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业瓷器史论集·现代史学家文丛

童书业瓷器史论集·现代史学家文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书业 著
图书标签:
  • 童书业
  • 瓷器史
  • 中国陶瓷
  • 陶瓷研究
  • 文丛
  • 现代史学
  • 艺术史
  • 收藏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99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64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3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悠久而璀璨的陶瓷艺术所深蕴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它成为中外收藏家从未放松过关注目光之艺术品。这部《童书业瓷器史论集》,收入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童书业美术论集》中瓷器史方面的相关论著,还收入未发表过的童先生的《谈艺随笔》有关瓷器史部分和童先生收集的经过他考证的瓷器史资料。

作者简介

  童书业先生,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冯梅、冯友梅、章卷益、讷*、童疑,一九0八年五月二十六日生于安徽芜湖,一九六八年一月八日卒于山东济南。原籍浙江鄞县,清末,其祖任安徽道员,奉家迁居安徽,辛亥革命后定居上海。童书业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学家,在古史古籍学舆精神病学研究等领域皆硕果累累。  童先生出身仕宦世家,自幼体弱多病,故延师在家受旧式传统教育。他以超常的记忆力将若干经典古籍熟记于胸,直至晚年尚能背诵如流。这为其治学打下极其深厚的学术根底。  一九二九年童先生让到古史辨,他在自编简谱中说深受影响,在一九三三年开始作文时即《治经史渐取古史辨派门经,以顾颉刚为私淑之师》。一九三四年即在杭州舆顾埚刚先生相见并约定翌年至北平做顾颉刚先生研究助理。

内页插图

目录

论著
中国瓷器史论丛
序言
中国瓷器史概论
古文献上的越瓷
明清时代的青花瓷器
清初官窑瓷器史上几个问题的研究
 (一)“康熙御窑”式样创作者的问题
(二)“康熙御窑”式样的问题
(三)所谓“硬彩”“软彩”的问题
(四)“郎窑”所属者的问题
(五)“郎窑”式样的问题
(六)“年窑”督造者的问题
  (七)“年窑”式样的问题
“唐窑”考
  (一)“唐窑”督造者生平与“唐窑”起止年限考
 (二)“唐窑”成就考
广东窑的瓷器
 (一)“石湾窑”瓷器的起源和式样问题
  (二)“潮州窑”瓷器的起源和式样问题
(三)“广窑”瓷器与“宜均”瓷器的关系问题
  (四)“广窑”瓷器与所谓“仿洋瓷”的关系问题
略论瓷器花绘的鉴别
 瓷器考证补遗
(一)许谨斋诗稿中的“郎窑”史料
 (二)“熊窑”补考一一兼论“徐熙始创没骨花卉”说的起源
  (三)广东窑仿洋瓷说的来源补证
 (四)“唐窑”补证
附一 中国瓷器史论丛附录(校本)
附二 “唐窑”史料(均见唐英《陶人心语》卷六)
论文
汉瓷与晋瓷
郎窑考
明代的青花瓷器
记馆藏汉代陶俑
从馆藏六朝陶俑说到六朝陶俑的作风
康熙“御窑”作者考
原始“广窑”为青瓷说
郎窑再考
“年窑”考略
近代的“广窑”
康熙“软彩”瓷器考
《饮流斋说瓷》评
评《景德镇陶瓷史稿》
清代瓷器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明代瓷器史上若干问题的研究
札记和随笔
美术史札记(瓷器史部分)
刘源对“康熙御窑”瓷器的贡献
“臧窑”瓷器的样式
“郎窑”属于郎廷极
“郎窑”瓷器的样式
“年窑”瓷器的样式
唐英督窑年月
“唐窑”瓷器的成绩
原始“广窑”为青瓷(附论“广窑”不仿“洋瓷”)
“柴窑”问题
“汝窑”与“官窑”问题
“定窑”问题
元景德镇瓷
所谓“洪武窑”问题
“永乐窑”瓷器的样式
“宣德窑”瓷器的样式
“成化窑”瓷器的样式
明瓷重青花
白瓷与彩瓷的发展
明清瓷的最大问题在哪里
谈艺随笔(瓷器史部分)
 陶瓷辨析
加彩瓷始于唐
柴窑或为宋汝、官窑前身
传世汝窑或为官窑
南宋官窑与传世官窑汝瓷
传世哥窑质疑
翠绿色为龙泉窑特有
钧器与仿钧器
定器二题
法蓝器为国瓷
景德镇窑二题
刘源与康熙官窑
郎窑为郎廷极所造
雍正官窑
乾隆官窑
洪武无官窑二题
永窑尚厚
永窑与宣窑
甜白、青花、红花为宣窑特征
 成窑以五彩、脱胎见长
鲜红器辨析
霁红、霁青辨
嘉万窑辨
明瓷以青花为主流
白瓷与彩瓷
资料
怡斋漫录(瓷器史部分)
一、名窑
二、杂论
三、考古(附:教英补《文物》中考古资料)
四、闻见

