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艺术

东巴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世红,和品正 著
图书标签:
  • 东巴文化
  • 纳西族
  • 云南
  • 艺术
  • 民俗
  • 文化遗产
  • 绘画
  • 古籍
  • 宗教
  • 少数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30302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40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全面揭开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神秘面纱。

内容简介

  云南省纳西族特有的东巴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民俗艺术中较为古老而又独特一种,自民国以来,一直有中外学者对其展开研究。近年来,东巴艺术更是从偏远的大山中走进全世界相关学者的研究视野,并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
  东巴艺术的类型很多,依据民族共同的情感与生命观自成体系,视觉造型艺术、音乐、舞蹈、文学均包含其中。神秘的东巴象形文字、恢弘的东巴舞蹈、浪漫的东巴神话传说,无不令人为之神往。

作者简介

  赵世红,纳西族,1954年出生于云南丽江古城。1982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1994年,担任东巴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96年-2001年,统筹主持《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的翻泽、整理、出版工作,其成果字数共计4783万字,荣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3年,组织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的申报工作,获得成功。10多年来,对纳西东巴文化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公开发表论文12篇。2004年起,担任东巴文化研究院院长。同年,被云南省高评委评定为社科系列副研究员并荣获丽江市首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担任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以及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纳西东巴大词典》课题负责人。2008年,被聘为云南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2009年,被文化部聘为第二批全国古籍保护评审工作委员会成员。
  和品正,纳西族,生于1955年,供职于云南社会科学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工作30年,参与《纳西东巴古籍译著全集》100卷的翻泽整理工作,荣获国家图书奖。自幼喜爱书画艺术,对东巴艺术有较深入的研究。出版了《纳西族与东巴文化》、《纳西族东巴经典名句欣赏》、《东巴常用字典》、《和品正东巴书法艺术》、《和品正东巴文字画》等箸作与画册。发表了《岩画与古文字的关系》等50余篇有一定水准的学术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文明火花
石壁上的符号
木片文明
构建精神大厦

