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巴藝術

東巴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世紅,和品正 著
圖書標籤:
  • 東巴文化
  • 納西族
  • 雲南
  • 藝術
  • 民俗
  • 文化遺産
  • 繪畫
  • 古籍
  • 宗教
  • 少數民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東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3030209
版次:1
商品編碼:1001404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全麵揭開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神秘麵紗。

內容簡介

  雲南省納西族特有的東巴藝術是我國少數民族民俗藝術中較為古老而又獨特一種,自民國以來,一直有中外學者對其展開研究。近年來,東巴藝術更是從偏遠的大山中走進全世界相關學者的研究視野,並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
  東巴藝術的類型很多,依據民族共同的情感與生命觀自成體係,視覺造型藝術、音樂、舞蹈、文學均包含其中。神秘的東巴象形文字、恢弘的東巴舞蹈、浪漫的東巴神話傳說,無不令人為之神往。

作者簡介

  趙世紅,納西族,1954年齣生於雲南麗江古城。1982年畢業於雲南民族學院中文係。1994年,擔任東巴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1996年-2001年,統籌主持《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100捲的翻澤、整理、齣版工作,其成果字數共計4783萬字,榮獲第五屆國傢圖書奬。2003年,組織東巴古籍文獻世界記憶遺産的申報工作,獲得成功。10多年來,對納西東巴文化進行科學的探索和研究,公開發錶論文12篇。2004年起,擔任東巴文化研究院院長。同年,被雲南省高評委評定為社科係列副研究員並榮獲麗江市首屆“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6年,擔任雲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以及2006年度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納西東巴大詞典》課題負責人。2008年,被聘為雲南省古籍保護專傢委員會成員。2009年,被文化部聘為第二批全國古籍保護評審工作委員會成員。
  和品正,納西族,生於1955年,供職於雲南社會科學院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從事民族文化研究工作30年,參與《納西東巴古籍譯著全集》100捲的翻澤整理工作,榮獲國傢圖書奬。自幼喜愛書畫藝術,對東巴藝術有較深入的研究。齣版瞭《納西族與東巴文化》、《納西族東巴經典名句欣賞》、《東巴常用字典》、《和品正東巴書法藝術》、《和品正東巴文字畫》等箸作與畫冊。發錶瞭《岩畫與古文字的關係》等50餘篇有一定水準的學術論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文明火花
石壁上的符號
木片文明
構建精神大廈

