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年刊(2016)

北京画院年刊(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明明 编
图书标签:
  • 绘画
  • 艺术
  • 北京画院
  • 年刊
  • 2016
  • 中国画
  • 美术
  • 文化
  • 艺术作品
  • 作品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美术
ISBN:9787549417988
商品编码:29680228758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北京画院年刊(2016)
  • 作者:编者:王明明
  • 定价:80
  • 出版社:广西美术
  • ISBN号:978754941798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2-01
  • 印刷时间:2018-05-09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包装:平装
  • 页数:102

内容提要

王明明主编的《北京画院年刊(2016)》为北京 画院2016年年刊,书中收录了画院艺术家在2016年度 的展览和学术研究工作,及一系列的艺术活动及北京 画院的大事记等,展现了北京画院这一年文化交流所 取得的成就,也反映了美术界的学术动向和美术发展 ,对美术界的发展能够起到有益的启示和**作用, 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目录

艺术感怀
睿心天地——怀念贺友直先生/王明明
大型历史画的创作感想/卢平
当雕塑和大地相遇——蔡玉水访谈录
浅谈中国画创作的一点心得/南海岩
书法、绘画形式小议/莫晓松
重读巴尔蒂斯/马琳
风神秀雅妙夺化机——从吕纪的《残荷鹰鹭图》说起/安华平
论文人画的孤清意象/魏葵
看见时光一罗敏绘画展访谈摘要
中国画离开书法还能走多远/买鸿钧
模仿与**——浅谈写意油画创作技巧/李江峰
写梅忆梅诗/方政和
信件与绘画/彭薇
刻铜文房杂议/孙震生
花鸟写生漫谈/陈福彬
唯有文者留其名——以C.S.路易斯《四种爱》为例浅论美学中的艺术表达/李琼
史论研究
赵无极与中国油画的民族性/白羽平
秦“龙县宜文”印文考释/李凤龙
小议青绿山水的传统/刘旭
北京画院的油画创作/马明宸
阎立本与初唐历史人物画/仇春霞
城南旧事——宣南画社研究/周蓉
“画奴”为“印丐”塑时代之像/张楠
考察散记
转游山西——看北齐徐显秀墓壁画有感/郭宝君
坐着火车看山水/徐卫国
马达加斯加之旅/李雪松
收藏·展览·教育
美术馆的“数字化生存”/吴洪亮
北京画院中国画藏品分类排架法解析/张蕾
展览·活动·孩子——探讨从学术展览到儿童公教活动的转化/罗元欣
我怎么会告诉你这是一张设计手稿/刘霄
北京画院2016年度大事记/北京画院2016年度大事记


