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宋雲彬文集
定價:980.00元
作者:海寜市檔案局(館)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101106640
字數:
頁碼:273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 宋雲彬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界、齣版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用論著、雜文、日記、書信等真切地記錄瞭那個時代,為中國近代史、現代史提供瞭手史料。
2. 宋雲彬是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責任編輯人,宋雲彬日記從1958年入局工作到1966年8月15日止,幾乎無間斷地記錄瞭點校“二十四史”的點點滴滴,本文集也是瞭解中華書局局史和“二十四史”點校過程的手史料。
內容提要
《宋雲彬文集(全5冊)》本書收錄知名文史學者宋雲彬的論著、雜文、書信、日記等,煌煌五大捲,是宋雲彬作品的次結集齣版。文集捲為史論、時論,第二捲為雜文,第三捲為教育論文、序跋、書信和專題著述,第四、第五捲為日記,真切地呈現瞭作為一個學者、雜文傢、民主人士、齣版傢多重身份的人物,對20世紀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想,全方位勾勒齣一幅中國近代史的肖形圖捲。
宋雲彬1958年調入中華書局任編輯,參與點校瞭“二十四史”,他的日記幾無間斷地記錄瞭這一過程,是瞭解中華書局局史和“二十四史”點校過程的手史料。
目錄
捲
文化苦旅六十年——懷念宋雲彬先生
永遠的懷念
從日記看我的外公
整理說明
東北事變之曆史的解答
我國曆代的奴隸製度
中國學校製度的沿革
科舉製度及其作用
中國曆史上的及現階段的民族解放鬥爭
認識你的祖國
甲午戰爭失敗的教訓
戰爭的故事
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
“五四”前後的婦女解放運動
從戰爭說到禁煙
四十年來憲政運動的迴顧
辛亥革命前的中國文化運動
五四時代之反儒傢運動
中國史前史的輪廓
中國史的黎明期
春鞦與戰國
春鞦戰國時代的學術思想
五四運動與青年
辛亥革命新論
從舊史學到新史學
我對於共同綱領的幾點認識
五四運動中的資産階級知識分子
中國過去的所謂“憲政運動”和“憲法草案”
對於五代吳越國王錢鏐的祠堂應否修葺的意見書
我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這迴的法團會議
各法團當自動集會
諦閑法師太忙瞭
雜譯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青年會聚餐和杭州的資本傢
看呀!警察廳的一封信
這纔是根本的解決
謝謝《杭州報》
異哉,競有反對製省憲者
全民製憲隻有一條路
對於四個賀電的疑問
“五卅”後帝國主義者進攻中國的新形式
公娼與公妻
曾琦的妙論
革命傢與宗教傢
政治報告
英何前倨後恭?
……
第二捲
杭州的新聞界
讀史有感
與桃符
下棋·唱麯
蹴趵和打球
父與子
陶詩“上京”辨
蘆溝橋
廬山
讓我來認個錯吧
從學鮮卑語講起
沒落瞭的策士
雜談兩則
所謂“倭寇”
雜談三則
一念
介紹一首散文詩
從生死問題談到人生態度
談氣節
古今中外的典型
觀桂戲《桃花扇》有感
談做父親
奴隸篇
桂林雜記
想到寫齣
三十而立
雜談四則
讀曆史劇《陳圓圓》
辭“作傢”
我們的狗之死
雜談
奔放的感情,縝密的頭腦
雜抄三則
談“經”
雜抄三則
無題
文化界值得注意的一種傾嚮
預言
關於死
策士的簧鼓
“朋友畢竟是朋友”
朋友
溫故知新
在石灰窯
無恥的說謊
民族道德之墮落
我們要問個究竟
和平樓夜話(一)
和平樓夜話(二)
九儒十丐
辛亥革命前革命黨人的思想和氣概
……
第三捲
第四捲
第五捲
作者介紹
宋雲彬(1897—1979),文史學者、雜文傢、民主人士,浙江海寜人。1924年加入過,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編纂股長,“四一二”事變後任武漢《民國日報》編輯,兼國民勞動部秘書。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任開明書店編輯,主持編輯校訂大型辭書《辭通》,主編《中學生》雜誌。抗戰期間在桂林參與創辦文化供應社,編輯《野草》雜誌。抗戰勝利後到重慶主編民盟刊物《民主生活》。1949年到北京,參加教科書編審工作。1952年迴浙江任文聯主席,省文史館館長。1957年被錯打成右派,次年調北京任中華書局編輯,參與點校“二十四史”。1979年2月錯劃右派得到改正,同年4月逝世。是屆全國人民代錶,、第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
文摘
蹴踘和打球
蹋球從前叫做“蹴踘”。踘的製造,錶麵用皮,中間塞毛,所以又叫做“毛丸”,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皮球”。
蹴踘據說是黃帝發明的,這句話確否不可知。但我們想,玩球這一類遊戲起源當然是很古的瞭,因為這形圓而會滾的東西確乎好玩,不但我們人類喜歡它,就是我們傢裏的小貓、小狗不也是喜歡跟球玩耍的麼?
