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色與紋飾: 明代青花瓷》
作者:廖寶秀/ 編 譯者:古德謙
出版社:故宮博物院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 9789575627768 商品語言:中/英對照
裝訂:軟精裝 頁數:319
尺寸:30.3*22CM 語言:中/英對照
内容简介
明代官窯最大特色是開啟了以繪畫為主的繽紛世界,由於燒造技術日益精進、釉料的掌 控、皇家器用的氣派、國際市場的需求及社會的影響等,御窯廠的燒造者,大膽地以白色瓷 胎為畫布,以釉彩畫筆創作,出現極具特色的青花、五彩與闘彩瓷器,將瓷器燒造推至另一高峰。
本書《釉色與紋飾 明代青花瓷》重點在討論明代青花瓷器,從釉色與紋飾談起,分析 各時期所用青花釉料產地不同,成分稍異,形成各具特色的青花瓷。例如,明代前期青花釉 料採用的是進口自中亞的蘇麻離青鈷料,含鐵成分高,經一千二百度以上高溫火焙,出現鮮 明濃豔的鈷藍色,奔放淋漓,此時畫工仍保留宮廷院畫特色,畫工精細;明代中期使用國產 江西省的陂塘青及石子青料,青花釉色明淨淡雅、纖細脫俗,紋飾也轉變為簡筆寫意;晚期 使用西域進貢的回青與浙省釉料,青花色彩又為之一變,呈現勻濃泛紫或泛灰色澤,紋飾圖 案則繁複綿密,熱鬧非凡。
總之,明青花開啟了瓷器燒造的新領域,流風影響及於清代官窯。
从装帧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一种内敛而高级的美学,这本身就是对主题的一种致敬。它没有采用那种浮夸的、试图用金箔和亮片来吸引眼球的设计,而是选择了沉稳的色调和经典的排版。内页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那些精美的器物照片得以充分呼吸,不至于显得拥挤。对我而言,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涤荡。尤其是那些罕见的、来自台北故宫秘藏的精品照片,其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几乎能让人产生“上手”的错觉。我甚至可以从照片中辨认出釉面那些细微的橘皮纹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传授了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接触顶尖藏品的体验。它拓宽了我对“完美器物”的想象边界,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许多“标准器”,其实都只是历史长河中某一个瞬间的定格。它激发了我未来更深入探索和学习的动力,这本高质量的著作,物超所值,值得所有对中国艺术史抱有敬畏之心的人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深陷于网络碎片化信息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的体例之严谨,引用之扎实,完全体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学术水准。我尤其欣赏它对文献资料的审慎态度,没有过度渲染“国宝”的光环,而是用冷静、科学的语言进行分析。例如,在讨论某个典型器型时,作者会追溯到明代内府档案中关于“式样”的记录,试图还原烧造过程中的真实意图。这与一些仅凭经验判断的民间论著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不是在“看书”,而是在跟随一位资深导师进行实地考察。书中的某些段落——尤其是涉及对某一类器物断代的难点分析时——那种严密的逻辑推导,让人不得不暂停下来,反复咀嚼。那种“因为A,所以B,但C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D结果”的论证结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感。它强迫我跳出“好看”与“不好看”的简单二元对立,进入一个更加复杂、也更加迷人的鉴赏维度。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专业深度对初学者可能略有门槛,但恰恰是这份“门槛”,才使得它具有了真正的收藏价值和研究潜力。它没有采取迎合大众的浅显叙述方式,而是直接对接到了专业研究的前沿。比如,对于某些釉下彩与青花结合的复杂工艺的解析,文字描述得极为晦涩,但配图却是精准无比,图文结合,硬是把我这个半吊子给“磨”会了。我记得有一段落,专门分析了万历朝青花瓷的特点,提到其烧造中出现的“火气过大”的现象,作者将其归因于晚明时期官窑生产的急功近利和对成熟技术的某种懈怠。这种带有批判性的观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有了更感性的认识。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录,它是一份关于技术、艺术和时代精神相互作用的综合报告。对于有志于系统学习明代瓷器的藏家而言,这本书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它提供的参照系是如此的可靠和权威。
评分读完关于纹饰部分的章节后,我的感受是,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微观世界的史诗。不同于市场上那些侧重于花卉草木描绘的通俗读物,这里的论述是站在一个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学家的双重角度展开的。比如,关于龙凤纹饰的演变,作者不仅仅停留在辨识龙的形态——五爪与四爪的区别,更深入地挖掘了不同朝代、不同官窑对龙纹威严度、动势的权力表达的差异。有一段论述到海水江崖纹的程式化处理,作者提到,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海水波涛的起伏角度和云纹的卷曲方向出现了惊人的一致性,这绝非偶然,而是当时朝廷对审美规范化的高度控制所致。这让我联想到阅读其他关于明代制度史的文献,忽然间,瓷器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与当时的政治、礼制紧密交织的实物证据。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精妙的对比图,将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同一主题纹饰并置,那细微的笔触差异,在高清的图版下暴露无遗,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机会常驻博物院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历史的目光”去审视每一根线条的意义。
评分这本煌煌巨著,初捧在手,便觉其分量非同一般,纸张的质感、印刷的精良,无不透露出一种对学术的敬畏。我原本只是对明代瓷器略知一二的爱好者,读完第一部分关于釉色的探讨,简直像是被施了魔法,眼前豁然开朗。作者对“青花”二字的理解远超我以往的认知,不再是简单地将之视为蓝色花纹,而是深入到钴料的产地、配比、烧制气氛对色彩微妙变化的影响。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不禁想象廖宝秀先生在台北故宫那浩瀚的藏品前,是如何日复一日地揣摩、记录。特别是关于早期永乐、宣德时期那种“苏麻离青”特有的铁锈斑现象的分析,描述得生动立体,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那股穿越时空的矿物气息。我立刻翻阅了家中几件自认为不错的仿品,再对照书中的标准图版,才惊觉自己过去对“美”的认知是多么的肤浅和笼统。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像是一场高水平的鉴藏教学,它教导的不是“看什么”,而是“如何去看”。我期待接下来对纹饰的解析,相信那部分会更加引人入胜,因为纹饰往往承载着更深层的文化密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