第二章 东巴教
生活与宗教
宗教与人生礼仪
文化艺术与宗教
智者东巴

第三章 与神鬼交往的艺术
面偶
泥塑
木雕
木牌画
纸牌画
图画象形文字
东巴书法
东巴舞与舞谱

第四章 神指迷途
讲排场的祭祀盛典
灵魂不灭
落叶归根
《神路图》
魂路艰辛
欢乐人间
神圣天堂

第五章 注入释道思想
藏传佛教对《神路图》的影响
道教思想在《神路图》中的反映
《神路图》的艺术特色
附录:东巴常用字典

精彩书摘

  第—章 文明火花
  石壁上的符号
  人类走到今天,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她所走的路太长,所经历的岁月太久远。且不说从猿猴演化为能直立行走的早期智人花费了多少时间,单从已经进化成人类的我国的元谋人到现在就已经170万年。
  古人行进在这条漫漫长路上,并不会如现代人一般保存自己的足迹。更多的时候,她们有意毁弃或隐藏自己的足迹,为的是自身的安全。在那一段历史中,她们时刻都在创造着人类的文明,可又随处在毁损遗弃自己所创造的文明。这样的毁损行为伴随着整个人类发展史,无以记数的战火烧毁了绝大部分文物。
  因为如此,整个地球上千个民族中,只有十来个民族的古文字被保留了下来。而被保留下来的这些珍贵古文字,多半是中、晚期的文字体系,如我国的甲骨文、西亚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这些文字都进入高度符号化的文字体系。显然它们已步入文字发育的青年时期。那么她的童年该是啥样?她的婴幼儿时段的稚拙憨态又该是何种模样?
  人类文字的最初形态又是怎样的呢?就成为三岁孩童问倒了历史学家的难题了。古埃及金字塔及神庙石壁上的图形符号,发现于中美洲的玛雅图形记事,文字学家们一致认为它们应当属于人类的早期文字,即文字的童年时代。然而,此两种文字早已被人们遗弃,所存文物也十分有限,极难作出系统化的研究。当人们发现了纳西族的东巴图形文字之后,文字学家们惊喜异常,认为东巴文当类似于甲骨文的前身。我们不仅有数以万计的东巴文经典存世,而且尚有不老东巴仍在使用这种文字,他们都是古文字研究的活化石。
  进入20世纪,世界各国的人类学家开始注意郊野文物的考察与研究,逐渐在世界上许多古人类活动过的地方发现了岩画。到目前为止,已在120个国家发现数万个岩画点,近百万幅岩画,学者们很快发现“岩画表现他们的活动、社会事件”,“当经济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人们可以在岩画上看到分工的具体化,诸如耕作、畜牧、手工业、贸易,加之程度不同的采集和渔猎”。“很有意义的是在岩画中出现了许多象形文字,它们与岩画成为一体,似乎一种最初文字的雏型”(《中国岩画发现史》序言,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阿纳蒂)。我国著名的岩画学家陈兆复先生,也在他的《中国岩画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岩画符号图案,在原始时代并不只是一种轻率、简单的线条刻划活动,符号图案中隐喻着深刻的内涵,它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文字。这些符号,或者是原始的记事,或者是配合说明某种事件,或衬托某种神圣的图形,以及隐喻某种观念等等。”“用图画记事,启发了象形文字的创造,可以这样说:古岩画是文字之母。”陈先生还用甲骨文字例与岩画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取得了让人信服的科学成果。
  具有思维能力的人,创造了语言用以沟通。而语言的致命弱点是不能跨越时空的限制,当然这是对远古社会而言。如遇上需长时间记忆的信息,古人们则使用过结绳、刻木、陶片刻画等原始方法。然而结绳与刻木的方法简单,记不准确还容易消失与混淆。于是,古人们想到了高高耸立的岩石,岩石坚不可摧,威不可撼,早已成为古人们崇拜之物,将全体原始部落的心声,铭刻石上是一件壮举,将一串串神秘的绳结与难破谜底的木片刻痕变做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岩画,是人类信息史上的一大飞跃。它的发明不亚于当今社会的电脑,它给当时人类的思维与交流插上了一对矫健的翅膀。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世界各地的古岩画,是人类第一道划破茫茫夜空的文明之光,它是人类文字之父,信息文化之母。
  纳西族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也无例外,它们最初的载体也是一堵堵坚硬的石壁。
  纳西族对这些图画文字称之为“森究鲁究”,“森”为“木”,“鲁”为“石”,“究”为“痕迹”,全词意为“木痕石迹”,即木石上的痕迹,也就是木、石上的刻画符号。可见,该文字的最早载体是石壁与木片,可暂称为“石迹文字”与“木迹文字”。木迹文字已有较多的遗物收藏,至今可以见到。东巴教一切祭祀活动中的祭场,无论其为神坛还是鬼寨,都必须插竖众多的有东巴图画文字的木牌。竖于神坛的木牌,绘着神的形象及颂神的言辞,立于鬼寨的木牌则绘着鬼怪的形象与祭鬼驱鬼的内容。而至今保存的石迹文字之遗物相对较少,她们多被历史的尘土所淹没。
  据国内岩画勘察报告,中国岩画的制作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用手或简制刷子蘸赤铁矿涂绘岩壁;二是以坚硬石器敲击岩壁,有目的地使图形显现;三是用较精制的尖状石器在崖面上刻划,以线条形式刻绘图形。除此三法外,还没有见到用铁器刻绘崖壁的崖画勘察报告。这说明了处于崖画时代的古人,还不会使用铁器。由于在崖石上刻写文字费工费时,难于适应需要;再由于纳西族是以游牧为业的流动民族,石迹文字无法随族迁徒,只好留存于原来的活动范围内。
  我国著名的西南民族学家方国瑜教授在《纳西族的渊源、迁徙和分布》一文中指出:“纳西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为今天的青海、甘肃一带)地带的羌人,向南迁徒至岷江上游,又西南至雅江流域,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这一结论得到学界的公认。章太炎、李霖灿、任乃强、陶云逵等一代学者考证了大量史料得出同样的结果,即纳西族源于西北草原,早年以狩猎游牧为生。方先生等学者们的结论,是严格地依托于可信史料基础之上的,无丝毫的推想臆测之嫌。我们不妨稍加推测,纳西(或她的前身古羌人)既是游牧民族,在史前数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可能一直就在青海、甘肃一带,还应该往北广大的沙漠地区推进。理由是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阿纳蒂得出的一条规律:“根据世界上流行的看法。岩画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这里被视为人类生存资源贫乏的地区,人口也低于平均的密度。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岩画分布的特点也反映了这一个普通的规律。”(《中国岩画发现史序言》)从我国已发现的岩画点来看,百分之八十集中在沙漠半沙漠区域。浩瀚无际的茫茫沙原必有古人遗迹无疑,可它早被沙海吞噬而无从查觅了。
  从这些幸存于半沙漠地区的人类遗迹古岩画中,我们不难推想:今天被视为资源贫乏的沙漠半沙漠地区,远古时代是哺育人类的最初摇篮。当时资源丰厚,气候宜人,是逐渐膨胀起来的人类汲干了自己母亲的血乳,然后弃而离去。抛下自己母亲的同时,也抛弃了自己早年的文化。这些遗存的古岩画,是最初的中华文明之光,是中华古文字之源。它们中的一部分可能与甲骨文有“血缘”关系,另外一些可能与其它古文字有关。如西夏文,有学者就认为它与内蒙古阴山一带岩画有着极为密切的源流关系。而我们却想纳西先民的石迹文字,也必定留存于先民早年活动的区域。即河湟地带或更靠西北一些地方的古岩画遗存,可能与东巴图画文字有着渊源关系。
  当然,我们的推想并非闭目瞎说,它是在二十年来了解先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在翻译考证大量东巴经典的前提下,在对照岩画所表现的生产生活与东巴经所描绘的先民生活图卷后,再比较我国南北岩画与东巴绘画的艺术造型风格之后得出的。可简要列举几条如下:
  首先,东巴经记载有大量的草原生活传说。三大经典之首的《鲁搬鲁饶》(有的版本译作《人类迁徒记》)中记载:“所有的人类都是从天上迁下来的,迁徒之路分左、中、右三条,左路为星星迁徙之路,一路的繁星闪烁耀眼;中路为人迁徙之路,人们是由居那若罗神山上迁徙下来的;右路为青草迁徙之路,青嫩的芳草连着天地。”这难道不是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吗?上有满天耀眼繁星,下有连着天际的无垠芳草,辛劳的纳西先民就在它们之间。其次,纳西先民的生产生活与南方岩画差异较大,而与北方草原生活相一致。除了大量的狩猎、游牧相似之外,连所住的房屋也完全一样。东巴经《鲁搬鲁饶》中就记载有修建房屋的经过:“木架做房骨,竹篱围四边。竹篱四周哟,抹以黑泥浆,寒风不漏呀,夜半好做梦。”

