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
作者:鄧淑蘋 譯者:Thomas E. Smith
出版社:故宮博物院 出版日期:2015-10-01
版本:初版一刷 ISBN:9789575627454
內容物尺寸(長):30.3cm 內容物尺寸(寬):21.5cm
內容物尺寸(高):2.4cm 淨重:1351g
語言:中文、英文 頁數:311
裝訂:精裝
内容简介
「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是由器物處張麗瑞副研究員策展並提供美工設計指導,從宏觀的角度重新詮釋這批被清高宗乾隆皇帝視為珍寶的玉器,並將之置入影響亞洲文化深遠的伊斯蘭文化中加以討論展陳;展覽說明與圖錄撰述均由本院退休研究員鄧淑蘋擔綱。
鄧淑蘋研究員是國際知名研究玉器學者,自民國六十九年開啟了故宮所藏伊斯蘭玉器研究,三十多年來未曾中斷。七十一年秋,她首度策劃「故宮所藏痕都斯坦玉器特展」並於次年春出版《圖錄》,對伊斯蘭玉器研究掀起領航作用;九十六年在實地考察印度、土耳其後,再度推出「國色天香—伊斯蘭玉器展」,對院藏伊斯蘭玉器有更深入的剖析與鋪陳。
由於伊斯蘭玉器列為南院開幕特展,鄧淑蘋研究員雖已退休,仍認真按新的策劃架構,帶領年輕同事完成特展圖錄,將她畢生對伊斯蘭玉器研究呈現在《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中,值得觀眾與讀者閱讀。
从收藏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资料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收录的许多院藏精品,平日里鲜有机会得见真容,而这本书提供了极其清晰、细节丰富的图版,对于研究者或高端藏家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库。作者在对每一件重点器物进行辨识和断代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方法,非常具有说服力。例如,通过对不同时期伊斯兰书法风格演变的细致比对,来反推玉器铭文的年代特征,这种严谨的考证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鉴赏标准。我甚至发现了一些过去未曾注意到的细微工艺差别,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伊斯兰玉器工艺多样性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本高级的“鉴定教科书”,教会读者如何用“专家之眼”去审视这些历史遗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致的封面吸引住了。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纸张触感,搭配上色彩沉稳却又不失华丽的插图排版,让人感觉自己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尤其是内页的印刷质量,细节之处的纹理和光影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玉石珍宝,仿佛真的穿越时空,触手可及。作者在图文编排上的用心程度,更是体现了对所介绍藏品的尊重与热爱,每件展品都配有详尽的背景介绍和多角度的摄影图,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领略到这些伊斯兰玉器深邃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工艺水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仅仅是欣赏那些精美的图片,感受那种跨越千年的美学冲击。这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远超出了单纯阅读文字信息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次穿越丝绸之路的沉浸式鉴赏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如同娓娓道来的资深学者私房讲座,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令人望而却步的学院派语言,而是选择了非常平易近人的笔触,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和繁复的工艺流程,化解成了生动有趣的片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玉器“故事”时的那种细腻和独到见解。比如,某块玉璧上雕刻的几何图案,在书中被阐释为当时特定宗教信仰与世俗权力交织的缩影,这种深度解读,立刻提升了欣赏的层次。它不仅仅是在告诉你“这是什么”,更是在引导你思考“它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它在那个时代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伊斯兰艺术,特别是玉器这一门类,建立起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富有温度的认知框架,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文化交流史的业余爱好者,我关注这本书很久了,它所聚焦的“越过昆仑山”这个地理概念本身就极具张力。这本书精准地捕捉到了中亚、西亚与中华文明在艺术审美上的互动与交融,这种跨文化对话的视角,是许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深度。它清晰地勾勒出,在那些漫长岁月中,来自不同地域的工匠是如何汲取灵感、相互影响的。我尤其留意了书中关于材质来源和流变路径的考证,那些关于玉料如何从遥远的矿脉,经由复杂的商贸网络,最终抵达伊斯兰统治者的宫廷,其中的每一步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这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器物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得以窥见古代全球化早期贸易的真实面貌,体会到艺术品在促进文明互鉴中的独特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精神上的缓慢沉浸,需要时间去品味。它并非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快餐读物,而是那种需要时常翻阅、反复对照图录的工具书兼鉴赏指南。我最喜欢的是它在章节切换时所营造的那种空间感,仿佛每读完一个部分,就如同踏入了伊斯兰艺术史中的一个新领域,从波斯到莫卧儿,再到安达卢西亚,地域的转换带来审美的递进。书中的论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但最打动我的是那种对美的纯粹赞颂,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即使在历史的动荡和文化的冲突中,人类对精美器物的追求和创造力的迸发,是如何超越一切障碍,留存至今。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文物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情感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