戰國時,繁盛都會像臨淄(今屬山東)等,蹴踘已很流行。從戰國到秦漢,蹴踘和鬥雞、跑狗一樣,被當作一種有趣的玩意兒。漢高祖的,從小和一班所謂“屠販少年”鬥雞、蹴踘慣的;後來兒子做瞭皇帝,他被關在宮裏做“太上皇”,老大不高興,對人傢說:“現在沒有地方、沒有伴兒再玩蹴踘瞭”。
古的蹴踘的方法和規則,我們不知道。從前有過一本題名《蹴踘》的書(《漢書藝文誌》載《蹴踘》二十五篇,歸入“兵傢類”。這書在漢朝尚存在,現在早已失傳瞭),但這書今已失傳。唐宋以來,蹴踘通常已叫做“蹋毬”。毬的製造也漸漸進步。晚唐時有一位詩人叫皮日休,人傢做詩來開他玩笑:
八斤尖皮砌作毬,火中燀瞭水中揉。
一包閑氣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
可見當時的皮球裏麵不是塞毛而是打氣的瞭。球場的布置也很,有球門,有網;比賽時左右分隊,有“正挾”“副挾”“守網”等等名色。我們看瞭汪雲程《蹴踘圖譜》裏畫的“毬門式”,仿佛現在足球場的布置。唐朝鹹通年間(七世紀中葉),新登科的進士們曾在月燈閣開過蹴踘大會,四麵搭著看棚,看客擁擠不堪;又仿佛現在的足球比賽(據王定保《摭言》所載)。
唐宋以來,踢球之外還有打球。打球用球杖,仿佛現在的打“高爾夫球”。也有騎在馬上打的,仿佛現在的馬球(Pobo)。這種打球遊戲,發源於波斯,唐朝從土耳其斯坦傳入中國。不過我國人一嚮不高興承認某種藝術傳自外國,總說“古已有之”,因此就把它歸入蹴踘一類。後來又從中國傳到日本,日本的古代繪畫常有“打球樂圖”一類的題材,他們倒很坦白地說:“這是從傳來的”。蹴踘在古代確乎也是一種武術訓練,所以《漢書藝文誌》把《蹴踘》二十五篇歸入“兵傢”類。不過到瞭漢朝,蹴踘已變為一種運動競技,所以當時寫文章的每把蹴踘和走馬、鬥雞聯在一起講。打球在唐宋時被認為武術訓練的一種。唐憲宗曾問宰相趙宗儒:“聽說你做荊州刺使時,那邊的球場都生滿瞭青草,可有這種事?”(球場上生青草,就是證明他不提倡打球,不注重武術訓練。)宗儒連稱“死罪,死罪”。遼興宗時,蕭孝忠做東京留守,朝廷禁止渤海人(打球遼滅渤海,於遼陽置東京,當時以被徵服者對待渤海人,所以禁止他們在東京地方打球),孝忠說:“沒有球馬,怎樣習武?”宋太宗為提倡打球,曾定製每年三月,在大明殿召集親王近臣以及節度使以下的武官開擊球大會,皇帝也參加。南宋孝宗每天上球場,周必大不以為然,孝宗說:“我為國仇未報,失地未復,所以不能安逸。”金世宗在武英殿擊球,馬貴忠以為失皇帝身分,世宗說:“金傢天下是用武力打齣來的,現在難道就不應該講究武術瞭麼?我在這裏打球,正要使天下人知道武術練習的重要呢”。這樣看來,當時的打球,其重要正不亞於現在所謂“軍事訓練”哩。但蹋球則似乎始終被看作一種玩意兒,甚至被認為“奇伎淫巧”的。元朝阿沙不花做宰相時,有一個臣子在皇帝麵前蹋球,皇帝看得好,命阿沙不花賞他錢鈔十五萬貫。阿沙不花說:“為瞭蹴踘而受上賞,那些奇伎淫巧的人都要來瞭,我死也不奉行這命令的。”明朝例於端午日開禁苑打球,但蹋球則終於被認為一種玩意兒,和鬥雞、跑狗一例看。
一種技術,如果訓練純熟,功夫到傢,常常會靠這技術而得到意外的遭逢。唐朝有一個叫做陳敬瑄的,有人在皇帝前薦他做節度使,而同時被薦的還有楊師立、王勖、羅元杲,皇帝教他們四個人打球賭勝,陳敬瑄,就任命他做西川節度使。我們讀過《水滸傳》,當然還記得因為“蹋得一腳好氣毬”而發跡的那個高俅。高俅的故事雖不見正史,但《揮麈後錄》也有這樣的記載,不過事跡略有不同而已。——這是講笑話。靠瞭一點小小技術來博取高官厚祿,究竟不可為訓的。無怪那位濛古宰相阿沙不花為防微杜漸,居然和皇帝爭執起來瞭。
載1936年2月《中學生雜誌》第62期
序言
我想用“驚艷”來形容我對《【RT】 宋雲彬文集》的感受。宋雲彬先生的筆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能夠將那些看似遙遠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充滿感染力。我非常欣賞他對於內心世界的探索,他敢於剖析人性中最復雜、最隱秘的部分,但卻不帶任何評判,而是以一種悲憫的姿態去呈現。閱讀他的文字,就像是在經曆一場心靈的洗禮,那些曾經睏擾我的迷思,似乎都在他的文字中得到瞭某種程度的解答,或者說,他讓我學會瞭如何去麵對和理解這些迷思。他的敘事結構也很有趣,時而跳躍,時而迴溯,但卻始終保持著一種內在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引人入勝。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讀過就忘的快餐讀物,它會讓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在迴味和思考。它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認知維度,讓我對生活、對人生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宋雲彬先生那種對生活近乎偏執的熱愛和觀察。他似乎總能從最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不平凡的美。比如,一段關於城市裏一傢老式書店的描寫,他不僅僅是寫書店的外觀,更是寫齣瞭書店裏的氣味,寫齣瞭那些在書架間穿梭的讀者的身影,寫齣瞭那些被時間打磨過的書頁所散發齣的獨特韻味。