前言/序言

  “东巴”是纳西族宗教祭司的称谓,东巴一词意为“智者”,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与传承者。因为这一原故,纳西族古代社会的宗教、文字、艺术乃至整个民族文化,都被称作“东巴教”“东巴文字”“东巴艺术”“东巴文化”。
  纳西族,人口约30万,居住于滇、川、藏三省交界的12个县(丽江、中旬、宁蒗、维西、永胜、盐源、木里、盐边、华坪、德钦、芒康、巴塘)内,丽江市是其政治文化中心。纳西族是古代西北部青海、甘肃黄河、湟水一带南下的氐羌族系与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土著居民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唐代,纳西族地区是吐蕃、南诏和唐王朝逐鹿之地。元明以来,作为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向外传播的交汇地,始有部份汉族文化融入其中。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纳西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东巴艺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她与古代纳西族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特别与民族宗教(东巴教)融为一体。
《古韵遗痕:东巴文字的千年之约》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东巴文字这一活化石般古老文字体系的著作。它并非简单罗列象形符号,而是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理解东巴文字背后蕴含的纳西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本书详细梳理了东巴文字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它在宗教仪式、历史传承、文学创作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书中,我们不仅会看到那些生动描绘自然万物的象形文字,更能感受到它们如何被智慧的东巴祭司们赋予生命,成为连接人与神灵、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每一笔一划,都承载着纳西族祖先对宇宙的理解、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传统的坚守。作者通过考证大量的古籍文献、田野调查的珍贵资料,并辅以精美的东巴画卷插图,力求展现东巴文字的视觉魅力及其作为艺术形式的独特价值。 本书将聚焦于东巴文字的“书写”本身,探讨其独树一帜的构字方式,例如“画形表意”、“会意联想”等原则,以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灵活运用。我们将一同揭示,为何这些看似简朴的符号,能够承载如此丰富的信息,又如何通过口传与书写相结合的方式,得以代代相传,历经千年而不衰。 此外,本书还会深入分析东巴文字与纳西族萨满教信仰体系之间的紧密联系。东巴祭司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如何借助东巴文字的吟唱与描绘,召唤神灵、祈福禳灾,驱散邪祟。这些仪式性的书写行为,使得东巴文字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媒介。读者将有机会窥见那些在古老经卷中流传的神秘咒语、祭祀歌谣,以及它们在维系社群和谐、传承民族精神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讲述东巴文字的故事。它将引导读者去感受一种古老文明的智慧,理解一种独特的文字如何反映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自然万象的摹写,到抽象概念的提炼;从对鬼神世界的描绘,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东巴文字的每一个侧面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最终,《古韵遗痕:东巴文字的千年之约》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珍视。它是一次关于文字、信仰、艺术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旨在揭示东巴文字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的生命力与启示意义,让这份来自雪域高原的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东巴艺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书中对东巴祭祀活动的深入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是如何通过这些古老的仪式,来维系他们的信仰、情感、以及社会联系。我尤其对书中对“跳鬼”、“祭天”等仪式的描写很感兴趣,这些仪式虽然形式各异,但都充满了神秘和神圣感。书中的文字,就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将我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仿佛能够听到鼓点的回响,感受到祭司的吟唱,以及人们虔诚的祈祷。书中对祭祀用品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用鲜花、树叶、以及动物骨骼制作的祭品,都充满了象征意义。我明白了,东巴祭祀不仅仅是宗教活动,更是纳西族人民与神灵沟通、与祖先对话、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依然有如此古老而鲜活的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

