要么是翻译腔过重,阅读体验不佳;要么是校勘疏漏,让人产生疑虑。这套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且是王建伟、金晖两位学者的心血之作,我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它的专业和严谨。平装的装帧,对我来说非常实用,我可以方便地将其放在包里,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和学习。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经文的每一次校勘,都附有详尽的注解和论证。我记得在阅读某个关于“四念处”的章节时,我曾经对其中一个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但校释本中通过对不同古本的对照,以及对相关梵文词汇的深入研究,为我揭示了其本来的面貌。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步一步地走近真相,这让我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和魅力。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让我对这套书的信赖度大大提升。

评分

这套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终于找到了一位既博学多识又耐心细致的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佛学爱好者,我对杂阿含经一直充满敬意,但苦于市面上流传的版本良莠不齐,翻译也常有生涩之处。这次有幸购得这套《正版-杂阿含经校释》,真的让我喜出望外。平装的装订,让我感觉更加亲切,也方便我经常翻阅。而“校释”二字,则预示着它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包含了作者们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我花了大量时间来研读这本书,尤其是书中对于每一处文本差异的详细说明,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们不仅列出了不同版本的异文,还深入分析了这些差异可能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经义理解可能带来的影响。比如,在某个关于“无常”的论述中,我注意到不同版本在措辞上存在微妙的差别,而校释本则通过对梵文原词的考证,为我揭示了最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严谨细致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深感钦佩,也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佛陀的智慧。

评分

这套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空白。我一直对佛教的起源和早期教义非常感兴趣,而杂阿含经又是理解这些内容最直接的经典之一。然而,过去接触到的版本,要么是翻译过于古老,阅读起来像是在啃石头;要么就是过度白话,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和庄严感。这套《正版-杂阿含经校释》,恰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平装的装订方式,让它看起来既朴实又不失专业,适合我这种喜欢把书放在案头,随时翻阅的读者。 让我最为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每一处校勘都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并附有严谨的学术考证。我曾经在阅读某个段落时,对某个词语的含义产生了疑问,而校释本中恰恰就对这个词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解释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用法,甚至追溯到了其梵文词源。这种严谨细致的研究,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两位作者的学识功底和敬业精神。它不仅仅是一套经文,更是一部饱含智慧的学术著作,为我打开了理解佛经的新大门。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以来对佛学经典抱有濃厚兴趣,但又苦于缺乏专业指导的普通读者,这套《正版-杂阿含经校释》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杂阿含经的版本,但总觉得在文本的可靠性,以及背后深层含义的解读上,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套书则完全不同,它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样有声誉的机构出版,并且有王建伟、金晖两位学者的倾力校释,这本身就足以保证其学术价值和可信度。平装的装帧,虽然不像精装那样“光鲜亮丽”,但我个人认为反而更加实用,方便携带,也让阅读过程更加专注,不被外在的浮华所干扰。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经文的每一次校勘,都附带着详尽的解释和考证。我曾经在阅读某个关于“神通”的段落时,对其中一些描述感到困惑,但校释本中对原文的细致分析,以及对相关梵文词汇的溯源,让我豁然开朗。作者们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文字比对,而是深入探究了经文背后的语境,以及不同学派可能存在的解读差异。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这套书的专业性充满了信心,也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佛陀的教诲。

评分

在我多年的阅读经历中,很少有哪套书能让我如此心生敬意。这套《正版-杂阿含经校释》,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个对佛教经典有着强烈求知欲,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我常常在阅读杂阿含经时感到力不从心,原因无外乎文本的不可靠和解读的晦涩。而这套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倾力推出,并由王建伟、金晖两位大家亲自校释,简直是为我解决了大问题。平装的装订,也让我感到十分实用,我可以随时带在身边,不惧磨损,尽情阅读。 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于经文的每一次校勘,都附带着详尽的注解和考证。我记得在阅读某个关于“六道轮回”的段落时,我曾经对其中一些描述感到困惑,但校释本中通过对不同古本的仔细比对,以及对梵文词汇的深入研究,为我揭示了最接近本意的表述。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步一步地去理解,去思考,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他们的解读,不仅基于文本,还充分考虑了佛教思想的发展脉络,这让我对佛法的理解更加透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