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黄帝内经全集:中医千年经典,养生智慧之源(全译图解版)
定价:68.00元
作者:紫图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61358115
字数:
页码:67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99kg
编辑推荐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很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堪称生命智慧百科全书。是每一个追求健康长寿人都不应该忽视的一部奇书。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白话形式向您呈现这部中华巨典,并配以艺术性的图解方式,使本书融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让您轻松把握书中的每一个重点、难点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别具一格插画的独特风格。
内容提要
传统需要珍视,经典需要回归。作为享有盛誉、流传久远的古代中医圣典,《黄帝内经》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中国式”养生理论一直传承至今。两千多年来,它被认为是东方传统医学的源头,系统地总结了古代中医全方面的经验和智慧,阐明了人体生命和宇宙生命相应的规律,以阴阳调和、四时顺养等养生理论,对中国人的健康养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帝内经全集(全译图解版)》分为《素问》、《灵枢》两卷,共162篇,其中《素问》侧重于用理论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灵枢》则更侧重于实践与应用。全书采用通俗、流畅的白话全译形式,并配有详细的插图图解,让您在轻松阅读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并掌握中医养生理论的精髓。
目录
上篇 黄帝内经 素问
卷一 摄生论
篇一 上古天真论篇:长寿者养生秘诀
篇二 四气调神大论篇:四季养生法
篇三 生气通天论篇:不生病的智慧
卷二 藏象论
篇四 金匮真言论篇:疾病从哪里来
篇五 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五行与疾病诊治
篇六 阴阳离合论篇:三阳三阳的离合
篇七 阴阳别论篇:从脉象阴阳断疾病轻重
篇八 灵兰秘典论篇:十二脏腑功能简述
篇九 六节脏象论篇:气候也能致病
篇十 五脏生成篇:详诊五脏之病
篇十一 五脏别论篇:五脏分类及诊病方法
卷三 色诊论
篇十二 异法方宜论篇:地域气候影响治病
篇十三 移精变气论篇:治病方法同时而异
篇十四 汤液醪醴论篇:五谷养生法
篇十五 玉版论要篇:察色诊治方法
篇十六 诊要经终论篇:人气、天气、地气决定
卷四 脉候论
篇十七 脉要精微论篇:望闻问切四诊法
篇十八 平人气象论篇:健康的脉象
篇十九 玉机真脏论篇:四季脉象与五脏疾病
篇二十 三部九候论篇:三部九候断疾病
篇二十一 经脉别论篇:疾病的形成及治疗
篇二十二 脏气法时论篇:五脏的保养
篇二十三 宣明五气篇: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篇二十四 血气形志篇:郁闷的根源所在
篇二十五 宝命全形论篇:顺应四时规律是养生的根本原则
篇二十六 八正神明论篇:也要有规律
篇二十七 离合真邪论篇:环境也影响经脉气血
篇二十八 通评虚实论篇:要分清疾病的虚实
篇二十九 太阴阳明论篇:太阴经和阳明经的关系
篇三十 阳明脉解篇:阳明经的病变
卷五 病能论
篇三十一 热论篇:热性疾病的传变与治疗
篇三十二 刺热篇:可以治热病
篇三十三 评热病论篇:热病的变症与治疗
篇三十四 逆调论篇:注意调理保养不生病
篇三十五 疟论篇:疟疾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篇三十六 刺疟篇:用法治疟疾
篇三十七 气厥论篇:如何治疗五脏的寒邪和热邪
篇三十八 咳论篇:咳嗽的中医原理
篇三十九 举痛论篇:各种疼痛的病因
篇四十 腹中论篇:腹内的多种疾病
篇四十一 刺腰痛篇:各种腰痛的方法
篇四十二 风论篇:风邪侵入人体引发的疾病
篇四十三 痹论篇:痹病分析与治法
篇四十四 痿论篇:痿证的分析与治法
篇四十五 厥论篇:剖析厥证
篇四十六 病能论篇: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篇四十七 奇病论篇:奇病怪病的治疗