刚拿到这本《东巴艺术》,就被它封面那充满神秘色彩的图案深深吸引了。随手翻开几页,就被其中细腻而奔放的色彩、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线条所震撼。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大门。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岩画的解读部分,那些描绘着祭祀、狩猎、生活场景的画面,仿佛还能听到远古的鼓声,感受到先民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书中的文字部分,虽然我并非研究东巴文化的专业人士,但作者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符号、仪式、神话故事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学术术语,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让人觉得那些遥远的传说和智慧,触手可及。特别是关于“神语”的讲解,那些看起来如同图画般的文字,在作者的引导下,竟然展现出了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这让我对文字的起源和表达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插图精美绝伦,每一幅都仿佛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和谐,构图饱满而充满张力。我常常会盯着一幅图画看上很久,想象着当时创作它的人,他们是如何将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凝聚在这色彩和线条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触动,一种文化的共鸣。它让我看到了,在现代文明的光鲜之下,依然有如此古老而鲜活的文化在传承,在闪耀。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了解更多关于纳西族这个民族的智慧和他们的艺术宝藏。

评分

翻开《东巴艺术》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书中对东巴经书的介绍,让我对这种独特的文字和书籍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只知道东巴文是一种象形文字,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它竟然是如此的丰富和复杂。书中对东巴经书中图文结合的讲解,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简单的图案,竟然能够记录下如此多的信息。我尤其对书中对“生死经”、“创世经”等重要经文的解读很感兴趣,这些经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纳西族人民对生命、宇宙、以及死亡的理解。书中的插图,更是精美绝伦,每一幅都充满了艺术感,它们与文字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世界。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这些插图,试图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字和图像是如何在东巴文化中融合,共同传承着这个民族的智慧和信仰。它让我明白,东巴经书不仅仅是宗教典籍,更是纳西族文化的瑰宝。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册子,更像是一部浓缩了纳西族千年文化精髓的史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东巴祭祀活动的细致描绘,那些繁复的仪式、神秘的唱词、以及配合仪式进行的东巴绘画,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这些仪式只是一知半解,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它们在纳西族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书中对“祭天”、“祭祖”等仪式的讲解,图文并茂,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我尤其对其中介绍的东巴神话故事很感兴趣,这些故事虽然古老,但却充满了智慧和生命力,它们反映了纳西族人民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书中的插图,更是令人惊叹,那些色彩斑斓、线条流畅的绘画,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我常常会盯着那些神灵、动物、以及祭祀场景的画面,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神秘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有如此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赞叹。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是了解一个民族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而《东巴艺术》这本书,则让我对纳西族这个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东巴唐卡的介绍,让我领略到了这种独特的佛教艺术形式的魅力。我仔细研究了书中收录的唐卡,那些色彩浓郁、构图严谨的画面,充满了宗教的神秘感和艺术的美感。我尤其被其中描绘的佛像、菩萨、以及护法神所吸引,它们栩栩如生,仿佛能够感受到神灵的力量。书中对唐卡绘制的材料、工艺、以及象征意义都有详细的介绍,让我对唐卡的制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明白了,每一幅唐卡都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承载着宗教的教义和信徒的信仰。除了唐卡,书中对东巴面具的介绍也同样精彩。那些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的面具,充满了神秘和戏剧性。我仔细观察了书中收录的面具,发现它们在造型的设计上,都充满了想象力。这些面具在东巴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道具,更是神灵的化身。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东巴艺术是如何将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以及生活经验,巧妙地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评分

