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納米材料學概論
原價:29.00元
作者:徐雲龍
齣版社:華東理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年10月1日
ISBN:9787562823797
字數:
頁碼:219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納米材料學概論》以納米材料的製備、結構及性能和應用為主綫,從零維納米結構單元到納米組裝體係,較係統地介紹瞭納米材料的基礎知識和最新科技成果。全書內容分為十章,其中第一章介紹瞭納米材料的基本概念;第二章介紹瞭納米材料的基本特性;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彆介紹瞭零維、一維和二維納米結構單元的製備、結構特徵及性能與應用;第六章介紹瞭納米玻璃、納米陶瓷、納米金屬和納米高分子等三維納米結構的製備、結構特點及性能與應用;第七章簡要介紹瞭幾種主要的三維納米復閤材料;第八章介紹瞭納米結構的人工組裝和分子自組裝技術,以及分子器件與分子機器的類型和工作原理;第九章介紹瞭納米材料的測量技術和錶徵方法,第十章介紹瞭納米材料的應用現狀和發展前景。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納米科技的基本內涵
一、納米科技的起源
二、納米科技的研究內容
第二節 納米科技的研究意義
一、引發生産方式的變革
二、引發人類認知的革命
第三節 納米材料的研究曆史
一、納米材料的研究曆程
二、納米材料的發展階段
第四節 納米材料的研究範疇
一、納米材料的研究對象
二、納米材料的研究內容
第五節 納米化的機遇與挑戰
一、納米化機遇
二、納米安全性
三、納米標準化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納米材料的基本效應
第一節 小尺寸效應
一、特殊的熱力學性質
二、特殊的磁學性質
三、特殊的力學性質
第二節 錶麵效應
第三節 量子尺寸效應
一、光譜綫頻移
二、導電性能的轉變
第四節 宏觀量子隧道效應
第五節 庫侖堵塞與量子隧穿效應
第六節 介電限域效應
第七節 量子限域效應
第八節 應用實例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三章 零維納米結構單元
第一節 原子團簇
一、原子團簇分類
二、碳原子團簇
第二節 人造原子
一、人造原子的概念
二、人造原子的特徵
第三節 納米粒子
一、納米粒子的製備
二、納米粒子的錶麵修飾
三、納米粒子的結構特徵
四、納米粒子的特性
五、研究與發展現狀
第四節 納米脂質體及其靶嚮製劑
一、脂質體的組成
二、脂質體的形成原理
三、脂質體的結構與載藥係統
四、納米脂質體靶嚮給藥係統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四章 一維納米結構單元
第一節 碳納米管
一、碳納米管結構
二、碳納米管的閤成
三、碳納米管的純化
四、碳納米管的穩定性
五、碳納米管的特性
六、碳納米管的應用
第二節 納米綫
一、金屬納米綫
二、半導體納米綫
三、陶瓷納米綫
第三節 同軸納米電纜
一、同軸納米電纜的製備
二、同軸納米電纜的應用
第四節 納米帶
一、納米帶的製備方法
二、納米帶的特性
三、納米帶的應用
第五節 納米環
一、氧化鋅納米環
二、金納米環
三、鈷納米環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五章 二維納米結構——納米薄膜
第一節 納米薄膜的分類
一、根據微結構劃分
二、根據用途劃分
三、根據層數劃分
第二節 納米薄膜的製備方法
一、物理法
二、化學法
三、分子組裝方法
第三節 納米薄膜的性能
一、力學性能
二、光學性能
三、電磁學特性
第四節 納米薄膜的應用
一、納米光學薄膜
二、納米耐磨損膜與納米潤滑膜
三、納米磁性薄膜
四、納米氣敏薄膜
五、納米滲透薄膜
六、納米絕緣薄膜
七、納米光電轉換薄膜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六章 三維納米結構
第一節 納米玻璃
一、納米玻璃的研究層次
二、納米玻璃的製備方法
三、納米玻璃的應用
第二節 納米陶瓷
一、納米陶瓷的製備
二、納米陶瓷的特性
三、納米陶瓷的應用
第三節 納米介孔材料
一、分類及結構特徵
二、介孔材料的閤成
三、介孔材料的應用
第四節 納米金屬
一、納米晶化技術
二、尺度效應
三、納米金屬材料的應用
第五節 納米高分子
一、螺鏇結構高分子
二、嵌段共聚物
三、樹枝狀高分子
第六節 最新研究進展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七章 納米復閤材料
第一節 納米復閤材料的分類
第二節 納米復閤材料的設計
一、納米復閤材料的功能設計
二、納米復閤材料的閤成設計
三、納米復閤材料的穩定化設計
第三節 陶瓷基納米復閤材料
一、陶瓷基納米復閤材料的製備
二、陶瓷基納米復閤材料的性能
三、納米復閤陶瓷的作用機製
第四節 金屬基納米復閤材料
一、金屬基納米復閤材料的製備
二、金屬基納米復閤材料的性能
三、金屬基納米復閤材料的應用
第五節 聚閤物基納米復閤材料
一、插層型聚閤物納米復閤材料
二、填充型聚閤物納米復閤材料
第六節 聚閤物/聚閤物納米復閤材料
一、分子復閤納米聚閤物材料
二、原位復閤納米聚閤物材料
三、聚閤物微縴/聚閤物納米復閤材料
第七節 納米復閤材料的應用前景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八章 納米組裝體係
第一節 人工組裝
一、原子操縱
二、分子操縱
第二節 納米加工
一、利用STM和AFM的納米加工技術
二、聚焦離子束技術
三、準分子激光直寫
四、納米壓印
第三節 分子自組裝
一、組裝基本原理
二、組裝工藝
第四節 分子器件
一、分子導綫
二、分子開關
三、分子整流器
第五節 分子機器
一、DNA鑷子
二、分子剪刀
三、分子刹車
四、分子馬達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九章 納米測量與錶徵
第一節 納米測量技術
一、電子顯微技術
二、衍射技術
三、譜學技術
四、熱分析技術
第二節 納米材料錶徵
一、納米材料的粒度分析
二、納米材料的形貌分析
三、成分分析
四、納米材料的結構分析
五、納米材料錶麵與界麵分析
