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辅导系列:理情行为治疗

教育辅导系列:理情行为治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艾理斯 著,刘小菁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治疗
  • CBT
  • 理情行为治疗
  • 教育辅导
  • 心理健康
  • 情绪管理
  • 行为改变
  • 认知行为
  • 青少年心理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4327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8215
包装:平装
开本:4开
出版时间:200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9
字数:8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艾里斯在美国被公推为十大具备影响力的心理学家第二名,而本书是由他执笔的自助指南!他以简单易懂、坦诚的笔触,说明理情行为治疗学派的创立、发展沿革、理论架构、应用的技巧与练习,加上丰富的案例解析,使读者能掌握要领,触类旁通,不论是对此治疗法有兴趣的门外汉、初入门的新手,还是经验老到的助人工作者,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入门书与参考资料。
  我一直很佩服艾里斯,不只是因为艾里斯在理论与技巧上的优秀成就,在传递理情行为治疗的理念上,艾里斯也有他持续的执著及用心。他不但写了许多有关理情行为治疗理论的书籍及研究论文,艾里斯也同样重视治疗师或咨询师在临床上对理情行为治疗的应用。艾里斯及学院认证的实务工作者写了许多的书籍手册来协助我们如何在实务上使用REBT自助及助人,这就是其中一本有用的书。
  ——武自珍(中国台湾地区东海大学社工系副教授)
  理情行为治疗是艾里斯从50年代开始创立的一门心理治疗学派,历经多次正名而成。其说理清晰,条列分明,有根有据,正好符合当今心理治疗学界强调整合思考、情感、行为三大层面学理与实务应用的趋势。我们可以说艾里斯一直是整合的大师,本书是新修订本,适合任何专业治疗师的治疗指引。
  ——陈登义(中国台湾地区台中仁爱之家附设静和医院院长)

内容简介

  艾里斯所创立的理情行为治疗学派(REBT),强调整合认知、情感和行动三大层面的学理与实务运用。该学派认为一旦人们把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转化为理性信念,他们的情绪障碍就会大为减轻,并注重在行动中将不健康的负面感受转化为健康的负面感受。本书为大师本人亲自执笔,他浓缩了学派的理论精华和应用技巧,言简意赅地介绍了REBT的哲学及人格理论、困扰及改变理论、评估过程、认知技巧、经验技术和行为技术。书中丰富的案例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理论和熟悉技巧。
  本书“理情行为治疗”写作的目标主要是以轻松阅读的方式,引导身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你,对于理情行为治疗(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REBT)有一个广泛的认识。
  本书一部分在于回答下列问题:REBT在何时何地,以及什么情况下产生?我们也讨论本理论的哲学基础及人们情绪困扰的主因。
  接着以许多篇幅着墨于REBT的实际演练。首先,我们讨论治疗的评估阶段,接着阐述REBT常用的各种特殊认知、情绪及行为技巧,同时也涵盖了许多个案实例,希望有助于你的学习。
  本书之后,特辟一章专门讨论REBT与其他治疗学派的整合。在心理治疗领域,无论你是新手或经验老到的专业人员,我们都希望你会喜欢这本书,并且在未来以它为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亚伯·艾里斯(Albert Ellis),亚伯·艾里斯学院的创建者,此机构专门研究并推广理情行为治疗模式,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其分支机构。艾理斯博士的著作已超过五十种,包括《Reason and Emotionin PsychOtherapy》、《The Practice of 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目录

