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家校之间有个娃——低年级的娃儿这样教
定价:29.80元
作者:蓝玫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351938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教育文库》丛书是湖北教育出版社与新教育研究院共同打造的一套系列图书,初步计划出版本,分批次逐年推出。
《新教育文库》丛书是一套总结、梳理、传播新教育人所行、所思、所得的系列图书,全套图书分为“通识书系”“萤火虫书系”“蒲公英书系”等三个书系,各个书系定位不同: “通识书系”是新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结晶,阐述带有指导性、标杆性的教育理论与教育事例;“萤火虫书系”以家庭教育为主线,结合中外近现代教育理论专家的**理念,讲述如何构建家校沟通的平台,如何践行家庭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蒲公英书系”以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讲述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心得体会,总结新教育实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新教育实验是由朱永新先生发起的、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课程、家校合作共建这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的宗旨: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的理念: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内容提要
赏读故事,揭开新教育面纱,
牵手父母,家校合力娃幸福。
本书以16名各具特色的孩子为主线,每个孩子一章,分章讲述了父母和教师如何针对孩子的问题进行交流而发生的故事,书中内容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真实教育案例,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让父母与教师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教育理念、学会操作,贴近生活,可读性强。每章结尾处另附有针对父母和教师的点评与建议,对类似问题的处理进行指导,举一反三,借鉴度高。
目录
序 言一朵玫瑰的蓝色新生
前 言家校之间
第章适度疏导,爱哭娃换笑脸
第章巧妙引导,小气娃变大方
第章共守秘密,小嘎娃能坦诚
第章警惕懂事,听话娃有自我
第章耳濡目染,拘谨娃能舒缓
第章帮助成长,自卑娃有自信
第章相信奇迹,零分娃能进步
第章略施援手,厉害娃也温柔
第章家校携手,机灵娃更大气
第章共同成长,拘谨娃变开朗
第章深挖根源,小懒娃变积极
第章充分调动,霸道娃会当家
第章挑战问题,聪明娃快步长
第章慎夸外貌,美丽娃长智慧
第章父亲归位,顺从娃有主意
第章并肩飞翔,穷困娃有希望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家校之间有个娃——低年级的娃儿这样教》的书,光是书名就直击我这个正处于“低年级”教育焦虑中的老母亲的心坎儿。我得说,我是在朋友家偶然翻到这本书的,当时她家娃正因为数学作业上的一个“小小的”分歧而哭得惊天动地,我就顺手拿起了这本书。翻开后,我发现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教育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对孩子心理细腻的洞察。比如,书中提到低年级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往往是绝对化的,你不能指望他们能像大人一样理解“变通”和“灰色地带”。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孩子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礼仪问题,作者没有一味指责孩子“不懂事”,而是引导家长和老师去探究孩子“为什么”急于发言——通常是因为他迫切地想得到认可,或者他担心自己的想法会“跑掉”。这种同理心的叙事方式,让我这个习惯性把“你怎么又这样”挂在嘴边的家长,开始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我回家后,试着不再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语气去“教导”我的小神兽,而是蹲下来,平视他的眼睛,问他“你现在心里是不是有点着急?” 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润物细无声的“工具箱”,而不是一板一眼的“说明书”,让人在育儿的疲惫中找到一丝豁然开朗的清明。
评分坦白讲,我本来对这类“教育方法”的书籍是抱持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市面上太多打着“科学育儿”旗号的畅销书,读完后感觉自己像上了一堂速成的心理学速成班,可一回到家,面对那团精力旺盛的糯米团子,所有的理论瞬间土崩瓦解。然而,这本书的笔触非常“接地气”,它没有回避低年级教育中最令人抓狂的那些瞬间——比如为什么明明教过他,他转头就忘?比如为什么一到写字的时候就变得拖沓无比?作者的叙述中,有一种深切的“过来人”的理解,那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指点,而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分享经验。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专注力培养”的那几章,它没有用什么复杂的认知科学名词,而是用“搭建一个孩子愿意待着的小剧场”来比喻构建学习环境。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总想用“强大的意志力”去对抗孩子天性中的“好动”,本身就是一种策略上的错误。我们需要的不是强制性的“坐住”,而是将学习内容包裹在有趣的、有节奏感的“游戏”外壳里。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把目光从“他有没有完成任务”转移到“他是如何完成任务的”这个更关键的维度上,这简直是教育理念的一次微调,但效果却像蝴蝶扇动翅膀一样,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幽默感,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家长来说,无疑是及时雨。它没有那种冰冷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非常流畅,甚至偶尔会让人会心一笑,仿佛是和一个经验丰富的邻居阿姨在下午茶时聊天的感觉。我最喜欢的是它对“提问的艺术”的阐述。在低年级阶段,孩子的大脑像海绵一样吸收信息,但他们自己提问的能力往往被我们的“标准答案”预设给扼杀了。书中举例说,与其问“你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不如问“今天有没有哪个知识点让你觉得,‘哇,原来是这样啊’?” 这种开放式的、鼓励好奇心的提问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家孩子分享欲。过去我总觉得,孩子说得越多,说明他学得越多;现在我明白了,有效提问带来的“深度连接”,远比表面的“信息输出”来得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从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转化成了一个“好奇心的激发者”。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仪式感”的家长,但总觉得和孩子之间的日常互动中,仪式感总是被各种琐事打断。这本书对“家庭教育情境化”的探讨,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谈论学习本身,更着墨于学习发生时的“场域”构建。比如,作者提到低年级孩子对时间的感知是模糊的,你不能用“等你做完作业,我们还有半小时就该睡觉了”这种抽象的时间概念来约束他们。书里建议用具体的“任务块”来替代时间块,比如“我们先完成画画的这一页,然后我们一起去洗手、准备牛奶,这就算是一个小段落”。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处理方式,在我和孩子执行“放学后到晚饭前”的过渡期时,简直是救命稻草。过去,这段时间总是充满了权力斗争,现在,我们有了更清晰的“剧本”。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我如何用“合作”而非“监督”的视角来看待亲子关系中的“执行力”问题。它让我明白,低年级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级”,而是一个可靠的、能一起探索这个世界的“伙伴”。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释怀”。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追求一种“完美育儿”的幻象,总觉得孩子应该在某个年龄点掌握某项技能,达到某种心智成熟度。这本书以其朴素的观察,反复强调了低年级孩子成长的“不平衡性”和“阶段性特点”。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用高年级的标准去丈量一颗正在发芽的种子。书中对“挫折教育”的解读尤其到位,它不是简单地让你“放手让孩子摔倒”,而是教你如何在孩子摔倒时,递出一双既能支撑又能让他自己爬起来的手。这种有温度的边界感,是教科书里学不到的。我不再强求我的孩子每一件事都要做到“最好”,而是接受他“当下能做到的最好”,并为这个“最好”鼓掌。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放下自己“完美父母”执念的书,它让我能更平静地享受与这个小生命共同成长的每一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