第二章 東巴教
生活與宗教
宗教與人生禮儀
文化藝術與宗教
智者東巴

第三章 與神鬼交往的藝術
麵偶
泥塑
木雕
木牌畫
紙牌畫
圖畫象形文字
東巴書法
東巴舞與舞譜

第四章 神指迷途
講排場的祭祀盛典
靈魂不滅
落葉歸根
《神路圖》
魂路艱辛
歡樂人間
神聖天堂

第五章 注入釋道思想
藏傳佛教對《神路圖》的影響
道教思想在《神路圖》中的反映
《神路圖》的藝術特色
附錄:東巴常用字典

精彩書摘

  第—章 文明火花
  石壁上的符號
  人類走到今天,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她所走的路太長,所經曆的歲月太久遠。且不說從猿猴演化為能直立行走的早期智人花費瞭多少時間,單從已經進化成人類的我國的元謀人到現在就已經170萬年。
  古人行進在這條漫漫長路上,並不會如現代人一般保存自己的足跡。更多的時候,她們有意毀棄或隱藏自己的足跡,為的是自身的安全。在那一段曆史中,她們時刻都在創造著人類的文明,可又隨處在毀損遺棄自己所創造的文明。這樣的毀損行為伴隨著整個人類發展史,無以記數的戰火燒毀瞭絕大部分文物。
  因為如此,整個地球上韆個民族中,隻有十來個民族的古文字被保留瞭下來。而被保留下來的這些珍貴古文字,多半是中、晚期的文字體係,如我國的甲骨文、西亞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這些文字都進入高度符號化的文字體係。顯然它們已步入文字發育的青年時期。那麼她的童年該是啥樣?她的嬰幼兒時段的稚拙憨態又該是何種模樣?
  人類文字的最初形態又是怎樣的呢?就成為三歲孩童問倒瞭曆史學傢的難題瞭。古埃及金字塔及神廟石壁上的圖形符號,發現於中美洲的瑪雅圖形記事,文字學傢們一緻認為它們應當屬於人類的早期文字,即文字的童年時代。然而,此兩種文字早已被人們遺棄,所存文物也十分有限,極難作齣係統化的研究。當人們發現瞭納西族的東巴圖形文字之後,文字學傢們驚喜異常,認為東巴文當類似於甲骨文的前身。我們不僅有數以萬計的東巴文經典存世,而且尚有不老東巴仍在使用這種文字,他們都是古文字研究的活化石。
  進入20世紀,世界各國的人類學傢開始注意郊野文物的考察與研究,逐漸在世界上許多古人類活動過的地方發現瞭岩畫。到目前為止,已在120個國傢發現數萬個岩畫點,近百萬幅岩畫,學者們很快發現“岩畫錶現他們的活動、社會事件”,“當經濟生活變得更加復雜,人們可以在岩畫上看到分工的具體化,諸如耕作、畜牧、手工業、貿易,加之程度不同的采集和漁獵”。“很有意義的是在岩畫中齣現瞭許多象形文字,它們與岩畫成為一體,似乎一種最初文字的雛型”(《中國岩畫發現史》序言,國際岩畫委員會主席阿納蒂)。我國著名的岩畫學傢陳兆復先生,也在他的《中國岩畫發展史》一書中談到:“岩畫符號圖案,在原始時代並不隻是一種輕率、簡單的綫條刻劃活動,符號圖案中隱喻著深刻的內涵,它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文字。這些符號,或者是原始的記事,或者是配閤說明某種事件,或襯托某種神聖的圖形,以及隱喻某種觀念等等。”“用圖畫記事,啓發瞭象形文字的創造,可以這樣說:古岩畫是文字之母。”陳先生還用甲骨文字例與岩畫作瞭深入的比較研究,取得瞭讓人信服的科學成果。
  具有思維能力的人,創造瞭語言用以溝通。而語言的緻命弱點是不能跨越時空的限製,當然這是對遠古社會而言。如遇上需長時間記憶的信息,古人們則使用過結繩、刻木、陶片刻畫等原始方法。然而結繩與刻木的方法簡單,記不準確還容易消失與混淆。於是,古人們想到瞭高高聳立的岩石,岩石堅不可摧,威不可撼,早已成為古人們崇拜之物,將全體原始部落的心聲,銘刻石上是一件壯舉,將一串串神秘的繩結與難破謎底的木片刻痕變做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岩畫,是人類信息史上的一大飛躍。它的發明不亞於當今社會的電腦,它給當時人類的思維與交流插上瞭一對矯健的翅膀。
  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世界各地的古岩畫,是人類第一道劃破茫茫夜空的文明之光,它是人類文字之父,信息文化之母。
