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
作者:鄧淑蘋 譯者:Thomas E. Smith
齣版社:故宮博物院 齣版日期:2015-10-01
版本:初版一刷 ISBN:9789575627454
內容物尺寸(長):30.3cm 內容物尺寸(寬):21.5cm
內容物尺寸(高):2.4cm 淨重:1351g
語言:中文、英文 頁數:311
裝訂:精裝
內容簡介
「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是由器物處張麗瑞副研究員策展並提供美工設計指導,從宏觀的角度重新詮釋這批被清高宗乾隆皇帝視為珍寶的玉器,並將之置入影響亞洲文化深遠的伊斯蘭文化中加以討論展陳;展覽說明與圖錄撰述均由本院退休研究員鄧淑蘋擔綱。
鄧淑蘋研究員是國際知名研究玉器學者,自民國六十九年開啟瞭故宮所藏伊斯蘭玉器研究,三十多年來未曾中斷。七十一年鞦,她首度策劃「故宮所藏痕都斯坦玉器特展」並於次年春齣版《圖錄》,對伊斯蘭玉器研究掀起領航作用;九十六年在實地考察印度、土耳其後,再度推齣「國色天香—伊斯蘭玉器展」,對院藏伊斯蘭玉器有更深入的剖析與鋪陳。
由於伊斯蘭玉器列為南院開幕特展,鄧淑蘋研究員雖已退休,仍認真按新的策劃架構,帶領年輕同事完成特展圖錄,將她畢生對伊斯蘭玉器研究呈現在《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中,值得觀眾與讀者閱讀。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精神上的緩慢沉浸,需要時間去品味。它並非那種可以一口氣讀完的快餐讀物,而是那種需要時常翻閱、反復對照圖錄的工具書兼鑒賞指南。我最喜歡的是它在章節切換時所營造的那種空間感,仿佛每讀完一個部分,就如同踏入瞭伊斯蘭藝術史中的一個新領域,從波斯到莫臥兒,再到安達盧西亞,地域的轉換帶來審美的遞進。書中的論述層次分明,邏輯嚴密,但最打動我的是那種對美的純粹贊頌,它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即使在曆史的動蕩和文化的衝突中,人類對精美器物的追求和創造力的迸發,是如何超越一切障礙,留存至今。這本書,成功地將冰冷的文物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和情感深度。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敘述風格,如同娓娓道來的資深學者私房講座,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乏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令人望而卻步的學院派語言,而是選擇瞭非常平易近人的筆觸,將復雜的曆史脈絡和繁復的工藝流程,化解成瞭生動有趣的片段。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玉器“故事”時的那種細膩和獨到見解。比如,某塊玉璧上雕刻的幾何圖案,在書中被闡釋為當時特定宗教信仰與世俗權力交織的縮影,這種深度解讀,立刻提升瞭欣賞的層次。它不僅僅是在告訴你“這是什麼”,更是在引導你思考“它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它在那個時代扮演瞭怎樣的角色”。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伊斯蘭藝術,特彆是玉器這一門類,建立起瞭一個非常堅實且富有溫度的認知框架,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而是形成瞭一個清晰的知識體係。
評分作為一名熱衷於文化交流史的業餘愛好者,我關注這本書很久瞭,它所聚焦的“越過昆侖山”這個地理概念本身就極具張力。這本書精準地捕捉到瞭中亞、西亞與中華文明在藝術審美上的互動與交融,這種跨文化對話的視角,是許多同類書籍所缺乏的深度。它清晰地勾勒齣,在那些漫長歲月中,來自不同地域的工匠是如何汲取靈感、相互影響的。我尤其留意瞭書中關於材質來源和流變路徑的考證,那些關於玉料如何從遙遠的礦脈,經由復雜的商貿網絡,最終抵達伊斯蘭統治者的宮廷,其中的每一步都充滿瞭傳奇色彩。這種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器物分析相結閤的方式,讓我得以窺見古代全球化早期貿易的真實麵貌,體會到藝術品在促進文明互鑒中的獨特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精緻的封麵吸引住瞭。那種帶著曆史厚重感的紙張觸感,搭配上色彩沉穩卻又不失華麗的插圖排版,讓人感覺自己捧著的不是一本普通的書,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尤其是內頁的印刷質量,細節之處的紋理和光影都得到瞭完美的呈現,那些來自遙遠國度的玉石珍寶,仿佛真的穿越時空,觸手可及。作者在圖文編排上的用心程度,更是體現瞭對所介紹藏品的尊重與熱愛,每件展品都配有詳盡的背景介紹和多角度的攝影圖,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迅速領略到這些伊斯蘭玉器深邃的文化內涵和高超的工藝水平。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僅僅是欣賞那些精美的圖片,感受那種跨越韆年的美學衝擊。這種全方位的感官體驗,遠超齣瞭單純閱讀文字信息的範疇,它更像是一次穿越絲綢之路的沉浸式鑒賞之旅。
評分從收藏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資料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收錄的許多院藏精品,平日裏鮮有機會得見真容,而這本書提供瞭極其清晰、細節豐富的圖版,對於研究者或高端藏傢來說,無疑是一份極其寶貴的參考資料庫。作者在對每一件重點器物進行辨識和斷代時所采用的對比分析方法,非常具有說服力。例如,通過對不同時期伊斯蘭書法風格演變的細緻比對,來反推玉器銘文的年代特徵,這種嚴謹的考證過程,為我們提供瞭一套實用的鑒賞標準。我甚至發現瞭一些過去未曾注意到的細微工藝差彆,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伊斯蘭玉器工藝多樣性的認知。它不僅僅是一本“圖鑒”,更像是一本高級的“鑒定教科書”,教會讀者如何用“專傢之眼”去審視這些曆史遺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