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

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鴻林 著
圖書標籤:
  • 儒學
  • 近世中國
  • 思想史
  • 學術史
  • 知識分子
  • 文化研究
  • 思辨哲學
  • 習學
  • 中國哲學
  • 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096185
版次:1
商品編碼:1007679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思想史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8
字數:3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所載的十三篇論文,從不同人物的傳記、著作和曆史評價的述析中,顯示齣宋末至清初儒者或受儒學影響者的一些學術、文化理念和理想。各篇論文曾先後都在學術刊物上發錶,影響廣泛,特此匯成一本精選。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不同的人物傳記、著作和曆史評價的述析中,顯示齣宋末至清初儒者或受儒學影響者的一些學術、文化理念和理想,他們應對所遇到的身心傢國和道德文化問題時的思想和作為,以及他們的構思和體現所受到的曆史認受。這些人物的個人錶現及其獲得的當時及後代反應,客觀地反映瞭中國近世讀書和士大夫對於儒學的實質的思辨、習行和問學情形。

作者簡介

  硃鴻林,1950年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惠來。香港珠海書院中國文史學係、研究所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曆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係研究員、颱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曆史學組主任,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教授、“中研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廣州中山大學曆史係客座教授、中國明史學會理事、Asia Major學報編委。曾獲選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駐院學人,香港中文大學頒予校長模範教學奬。專門研究領域為明史及中國近世思想文化史。著有Calligraphy and theEast Asian Book(Boston:Shambhala Press,1989)、《明儒學案點校釋誤》(颱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91)、《明人著作與生平發微》(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05)等書及中英文學術論文五十多篇。

目錄

自 序 /1
理論型的經世之學
——真德秀《大學衍義》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 /1
一 引 言 /1
二 《大學衍義》的特彆強調——“誠心”理念/3
三 真德秀的政治遭遇與著作《大學衍義》的關係 /6
四 真德秀對宋理宗的觀感與《大學衍義》的
用意的關係 /9
五 《大學衍義》的評價與經世之學內容的爭論 /13
元儒熊禾的傳記問題 /20
一 前 言 /20
二 熊禾的傳記資料檢討 /21
三 熊禾的生平和曆史待遇 /24
四 結語 /30
元儒熊禾的學術思想問題及其從祀孔廟議案 /37
一 前 言 /37
二 熊禾的師承問題 /38
三 熊禾的學術思想和主張 /42
四 熊禾的學校祀典議論 /46
五 熊禾的著述 /50
六 熊禾的文集 /53
七 熊禾從祀孔廟的議案及其意義 /58
八 結 語 /64
明太祖的孔子崇拜 /70
一 引 言 /70
二 野史對明太祖的誤會事例 /71
三 元朝的孔子崇拜情況 /74
四 明初的興學與祭祀先師禮儀 /79
五 明太祖對衍聖公和孔裔的禮遇 /87
六 明太祖朝孔廟祀事的議論 /96
七 結 論 /106
丘濬《硃子學的》與宋元明初硃子學的相關問題 /120
一 引 言 /120
二 《硃子學的》的內容 /122
三 《硃子學的》的宗旨和編纂理據 /127
四 宋元硃子學讀本的編輯和流傳 /131
五 結 語 /137
《硃子學的》的流傳與評價 /143
一 引 言 /143
二 《硃子學的》的版本與流傳情況 /145
三 《硃子學的》的評價 /153
四 結 語 /156
丘濬《大學衍義補》及其在十六七世紀的影響 /162
一 引 言 /162
二 《大學衍義補》的著作意旨與背景 /163
三 《大學衍義補》的內容梗概 /165
四 《大學衍義補》的影響 /167
五 結 語 /177
陳白沙的齣處經驗與道德思考 /185
一 引 言 /185
二 中年以前的遭遇與言論 /187
三 應召人京的始末 /192
四 後期對齣處問題的看法 /204
五 結 語 /212
明儒湛若水撰帝學用書《聖學格物通》的政治背景
與內容特色 /220
一 引 言 /220
二 湛若水與《格物通》的問題 /221
三 《格物通》的政治背景 /228
四 《格物通》的內容特色 /241
五 結語 /249
明代嘉靖年間的增城沙堤鄉約 /259
一 引 言 /259
二 沙堤鄉約時代增城縣的問題 /261
三 沙堤鄉約的地點 /263
四 組織、成員、經費 /265
五 緣起與實現——湛若水傢族與個人曆史 /266
六 活動項目和儀式 /272
七 鄉約約文和訓諭經書講義 /274
八 目的與特色 /277
九 成效探討 /281
十 從沙堤鄉約看明代鄉約的性質與功效等 /286
十一 沙堤鄉約所見的鄉約明代中葉意義 /297
十二 結語 /300
《王文成公全書》刊行與王陽明從祀爭議的意義/312
一 引 言/312
二 從祀陽明曆程的開端/314
三 《王文成公全書》編刊者謝廷傑的事略/315
四 有關杭州本與應天本《王文成公全書》的問題 /317
五 陽明從祀的再議 /322
六 隆萬間人對陽明的認識及其意義 /323
七 結 語/328
略論葉春及之功業和經世政論 /334
一 引 言 /334
二 葉春及的功業 /335
三 葉春及的經世政論 /341
四 餘 論 /347
為學方案
——學案著作的性質與意義 /355
一 引 言 /355
二 “學案”的定義與體裁 /356
三 早期學案著作的意旨與性旨 /358
四 《明儒學案》的“學案”意義 /366
五 “學案”觀念與獲學之道 /371

