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茶与健康 | ||
| 作者 | 周先稠 | ||
| 定价 | 30.00元 | ||
| ISBN号 | 9787312034176 | ||
| 出版社 | 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4-10-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182 | |
| 插图 | |
| 《茶与健康》: 继晚唐五代饮茶普及之后,宋代饮茶风气更盛,饮茶之风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嗜茶之人更为繁多,从宫廷到社会名流,尤其是主导当时社会的文人们几乎都爱茶,而与之相关的茶友轶事,也如天上繁星一般点缀其中。 大文豪苏东坡曾得皇帝御赐的龙团茶,他邀请茶友共品,煮茶论道,斗茶论功,别有一番情致。在《行香子·茶词》中,他如此记述此次品茶:“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院静,略从容。” 苏轼任杭州知府时,与西湖畔南屏山净慈寺的谦和尚因茶结下深厚友谊,品茶吟诗,谈古论今。多年后,他又到杭州游西湖寿星寺,谦师闻讯后特意赶去为其点茶。苏轼感动于老友的远道而来,并再次感受了禅师炉火纯青的点茶技术,而写下《送南屏谦师》这诗:“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大书法黄庭坚出身江西修水,他极喜爱自己乡的双井茶,并且不遗余力地向当时的文人士族推荐双井茶,他曾将双井茶苏轼,并附上一《双井茶送子瞻》的诗:“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万斛泻明珠。我江南摘云腴,落磴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收到双井茶与此诗后,苏轼亦作诗一,答谢之余,对双井茶与黄庭坚的书法艺术都进行了由衷的赞美。此诗便是<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与其夫赵明诚饮茶作押猜典籍的故事,几百年来被传为夫妻美谈。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当年与丈夫饭后猜典籍饮茶的故事:“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李清照18岁嫁金石学赵明诚,夫妇志趣相投,品茗对诗,校勘古籍,考订文字,生活情致妙不可言,这段猜典籍饮茶的故事便是其美好生活的一段佳话。 至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废茶令改变了宋代后期的奢靡之风,开辟了茶文化史上新的契机,散茶不断推陈出新,六大茶类在此期间基本形成。而明朝茶文化的发展,或亦得益于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其所著<茶谱》是中茶文化研究史上一部重要学术专著。《茶谱》中所描述品饮的茶人均为“鸾俦鹤侣,骚人墨客”,在“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的环境下,进行“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清谈。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 《茶与健康》以茶艺为媒介,传递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体验,希望读者能够受到启发、触动,从而主动地去寻觅一种温润而有趣的生活。全书内容包括茶艺的源流、茶叶饮用品质的影响因素、茶叶的分类与功效、茶艺与生活、课程实践等。 《茶与健康》既可作为大学选修课教材,也可供茶叶爱好者和相关学者参考。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深入探讨健康益处方面显得有些过于乐观和片面了。虽然它详尽地罗列了茶叶中各种活性成分的潜在功效,但对于个体差异性、潜在的副作用,以及哪些特定人群(比如孕妇、严重失眠者或特定慢性病患者)需要谨慎饮用,着墨不够。许多结论似乎更偏向于“茶是万灵药”的宣传口径,缺乏现代循证医学所要求的严谨对照和样本量说明。对于追求科学严谨性的读者来说,这些部分会让人感到略微的浮躁和不满足。它更像是一本优秀的“饮茶文化与生活美学”读物,而不是一本可以完全信赖的“临床营养指导手册”。如果能增加一个专门的章节,平衡地讨论饮茶的风险与适度原则,这本书的权威性会大大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是有些跳跃,虽然内容信息量很大,但叙事逻辑上的连贯性稍显不足。比如,前一章还在详细分析儿茶素的抗氧化机制,紧接着下一章就跳跃到了唐代茶圣陆羽的生活哲学,两者之间的过渡略显生硬,读者需要自己在大脑中建立起联系。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那些关于茶多酚在人体内代谢路径的图表,那些图表的设计本身是严谨的,但如果能配上更生动的案例分析,或许能加深普通读者的理解。不过,作为一本试图面面俱到的健康指南,它确实囊括了从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到最终冲泡品饮的全过程,对于希望建立一个宏观知识框架的人来说,依然是值得一阅的参考书。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的集合,而不是一本流畅的小说,阅读体验上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注度和知识背景。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和版式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每一页的留白恰到好处,搭配上那些复古色调的手绘茶具图样和清晰的茶叶微观结构照片,让阅读体验飙升了好几个档次。我常常会因为一张关于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精美配图而停下来,细细品味文字中描述的那种意境。作者在文字描述中对“气”和“韵”的捕捉非常到位,那种难以言喻的,只有亲自品尝才能体会到的微妙感受,他居然能用文字尽可能地去还原。这对于一个在城市里喝着速溶咖啡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大的“种草”力量。我甚至因为这本书,特意去寻购了一些高品质的单枞茶,尝试着去理解书中描绘的“蜜兰香”那种层次分明的甜润。这本书的价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它对感官体验的唤醒上。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穿越历史尘烟而来的厚重感。作者似乎对每一片茶叶背后的土地和人力都怀着深深的敬意。在讲述明代“片茶”向“散茶”过渡的历史时,那种对社会变革下生活细节的关注,让我感触良多。它不仅仅在教你“怎么泡好一杯茶”,更在引导你思考“一杯茶是如何融入并影响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的”。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的结合,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哲思。读完后,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正确控制水温以萃取出最佳风味,更对“慢下来”的生活哲学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这本书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喧嚣的世界里,递给你一杯温热的茶,让你沉静下来,审视周遭的一切。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没想到茶的世界可以如此博大精深。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没有过多地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近乎闲聊的口吻,将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茶种在制作工艺上的细致描摹,比如绿茶的“杀青”为何要迅速,白茶的“萎凋”又是如何影响其独特的口感与药用价值。读到关于普洱茶的“后发酵”部分时,我仿佛亲身站在了云南的茶园里,感受着时间如何在那些紧实的饼状茶叶中悄然作用。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历史典故和茶道礼仪,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特别是书中关于如何根据季节和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茶饮的建议,非常实用,让我对日常饮茶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地解渴或提神,而是上升到了一种关照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