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宝宝的辅食添加与制作
定价:22.00元
作者:周忠蜀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064553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贴心的照顾,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您想到的我们为您想到了,您没想到的我们也替您想到了。
◆提醒您注意一些容易给宝宝带来不良后果的饮食方式,让宝宝健康成长。
◆专家解答养育宝宝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健康方面的问题,为父母排忧解难。
◆宝宝一日的营养参考,使您轻松把握宝宝的食量,避免宝宝因为饮食不当而造成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让您全面掌握宝宝的营养需求,更加合理,科学地为宝宝补充营养。
◆针对不同月龄段宝宝的生理机能和消化能力,专门设计的营养菜肴。烹饪方法简单易学,操作起来轻松、方便。
◆新颖、时尚的版面,给您耳目一新的感觉。
营养均衡,才能健壮又聪明。
内容提要
本书不仅介绍了给宝宝添加辅食的目的、原则以及添加辅食的准备工作,还针对不同月龄的宝宝的营养需求特点、身体发育特点,将本阶段的妈妈可能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为妈妈释疑解惑;精选了一些典型食谱,并详尽介绍了原料、制作方法、营养功效等常识,我们所选的每一道辅食不但营养全面丰富,符合婴幼儿的发育成长需要,而且操作简单,尤其适合那些不擅长烹饪的新手妈妈。此外,将辅食进行分类是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这一章节里,除了介绍了汁水类、泥糊类、汤类辅食的制作外,我们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类功能型辅食,其中包括益智食谱、开胃食谱、补钙食谱、补锌食谱等,这样不仅方便妈妈查找,还能帮助妈妈有针对性地给宝宝补充营养。
目录
作者介绍
周忠蜀,医学博士、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 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25年,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朝阳区医学会理事及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
文摘
序言
要说这本书的风格,它绝对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由明星妈妈或网红主厨编写的“爆款”书籍。它的语言更偏向于学术界的严谨,但又努力用最日常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生理过程。例如,在讲解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对某种食物过敏时,它没有止步于“观察皮疹”,而是细致地描述了延迟性过敏反应的可能表现,以及在不同时间窗口内需要记录的关键信息点,这对于新手家长来说,是非常宝贵的“预警知识”。不过,这本书的不足可能在于,对于那些寻求快速简便解决方案的家长来说,它提供的选项似乎“过于丰富”了。它鼓励尝试多种谷物、多种蔬菜、多种蛋白质来源,并在初期就引入了低致敏性的肉类和鱼类。对于时间精力都非常有限的上班族父母,这些“全方位覆盖”的要求可能会显得有些吃力,让人感觉有点“难以企及”。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为那些有足够时间、愿意投入精力去进行全面营养探索的家庭准备的。它提供的是一个理想化的、最有利于宝宝发展的辅食蓝图,鼓励我们去挑战自己,去超越最基础的“米糊+菜泥”组合。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初看起来有点过于简约了,甚至有些朴素,对于现在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市场来说,可能不那么“抓眼球”。我期待看到更多色彩鲜艳的成品照片,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质地食物的样子,但书中配图相对较少,且多以简单的流程图和信息图表为主。不过,深入阅读后,我意识到这种风格或许是刻意的——它想把读者的注意力从“摆盘”和“美观”拉回到“本质”和“营养”上来。书中有一部分内容详细对比了不同烹饪方式对水溶性维生素(比如维生素C)的保留率,这部分内容详实到让我这个非营养学背景的人都能大致理解背后的原理,而不是简单地说“煮熟了就行”。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关于“铁元素”的补充策略,它非常清晰地列出了植物性铁源和动物性铁源的吸收效率差异,并给出了在素食倾向家庭中如何进行科学搭配的建议。虽然我没有完全摒弃对精美图片的期待,但这种务实的、注重科学数据的呈现方式,反而建立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信任感。它告诉我,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反复推敲和论证的,而不是仅仅为了好看而堆砌的食谱。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把我从那种“别人家宝宝吃得那么好,我家是不是落后了”的焦虑中解脱出来。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平实,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更像是邻家一位经验丰富、又读了很多专业文献的妈妈在分享心得。我特别喜欢它对“辅食添加的节奏感”的描述。它不是强迫你必须在某个精确的日期点引入某种食物,而是强调要观察宝宝的“准备信号”——比如是否能稳定地坐在餐椅上,对大人进食的兴趣度如何,以及最重要的,他们对新味道的接受度。书中用了很多篇幅来探讨“喂养姿势”和“餐桌氛围”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很多强调营养配比的书里常常被忽略。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如何让宝宝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这对于培养孩子未来的健康饮食习惯至关重要。我曾一度非常纠结于是否要使用市售的成品泥,担心里面添加剂的问题,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辩证的视角,指出在特定情况下(如外出旅行或极度疲惫时),优质的成品泥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辅助工具,不必过度“洁癖”。这种灵活且人性化的指导,远比那些教条式的“必须自制”更有落地性。它真正教会我的,是倾听宝宝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遵循刻板的时间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那种柔和的米白色调,配上一些手绘风格的宝宝形象,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和温暖。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应该很扎实。我原本是冲着那些具体的辅食食谱来的,毕竟新手妈妈对从米粉过渡到泥糊状食物,再到块状食物的过程充满了焦虑,希望能找到一些既科学又实用的操作指南。然而,翻阅下来,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并不完全在那些详尽的“怎么做”上,更偏向于对整个辅食添加阶段的宏观认知和理论基础的阐述。比如,它花了很大篇幅讨论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添加原则、不同月龄段的营养素需求侧重,甚至还深入讲解了肠道菌群对辅食接受度的影响。这种深度固然体现了作者的专业性,但对于急需知道“今晚给宝宝蒸什么”的实用主义者来说,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去筛选和消化那些相对抽象的概念。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食物过敏”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过敏原,而是详细分析了家庭自制过程中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和记录,这一点,市面上很多食谱书里是不会深入涉及的。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辅食添加的“教科书”,而不是一本简单的“菜谱集”,对于追求原理和系统知识的家长来说,价值非常高,只是可能需要我们自己再结合实际情况,去填补那些具体的每日菜单空白。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安全”这个议题的探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细致程度。我原本以为安全无非就是洗干净、煮熟,但这本书深入到了操作流程的每一个隐蔽环节。比如,它详细讲解了不同材质的辅食工具(不锈钢、玻璃、硅胶)在耐热性和化学溶出方面的差异,甚至提到了如何正确清洁研磨工具以防细菌残留。此外,关于“辅食储存”的章节也极为详尽,从冷藏的“黄金24小时”到冷冻的“月度计划”,每一种储存方式的优缺点、如何避免反复冷冻解冻对营养的影响,都有清晰的指导。我过去都是凭感觉来储存和解冻的,看完这一章才意识到自己过去可能在无意中浪费了不少营养或存在安全隐患。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提供了一个“高危时期应急指南”,比如宝宝生病、出牙期、或旅行途中,如何快速调整辅食的性状和内容以适应特殊需求,这部分内容极具实操价值,在很多同类书籍中通常是一笔带过的内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让我在面对日常操作时,心里踏实了许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