翰墨丹青的时代回响:聚焦2015-2016年度北京中国画创作与学术交流 本书聚焦于2015年至2016年间,北京画院在继承、创新中国画艺术的道路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深入思考。它并非对某一特定主题的简单收录,而是一部全面反映当代北京画坛精英群体创作状态、学术视野及对传统文脉深刻理解的综合性记录。全书以高度的专业性与严谨的学术态度,展现了中国画在时代语境下,如何承载民族精神、探索视觉语言的多元可能性。 第一部分:时代肖像与笔墨的当代性——年度精品力作赏析 本部分精选了2015-2016年度北京画院艺术家们创作的代表性中国画作品。这些作品跨越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传统门类,并在创作观念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尝试。 一、山水精神的重构与山河新貌: 在这一时期,北京画院的山水画家们不再满足于对传统“胸中山水”的简单复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当代中国的城乡变迁、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 “新北派”的探索与回归: 部分作品在继承齐白石、陈半丁等老一辈大家“院体”山水气象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构成意识与对光影的敏感捕捉。例如,对北京周边复杂地貌的描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可行、可游、可居”的理想化表达,而是更注重表现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张力与共存。笔墨语言上,既有对传统皴法的坚守,也展现出对水墨晕染和空间层次处理的新理解,追求“计白当黑”的现代平面美感。 意境的深化与哲学思考: 许多作品将焦点置于“虚实相生”的哲学命题上。画家们运用大面积的留白,营造出深邃的哲学空间,引导观者进入对生命、时间、历史的冥想。这些山水画不再仅仅是“风景”,而是成为承载个体精神体验和时代情绪的载体。 二、花鸟画的生命律动与物象精神: 花鸟画部分体现出极强的“写生精神”与“内化表达”的结合。 写意精神的回归与拓展: 面对西方静物画和摄影艺术的冲击,北京画院的花鸟画家们更加注重对物象“生命力”的捕捉。无论是对传统题材如梅兰竹菊的再现,还是对当代都市生活中常见花卉、飞鸟的描摹,都强调“气”的贯通。笔墨上,对“湿画法”的运用更加大胆,墨色的丰富层次变化,使得画面充满了湿润的生命气息。 “白描”的当代力量: 部分精品采用精到的白描手法,凸显线条的力度与节奏感。这些作品摒弃了色彩的喧哗,以单纯的墨线勾勒出物象的结构与神韵,展现了中国画在极简表达中蕴含的强大张力。 三、人物画的世相关怀与造型创新: 人物画是展现时代精神最为直接的领域,本年度的作品群体现出了深切的现实关怀。 “人民性”的坚守: 聚焦于普通劳动者、社区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群体肖像创作显著增加。画家们深入生活,捕捉人物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在造型上,吸取了素描和西方人体解剖学的成果,使得人物造型更加精准有力,同时,通过夸张或提炼的手法,保持了中国画的写意神韵,避免了写实主义的僵硬。 历史叙事与当代语境: 部分作品以历史典故或经典文学形象为蓝本,但注入了当代的审美趣味和性别视角,探讨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生命力。 第二部分:学术前沿与理论思辨——2015-2016年度研究成果集萃 本部分汇集了北京画院在同期举办的重要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的精华内容,以及画院研究人员的专论,是理解当代中国画发展趋势的重要理论参考。 一、传统文脉的“活化”与“再激活”: 针对中国画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避免“边缘化”的问题,多位学者和画家深入探讨了“活化”传统资源的路径。 对“院体”传统的当代性解读: 重点研究了清代宫廷绘画(如“朝审图”、“界画”)在构图、设色和叙事结构上的精妙之处,并探讨如何将这种严谨的造型能力转化为当代工笔画的技法支撑。 笔墨的“数字化”思考: 这是一个前瞻性议题,探讨在信息时代,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点、线、皴、擦)在视觉传达上与新媒体艺术的关系,以及如何用传统材料和技法来回应高速变动的视觉经验。 二、中国画教育体系的反思与展望: 聚焦于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既有深厚传统功底,又具备独立创新精神的青年画家。 写生在当代中国画教育中的地位: 强调从自然观察和生活体验中提炼“意”的重要性,反思过度依赖临摹和范本带来的创作惰性。 跨学科交流的必要性: 讨论了中国画专业与其他艺术门类(如雕塑、摄影、设计)进行有效对话的途径,以拓宽中国画家的艺术视野和表现语汇。 三、关于“新水墨”与“实验水墨”的辨析: 本部分对当时艺术界热议的“新水墨”现象进行了冷静的梳理和辨析,明确了北京画院群体在这一领域的立场——即在坚守中国画本体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的创新,而非彻底的颠覆。强调“笔墨精神”永远是中国画的根基。 第三部分:交流与传承——院展、交流活动及人才培养纪实 本书的最后部分,记录了2015-2016年度北京画院重要的对外交流活动和内部人才梯队建设工作。 重要展览回顾: 详细图文记录了年度的“北京画院作品展”、“驻院艺术家年度创作展”等核心展览的布展理念、学术目标及重要展品细节,为读者提供了第一手的现场感受。 国际艺术对话: 记录了画院艺术家赴海外进行文化交流、举办讲座的情况,展示了中国画在国际艺术舞台上面对的挑战与展现的魅力。 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梳理了“青年画家长三角采风”、“导师工作室制”等项目在过去一年的执行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画院对中青年艺术家的培养责任与投入。 总体而言,《北京画院年刊(2016)》是一部深入展现当代北京中国画坛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实践中促思考的重量级文献。它不仅是艺术家的创作总结,更是对中国画如何在21世纪保持其核心价值与时代生命力的深刻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艺术史研究者,特别关注中国画在近现代的发展脉络。《北京画院年刊(2016)》对我而言,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史料。年刊中收录的作品,代表了北京画院在2016年的创作水准和学术方向,为研究当代的中国画创作提供了生动的例证。我尤其关注年刊中对于艺术家创作理念的阐释,以及对作品风格演变的梳理。从一些作品中,我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借鉴西方绘画的观念和技法,以及如何回应社会现实的变迁。年刊中对于展览和学术活动的记录,也为我们理解当时的艺术生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作品和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当代中国画发展的轨迹,以及北京画院在中国画坛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文献,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的语文教师,对文字和意境的结合情有独钟。《北京画院年刊(2016)》带给我的,是一种跨越视觉与文字的独特体验。虽然我不是绘画的专业人士,但我深谙文字的力量,而这本书中的画作,常常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仿佛每一幅画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蕴含着一种诗意。我喜欢在阅读画作的同时,想象它背后的故事,揣摩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年刊中的一些题跋和文字介绍,也为我理解画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它们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大门。我常常会读着那些充满哲思和情感的文字,再看着眼前那些意境悠远的画作,仿佛置身于一个既能“听”到画在说话,又能“看”到文字化为笔墨的奇妙境界。这本书让我感受到,艺术的美,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它能够跨越不同的媒介,直抵人心。