导读 我一直很佩服艾里斯
前言
第1章 简介与省思 /1
理情行为治疗理论的整合与折衷 /4
REBT的有效性 /5
REBT的起源 /7
REBT的历史 /10
第2章 REBT的哲学及人格理论 /13
后现代哲学观点与REBT /14
REBT的哲学观 /17
从多元文化观点看REBT /19
REBT如何界定理性与非理性 /20
健康及不健康的负面感受 /21
生理因素与人类的理性及非理性 /23
第3章 REBT人格困扰与改变的理论 127
心理困扰的成因与过程 /28
情绪困扰的持续及强化的理论 /34
对于非理性信念的揭露 /35
澄清信念、感觉和行动之间的关系 /39
如何运用洞察 /40
全方位变得更好 /41
逆境、信念及结果如何彼此影响 /43
REBT积极主动的优点 /46
摘 要 /50
第4章 REBT的评估过程 /53
摘 要 /59
第5章 REBT的认知技巧 /61
驳 斥 /63
功能型驳斥(Functional Disputes) /65
实证型驳斥(Empirical Disputes) /68
逻辑型驳斥(Logical Disputes) /69
哲学型驳斥(Philosophical Disputes) /70
合理的因应句型(Rational Coping Statements) /72
示 范 /72
优劣分析 /73
认知作业 /74
心理教育作业 /74
劝服他人(Proselytizing) /74
录下会谈内容 /75
认知重整(Refraining) /76
停下,然后观察 /76
摘 要 /77
第6章 REBT的情绪/经验技术 /79
理情心像 /80
强力的因应句(Forceful Coping Statement) /83
录下强力的驳斥 /83
角色扮演 /84
角色互换扮演 /85
幽 默 /86
如何变成一个善于因循苟且的人 /90
治疗师的无条件接纳 /91
无条件自我接纳及接纳他人(UOA) /92
鼓 励 /93
会心演练 /94
团体演练的几则例子 /95
第7章 REBT的行为技术 /97
增强作用 /98
惩 罚 /100
打击羞耻练 /100
技能训练 /106
欲擒故纵的作业 /107
预防重蹈覆辙 /108
临场脱敏法(In Vivo Desensitization) /109
继续待在困境 /110
将理性信念付诸行动 /110
第8章 与其他治疗系统的结合 /113
与精神分析及精神动力的结合 /114
如何与重视感觉的治疗法结合 /118
与行为治疗法的结合 /119
与个人中心和存在主义治疗法的结合 /121
与建构主义治疗法的结合 /122
与人际关系治疗法的结合 /123
与家族治疗法的结合 /124
与其他认知行为治疗法的结合 /126
摘 要 /127
附 录 如何维持并精进治疗所得 /129

精彩书摘

  到目前为止,你已经对理情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演练有一个概要的概念。此时你可能会对自己说:“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不过仍然不清楚怎样才能做到。”放轻松一点,你不是第一个有那样想法的治疗师。在我们的专业训练课程里,我们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了解基本概念是成功运用这个治疗法的基础,不过如果缺乏实际的技巧,效果便极其有限。
  由于这个治疗法的理论相当简单,有的治疗师误以为只要读过一两本REBT理论的书,自然而然就能够成功地运用在当事人身上。然而,可能你已从个人的经验得知,了解某个理论通常不代表能将之运用自如。下面三章里,我们将叙述治疗过程中用来帮助当事人辨认,澄清,审视并取代他们无益的认知、行为和情绪模式的实际技巧。不过要记住,诚如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情绪是互通声息的,下列三种分类也不是各行其是的。有很多重复的技巧。只是换个地方名称不一样而已,不过我们尽量将这些技巧放在可以反映该心理干预重点的类别下。身为治疗师,你必须经常演练、实验这些技巧,最后把它们融人自己的治疗风格里,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这一点很重要。在引导当事人进入治疗的干预阶段之前,有两件重要的事你必须先完成。首先,你已经向当事人解释ABC模式的理论与实务,确认他已经对此项模式有了基本概念。其次,你的当事人至少暂时同意,对于生命的盛衰成败,他必须对自己的反应负起最大责任。一旦完成这两项任务,你便可以开始协助当事人着手改变。当你从头读到本章及下列两章关于REBT技巧的叙述时,你也许想得知某一程序的更多资料。在叙述过程中我们会涵盖一些参考资料,你也可以留意第111页所列举的资料来源。