  納西族的東巴圖畫象形文字,也無例外,它們最初的載體也是一堵堵堅硬的石壁。
  納西族對這些圖畫文字稱之為“森究魯究”,“森”為“木”,“魯”為“石”,“究”為“痕跡”,全詞意為“木痕石跡”,即木石上的痕跡,也就是木、石上的刻畫符號。可見,該文字的最早載體是石壁與木片,可暫稱為“石跡文字”與“木跡文字”。木跡文字已有較多的遺物收藏,至今可以見到。東巴教一切祭祀活動中的祭場,無論其為神壇還是鬼寨,都必須插竪眾多的有東巴圖畫文字的木牌。竪於神壇的木牌,繪著神的形象及頌神的言辭,立於鬼寨的木牌則繪著鬼怪的形象與祭鬼驅鬼的內容。而至今保存的石跡文字之遺物相對較少,她們多被曆史的塵土所淹沒。
  據國內岩畫勘察報告,中國岩畫的製作形式大緻有三種,一是用手或簡製刷子蘸赤鐵礦塗繪岩壁;二是以堅硬石器敲擊岩壁,有目的地使圖形顯現;三是用較精製的尖狀石器在崖麵上刻劃,以綫條形式刻繪圖形。除此三法外,還沒有見到用鐵器刻繪崖壁的崖畫勘察報告。這說明瞭處於崖畫時代的古人,還不會使用鐵器。由於在崖石上刻寫文字費工費時,難於適應需要;再由於納西族是以遊牧為業的流動民族,石跡文字無法隨族遷徒,隻好留存於原來的活動範圍內。
  我國著名的西南民族學傢方國瑜教授在《納西族的淵源、遷徙和分布》一文中指齣:“納西族淵源於遠古時期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黃河上遊和湟水流域,為今天的青海、甘肅一帶)地帶的羌人,嚮南遷徒至岷江上遊,又西南至雅江流域,又西遷至金沙江上遊東西地帶。”這一結論得到學界的公認。章太炎、李霖燦、任乃強、陶雲逵等一代學者考證瞭大量史料得齣同樣的結果,即納西族源於西北草原,早年以狩獵遊牧為生。方先生等學者們的結論,是嚴格地依托於可信史料基礎之上的,無絲毫的推想臆測之嫌。我們不妨稍加推測,納西(或她的前身古羌人)既是遊牧民族,在史前數萬年的曆史長河中,不可能一直就在青海、甘肅一帶,還應該往北廣大的沙漠地區推進。理由是國際岩畫委員會主席阿納蒂得齣的一條規律:“根據世界上流行的看法。岩畫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這裏被視為人類生存資源貧乏的地區,人口也低於平均的密度。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岩畫分布的特點也反映瞭這一個普通的規律。”(《中國岩畫發現史序言》)從我國已發現的岩畫點來看,百分之八十集中在沙漠半沙漠區域。浩瀚無際的茫茫沙原必有古人遺跡無疑,可它早被沙海吞噬而無從查覓瞭。
  從這些幸存於半沙漠地區的人類遺跡古岩畫中,我們不難推想:今天被視為資源貧乏的沙漠半沙漠地區,遠古時代是哺育人類的最初搖籃。當時資源豐厚,氣候宜人,是逐漸膨脹起來的人類汲乾瞭自己母親的血乳,然後棄而離去。拋下自己母親的同時,也拋棄瞭自己早年的文化。這些遺存的古岩畫,是最初的中華文明之光,是中華古文字之源。它們中的一部分可能與甲骨文有“血緣”關係,另外一些可能與其它古文字有關。如西夏文,有學者就認為它與內濛古陰山一帶岩畫有著極為密切的源流關係。而我們卻想納西先民的石跡文字,也必定留存於先民早年活動的區域。即河湟地帶或更靠西北一些地方的古岩畫遺存,可能與東巴圖畫文字有著淵源關係。
  當然,我們的推想並非閉目瞎說,它是在二十年來瞭解先輩學者成果的基礎上,在翻譯考證大量東巴經典的前提下,在對照岩畫所錶現的生産生活與東巴經所描繪的先民生活圖捲後,再比較我國南北岩畫與東巴繪畫的藝術造型風格之後得齣的。可簡要列舉幾條如下:
  首先,東巴經記載有大量的草原生活傳說。三大經典之首的《魯搬魯饒》(有的版本譯作《人類遷徒記》)中記載:“所有的人類都是從天上遷下來的,遷徒之路分左、中、右三條,左路為星星遷徙之路,一路的繁星閃爍耀眼;中路為人遷徙之路,人們是由居那若羅神山上遷徙下來的;右路為青草遷徙之路,青嫩的芳草連著天地。”這難道不是一幅美麗的草原風光嗎?上有滿天耀眼繁星,下有連著天際的無垠芳草,辛勞的納西先民就在它們之間。其次,納西先民的生産生活與南方岩畫差異較大,而與北方草原生活相一緻。除瞭大量的狩獵、遊牧相似之外,連所住的房屋也完全一樣。東巴經《魯搬魯饒》中就記載有修建房屋的經過:“木架做房骨,竹籬圍四邊。竹籬四周喲,抹以黑泥漿,寒風不漏呀,夜半好做夢。”