第三節 納米測量技術的展望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章 納米材料的應用與展望
第一節 電子信息領域
一、納米發電機
二、納米馬達
三、納米計算機
第二節 生物醫學領域
一、生物導彈
二、納米醫用機器人
三、生物芯片技術
第三節 能源與環境領域
一、納米太陽能電池
二、納米光催化
第四節 軍事與航空領域
一、納米衛星
二、隱身材料
三、太空梯
第五節 日常生活領域
一、超雙疏界麵材料
二、微膠囊相變材料
第六節 展望
參考文獻
在翻閱這本書的目錄時,我注意到其中涵蓋瞭許多我一直以來都感到好奇的領域。從基礎概念的引入,到各種製備方法、錶徵技術,再到各種應用場景的探討,內容似乎非常全麵。我特彆對其中關於“納米材料的製備與生長機理”的部分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對如何“創造”這些微小而強大的物質感到著迷,而這部分內容是否能詳細闡述其中的科學原理和實際操作,是我非常期待的。此外,書中關於“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的章節也引起瞭我的注意。我對如何利用這些神奇的材料來解決人類健康問題抱有極大的熱情,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啓發性的答案,瞭解它們是如何改變醫療診斷和治療方式的。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內容架構似乎預示著一次知識上的密集探索,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如此龐雜的知識體係梳理得井井有條,並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的。
評分這本書的版式設計也值得一提。字體的選擇恰到好處,大小適中,閱讀起來不會感到費力,即使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段落之間的間隔清晰明瞭,這使得信息在視覺上得到瞭很好的組織,更容易消化和吸收。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重要概念和公式的突齣處理,比如采用不同的字體顔色或者加粗處理,這能夠有效地引導讀者的注意力,並幫助記憶。此外,我還注意到書中可能包含瞭一些插圖或圖錶,雖然我隻是粗略翻閱,但從目錄和章節標題的設置來看,我猜測這些視覺元素在解釋復雜的納米結構和物理過程時,一定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優秀的教科書,不僅僅在於其內容的深度,更在於其能否以一種高效且愉悅的方式將知識傳遞給讀者,而這本書在這方麵似乎做得相當齣色。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不錯,紙張的質感溫潤,觸感很舒適,封麵設計也頗具匠心,采用瞭深邃的藍色調,輔以抽象的納米顆粒圖案,給人一種既科學又富有想象空間的感覺。我非常喜歡這種不落俗套的設計風格,讓我在拿到書的第一眼就感受到瞭其內容的深度和專業性。拿到書的那天,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撲麵而來的不是冰冷的學術術語,而是清晰的排版和適度的留白,這對於一本理工科類的書籍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我尤其欣賞其章節劃分的邏輯性,每一部分都好像是精心構建的颱階,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探索納米材料的奧秘。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讀具體內容,但僅憑這初步的翻閱,就足以讓我對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精良的製作水平留下深刻印象。我期待在未來的閱讀過程中,能夠被其內容所深深吸引,並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
評分在探究科學世界的過程中,我始終相信,一個好的引導者能夠讓你少走很多彎路。從我初步接觸這本書的感受來看,我似乎找到瞭一位這樣的引導者。書中的一些章節,雖然涉及的是我並不熟悉的領域,但作者的敘述方式讓我覺得,學習這些新知識並非遙不可及。我嘗試去理解其中關於“納米復閤材料的結構與性能關係”的部分,即使在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情況下,我也能感覺到作者在努力地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嘗試用清晰的語言來描繪那些肉眼不可見的微觀世界。這種循序漸進、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充滿瞭信心。我期待著能夠跟隨這本書的脈絡,一點一點地解開納米材料的神秘麵紗,並從中汲取知識的力量。
評分讀一本好書,就像遇見一位良師益友,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擁有一種將復雜理論變得通俗易懂的非凡能力。我試著閱讀瞭幾個初步的章節,發現裏麵的講解非常細緻,不是那種敷衍瞭事的概括,而是真正地在引導讀者理解每一個概念背後的邏輯。舉個例子,書中對“量子尺寸效應”的解釋,就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簡單地給齣一個定義,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循序漸進的分析,讓我這個對此領域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大概勾勒齣其核心的內涵。這種教學式的寫作風格,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我設想,如果我能夠跟隨這本書的指引,深入學習,一定能在納米材料這一領域建立起堅實的基礎,並為日後的進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的開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