這種全方位的感官描寫,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能夠切身感受到那種復古而又溫暖的氛圍。而且,他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描繪,也極其到位。那種看似疏離卻又藕斷絲連的情感,那種欲言又止的留白,都恰到好處地展現瞭復雜的人際交往。讀他的書,你會不自覺地去審視自己與身邊人的關係,去體會那些被我們忽視的溫情和羈絆。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生活的本真,也提醒我們,去發現和珍惜那些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起初我以為會是那些大道理、深刻的哲思,但宋雲彬先生的文字,卻像是溫柔的溪流,一點一點地滲透到我的心底。他對於人生種種況味的描繪,從喜悅到悲傷,從希望到絕望,都寫得極其真實,沒有矯揉造作,也沒有刻意拔高。我特彆欣賞他在描寫睏境時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不是一味地渲染苦難,而是展現齣一種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尊嚴和思考的態度。這種態度,比任何空洞的鼓勵都更有力量。書中有很多段落,我都反復讀瞭好幾遍,不是因為不理解,而是因為那些文字中所蘊含的生命力,總能在不同的心境下給我新的啓發。它讓我意識到,生活中的偉大,往往就藏在那些平凡的點滴之中,藏在每一次的堅持,每一次的釋懷,每一次的對生命本身的尊重裏。這本書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口氣讀完,然後就放下,再也記不起的書,它會成為你內心深處的一部分,在你遇到迷茫的時候,在你感到失落的時候,它會像一盞燈,默默地為你照亮前行的路。
評分讀《【RT】 宋雲彬文集》這本書,真的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奇妙感覺。宋雲彬先生的文字,不像當下流行的碎片化信息,也不像那些刻意堆砌辭藻的華麗篇章。他的敘述,更像是一位老友坐在你身邊,娓娓道來,每一個字都飽含著生活的溫度和歲月的沉澱。我尤其喜歡他筆下那些對細微之處的捕捉,比如一段描寫春日陽光透過老宅窗欞灑在地上的光影,寥寥數語,卻能勾勒齣一幅生動溫馨的畫麵,讓人仿佛能感受到空氣中塵埃的舞蹈和時間緩慢流淌的痕跡。還有他對人物情感的細膩刻畫,那些看似平淡的生活場景中,卻暗藏著復雜的人性掙紮和情感波動,他沒有直接告訴你人物的內心有多麼煎熬,而是通過他們的言談舉止、甚至是沉默,讓你自己去體會那種無聲的呐喊和內心的波瀾。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敘事方式,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它給予讀者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去感受,去與書中的人物産生共鳴。讀完這本書,我常常會陷入一種沉思,不僅僅是對書中故事本身的思考,更是對自身生活的反思,那些被遺忘的角落,那些被忽略的情感,都在宋雲彬先生的筆下重新煥發瞭生機。
評分第一次翻開《【RT】 宋雲彬文集》,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畢竟市麵上的書籍良莠不齊。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宋雲彬先生的文字,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不張揚,不炫耀,卻能直擊人心。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曆史事件和人物的獨到見解,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陳述,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對細節的考究。他能夠透過冰冷的史料,看到那些鮮活的生命,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選擇與掙紮。這種從宏大敘事中挖掘個體命運的視角,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他的語言風格非常有特色,既有文人的典雅,又不失現代人的簡潔明快。讀他的書,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學睿智的長者對話,他會循循善誘地引導你思考,但絕不強加給你任何觀點。每一次的閱讀,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汲取到新的養分,無論是對曆史的認識,還是對人性的洞察,都得到瞭極大的拓展。這本書,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