前言/序言


教育辅导系列:走进情绪的智慧殿堂——理情行为治疗的实践指南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并实操性极强的教育辅导指南,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以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感兴趣的家长,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预工具——理情行为治疗(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我们深知,在教育和成长过程中,个体所面临的挑战往往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缺失,更深层次的是由非理性信念、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所构成的复杂循环。REBT,作为一种以认知为核心的行为疗法,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框架,去理解、识别和改变这些阻碍个体健康发展的内在机制。 本书的写作初衷,源于对当下教育辅导领域普遍存在的挑战的深刻洞察。我们注意到,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辅导方法,但许多时候,当孩子遇到学业压力、人际冲突、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时,我们常常难以触及问题的根源,也难以提供持久有效的解决方案。孩子们的困惑、焦虑、沮丧、愤怒,乃至逃避、对抗、冲动等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套复杂的思维模式。REBT的理论精髓在于,它指出“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这个核心观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个体内心世界的大门。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入REBT理论与实践的旅程。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将REBT的原理转化为实际的辅导技巧。因此,本书内容饱满,结构严谨,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拿来即用”的实用工具箱。 第一部分:理情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石——理解情绪与认知的深度链接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首先为读者构建REBT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将深入探讨REBT的创始人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博士提出的ABC模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型,而是理解人类心理运作的革命性视角。 A (Activating Event) - 激发事件: 我们会详细阐述,激发事件并非简单指代外部的客观事实,而是指个体所感知到的、触发其内心反应的任何情境、事件、人际互动,甚至是内心的想法。我们还会讨论,不同个体对同一事件的感知差异,以及这种感知差异如何成为后续情绪和行为差异的起点。例如,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对于不同孩子来说,可能是“我能力不行”的证明,也可能是“下次努力的方向”。 B (Belief System) - 信念系统: 这是REBT的核心所在。我们将细致区分“理性信念”(Rational Beliefs)与“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理性信念是灵活的、符合现实逻辑的、有助于目标达成的;而非理性信念则往往是僵化的、夸大的、脱离现实的,并且常常以“必须”(Musts)、“应该”(Shoulds)、“糟糕透顶”(Awfulizing)、“永远”(Always)等形式出现。我们将列举大量在教育和成长环境中常见的非理性信念,例如:“我必须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我必须永远成功,不允许犯错”、“犯错就是天底下最糟糕的事情”、“别人都比我强,我简直一无是处”等等。通过鲜活的案例,读者将能够清晰地辨识出这些非理性信念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滋生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C (Consequence) - 结果: 这里的结果包括情感结果(Emotional Consequences)和行为结果(Behavioral Consequences)。我们会强调,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愤怒、内疚)和不良行为(如拖延、逃避、攻击、自我贬低)并非由A直接导致,而是由B,即个体的信念系统决定的。例如,当一个孩子因为“我必须在所有考试中都得满分”的非理性信念,面对一次不及格的成绩时,他可能体验到的是强烈的羞耻和绝望,并导致他彻底放弃学习,而不是从中吸取教训,调整学习方法。 在这一部分,我们还将深入探讨REBT关于“自我伤害性信念”(Self-defeating Beliefs)的定义和分类,以及这些信念是如何与个体早年的经历、文化习俗、社会期望相互交织,形成根深蒂固的认知模式。理解这些理论基石,是后续实践操作的前提。 第二部分:理情行为治疗的实践工具箱——识别、质疑与重构 掌握了理论基础后,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REBT的核心实践技术。我们将为读者提供一套循序渐进的干预步骤和具体方法,帮助他们在实际辅导中有效地应用REBT。 识别非理性信念: 这是REBT干预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不会仅停留在让辅导对象“说出”他们的想法,而是会教导读者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和观察,深入挖掘隐藏在表面言语之下的深层非理性信念。我们会提供一系列示范性的提问技巧,例如:“当你说‘我感觉糟透了’时,你脑子里在想什么?”、“你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件‘糟糕透顶’的事情?”、“如果这件事真的发生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你真的无法承受吗?”、“你有没有其他看待这件事的可能方式?”。我们会强调,识别非理性信念需要耐心、细致和高度的同理心,同时也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不被表象所迷惑。 质疑非理性信念——认知辩驳: 一旦识别出非理性信念,下一步就是对其进行有力的质疑和辩驳。本书将详细介绍REBT中多种行之有效的辩驳技巧: 逻辑辩驳(Logical Disputation): 运用逻辑推理,挑战非理性信念中的矛盾、夸大和不合理推论。例如,针对“我必须永远成功”的信念,可以提问:“人类是完美的吗?犯错是不可避免的,否则我们如何学习和成长?” 实证辩驳(Empirical Disputation): 搜集证据,反驳非理性信念的真实性。例如,当孩子认为“我所有同学都看不起我”时,可以引导他去观察同学们的实际反应,寻找支持或反驳这一观点的证据。 实用性辩驳(Pragmatic Disputation): 评估非理性信念的实际后果,论证其对个体目标和福祉的负面影响。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因为“我必须让所有人都喜欢我”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那么可以探讨这种想法如何阻碍了他的学习和社交发展。 哲学性辩驳(Philosophical Disputation): 引导个体思考更宽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更具建设性的世界观。例如,关于“世界必须公平”的执念,可以引导个体认识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并学会以更具弹性的心态去面对。 重构理性信念——认知重构: 辩驳的目的是为了替换,即用更理性、更健康、更具建设性的信念来取代非理性信念。我们将提供一系列认知重构的方法,帮助辅导对象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发展替代性理性信念: 引导个体创造出更现实、更灵活、更积极的替代性信念。例如,将“我必须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替换为“我希望被大多数人喜欢,但我可以接受并非所有人都喜欢我”。 接纳现实与自我接纳: 强调对不可改变的事实的接纳,以及对自身不完美的坦然接纳。例如,接纳“有些事情我无法控制”,以及“我是一个有缺点但依然有价值的人”。 