评分

作为一名在北京生活多年的普通市民,我一直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怀有深厚的感情。《北京画院年刊(2016)》对我来说,就像一本浓缩了北京艺术精神的画册。我惊喜地发现,年刊中的许多作品都与我熟悉的生活场景息息相关。那些描绘胡同深处的老北京人家,那些捕捉四合院里四季变化的景致,那些展现京剧名伶风采的工笔人物,都让我倍感亲切。我仿佛能闻到老北京的槐花香,听到鸽哨在天空盘旋的声音。翻阅这本书,就像在重温我与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美好,通过画家的笔触重新焕发了生机。我常常会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告诉他们,这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家的作品集,更是一本关于北京的记忆,一本关于我们共同家园的赞歌。它让我更加热爱北京,也让我更加珍视这份属于我们的文化传承。

评分

我是一名对当代艺术充满热情的策展人,每次收到《北京画院年刊》都会格外期待。2016年的这期,更是让我惊喜连连。年刊中不仅收录了北京画院艺术家们的精品力作,更展现了他们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探索和实践。我特别关注了年刊中关于“当代性”的讨论,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将当下的时代精神融入到传统艺术的语境中。一些作品在技法上依然秉承了中国画的精髓,但在题材的选择、视觉语言的表达上却充满了现代感,甚至融入了装置、影像等跨媒介的元素。这种融合,使得中国画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鲜活地存在于当代语境中,与观众产生更直接的对话。年刊中对于展览的策划、学术研讨的记录,也让我看到了北京画院在推动当代艺术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思考。我尤其欣赏其中几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敢于突破,勇于尝试,为中国画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让我对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翻开这本《北京画院年刊(2016)》,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国画作品。我作为一个业余的绘画爱好者,对水墨的晕染和笔触的轻重总是充满了好奇。年刊中的作品,无论是山水还是人物,都展现了画家们扎实的功底和独到的审美。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幅描绘北京风貌的山水画,古老的城墙、曲折的胡同、飞檐斗拱的宫殿,都被巧妙地融入了山水之中,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韵味。而人物画则更加细腻,无论是传神的肖像,还是生动的场景描绘,都流露出画家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我时常会临摹其中的一些细节,试图理解画家是如何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神态,如何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营造空间感和氛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作品集,更像是一次与艺术的对话,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我常常会捧着它,在午后的阳光下,沉浸在笔墨的诗意之中,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和升华。即使是对绘画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体会到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