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认同论
定价:85.00元
售价:66.3元
作者:郑晓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08-01
ISBN:9787500412397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化认同论》是在作者1992年出版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一书的基础上修订并增加内容而成,《文化认同论》是中国首本关于文化认同的学术专著。《文化认同论》深入研究了文化认同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理论,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新内涵,讨论了中华民族当代的文化认同问题,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目录
再版自序
初版自序
一 作为文化核心的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文化存在与发展的主位因素
(二)文化认同在文化结构中的地位
(三)文化认同与文化模式
二 文化认同的过程与形成
(一)文化认同是一个长期的文化过程
(二)个人认同
(三)群体认同
三 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一)民族认同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
(二)水与源:民族认同与民族特征
(三)民族认同与民族发展
四 文化认同的机制与类型
(一)民族兴衰与文化认同
(二)政权与文化认同
(三)文化认同机制的类型
五 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
(一)什么是文化变迁
(二)文化认同的新构建及其价值
(三)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
(四)文化认同与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
六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一)我们所处的全球化时代与文化认同
(二)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势态
(三)全球化对非全球层面上的文化认同的影响
(四)全球文化认同的构建与当代人类的和平
(五)余论
七 专题研究
(一)论当代全球发展环境中的中华民族认同
(二)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盛
(三)澳门回归后的文化认同与整合研究
(四)泰国北部傣泐人文化认同的变迁与重构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郑晓云,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云岭文化名家、法国水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2017年被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授予荣誉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认同问题、文化全球化、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及跨境民族问题、全球水历史与文化比较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等中外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40余篇发表于国外学术刊物。出版有《文化认同论》《水历史与水文化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及东南亚傣泰民族文化多样性》等多部学术著作。
文摘
《文化认同论》:
1.文化认同的起源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这种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由于人类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因而文化认同也因文化的不同而各异。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也因此而表现为对其文化的归属意识,同时也可能成为区分不同文化的边界,即在文化意义上的“我”和“他”的边界。文化认同的涵盖随着人类的文化群体的形成、整合及人类文化的交融而扩大。文化认同是一个与人类文化发展相伴随的动态概念,是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的主位因素。
人是文化的主体,人创造并发展了文化,但又受到文化熏陶与左右,人在受文化约束的同时,又不断地从已有的文化中迈出新的步子,创造出新的文化——尽管这个过程中的机制十分复杂。离开了人,文化也就不复存在,而人离开了文化,人类也就无异于其他动物。因此不少人类学家早就提出人类是文化网中的动物这一的论断。尽管这种看法把人在文化中的地位放在一种较为被动的处境中,但它揭示了人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地讲,人类通过实践创造了文化,但文化又稳定而长期地存在于人类自身之中,反过来又影响,甚至是支配人类的行为与实践。人类通过实践又不断改变固有的文化,创造出新文化。这就是人类文化产生与发展及人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人在文化被创造的过程中处于一个中间的环节上。让我们以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人在与自然的依存中认识到应该建盖一所长久安身的住房,这就是文化的开始,也就是文化发生的动因。但是建造什么样的房子,怎样建,用什么样的材料,建成什么样的式样,这就是文化被创造的过程,当一所不论是干栏式还是哥特式的房子被建立起来后,人就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这个过程就反映了文化产生过程中人的主导地位。当然,文化所包括的不仅仅是房子,它还包括了衣、食、行、用、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制度等一切人类创造的文明。但不论是什么样的文化因素,它被创造的过程与建房的过程是相同的。文化被创造出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过程,因为不同的人类群体创造文化的过程与方式往往是不同的。这也是人类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源所在。
人类是有高级思维的动物。人类处于文化创造中间环节上,文化的创造不仅仅要通过人的思维,被创造出的文化也必然地要反映在人的思维上,并且经过长期的积淀,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稳定的思维定式。反映在认识上,就是一种稳定的认识,并且按照这种认识去行事。这是一个实践一认识一反作用于实践的简单过程。作为个人来讲,这种过程十分简单。但作为人的文化群体而言,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认知的积淀,形成对事物的一致的认识,并以此支配人们的行为及文化的创造,这就是一个极其复杂,更有意义的过程。这就是文化认同产生的基点。因此文化认同的起源首先是人类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的认识,这种认识通过思维加工后积沉于人脑中,形成定式进而依据这种定式来创造出文化,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是文化认同的早期阶段。人的认识、思维的定式存于一个人的群体中,形成了对某一种文化现象一致认可,并反映到人的行为中,就成为文化认同。
人类之所以会形成文化的认同,是因为人类是以群体为单位而生存的,因此必然地会形成对事物的共识。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或者文化的创造可能从个人开始,终却往往以群体为载体而存在。这其中经过了整合的过程,个人的文化创造及对事物的认识通过活动传达给更多的人,但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因为它有违反已形成的思维定式而被否认,也可能为他人所接受,形成共识,并影响到整个群体的行为与创造。这种从个人到群体的文化整合是文化认同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人类对事物的共识也可能是从群体开始的。如人类需要避风安身的场所,进而形成人类生存离不开住房的共识,并创造不同的住房,这就是从群体开始的认识,不同类型的住房仅仅是文化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人类因生存的物质需求所进行的文化创造及其认同是人类文化认同产生的个要素。
……
序言