培养“理性情绪”(Rational Emotions): 目标并非消除情绪,而是将非理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转化为更具适应性的理性情绪(如担忧、失望、恼怒)。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理性情绪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理性信念的建立来促进其产生。 行为干预策略: REBT不仅关注认知,也高度重视行为的改变。本书将介绍如何将认知重构与行为改变相结合,以巩固学习成果。这包括: 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 针对恐惧和回避行为,设计循序渐进的暴露练习,帮助个体逐步克服恐惧。 行为激活(Behavioral Activation): 引导个体参与积极的、有意义的活动,以对抗抑郁和低动力。 技能训练(Skill Training): 教授具体的社交技能、沟通技巧、问题解决技巧等,以增强个体应对挑战的能力。 反思与练习: 鼓励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反思和练习,将所学的REBT技巧内化,成为自己应对问题的方式。 第三部分:理情行为治疗在教育辅导中的多元应用 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REBT在不同教育辅导情境下的具体应用。我们将聚焦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结合实际案例,展示REBT如何有效地解决他们在学习、社交、情绪管理和行为发展等方面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学业压力与成就困扰: 面对考试焦虑、学习动力不足、完美主义倾向、害怕失败等问题,REBT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更健康的成就观,挑战“我必须得第一名”或“我一无是处”的非理性信念,培养成长型思维,并学会有效的时间管理和学习策略。 人际交往与社交困难: 解决孩子在与同伴、老师、家长相处时出现的冲突、孤立、社交回避、被欺凌等问题。REBT如何帮助他们识别“他们都讨厌我”、“我必须讨好所有人”等非理性信念,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建立自信,并培养健康的边界感。 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 针对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焦虑、抑郁、愤怒、易怒、情绪失控等问题,REBT如何帮助他们理解情绪的根源,识别并挑战导致负面情绪的非理性信念,学习情绪的自我调节方法,培养情绪的韧性。 行为问题与习惯养成: 探讨如拖延、冲动、对抗、注意力不集中、不良习惯等行为问题的REBT干预策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认知驱动,挑战“我控制不了自己”或“迟早要做,不如晚点做”的非理性信念,并积极培养建设性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 REBT不仅适用于孩子,也对家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阐述家长如何运用REBT的原理,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调整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期望,改善亲子沟通模式,营造更和谐的家庭氛围。 结论:拥抱理性,赋能成长 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对REBT的核心理念进行总结,并强调它作为一种实用、高效、普适的辅导工具,能够赋能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帮助他们引导孩子认识自我,管理情绪,克服挑战,最终实现更加理性、健康、充实的人生。我们鼓励读者将REBT的智慧融入日常的教育和辅导实践中,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理性与希望的引路人。 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具体的案例分析、实用的练习指导和操作性强的建议,旨在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技能。我们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REBT,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个体心理的运作机制,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并最终赋能他们拥抱更理性、更积极、更具韧性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我购买它更多是出于职业需要,想了解如何在教育辅导中运用理情行为治疗。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却意外地发现了它对于个人成长的巨大启发。书中关于“认知重构”的章节,对我触动很大。我过去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和过度担忧的循环,但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识别这些负面想法,并且用更理性、更客观的方式去评估它们。作者提供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方法,非常实用,我经常用来与自己对话,就像有一个智慧的导师在引导我一样。我尝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面对工作挑战时,不再急于责备自己,而是先去分析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强大的工具,而理情行为治疗就是教我们如何更好地驾驭这个工具,创造更积极的内心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内心世界的新窗口。我一直对“理性情绪行为治疗”这个概念感到好奇,但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它以一种极其人性化的方式,将这门心理疗法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人本主义”精神的融入,作者并没有将我们视为需要被“修理”的病人,而是强调我们内在的力量和成长的潜力。书中关于“自我接纳”的论点,给了我极大的安慰。我过去常常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感到沮丧,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接纳真实的自己,包括缺点和不足,是走向积极改变的第一步。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理性思维来化解负面情绪,如何培养更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设定并实现有意义的人生目标。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更像是一位智慧的朋友,陪伴我一起探索自我,实现个人成长。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原本是因为名字里的“理情行为治疗”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买的,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但没想到,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深奥的心理学理论融入到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练习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认知扭曲”的讲解,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灾难化思维”、“非黑即白”等等,让我立刻就能联想到自己身上存在的类似问题。以前总觉得自己的负面情绪是无法控制的,但看完这部分,我才意识到,原来很多时候是我的想法出了问题。书中提供的“挑战不合理信念”的练习,我每天都在做,虽然有时候会觉得有点费力,但确实能感受到内心的变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读者当成需要被“拯救”的对象,而是鼓励我们成为自己情绪和行为的“侦探”,去发现、去理解、去改变。这种赋权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力量。我还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让他们也一起来探索更积极的生活方式。

