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 财务人员的法律风险来自哪里
1.1 引子:两个案例
1.1.1 出纳代签字案
1.1.2 晓庆公司偷税案
1.2 财务人员法律风险的根源
1.2.1 以身试法自会带来风险
1.2.2 “迫于压力”——多数风险的缘起
1.2.3 无意也会酿风险
1.2.4 现实中的风险根源更为复杂
第2章 套在财务人员头上的“紧箍咒”有哪些
2.1 财务人员的“紧箍咒”:法律责任
2.1.1 违反《会计法》应担何责
2.1.2 违反《会计法》同时违反其他法律规定应担何责
2.2 金额达到多少才算构成犯罪
2.3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谁的孩子谁抱走
2.3.1 问题的由来
2.3.2 如何认定会计信息欺诈
2.3.3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准确表述和区分
2.4 不只是定责:法律对财务人员的保护
第3章 源自实战的十六大策略:财务人员之“正当防卫术”
3.1 单位“小金库” 处理有学问
3.2 财务代签名 万万要慎重
3.3 用途关键 罪非分水岭
3.4 公私要分明 否则会污身
3.5 证据要备份 独份成大错
3.6 矛盾要当心 常是重地雷
3.7 同是谋福利 科目能定性
3.8 大股东分利 润走程序又何妨
3.9 有人安排把 光沾沾沾自喜是祸端
3.10 拿住证据证 清白当心人证不可靠
3.11 支票背书要当心 知与不知性不同
3.12 没有发票实无奈 以防万一有四招
3.13 费用贿金须分明 行贿受贿是犯罪
3.14 发票背面要签字 假票泛滥要当心
3.15 单位个人名不同 勿使好事变坏事
3.16 职责分工要明确 消极却比积极好
第4章 财务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法律理念和知识:授人以渔
4.1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
4.2 结合晓庆公司偷税案看何时构成犯罪
4.3 牢固树立证据链的概念
4.4 哪些人会“肚子疼”
4.5 公检法办理刑事案件如何分工
4.6 大家同犯一种罪谁判决轻
4.7 法律鼓励什么
4.8 强制措施:有耳闻但未必知
4.9 不可不知的几个重要期限
4.10 牢固树立法律底线终不会吃亏
4.11 破除一个误区:审计证据与司法证据
第5章 典型案件回放与剖析
5.1 阴阳发票套出资金:为何公安撤销案件
5.2 费用花不完“红人”们报销忙:为何财务部经理全身而退
5.3 向行政监管部门提供虚假收入资料:为何没被移送司法机关
5.4 大家喝凉水为何几个人肚子疼:谋福利还是私分国有资产
5.5 中国证券死刑案:为何财务经理受此牵连
5.6 从匡达偷税案看:哪些人要为刑事责任“买单”
5.7 销毁会计资料:真正的作茧自缚
5.8 带上会计去行贿:重要的是说得清
5.9 虚报注册资本:为何会计也被判刑
第6章 公安、检察机关侦查的一般程序性规定
6.1 财务人员为什么要了解这些法律规定
6.1.1 学习程序法的体会和技巧
6.1.2 穿插讲解 消化吸收
6.1.3 如何在必要时寻求律师的帮助
6.1.4 案例模拟
6.2 结语:开开心心工作 堂堂正正做人
第7章 法律责任认定:后一道屏障
7.1 行政责任的认定
7.1.1 什么是行政处罚
7.1.2 行政处罚应当保障当事人的哪些权利
7.1.3 哪些违法行政行为应当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
7.1.4 行政处罚只有两种程序
7.1.5 行政处罚的证据有哪些要求
7.1.6 行政处罚的三种救济途径
7.1.7 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中会有哪些常见错误或失误
7.2 刑事责任的认定
7.2.1 刑事审判并没有那么神秘
7.2.2 刑事二审程序及上诉不加刑
7.2.3 死刑判决分两种
7.2.4 法定刑以下及假释还要经核准
7.2.5 被冤枉了怎么办
7.2.6 刑事诉讼证据:理解两个至关重要的理念
第8章 单位如何建立保护财务人员的“安全网”
8.1 单位负责人:应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8.2 财务人员:推动单位建立和完善保护我们自身的制度
8.2.1 建立财务人员垂直管理的体制:让他有也能踢“皮球”
8.2.2 财务人员强制轮岗、强制休假和回避制度:自身的反腐机制
8.2.3 资金集中管理:大案难发
8.2.4 自设财务任职高门槛:想换人却不好找
8.2.5 健全长本事的制度:培训和交流
8.2.6 推动建立高效的内审机构:另一种保护
附录
1.《会计法》第四十二条至四十五条
2.《税收征收管理法》中的有关规定
3.《审计法》中的有关规定
4.《商业银行法》中的有关规定
5.《证券法》中的有关规定
6.《保险法》中的有关规定
主要参考文献和网址
后记
内容:
《法律风险可以防范:一名会计人的执业感怀》针对财务人员工作中的法律风险。结合作者多年的财务、审计、法律和纪检工作经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运用大量案例剖析了如何防范因职业特点所带来的风险;同时,《法律风险可以防范:一名会计人的执业感怀》对于其他具有职业风险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作者介绍:
张国峰,男,1973年出生,高级会计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注册会计师、律师,从事企业财务和金融监管工作十余年,后任一家大型公司纪检审计部总经理助理,多次协助公安机关查办经济案件;现任北京某企业财务总监。近年来在《人民日报》、《中国证券报》、《财务与会计》、《涉外税务》等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通过全程查办案件总结了诸多财务人员如何防范法律风险的实战经验。
《法律风险可以防范:一名会计人员的执业感怀》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职场生存指南,而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风险的书。作者通过大量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会计工作背后隐藏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风险意识”的培养所打动。他强调,风险并非总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很多时候,风险就潜伏在日常操作的细微之处。书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比如如何识别虚假合同、如何处理异常的交易凭证、如何应对突发的税务检查等,让读者切身体会到培养敏锐的风险意识是多么重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列举风险点,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风险的成因,以及如何从源头上进行防范。他用一种“预见比补救更重要”的思路,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法。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会计工作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机械地处理数据,而是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去审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将法律风险降到最低。
