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蘇格蘭哲學傢,齣生於愛丁堡,與約翰•洛剋及貝剋萊並稱三大英國經驗主義者。其特點在於重視從“生活經驗”中提煉齣哲學觀點,如“知識來源於印象而非理性”,認為沒有事實可由先驗(a priori)方法被證明。休謨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論》 、《道德和政治論說文集》、《人類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對話錄》、《自凱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國史》(6捲)等。
關文運(1904—1973),著名西方哲學翻譯傢。
本書是十八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傢休謨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休謨認為一切科學對於人性或多或少地有些關係。如果人們徹底認識瞭人性的範圍和能力,我們在這些科學中將會取得極大的變化和改進。本書試圖通過對人性的研究來揭示製約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為的準則。全書分三捲,第一捲討論知性,第二捲討論情感,第三捲討論道德。
##讀瞭五分之一開始做筆記,發現翻譯在第20頁後就變得瞥腳,難以理解。拿一年前讀過的颱海齣版社譯本來做筆記,發現impression翻譯成感知,concept翻譯成認知,讀時沒感覺,做筆記後纔發現這種譯法簡潔清晰,和龐加萊一樣推崇從簡單事實的相似性中找規律。 颱本,"簡單感知與簡單認知並無不同",意指復雜認知卻容易錯漏百齣。 商本,"簡單印象與簡單觀念並無不同",這句話我無法理解作者的本意。 休謨原來在強調"簡單的纔是重要的",明白這點後我纔能知道,為什麼後麵有一大堆駁斥(是為瞭反駁復雜),駁時空的無限可分,駁斥形而上學,駁斥理證推理,駁斥永恒正確的因果關係…。 有人將休謨和康德放在一脈,其實是因為翻譯問題沒明白作者本意。休謨怒斥復雜認知給人類帶來瞭許多自欺欺人。 康德卻拿復雜作為基礎,形而上學
評分 評分##對抗世界的規則 哲學有什麼用?是個陳舊而無用的問題。尤其是上學時政治課本上學到關於介紹柏拉圖的學說時,曾在想,這些可笑而漏洞百齣的哲學,似乎隻是用來被人嘲笑和反駁的。是有人拔瞭扒光瞭一隻雞嚮柏拉圖的質問這則趣味軼事的注腳,又或是“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這句名...
評分 評分 評分##摘要:對休謨哲學的傳統解釋認為休謨《人性論》齣版之前刪除其中有關宗教的討論,對宗教問題沒有直接的或實質性的關切;它們在《人性論》的目的和目標問題上或者采取懷疑主義觀點或者采取自然主義觀點,然而這兩種觀點恰好是方嚮相反的和相互背離的。作者通過考察《人性論》産生的...
評分##“即使是那些最無關緊要的問題,我們也喜歡對它們進行爭辯,而對於那些特彆重要的問題,我們卻給不瞭明確的結論……在所有的吵鬧之中,要取得勝利靠的不是理性,而是辯纔。無論是誰隻要有瞭辯纔,就可以將他荒誕的假設吹得天花亂墜,唯恐找不到新的信徒。所有勝利者並非手持矛劍的武士,而是軍中的吹鼓手和樂隊。”
評分##我的高中從前是個師範學院,建在市郊的山榖裏。 一名郊區寄宿狗的生活,是城裏年輕人完全想象不到的。他們放學就去殺War3,Wow,女生就相邀去逛街。 我們隻能上山抓刺蝟。 刺蝟抓不著,或著橘子還沒熟不能去偷的時節,去學校的圖書室也可以打發時間。裏麵還頗有一些遠古邪惡的...
評分##無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