评分

《教育辅导系列:理情行为治疗》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我必须说,这本书的作者拥有将复杂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的非凡天赋。我一直以来都深受焦虑情绪的困扰,尝试过许多方法,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直到我读到这本书,特别是其中关于“情绪调节”的章节,我才真正理解了焦虑的根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它。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的核心理念,并提供了丰富的练习和技巧,帮助读者识别和挑战那些导致负面情绪的非理性信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应对策略”的探讨,作者列举了许多非常具体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步骤,例如“积极自我对话”、“正念练习”等等。这些方法操作起来并不难,但效果却出奇地好。我开始注意到,当我感到焦虑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恐慌失措,而是能够更冷静地分析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本书真的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平静的大门。

评分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理论太过于抽象,难以在生活中应用。然而,《教育辅导系列:理情行为治疗》却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讲解理论,更是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工具箱。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情绪ABC理论”的阐述所吸引。作者循序渐进地讲解了“A”(事件)、“B”(信念)和“C”(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让我看到了这种理论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我开始尝试去记录自己的情绪事件,分析背后的信念,并且主动去寻找能够挑战这些不合理信念的方法。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掌握所有的技巧,但我能感觉到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有所提升,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被负面情绪淹没。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心理健康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升的。

评分

good

评分

看看这书长知识,值得购买!

评分

艾里斯在被公推为十A大最C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第二名,而本RT书是由他执笔的自助指南!他以简j单易j懂、坦

评分

教育辅导系列:理情行为治疗

评分

国内不可多得的好书,建议大家珍藏。

评分

好书提议国人多读好书多得智慧

评分

国内不可多得的好书,建议大家珍藏。

评分

good

评分

老师推荐的一本学习认知行为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