评分《法律风险可以防范:一名会计人员的执业感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专业知识的拓展,更在于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职业道德和责任的思考。作者在书中毫不避讳地分享了自己曾经的迷茫与挣扎,特别是面对一些灰色地带和潜规则时的抉择。那些关于“人情”与“原则”的碰撞,关于“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权衡,读来令人唏嘘。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影子,看到了很多职场中人都会遇到的困境。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会计行业特有的法律风险,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职业伦理挑战。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传递了一种坚守底线、追求诚信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比任何一本厚重的法律书籍都更能打动人心。他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在复杂环境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用专业知识去捍卫职业尊严。其中关于如何拒绝不合理要求,如何与客户或上级建立健康的合作关系,都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信念,也对“做一个负责任的专业人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会计工作是一项严谨而枯燥的差事,直到我读了《法律风险可以防范:一名会计人员的执业感怀》。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刻板印象。作者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法律风险这个看似冷冰冰的话题,赋予了温度和故事性。他将自己在多年的会计生涯中遇到的种种棘手问题,如同讲故事般娓娓道来,既有惊心动魄的化险为夷,也有引人深思的教训总结。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沟通”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法律风险。这不仅仅是会计工作,在任何行业,沟通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他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清晰、准确、专业的沟通,与税务机关、客户、甚至内部同事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关系,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潜在的法律纠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循循善诱地指导你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职业道路上稳步前行。
评分这本书《法律风险可以防范:一名会计人员的执业感怀》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法律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他用生动的故事,讲述了那些在会计从业者身上发生过的,因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的种种问题。这些故事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充满了作者对职业的深刻反思和对行业未来的忧虑。他特别强调了不断更新法律法规知识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书中关于“合规经营”的讨论,让我认识到,合规不仅仅是完成法律要求的最低标准,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防患于未然”的价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坦诚所打动,他毫不避讳地分享自己的失误和经验教训,这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高度的法律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评分最近机缘巧合接触到一本名为《法律风险可以防范:一名会计人员的执业感怀》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专业,但当我翻开它,立刻被书中一股真挚而深刻的感触所吸引。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而是以一位在会计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实干者的视角,娓娓道来。书中并没有堆砌枯燥的法条,而是通过一系列真实生动的案例,展现了会计工作中的种种潜在陷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差一点就犯错”的情境时,那种如履薄冰的心态,以及如何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化解危机于无形。书中关于合同的细节处理,关于发票的真伪辨别,关于税务申报的合规性,都写得细致入微,让我这个非会计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经验。尤其是其中一个章节,详细剖析了某次因一个小小的疏忽,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读来让人警醒,也更加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真谛。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会计人看的,任何与财务、合同、企业运营相关的工作者,都能从中受益匪浅。它提供了一种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日常工作表象之下的风险,并教会我们如何去防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