这本书,《东巴艺术》,就像一本穿越时空的宝藏,让我得以窥见纳西族古老而璀璨的文明。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东巴神话的解读。这些神话,虽然听起来有些离奇,但却充满了对宇宙、生命、以及人性的深刻思考。书中对“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等经典神话的讲述,配以精美的插图,让我如痴如醉。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理解世界,又是如何将他们的想象和信仰,凝聚成这些生动的故事。我明白了,东巴神话不仅仅是传说,更是纳西族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结晶。书中对神话中人物、情节、以及象征意义的解读,都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在现代社会,古老的神话依然能够带给我们启示,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评分

我对《东巴艺术》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我从未想过,一个古老的民族,能够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充满智慧的艺术形式。书中对东巴艺术的整体介绍,让我对纳西族这个民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对东巴艺术的分类和梳理很欣赏,它让我能够系统地了解东巴艺术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字、绘画、雕塑、建筑等等。书中对每一个艺术形式的介绍,都详略得当,既有宏观的概述,又有微观的细节。我仔细研究了书中收录的各种艺术品,发现它们虽然风格各异,但都散发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我尤其被书中对东巴建筑的介绍所吸引,那些雕梁画栋、飞檐斗角的建筑,充满了民族特色和宗教寓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东巴艺术是如何将宗教信仰、生活经验、以及审美情趣,巧妙地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评分

拿到《东巴艺术》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扉页上那些色彩鲜艳、造型奇特的图案。深入阅读后,我才发现,这些图案并非随意涂抹,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书中对东巴壁画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纳西族人民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力。那些描绘神灵、鬼怪、以及人间百态的壁画,虽然风格原始,但却充满了生命力和表现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壁画中人物神态的描绘,即使是简单的线条,也能勾勒出人物丰富的情感。书中对颜料的来源、绘画的工具、以及创作的流程都有详细的介绍,让我对东巴壁画的制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除了壁画,书中对东巴木刻版画的介绍也同样精彩。那些刻在木板上的图案,虽然不如壁画色彩丰富,但却有着独特的质感和力量感。我仔细研究了书中收录的版画,发现它们在构图和线条的处理上,都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些艺术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它让我明白,东巴艺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纳西族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哲学思想紧密相连。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文字和符号充满好奇,而《东巴艺术》这本书,简直就是满足了我所有的想象。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个耐心的向导,带着我一步步走进了东巴象形文字的神秘世界。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那些“图画”,它们看起来简单,但每一个符号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涉及到自然、神灵、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书中对这些符号的解读,非常细致,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实例,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文字的独特魅力。我发现,很多时候,东巴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它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作者在讲解的时候,还穿插了一些相关的传说和故事,让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反而充满了趣味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创世神话”的解读,那些关于天地生成、人类起源的描述,充满了原始的想象力和哲学思考。这些故事,通过东巴文的独特形式展现出来,更增添了一种神秘和神圣感。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字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信仰和智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图案,试图去理解其中隐藏的信息。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既能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求,又能让我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评分

读完《东巴艺术》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我从未想过,一个古老的文字系统,竟然能够如此生动地记录一个民族的历史、信仰、以及生活。书中对东巴文字的介绍,让我对文字的起源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仔细研究了书中收录的东巴文字,发现它们不仅仅是符号,更是充满艺术感的图画。我尤其被书中对东巴经书的讲解所吸引,这些经书用东巴文字写成,记录了纳西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祭祀仪式、以及社会习俗。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这些经文,试图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书中对经文的翻译和解读,都非常详细,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东巴文化的精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字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它能够承载一个民族的记忆,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它让我明白,东巴文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纳西族文化的活化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