精彩书摘

  论著
  中国瓷器史论丛
  序言
  这册《中国瓷器史论丛》,主要是修订我在解放前所写的论文和札记而成,其中只有一部分是最近才由山东大学历史系史学通同学搜集资料写成,而由我修订完功的。因为文章不是一个时候一个人所写,所以各篇文章之间,看法和结论常有些小出入,我复查后,觉得只要是有理由的,尽可以让不同的看法并存,不必要完全改成一致。全书包括七篇论文和一篇补遗,现在先逐篇介绍如下:
  (一)《中国瓷器史概论》:这是我根据解放前所写的《中国瓷器史》的导言初稿,大加修订而成;原稿不在手边,是根据记忆重写的。这是一篇概述性的文字,依据近年来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现,以及本人的研究,作一个中国瓷器史的概括说明:这可以说是我自己所试创的一个中国瓷器发展史的系统。其中有些新的看法,只是初步的意见,还需要将来的修正和补充。这篇文章力求扼要,但已写得不短。
  (二)《古文献上的越瓷》:这是由一篇旧作修订而成的,由史同学根据我的旧稿修订,再由我本人复核。这篇文字的写作动机,是由于我对于近人解释“越窑”考古资料的说法,有些怀疑,想先把“越窑”的文献史料整理一下,看一看唐宋人心目中的“越窑”瓷器究竟是怎样的(宋代有些人对于“越窑”瓷器已经不大清楚,如南、北宋间人庄季裕的《鸡肋篇》就把“龙泉窑”和吴越的“秘色越窑”弄混了)。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绘画史的专著的简介,不涉及《童书业瓷器史论集·现代史学家文丛》的内容: --- 书名:笔墨江山:宋元之际绘画的转向与创新 作者:李子谦 著 出版社:翰墨轩 定价:128.00 元 装帧:精装,全彩印刷 页数:680页 ISBN:978-7-123456-78-9 --- 内容简介: 《笔墨江山:宋元之际绘画的转向与创新》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艺术史关键转折期——宋朝末年至元朝的绘画发展脉络的学术力作。本书超越了以往对“院体”与“文人画”的简单二元对立叙事,旨在通过细致的图像分析、文本考证与社会文化背景的重构,揭示这一时期绘画艺术如何应对时代巨变,并最终孕育出影响后世数百年的全新审美范式。 一、时代背景下的审美重塑 本书首先将视角置于北宋覆亡、元朝建立的宏大历史叙事之中。作者认为,艺术的生命力往往与政治和社会的动荡息息相关。宋代鼎盛时期的院体画,以其精湛的写实技巧和对自然秩序的完美捕捉,构筑了一种“盛世气象”。然而,随着靖康之变和南渡,知识分子阶层的地位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宫廷艺术赞助体系瓦解,大量的士人画家从庙堂退回江湖,将目光聚焦于自我内在的精神世界。 作者详细梳理了这一过程中,文学、诗学对绘画观念的渗透。宋代“格物致知”的哲学思辨如何演变为元代文人画对“意在笔先”的强调,成为全书的逻辑主线之一。通过对比李唐、马远、夏圭等南宋院派的“残山剩水”与赵孟頫、吴镇、倪瓒等“元四家”的笔墨语言,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的焦点已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向“抒发主观情志”。 二、院体艺术的延续与内在革新 传统观点常将元代绘画视为对宋代院体画的彻底否定,但李子谦教授提出了“内在的革新”这一论点。他指出,南宋院体画并非僵化的匠人技艺,而是包含了对笔墨媒介潜能的深刻探索。 本书用了相当大的篇幅,研究了南宋“院派”的风格演变。例如,对马远“一角半边”构图的研究,并非仅仅将其归因为空间限制,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有意识的“留白”策略,这种策略实际上预示了禅宗美学和文人画“计白当黑”的审美取向。通过对《寒江独钓图》(疑似马远或其后学)等作品的纤维级分析,作者揭示了画家如何通过水墨的浓淡干湿,微妙地传达出萧瑟、孤寂的情感氛围,这为后来的元代山水画提供了直接的技术和情绪基础。 三、文人画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典范 元代文人画的兴起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作者认为,元代文人画的形成,是理论先行于实践的典范。 首先,本书详细解读了赵孟頫的艺术哲学——“作画贵在传神,不求形似”。赵氏融合了晋唐以来的笔法理论,并将其提升到关乎“人品”与“笔墨”统一的高度。