前言/序言

  “東巴”是納西族宗教祭司的稱謂,東巴一詞意為“智者”,是納西族古代文化的主要創造者與傳承者。因為這一原故,納西族古代社會的宗教、文字、藝術乃至整個民族文化,都被稱作“東巴教”“東巴文字”“東巴藝術”“東巴文化”。
  納西族,人口約30萬,居住於滇、川、藏三省交界的12個縣(麗江、中旬、寜蒗、維西、永勝、鹽源、木裏、鹽邊、華坪、德欽、芒康、巴塘)內,麗江市是其政治文化中心。納西族是古代西北部青海、甘肅黃河、湟水一帶南下的氐羌族係與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土著居民長期融閤而形成的。唐代,納西族地區是吐蕃、南詔和唐王朝逐鹿之地。元明以來,作為藏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嚮外傳播的交匯地,始有部份漢族文化融入其中。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納西先民創造瞭燦爛的曆史文化,東巴藝術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她與古代納西族的生産、生活密切相連,特彆與民族宗教(東巴教)融為一體。
《古韻遺痕:東巴文字的韆年之約》 這是一部深入探索東巴文字這一活化石般古老文字體係的著作。它並非簡單羅列象形符號,而是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理解東巴文字背後蘊含的納西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書詳細梳理瞭東巴文字的起源、發展脈絡,以及它在宗教儀式、曆史傳承、文學創作等方麵的獨特作用。 書中,我們不僅會看到那些生動描繪自然萬物的象形文字,更能感受到它們如何被智慧的東巴祭司們賦予生命,成為連接人與神靈、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每一筆一劃,都承載著納西族祖先對宇宙的理解、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傳統的堅守。作者通過考證大量的古籍文獻、田野調查的珍貴資料,並輔以精美的東巴畫捲插圖,力求展現東巴文字的視覺魅力及其作為藝術形式的獨特價值。 本書將聚焦於東巴文字的“書寫”本身,探討其獨樹一幟的構字方式,例如“畫形錶意”、“會意聯想”等原則,以及其在不同語境下的靈活運用。我們將一同揭示,為何這些看似簡樸的符號,能夠承載如此豐富的信息,又如何通過口傳與書寫相結閤的方式,得以代代相傳,曆經韆年而不衰。 此外,本書還會深入分析東巴文字與納西族薩滿教信仰體係之間的緊密聯係。東巴祭司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如何藉助東巴文字的吟唱與描繪,召喚神靈、祈福禳災,驅散邪祟。這些儀式性的書寫行為,使得東巴文字不僅僅是一種記錄工具,更是一種具有強大精神力量的媒介。讀者將有機會窺見那些在古老經捲中流傳的神秘咒語、祭祀歌謠,以及它們在維係社群和諧、傳承民族精神方麵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書並非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以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講述東巴文字的故事。它將引導讀者去感受一種古老文明的智慧,理解一種獨特的文字如何反映一個民族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從自然萬象的摹寫,到抽象概念的提煉;從對鬼神世界的描繪,到對人生哲理的感悟,東巴文字的每一個側麵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最終,《古韻遺痕:東巴文字的韆年之約》希望能夠喚起更多人對這一珍貴文化遺産的關注與珍視。它是一次關於文字、信仰、藝術與曆史的深度對話,旨在揭示東巴文字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的生命力與啓示意義,讓這份來自雪域高原的古老智慧,在新時代煥發齣更加璀璨的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東巴藝術》,就像一本穿越時空的寶藏,讓我得以窺見納西族古老而璀璨的文明。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東巴神話的解讀。這些神話,雖然聽起來有些離奇,但卻充滿瞭對宇宙、生命、以及人性的深刻思考。書中對“創世神話”、“英雄神話”等經典神話的講述,配以精美的插圖,讓我如癡如醉。我常常會想象,在那個遙遠的時代,人們是如何理解世界,又是如何將他們的想象和信仰,凝聚成這些生動的故事。我明白瞭,東巴神話不僅僅是傳說,更是納西族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他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結晶。書中對神話中人物、情節、以及象徵意義的解讀,都非常到位,讓我能夠深入理解這些故事背後的文化內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是在現代社會,古老的神話依然能夠帶給我們啓示,讓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

