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通背拳 |
| 作者 | 崔虎刚 |
| 定价 | 66.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0491515 |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通臂(通背)拳,是中华名拳,历史悠久,早于明末清初山西蒲州姬氏武学的出现,曾威震武林。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康熙生人的升霄道人许青云在其古稀之年,整理了《少林真传》,收集记录了据说是宋代少林福居禅师所传的拳谱,其中有“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臂为母”的说法。 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有“佑神通臂为*”一句。后来其子黄百家(王征南先生的高足)在其《学萁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一书中,进一步为“六路”注释:“通臂,长拳也。” 本谱有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拳谱,与陈王庭、洪洞通背拳属同一传系,来自山西文水地区。另一部分为“春点”,即江湖专用术语。此外,本谱还意外记载了姬氏武学的重要文献及评价。 |
| 作者简介 | |
| 点校者:崔虎刚 笔名胡刚,1963年生于山西太原,祖籍山西晋城;硕士,师承武学大家太原朱华先生。武史考证家,长期致力于中华武学的挖掘、抢救、研究、翻译、校注及宣传等工作。在民间武学发掘考证方面,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在《武魂》《中华武术》《搏击》《少林与太极》《武谈》及安徽、山西等地报刊上,发表过大量学术论文。 抢救和搜集到大量民间珍贵武学抄本,已校注出版《武术古籍珍本文库》(含十种民间抄本)。 |
| 目录 | |
| 拳势论 枪法论 枪用十二字 六合梨花枪敬 二十四枪歌 十三枪歌 硬功拾手功 长兵短用说篇论 拳论拾法敌要 壹曰三节 贰曰四稍 叁曰五行 肆曰身法 伍曰步法 陆曰手法足法 柒曰上法进法 捌曰顾法、开法、截法、进退法者 玖曰三性 拾曰内觔 禅语门,十二时辰丸为药方 打血救命丹 骡垛子标 水路上标 寸点 太平刀歌 秦穷双炼歌 贰拾捌宿梅花棍 |
| 编辑推荐 | |
| 本谱公开出版,揭示武学界颠覆性发现 1.此谱与陈王庭、洪洞通背拳属于同一传系,来自山西文水地区。 2.与清代于嘛古氏等合撰《通背拳壹本》拳谱谱名写法一致,内容互补。 3. 陈家沟的《拳经总歌》与洪洞的《拳经总论》与本谱 “拳势论”内容相似。 4.为研究“十三枪”提供了新的版本。 5.该谱意外记载了姬氏武学重要文献及评价。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之前一直对各种拳法都有所涉猎,但总觉得有些流派的讲解过于抽象,难以捉摸。而这本《通背拳》则不同,它给我的感觉更加具体,更加接地气。书中对每一个动作的分解,每一个要领的强调,都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一些关键的发力技巧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例如,他将某种劲力的运用比作“水银泻地,无孔不入”,这种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就点醒了我之前一直模糊的概念。而且,书中对于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对于呼吸与动作的结合,都有非常详尽的论述。我能够想象到,如果认真按照书中的指导去练习,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我曾尝试着在脑海中模拟书中的一些动作,当我理解了其中关于“塌腰送胯”、“含胸拔背”的要领时,我能感受到一股力量在身体内部凝聚,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人看一眼就忘的快餐读物,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去体会其中的奥妙。我感觉自己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通往更深层次武学理解的大门。它让我对通背拳的认识,从一种模糊的概念,逐渐变得清晰而具体,充满了实践的可能性。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武术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精髓的书籍,而这本《通背拳》无疑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实践的深度。他并没有刻意去追求那些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朴实而深刻的语言,将通背拳的精髓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力”的讲解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肌肉力量,更是一种整体协调,一种爆发力的运用。书中对于一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极高技巧的招式,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原理。我曾经尝试着去模仿书中所描述的某些动作,虽然无法立刻达到书中描绘的那种境界,但每一次的尝试,都让我对身体的控制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通背拳的练习,不仅仅是肢体的运动,更是对身体的感知,对力量的理解,以及对心神的修炼。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武术,并非只是招式套路的堆砌,而是对人体潜能的开发,对自然规律的运用。它给我带来的启示,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拳术练习,更是一种对生活哲学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评分拿到这本《通背拳》之前,我对它的了解仅限于书名,总觉得它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拳法。然而,实际翻开书页,我才发现它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作者在书中对于通背拳的讲解,非常系统化,而且充满了现代的视角。他并没有刻意去渲染那种神秘色彩,而是用一种非常理性、科学的态度去剖析拳法。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练习方法和训练计划的建议,这让我能够很清晰地知道如何开始,如何循序渐进。当我看到书中关于如何避免运动损伤,如何提高训练效率的论述时,我感到非常惊喜,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有经验的武术爱好者,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极具指导意义。它让我明白,通背拳的练习,并非是盲目的模仿,而是需要科学的指导和合理的规划。这本书让我对通背拳的认识,从一种模糊的印象,变成了一种清晰可见的练习路径。它不仅传授了拳法,更教会了我如何科学地去学习和掌握一门技艺,这种收获让我感到非常充实。
评分拿到这本《通背拳》时,我抱着一份好奇心,毕竟“通背”二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玄妙的劲道,好像能穿透一切阻碍。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份沉甸甸的印刷质感,纸张的厚度适中,触感温和,这本身就给了一种安心的阅读体验。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虽然没有华丽的图饰,但那暗沉的底色和醒目的书名,已然传递出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感。我尤其喜欢书页边缘的泛黄处理,似乎能勾起一些久远的回忆,让人联想到那些埋藏在时光里的武术传承。随后的阅读过程,更是让我沉浸其中。作者的文字,没有那种过于花哨的辞藻,而是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实在劲。他对于通背拳的阐述,仿佛是多年的苦练后,提炼出的精华,没有丝毫的冗余。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所描述的那些桩功、手法,尽管很多时候只是在脑海中勾勒,但那种对动作细节的刻画,对劲力转换的讲解,都显得那么细致入微,仿佛能听到拳风呼啸,感受到身体的律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拳师,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将毕生的绝学倾囊相授。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武术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招式,而是开始探究其内在的精髓,那种“通”的意境。
评分我一直对武术中的“内家”与“外家”之分有些困惑,总觉得难以界定。然而,在阅读了这本《通背拳》之后,我仿佛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这本书在讲解通背拳的技法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之归类,而是深入地阐释了它之所以能够“通背”的内在逻辑。书中对“意念”的强调,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体验。它告诉我,练习通背拳,不仅仅是身体的动作,更是意念的引导,是精神的贯穿。我尝试着去想象书中所描述的,当劲力从脚下而起,通过腰胯的传导,最终到达掌尖的那种感觉。这种精神上的投入,让我对“以意导气,以气运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发现,通背拳的练习,不仅仅是技巧的掌握,更是一种内在修为的提升。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源于身体的整体协调,源于意念的集中与释放。这本书没有给我那种“练了就能打遍天下”的承诺,但它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武学殿堂的大门,让我开始思考武术的本质,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