作者考证了赵孟頫如何通过复古晋人、力图摆脱晚唐五代以来“形似”的泥淖,从而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基石。 其次,对“元四家”的个案分析极具深度。 黄公望: 重点探讨其《富春山居图》中所体现的“以书入画”的典范性。作者分析了其中看似漫不经心的皴法,实则是对传统“披麻皴”的解构与重组,使其更具个人节奏感和内在的“气”。 倪瓒: 倪瓒的极简主义被置于其“洁癖”与政治疏离感的文化语境中解读。他的“折枝苔点”和稀疏的笔线,被视为对元末士人普遍存在的“丧乱之痛”的冷静处理,体现了一种“有余不尽”的静穆之美。 吴镇与王蒙: 吴镇的雄浑与王蒙的繁密被对比分析,前者侧重于道家思想对笔墨的解放,后者则体现了对宋代全景式山水的继承与内在的图式化处理。 四、媒介的互动与跨界影响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对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互文性的探讨。作者深入分析了诗、书、画三者在元代如何真正实现“三绝”的融合。 例如,元代题跋(文)不再是简单的鉴藏记录或对画面的描述,而是画作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画家情感的二次宣泄与补充。通过对大量手卷和册页题跋的考察,作者展示了书法如何以其线条的张力和结构平衡,直接影响了山水画的章法布局。 此外,对墨竹画的研究也颇具新意。文同、苏轼开创的墨竹一脉,在元代被赋予了更强的象征意义。竹子的虚心、有节、不阿,成为知识分子坚守气节的视觉符号。 五、结论:笔墨的独立性与后世的遗产 在结语部分,作者总结了宋元之变对后世中国画的决定性影响:它确立了“文人画”的主导地位,将绘画从宫廷赞助转向士人阶层内部的审美交流,最终确立了“笔墨本体论”在中国艺术史中的核心地位。元代的探索,为明清的各个画派(如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的理论源头)提供了最直接的精神和技法资源。 本书特色: 1. 图版精美: 采用国际顶尖印刷技术,收录了超过两百幅高清、细节可辨的宋元代表作局部与全貌,为学界和爱好者提供了可靠的视觉参考。 2. 史料扎实: 综合运用了《画继》、《图绘宝鉴》等传统文献,并结合近现代考古发现,力求还原历史情境。 3. 视角创新: 突破传统断代史的局限,强调媒介、理论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适合读者: 艺术史、美术史专业师生、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者、资深艺术爱好者,以及对中国古典美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本书,将能深刻理解中国绘画艺术在最关键的转折点上,如何完成了从形似到神似、从客观到主观的伟大跨越。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只能用“凛冽而精准”来形容。它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冗长和故作高深的腔调,相反,作者的文字如同经过无数次打磨的钻石,每一句都闪烁着锋利的光芒。他似乎对任何模棱两可的表达都抱有极大的警惕,用词极其考究,常常能用一个精准的名词或动词,替代掉我原本需要用一长串从句才能解释清楚的概念。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的结构,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将如此复杂的思想,用如此简洁的篇幅呈现出来。举例来说,在论证某个时间段内审美取向转变的章节,作者没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辞藻,而是通过对几个关键物证的尺寸、材质和流通价格的对比分析,就将那种时代精神的悄然易位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高明的侦探小说,证据链条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到不容置疑,读完后,你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以及对作者智识的由衷敬佩。

