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鼎民,1932年生,江苏常熟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工作。1992年退休前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副研究员。 已出版的著作有《典故·知识·查检》、《中文工具书及其使用》、《唐宋八大家文集·曾巩文评注》、《明代散文选注》、《孽海花》校注、《中国古小说百篇注说》等。参与著译的有《中国文学答问总汇》、《中国文化百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词典》、《容斋随笔全书类编译著》、《唐宋八大家文钞》著译等。
增订本出版说明
**章 概述
**节 工具书的性质和作用
一、工具书的性质
二、工具书的作用
第二节 工具书的分类
第三节 工具书的编排和检索
一、字顺法
二、分类法
三、时序法
四、地序法
第四节 使用工具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了解工具书的时代性
二、熟悉各种类型和有代表性的工具书
三、要挑选好的版本
四、引用时要查对原书或核实*新资料
第二章 查字
**节 概说
第二节 查字形
一、查古文字字形
二、查规范字字形
第三节 查音韵
第四节 查常用字
第五节 查生僻字、占汉语字
一、查古代字典
二、查近现代字典
第三章 查语词
**节 概说
第二节 查现代语词
一、查一般语阐
二、查词义辨析
三、查类义和构词辞典
第三节 查古代语词
一、查古代辞典
二、查近现代辞典
三、查当代辞典
第四节 查专类语词
一 、查虚词
二、查成语
三、查方言、俗语、外来语
四、查诗词、戏曲小说中的词语
五、查其他专类辞典
第五节 查专人专书语词
一、查专人语词辞典
二、查专书语词辞典
第四章 查百科
**节 概说
第二节 查百科全书
一、综合性百科全书”
二、专科性百科全书
第三节 查百科辞典
一、查综合性辞典和综合性百科辞典
二、查社会科学百科辞典目录
第四节 查专科辞典
一、查语言的专科辞典
二、查文学的专科辞典
三、查艺术的专科辞典
四、查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专科辞典
五、查文化、教育的专科辞典
六、查历史学的专科辞典
第五节 查专人专书百科辞典
一、查专人百科知识辞典
二、查专书百科知识辞典
第五章 查人物
**节 概说
第二节 人名辞典、传记集
一、中国人名辞典、传记集
二、域外人名辞典、传记集
第三节 人物传记索引
一、查正史人名索引
二、查综合人名索引
三、查文集中的传记索引
四、查地方志、题名录中的人物传记索引
五、查笔记中的人物传记资料
第四节 生卒年和年谱
一、生卒年的查检
二、年谱的查检
第五节 从异名查本名
第六章 查地名
**节 概说
第二节 地名辞典
一、中国地名辞典
二、外国地名辞典
第三节 地名沿革
一、沿革表、录
二、地志
三、今地
第四节 地图
一、中国地图
二、世界地图
第七章 查典故
**节 概说
第二节 辞书的使用
一、语文、综合性辞书
二、专科性辞书
第三节 典故辞典
第四节 查类书
一、类书简说
二、重要类书简介
三、类书的查检
第八章 查引语
**节 概说
第二节 辞书的利用
一、语文、综合性辞书
二、专科性辞书
第三节 查引语辞典
一、综收各书的引语辞典
二、专收诗、词、曲的引语辞典
第四节 查《佩文韵府》和《骈字类编》
第五节 查字词句索引
一、字、词索引
二、句子索引
三、主题、专名索引的利用
第九章 查年代
**节 概说
第二节 查纪年表
第三节 查历表
第四节 查大事纪
一、中外对照或专收外国史的年表
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三、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
四、当代大事记
五、中国文学大事记
六、其他专科大事记
第五节 查作品的年代
第十章 查典章制度
**节 概说
第二节 查典制辞典
第三节 查职官
第四节 从“十通”查历代典章制度
第五节 从“会要”查一代制度
第十一章 查书目、报刊目
**节 概说
第二节 查古籍书目
一、查历代著录
二、查提要、版本书目
三、查现存古籍
四、查文学书目
五、查伪书、禁书
六、分辨同书异名和同名异书
第三节 查现代书籍
一、综合类
二、文学专题类(附外国文学书目)
三、作家著作目录
第四节 查报刊目录
一、一般报刊目录
二、文艺报刊目录
第十二章 查论文资料索引
**节 概说
第二节 综合索引
一、报刊论文资料索引
二、各报刊索引
三、书籍篇目分类索引
第三节 专科、专题索引
一、文学
二、语言
三、历史
四、其他
第四节 文摘
第十三章 年鉴、手册和资料汇编
**节 概说
第二节 查年鉴
第三节 查手册
第四节 查资料汇编
书名索引
原版后记
增订本后记
说实话,我本来对“工具书”这类书籍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古板晦涩,要么就是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完美结合。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传统规范的罗列上,而是勇敢地探讨了现代汉语在网络时代、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挑战。比如,它专门辟出了一章来讨论信息爆炸时代下,我们如何甄别网络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如何避免被碎片化语言带偏语感。这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简直是太及时了。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词汇活力”时的态度,既肯定了语言的生命力,又警示了过度使用不当新词可能带来的表达危机。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对比自己日常的语言习惯,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比单纯的记忆知识点要有效得多。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非常人性化,大量的图表和对比矩阵,让复杂的语言现象一目了然,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不会被厚厚的篇幅吓倒。这是一本真正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的书。