拿到这本《BF:文化认同论》时,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关于“我是谁”、“我们是谁”的疑问。在当下这个信息极大丰富,但思想却常常趋于单一的时代,文化认同的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复杂。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信息洪流所裹挟,被各种价值观所影响,如何在其中保持清醒,找到自己文化立足的根基,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清晰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文化认同的本质,它的构成要素,以及它在个体生命历程中扮演的角色。作者郑晓云,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个背景本身就赋予了这本书一定的学术分量和研究深度。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引用大量的理论,比如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或者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来分析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包含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印证其理论的有效性,比如对某个民族、某个社群,甚至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认同变迁的考察。这本书的篇幅、章节设置,以及参考文献的丰富程度,都会是我衡量其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准。我希望它不是一本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空谈,而是能够触及现实,引发读者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对“文化认同”这个概念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与他人和社会建立联系。这本书的书名“BF:文化认同论”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这个“BF”究竟代表着什么,是某种特定的理论模型,还是作者对这一议题的某种独到概括?无论如何,它都预示着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可能包含了作者深入思考后的独特视角。在信息爆炸和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的文化身份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如何在这种动态变化中保持一个相对稳固而又不失开放性的文化认同,是许多人面临的难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分析和理解文化认同的有效工具,或许它会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剖析文化认同的形成机制,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郑晓云的名字,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个信誉良好的出版机构,都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品质充满了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并为我们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创造性的文化认同提供有益的启示。
评分拿到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便是“文化认同论”这个主题,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时代意义和个人价值的议题。在当今世界,文化边界日益模糊,全球化浪潮与本土化思潮并存,个体如何找寻并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课题。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何种方式来阐释“文化认同”这个概念,它会是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梳理不同文明的认同演变,还是从社会学的宏观视角,分析群体认同的构建机制,抑或是从心理学的微观层面,探究个体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BF”这个缩写,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它可能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或者是一个尚未被广泛认知的重要概念,这让我充满期待去揭开它的面纱。郑晓云这个名字,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背书,都让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有了初步的保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理解和分析文化认同的工具,帮助我辨析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我们如何保持自我,又如何与外部世界建立健康的互动关系。我期待它能是一本既有理论高度,又能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甚至提供实践启示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引起了我的强烈好奇,"BF:文化认同论"——光是这个缩写"BF"就充满了神秘感,让人不禁猜测它背后可能代表着某种理论流派、作者的个人标记,抑或是某种重要的概念缩写。而“文化认同论”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宏大且深刻的议题,它触及了我们作为个体如何理解自身在集体中的位置,又如何构建和维持一种归属感。在如今全球化浪潮席卷、文化交融日益频繁的时代,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我是谁”的认知。这本书似乎正是要深入探讨在这样一种动态的背景下,文化认同是如何形成、演变、受到挑战,以及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和应对这些变化。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作者对于文化认同形成机制的独到见解,或许会涉及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理论视角,并尝试去解释个体与群体、文化与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郑晓云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不熟悉,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个出版方的权威性,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有了初步的保障。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装帧风格,也往往能透露出作者的学术气质和出版社的专业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理论上的启示,还能带来一些实际的思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以及它们对我们个人身份认同可能产生的影响。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探讨的主题——“文化认同论”——深深吸引。在我看来,文化认同是现代人最核心、最普遍的焦虑之一。在这个信息爆炸、流动性极强的时代,传统的、地域性的、甚至国家层面的认同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解构与重塑。人们不再仅仅是某个村庄、某个城镇的居民,而是可能同时是某个线上社群的成员,某个国际品牌的消费者,或是某个特定价值观的拥护者。那么,在如此多元且不断变化的参照系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义自己的文化身份?是固守某种被历史或血缘所赋予的传统,还是拥抱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流动性的身份认同?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寻找答案的一个契机。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从宏观的历史发展脉络入手,梳理不同时期文化认同的特点和演变逻辑,然后深入到微观的个体层面,探讨心理因素、社会互动、媒介传播等如何作用于个体的文化认同建构。特别是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经历着剧烈社会转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语境下,本土文化认同的挑战与机遇显得尤为突出,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中国视角的解读,是我非常期待的。9787500412397这个ISBN,让我可以方便地查找更多关于这本书的资料,例如目录、摘要,甚至是其他读者的评论,从而对我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有一个更清晰的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