篇四十八 大奇论篇:特别少见的奇病怪病的治疗
篇四十九 脉解篇:不同经脉的病变情况
卷六 论
篇五十 刺要论篇:的规律和法则
篇五十一 刺齐论篇:的讲究
篇五十二 刺禁论篇:不是所有部位都适合
篇五十三 刺志论篇:的补泻手法
篇五十四 针解论篇:的补与泻
篇五十五 长刺节论篇:各种疾病的准则
篇五十六 皮部论篇:皮肤内的经脉分布
篇五十七 经络论篇:看经络的颜色断病
篇五十八 气论篇:三百六十五在人体分布情况
篇五十九 气府论篇:个别经络的个别位
篇六十 骨空论篇:骨骼部位孔窍的论治
篇六十一 水热论篇:治水肿病和热性病的位
篇六十二 调经论篇:经脉永远都是重要的
篇六十三 缪刺论篇:经络病变的缪刺方法
篇六十四 四时刺逆从论篇:六经病证与四时针法
篇六十五 标本病传论篇:疾病的标本与
卷七 运气论
篇六十六 天元纪大论篇:五运六气话养生
篇六十七 五运行大论篇:五运六气对人的影响
篇六十八 六微旨大论篇:天地之气与身体健康
篇六十九 气交变大论篇:五运适中才健康
篇七十 五常政大论篇:引发疾病的多方面原因
篇七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引发疾病的多方面原因
篇七十二 刺法论篇(亡佚)
篇七十三 本病论篇(亡佚)
篇七十四 至真要大论篇:人体与天地变化
卷八 论治
篇七十五 著至教论篇:学医之道
篇七十六 示从容论篇:从容治病是良医
篇七十七 疏五过论篇:面面俱到治病合理
篇七十八 征四失论篇:医生诊治易犯四种错误
篇七十九 阴阳类论篇:阴阳与疾病的关系
篇八十 方盛衰论篇:梦境所反映的盛衰
篇八十一 解精微论篇:为什么会迎泪
下篇 黄帝内经 灵枢
卷一
篇一 九针十二原:的一般规律
篇二 本输:人体的重要腧
篇三 小针解:的艺术
篇四 邪气脏腑病形:邪气对脏腑的侵袭
篇五 根结:经脉的根结部位
篇六 寿夭刚柔:寿命与体质
篇七 官针:九种重要的刺法
篇八 本神:'神'是人体的根本
篇九 终始:两处脉象的诊察
篇十 经脉:主要经脉的介绍
卷二 经脉
篇十一 经别:十二支脉的循行
篇十二 经水:经脉与河流
篇十三 经筋:经筋的路线
篇十四 骨度:骨骼的长度
篇十五 五十营:营气运行的循环
篇十六 营气:营气的运行规律
篇十七 脉度:经脉的长度
篇十八 营卫生会:营卫与气血
篇十九 四时气:四季与针灸
篇二十 五邪:邪气对五脏的侵犯
卷三 论治
篇二十一 寒热病:寒热病的治疗
篇二十二 癫狂:癫狂病的治疗
篇二十三 热病:热病的治疗
篇二十四 厥病:逆乱引发的疼痛
篇二十五 病本:标与本的选择
篇二十六 杂病:杂病的治疗
篇二十七 周痹:气滞血淤的疾病
篇二十八 口问:生活小病的治疗
篇二十九 师传:问诊的技巧
篇三十 决气:六气的功能
卷四 藏象
篇三十一 肠胃:消化道的介绍
篇三十二 平人绝谷:肠胃的功能
篇三十三 海论:人体中的四海
篇三十四 五乱:五乱的治疗
篇三十五 胀论:胀病的治疗
篇三十六 五癃别:的病理
篇三十七 五阅五使:五官与五脏的关系
篇三十八 逆顺肥瘦:胖瘦对的影响
篇三十九 血络:血络的变化
篇四十 阴阳清浊:清浊之气的介绍
卷五 藏象
篇四十一 阴阳系日月:人体的阴阳之分
篇四十二 病传:疾病的传变
篇四十三 发梦:梦境的原因
篇四十四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治疗要顺应四时
篇四十五 外揣:通过声色判断病变
篇四十六 五变:五种特殊的病变
篇四十七 本脏:脏腑的重要性
篇四十八 禁服:诊脉的技巧
篇四十九 五色:面部的五色
篇五十 论勇:勇怯的分别
卷六 摄生
篇五十一 背腧:背部的腧
篇五十二 卫气:营卫的运行
篇五十三 论痛:对疼痛的忍受力
篇五十四 天年:影响寿夭的因素
篇五十五 逆顺:经气运行的顺逆
篇五十六 五味:食物的五味
篇五十七 水胀:胀病的治疗
篇五十八 贼风:虚邪贼风的侵袭
篇五十九 卫气失常:卫气失常的治疗
篇六十 玉版:痈疽等疾病的治疗
卷七 色诊
篇六十一 五禁:的禁忌
篇六十二 动输:脉搏的介绍
篇六十三 五味论:五味对人体的影响
篇六十四 阴阳二十五人:二十五种类型的人
篇六十五 五音五味:五音与气血的联系
篇六十六 百病始生:疾病产生的原因
篇六十七 行针:后的不同反应
篇六十八 上膈:膈症的治疗
篇六十九 忧恚无言:失音症的治疗
篇七十 寒热:淋巴结核的治疗
卷八 运气
篇七十一 邪客:失眠症的治疗
篇七十二 通天:阴阳五种类型的人
篇七十三 官能:之前的准备
篇七十四 论疾诊尺:尺肤的利用
篇七十五 刺节真邪:五节刺法的介绍
篇七十六 卫气行:卫气运行的周期
篇七十七 九宫八风:虚风对人体的影响
篇七十八 九针论:九针的功能
篇七十九 岁露论:疟疾的治疗
篇八十 大惑论:眩惑症的治疗