评分坦白说,我过去在处理一些比较正式的公文或学术写作时,总是感到力不从心,生怕因为用词不当而影响了整体的专业度。这本书,尤其是关于“规范性用语”和“标点符号的精确运用”的章节,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的严谨程度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但正是这种严谨,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机构起草一份对外声明,对于如何恰当地使用敬语和谦词,我犹豫不决。翻阅这本书的专门部分,它不仅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还分析了在不同社会层级和不同场合下,选择不同敬语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这已经超越了语言学本身的范畴,触及到了社会交际学的层面。此外,它对现代标点符号在复杂句式中的使用规则做了非常细致的梳理,很多以往我以为是“约定俗成”的用法,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清晰的理论依据。读完这些,我不再是凭感觉写作,而是有了一套坚实的规范体系作为后盾,写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语言学习的宝藏!我最近在整理我的书架,偶然翻到了这本,立刻被它扎实的内容吸引住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速成指南,而是真正深入到中文语境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进行文字工作的人来说,它提供的那些关于词义辨析和语境选择的深入分析,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写一份正式的报告,对几个近义词的细微差别拿捏不准,翻开这本书,里面用大量的例句和历史渊源进行了阐释,让我瞬间明白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之处。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的汉字结构讲起,逐步过渡到复杂的修辞手法和文体规范,每走一步都有坚实的理论支撑。而且,作者在讲解时,绝不是干巴巴地堆砌术语,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让理论不再是悬在空中的概念,而是可以直接拿来解决问题的工具。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的文字功底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满足于“能用”的程度,而是追求“用得精准、用得漂亮”。这对于任何一个对中文有敬畏之心的人来说,都是一本案头必备的良师益友。
评分我是一个对语言的“美学”有极高追求的人,对我而言,文字不仅仅是交流的载体,更是一种艺术的体现。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文字表现力的深度指南。这本书在处理“文体风格”和“语感培养”的部分,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深度和细腻。它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文体背后的文化基因和心理预期。例如,分析公文的严谨性时,它会追溯到历史上的奏折制度;讨论散文的抒情时,则会引用古典诗词的韵律结构。这种跨学科、跨历史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写作格局。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教导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重构”方面,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将冗长的技术说明转化为清晰的流程图指引,或者如何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抽象的理论概念。我将书中的几种修辞技巧应用到我的商业演示文稿中后,听众的反馈立刻变得积极了许多,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掌握了这些“工具”,就相当于拥有了语言的魔杖。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答案”,更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提问”。它对于中文语言的内在逻辑结构、语音的流变历史以及不同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都有着令人赞叹的洞察力。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语感”那一章中,所引用的那些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音乐性和空间感的方式去感知和使用中文。比如,它分析了长短句交错排列时如何营造出呼吸感和节奏感,这种对语言“听觉”层面的关注,在很多工具书中是缺失的。我尝试着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我后来的朗读练习中,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声音不再是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层次和情感的张力。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它不会直接把结论砸在你面前,而是引导你一步步去探索语言的深邃奥秘,让你从一个单纯的“使用者”蜕变为一个有意识的“创造者”。它让我对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和汉语,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意和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