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色與紋飾: 明代青花瓷》
作者:廖寶秀/ 編 譯者:古德謙
齣版社:故宮博物院 齣版日期:2016/10/01
ISBN: 9789575627768 商品語言:中/英對照
裝訂:軟精裝 頁數:319
尺寸:30.3*22CM 語言:中/英對照
內容簡介
明代官窯最大特色是開啟瞭以繪畫為主的繽紛世界,由於燒造技術日益精進、釉料的掌 控、皇傢器用的氣派、國際市場的需求及社會的影響等,禦窯廠的燒造者,大膽地以白色瓷 胎為畫布,以釉彩畫筆創作,齣現極具特色的青花、五彩與闘彩瓷器,將瓷器燒造推至另一高峰。
本書《釉色與紋飾 明代青花瓷》重點在討論明代青花瓷器,從釉色與紋飾談起,分析 各時期所用青花釉料產地不同,成分稍異,形成各具特色的青花瓷。例如,明代前期青花釉 料採用的是進口自中亞的蘇麻離青鈷料,含鐵成分高,經一韆二百度以上高溫火焙,齣現鮮 明濃豔的鈷藍色,奔放淋灕,此時畫工仍保留宮廷院畫特色,畫工精細;明代中期使用國產 江西省的陂塘青及石子青料,青花釉色明淨淡雅、纖細脫俗,紋飾也轉變為簡筆寫意;晚期 使用西域進貢的迴青與浙省釉料,青花色彩又為之一變,呈現勻濃泛紫或泛灰色澤,紋飾圖 案則繁複綿密,熱鬧非凡。
總之,明青花開啟瞭瓷器燒造的新領域,流風影響及於清代官窯。
讀完關於紋飾部分的章節後,我的感受是,這本書簡直是一部微觀世界的史詩。不同於市場上那些側重於花卉草木描繪的通俗讀物,這裏的論述是站在一個考古學傢和藝術史學傢的雙重角度展開的。比如,關於龍鳳紋飾的演變,作者不僅僅停留在辨識龍的形態——五爪與四爪的區彆,更深入地挖掘瞭不同朝代、不同官窯對龍紋威嚴度、動勢的權力錶達的差異。有一段論述到海水江崖紋的程式化處理,作者提到,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期,海水波濤的起伏角度和雲紋的捲麯方嚮齣現瞭驚人的一緻性,這絕非偶然,而是當時朝廷對審美規範化的高度控製所緻。這讓我聯想到閱讀其他關於明代製度史的文獻,忽然間,瓷器不再是孤立的藝術品,而是與當時的政治、禮製緊密交織的實物證據。我特彆欣賞書中那些精妙的對比圖,將不同時期、不同窯口的同一主題紋飾並置,那細微的筆觸差異,在高清的圖版下暴露無遺,對於我們這些沒有機會常駐博物院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它教會我如何用一種“曆史的目光”去審視每一根綫條的意義。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專業深度對初學者可能略有門檻,但恰恰是這份“門檻”,纔使得它具有瞭真正的收藏價值和研究潛力。它沒有采取迎閤大眾的淺顯敘述方式,而是直接對接到瞭專業研究的前沿。比如,對於某些釉下彩與青花結閤的復雜工藝的解析,文字描述得極為晦澀,但配圖卻是精準無比,圖文結閤,硬是把我這個半吊子給“磨”會瞭。我記得有一段落,專門分析瞭萬曆朝青花瓷的特點,提到其燒造中齣現的“火氣過大”的現象,作者將其歸因於晚明時期官窯生産的急功近利和對成熟技術的某種懈怠。這種帶有批判性的觀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曆史氛圍有瞭更感性的認識。這不是一本簡單的圖錄,它是一份關於技術、藝術和時代精神相互作用的綜閤報告。對於有誌於係統學習明代瓷器的藏傢而言,這本書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針”,它提供的參照係是如此的可靠和權威。
評分這本煌煌巨著,初捧在手,便覺其分量非同一般,紙張的質感、印刷的精良,無不透露齣一種對學術的敬畏。我原本隻是對明代瓷器略知一二的愛好者,讀完第一部分關於釉色的探討,簡直像是被施瞭魔法,眼前豁然開朗。作者對“青花”二字的理解遠超我以往的認知,不再是簡單地將之視為藍色花紋,而是深入到鈷料的産地、配比、燒製氣氛對色彩微妙變化的影響。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人不禁想象廖寶秀先生在颱北故宮那浩瀚的藏品前,是如何日復一日地揣摩、記錄。特彆是關於早期永樂、宣德時期那種“蘇麻離青”特有的鐵銹斑現象的分析,描述得生動立體,仿佛能透過文字聞到那股穿越時空的礦物氣息。我立刻翻閱瞭傢中幾件自認為不錯的仿品,再對照書中的標準圖版,纔驚覺自己過去對“美”的認知是多麼的膚淺和籠統。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羅列,更像是一場高水平的鑒藏教學,它教導的不是“看什麼”,而是“如何去看”。我期待接下來對紋飾的解析,相信那部分會更加引人入勝,因為紋飾往往承載著更深層的文化密碼。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深陷於網絡碎片化信息的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的體例之嚴謹,引用之紮實,完全體現瞭颱北故宮博物院的學術水準。我尤其欣賞它對文獻資料的審慎態度,沒有過度渲染“國寶”的光環,而是用冷靜、科學的語言進行分析。例如,在討論某個典型器型時,作者會追溯到明代內府檔案中關於“式樣”的記錄,試圖還原燒造過程中的真實意圖。這與一些僅憑經驗判斷的民間論著形成瞭鮮明對比。在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跟隨一位資深導師進行實地考察。書中的某些段落——尤其是涉及對某一類器物斷代的難點分析時——那種嚴密的邏輯推導,讓人不得不暫停下來,反復咀嚼。那種“因為A,所以B,但C因素的存在可能導緻D結果”的論證結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智力參與感。它強迫我跳齣“好看”與“不好看”的簡單二元對立,進入一個更加復雜、也更加迷人的鑒賞維度。
評分從裝幀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也體現瞭一種內斂而高級的美學,這本身就是對主題的一種緻敬。它沒有采用那種浮誇的、試圖用金箔和亮片來吸引眼球的設計,而是選擇瞭沉穩的色調和經典的排版。內頁的留白恰到好處,使得那些精美的器物照片得以充分呼吸,不至於顯得擁擠。對我而言,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滌蕩。尤其是那些罕見的、來自颱北故宮秘藏的精品照片,其清晰度和色彩還原度,幾乎能讓人産生“上手”的錯覺。我甚至可以從照片中辨認齣釉麵那些細微的橘皮紋路。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傳授瞭知識,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接觸頂尖藏品的體驗。它拓寬瞭我對“完美器物”的想象邊界,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許多“標準器”,其實都隻是曆史長河中某一個瞬間的定格。它激發瞭我未來更深入探索和學習的動力,這本高質量的著作,物超所值,值得所有對中國藝術史抱有敬畏之心的人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