篇八十一 痈疽:疮症的病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分量十足,内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棒,摸起来光滑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小字部分也能看得非常清楚。封面采用了经典的中国风设计元素,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审美,放在书架上绝对是颜值担当。而且,它在排版上看得出是用心了的,留白处理得当,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细节之处见真章,比如章节的划分和页眉页脚的设计,都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对于喜欢实体书的朋友来说,光是翻阅和把玩的体验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接触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和珍视感。
评分我最欣赏的是它在传统知识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巧妙结合。书中的很多养生理念,比如顺应四时、调和情志等等,虽然古老,但放在我们这个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反而更显珍贵和必要。它没有盲目推崇“古法万能”,而是在解读古代智慧的同时,提供了许多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方法。比如,针对现代人常见的压力过大、睡眠紊乱等问题,书中都有相应的调理思路和穴位按摩指导,实用性非常强。它不是教你如何“治病”,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与自然和自身保持和谐,这是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健康观,非常符合当下追求身心平衡的潮流。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之前还是有些犹豫的,毕竟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汗牛充栋,质量参差不齐。但这次选择确实是赌对了。从编校的严谨程度就能看出出版方的专业态度。校对非常仔细,我认真翻阅了十几遍,几乎没有发现明显的错别字或引用错误,这在涉及专业术语的大部头书籍中是很难得的。这种对准确性的坚持,是保证经典传承不走味的关键。它让我相信,这是一本可以作为家中常备参考书,甚至可以传给下一代的可靠版本,它提供的知识是经过精心打磨和验证的,让人可以信赖地将其奉为指导健康实践的圭臬。
评分我一直以为这类经典著作阅读起来会晦涩难懂,充满了拗口的古文,但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简直是太贴心了。它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髓,更重要的是,那些看似深奥的词句都有非常现代和通俗易懂的解释。特别是那些配图和图解部分,简直是点睛之笔。它们用直观的视觉语言,将复杂的理论和人体经络的走向清晰地展现出来,即便是中医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不会迷失在文字的迷宫里。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原本高高在上的传统智慧变得触手可及,真正做到了让大众能够理解和应用,而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零散的养生建议集合,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论框架。从最基础的阴阳五行学说到脏腑经络的详细论述,逻辑性极强,层层递进。读完前面的基础理论,再去看后面的具体病症论述和调理方法,就会豁然开朗,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结构安排,让学习过程非常顺畅,仿佛有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旁边指导。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医精髓,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保健概念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值得反复研读,每一次重温都能有新的感悟和理解深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