評分

拿到《東巴藝術》這本書,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扉頁上那些色彩鮮艷、造型奇特的圖案。深入閱讀後,我纔發現,這些圖案並非隨意塗抹,而是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和藝術價值。書中對東巴壁畫的介紹,讓我看到瞭納西族人民在藝術上的獨特創造力。那些描繪神靈、鬼怪、以及人間百態的壁畫,雖然風格原始,但卻充滿瞭生命力和錶現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壁畫中人物神態的描繪,即使是簡單的綫條,也能勾勒齣人物豐富的情感。書中對顔料的來源、繪畫的工具、以及創作的流程都有詳細的介紹,讓我對東巴壁畫的製作有瞭更深入的瞭解。除瞭壁畫,書中對東巴木刻版畫的介紹也同樣精彩。那些刻在木闆上的圖案,雖然不如壁畫色彩豐富,但卻有著獨特的質感和力量感。我仔細研究瞭書中收錄的版畫,發現它們在構圖和綫條的處理上,都展現齣瞭高超的技藝。這本書不僅僅是展示藝術品,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這些藝術品背後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內涵。它讓我明白,東巴藝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納西族的宗教信仰、社會生活、以及哲學思想緊密相連。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厚重”。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的冊子,更像是一部濃縮瞭納西族韆年文化精髓的史書。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東巴祭祀活動的細緻描繪,那些繁復的儀式、神秘的唱詞、以及配閤儀式進行的東巴繪畫,都讓我大開眼界。我之前對這些儀式隻是一知半解,讀瞭這本書之後,纔明白它們在納西族社會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中蘊含的深刻的宗教信仰和哲學思想。書中對“祭天”、“祭祖”等儀式的講解,圖文並茂,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能夠感受到那種莊嚴肅穆的氛圍。我尤其對其中介紹的東巴神話故事很感興趣,這些故事雖然古老,但卻充滿瞭智慧和生命力,它們反映瞭納西族人民對宇宙、自然和人生的理解。書中的插圖,更是令人驚嘆,那些色彩斑斕、綫條流暢的繪畫,充滿瞭原始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我常常會盯著那些神靈、動物、以及祭祀場景的畫麵,去感受其中蘊含的神秘力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依然有如此古老而獨特的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承,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是一種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和贊嘆。

評分

翻開《東巴藝術》這本書,我仿佛進入瞭一個古老而神秘的世界。書中對東巴經書的介紹,讓我對這種獨特的文字和書籍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之前隻知道東巴文是一種象形文字,但讀瞭這本書之後,纔發現它竟然是如此的豐富和復雜。書中對東巴經書中圖文結閤的講解,讓我明白瞭,那些看似簡單的圖案,竟然能夠記錄下如此多的信息。我尤其對書中對“生死經”、“創世經”等重要經文的解讀很感興趣,這些經文不僅僅是記錄,更是納西族人民對生命、宇宙、以及死亡的理解。書中的插圖,更是精美絕倫,每一幅都充滿瞭藝術感,它們與文字相互呼應,共同構建瞭一個充滿智慧的世界。我花瞭很長時間去研究這些插圖,試圖去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層含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字和圖像是如何在東巴文化中融閤,共同傳承著這個民族的智慧和信仰。它讓我明白,東巴經書不僅僅是宗教典籍,更是納西族文化的瑰寶。

評分

讀完《東巴藝術》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我從未想過,一個古老的文字係統,竟然能夠如此生動地記錄一個民族的曆史、信仰、以及生活。書中對東巴文字的介紹,讓我對文字的起源和演變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仔細研究瞭書中收錄的東巴文字,發現它們不僅僅是符號,更是充滿藝術感的圖畫。我尤其被書中對東巴經書的講解所吸引,這些經書用東巴文字寫成,記錄瞭納西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祭祀儀式、以及社會習俗。我花瞭很長時間去研究這些經文,試圖去理解其中蘊含的智慧。書中對經文的翻譯和解讀,都非常詳細,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東巴文化的精髓。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字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它能夠承載一個民族的記憶,傳承一個民族的文化。它讓我明白,東巴文字不僅僅是一種文字,更是納西族文化的活化石。

評分

剛拿到這本《東巴藝術》,就被它封麵那充滿神秘色彩的圖案深深吸引瞭。隨手翻開幾頁,就被其中細膩而奔放的色彩、古老而充滿生命力的綫條所震撼。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的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另一個時空的大門。我尤其喜歡其中對岩畫的解讀部分,那些描繪著祭祀、狩獵、生活場景的畫麵,仿佛還能聽到遠古的鼓聲,感受到先民們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書中的文字部分,雖然我並非研究東巴文化的專業人士,但作者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符號、儀式、神話故事娓娓道來。沒有枯燥的學術術語,更多的是一種娓娓道來的講述,讓人覺得那些遙遠的傳說和智慧,觸手可及。特彆是關於“神語”的講解,那些看起來如同圖畫般的文字,在作者的引導下,竟然展現齣瞭豐富的含義和情感,這讓我對文字的起源和錶達方式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的插圖精美絕倫,每一幅都仿佛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色彩的運用大膽而和諧,構圖飽滿而充滿張力。我常常會盯著一幅圖畫看上很久,想象著當時創作它的人,他們是如何將內心的情感和對世界的理解,凝聚在這色彩和綫條之中。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觸動,一種文化的共鳴。它讓我看到瞭,在現代文明的光鮮之下,依然有如此古老而鮮活的文化在傳承,在閃耀。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瞭解更多關於納西族這個民族的智慧和他們的藝術寶藏。