评分

这本书,恕我直言,简直是一场思维的冒险。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那近乎偏执的叙事逻辑深深吸引住了。他似乎总能在我以为要进入某个主题的核心时,突然一个急转弯,把我带到了一个我完全没预料到的历史侧面。比如,在探讨某种艺术风格的演变时,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当时某个小镇的贸易路线变化,而非直接去描摹那些作品本身。这种跳跃感,初看之下会让人有些迷茫,仿佛在阅读一篇由无数个闪烁的脚注构成的宏大拼图。但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无关的碎片,最终都在作者精妙的笔触下,完美地嵌合进了一幅更为广阔的历史图景之中。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边缘人物”的刻画,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忽略的工匠、赞助人乃至是不幸的收藏家,他们的命运被抽丝剥茧般地展示出来,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提供了极其鲜活的注脚。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是什么”,更要深究“为什么是这样”。这种深挖历史肌理的写作手法,在我最近读过的诸多历史类书籍中,是独树一帜的。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触是它所带来的“智力上的疲惫”——但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满足的疲惫。这本书绝对不是可以随意翻阅的消遣之作,它需要你投入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去追踪作者那复杂而精密的思想路线图。在某些章节,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背景资料,以确保我完全理解了作者所依赖的专业术语和时代语境。它像一座需要不断攀登的高峰,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对新知识的摄取和对旧有认知的修正。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最终的收获显得尤为丰厚。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训练——它教你如何去质疑既定的框架,如何去寻找被隐藏的联系,以及如何用一种近乎严苛的标准去审视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合上书卷的那一刻,虽然大脑仍在高速运转,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被深刻启迪后的宁静和满足感。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能发现新层次的力作。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阅读此书的感受,那便是“触类旁通”。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专注于某个特定领域的专著,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知识广度远超我的想象。他对不同学科的交叉运用达到了令人咋舌的水平。比如,在分析某种器物造型的审美偏好时,他会毫不避讳地引用当时流行的音乐理论,甚至会牵扯到早期的人类学关于群体认同的理论。这种跨学科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它不再是孤立地看待历史现象,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庞大的文化网络中去审视。这种处理方式的难度在于,一旦任何一个环节的知识储备不够扎实,整个论证结构就会崩塌。然而,作者显然已经将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使得每一次引用都显得水到渠成,为他的核心观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阐述了哪些具体的历史事实,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历史的全新、更具连接性的思维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可以说与内容本身一样,充满了匠心独运。就如同翻阅一件精心制作的古董,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制作者的尊重与用心。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粗粝感却又能完美承载墨色的质地,使得阅读体验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享受。更值得称赞的是,插图的运用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专业水准。那些高清晰度的图片不仅是对文字描述的简单补充,它们本身就是重要的论据。作者在图注中提供的细节信息,往往比正文还要耐人寻味——比如对某件器物上某个微小瑕疵的定位和解读,这些都是普通图录中不可能出现的。这种对视觉材料的极致利用,充分尊重了读者对“物证”的需求。它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是带着一种近乎博物馆策展人的严谨态度来对待这份研究的,确保每一张图片都精确地服务于历史论证的需要,而不是徒增篇幅的装饰品。

评分

有点脏诶 非常满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很便宜的很专业的的,图片少了点

评分

有点脏诶 非常满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童书业先生大作,很好。。。

评分

涉及很多细节,很实在的一本书

评分

很多瓷器史的艺术资料

评分

这一类的研究也不错,列入艺术类打折了

评分

凑单买的,曾经这本书折扣非常低当时没有拿下。。

评分

这一类的研究也不错,列入艺术类打折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