評分

我一直認為,藝術是瞭解一個民族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而《東巴藝術》這本書,則讓我對納西族這個民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對東巴唐卡的介紹,讓我領略到瞭這種獨特的佛教藝術形式的魅力。我仔細研究瞭書中收錄的唐卡,那些色彩濃鬱、構圖嚴謹的畫麵,充滿瞭宗教的神秘感和藝術的美感。我尤其被其中描繪的佛像、菩薩、以及護法神所吸引,它們栩栩如生,仿佛能夠感受到神靈的力量。書中對唐卡繪製的材料、工藝、以及象徵意義都有詳細的介紹,讓我對唐卡的製作有瞭更深入的瞭解。我明白瞭,每一幅唐卡都不僅僅是一幅畫,而是承載著宗教的教義和信徒的信仰。除瞭唐卡,書中對東巴麵具的介紹也同樣精彩。那些造型誇張、色彩鮮艷的麵具,充滿瞭神秘和戲劇性。我仔細觀察瞭書中收錄的麵具,發現它們在造型的設計上,都充滿瞭想象力。這些麵具在東巴祭祀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僅是道具,更是神靈的化身。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東巴藝術是如何將宗教信仰、神話傳說、以及生活經驗,巧妙地融入到藝術創作之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格。

評分

《東巴藝術》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文化傳承的力量”。書中對東巴祭祀活動的深入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民族是如何通過這些古老的儀式,來維係他們的信仰、情感、以及社會聯係。我尤其對書中對“跳鬼”、“祭天”等儀式的描寫很感興趣,這些儀式雖然形式各異,但都充滿瞭神秘和神聖感。書中的文字,就像是在講述一個古老的故事,將我帶迴到瞭那個遙遠的時代。我仿佛能夠聽到鼓點的迴響,感受到祭司的吟唱,以及人們虔誠的祈禱。書中對祭祀用品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那些用鮮花、樹葉、以及動物骨骼製作的祭品,都充滿瞭象徵意義。我明白瞭,東巴祭祀不僅僅是宗教活動,更是納西族人民與神靈溝通、與祖先對話、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依然有如此古老而鮮活的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承,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古老的文字和符號充滿好奇,而《東巴藝術》這本書,簡直就是滿足瞭我所有的想象。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而是像一個耐心的嚮導,帶著我一步步走進瞭東巴象形文字的神秘世界。我花瞭很長時間去研究那些“圖畫”,它們看起來簡單,但每一個符號都蘊含著深刻的意義,涉及到自然、神靈、社會生活等方方麵麵。書中對這些符號的解讀,非常細緻,而且提供瞭大量的實例,讓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這種文字的獨特魅力。我發現,很多時候,東巴文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藝術化的錶達,它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作者在講解的時候,還穿插瞭一些相關的傳說和故事,讓學習的過程不再枯燥,反而充滿瞭趣味性。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創世神話”的解讀,那些關於天地生成、人類起源的描述,充滿瞭原始的想象力和哲學思考。這些故事,通過東巴文的獨特形式展現齣來,更增添瞭一種神秘和神聖感。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字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曆史、信仰和智慧。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琢磨那些圖案,試圖去理解其中隱藏的信息。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既能滿足我對知識的渴求,又能讓我感受到藝術的熏陶。

評分

我對《東巴藝術》這本書的評價,可以用“驚艷”來形容。我從未想過,一個古老的民族,能夠創造齣如此豐富多彩、充滿智慧的藝術形式。書中對東巴藝術的整體介紹,讓我對納西族這個民族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尤其對書中對東巴藝術的分類和梳理很欣賞,它讓我能夠係統地瞭解東巴藝術的各個方麵,包括文字、繪畫、雕塑、建築等等。書中對每一個藝術形式的介紹,都詳略得當,既有宏觀的概述,又有微觀的細節。我仔細研究瞭書中收錄的各種藝術品,發現它們雖然風格各異,但都散發著一種原始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我尤其被書中對東巴建築的介紹所吸引,那些雕梁畫棟、飛簷鬥角的建築,充滿瞭民族特色和宗教寓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東巴藝術是如何將宗教信仰、生活經驗、以及審美情趣,巧妙地融入到藝術創作之中,形成瞭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