前言/序言







《靜水深流:宋明理學的心性論與實踐工夫》 本書追溯中國思想史上一段波瀾壯闊的智識曆程,深入探討宋明理學這一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據核心地位的思想體係。它不厭其煩地剖析瞭理學的基本精神,尤其是其對“心性”這一哲學本體的精微辨析,以及由此衍生的豐富而多樣的“實踐工夫”論。本書力求呈現給讀者一個立體而鮮活的理學世界,展現其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社會生活。 第一章 梳理源流:從孔孟到宋儒的思想脈絡 在正式進入宋明理學之前,本書首先梳理瞭其思想上的前驅與奠基。我們迴顧瞭孔子及其弟子的“仁”與“禮”的倫理思想,考察瞭孟子“性善論”的核心論旨,以及他如何將人的道德潛力與天道相聯係,為後來的心性哲學埋下瞭伏筆。接著,本書關注魏晉玄學在本體論上的探索,以及佛教傳入中國後,其“心宗”思想與中國本土哲學的互動,特彆是“不二法門”的觀念,為宋儒提供瞭新的哲學語言和思維方式。漢代儒學雖然強調外在的經學與政治實踐,但其對“天人閤一”的樸素認知,以及對“修身”的重視,也為宋儒的內在轉化奠定瞭基礎。這一章的目的在於,讓讀者理解宋明理學並非橫空齣世,而是深深植根於中國數韆年的思想土壤之中,是諸種思想傳統經過碰撞、融閤與升華的産物。 第二章 本體之辨:心性論的哲學核心 本章聚焦於宋明理學最為核心的哲學議題——心性論。我們將深入剖析硃熹如何構建起“理”與“氣”的二元本體論,以及他對“心”的理解。硃熹認為,“心”是萬物的主宰,是“理”的載體,“理”賦予心以生機,而心則通過“求諸心”來體悟“理”。我們也將詳細闡述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揭示其從無極到太極,再到萬物的生成過程,以及其中蘊含的“性即理”的觀點。同時,本書也審視瞭張載“氣”的本體論,以及他“心統萬物”的論斷,並對比瞭二程(程顥、程頤)在心性論上的異同,如程顥的“天人閤一”與程頤的“性即理”的強調。 本書特彆關注陸九淵的“心即理”的直觀心性論,以及他與硃熹之間著名的“鵝湖之辯”,以此展現宋代心性論內部的張力與多元。隨後,我們進入明代心性論的探索。王陽明的“心即理”更為強調主體的能動性,他提齣的“緻良知”和“事上磨練”等概念,將心性之學推嚮瞭新的高度。我們還將考察其他明代重要思想傢,如羅欽順、湛若蘭等,他們對心性本體的理解,以及他們如何迴應王陽明學說的挑戰。這一章的敘述力求清晰,通過對各位大儒思想的逐一梳理與對比,讓讀者理解宋明理學在本體論層麵所進行的深刻而復雜而又極富創造性的探索。 第三章 實踐之道:性情、工夫與人格的塑造 本體論的探討最終指嚮實踐。本章深入解析宋明理學關於“性情”的辨析,以及如何通過一係列“工夫”來涵養與塑造理想人格。我們首先考察瞭“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區分,以及如何理解後天情欲對天命之性的遮蔽。接著,本書詳細闡述瞭硃熹的“格物緻知”工夫,包括其對“格物”內涵的豐富解讀,以及“緻知”在道德實踐中的關鍵作用。同時,我們也將審視程頤的“涵養”、“謹獨”等工夫,以及他對“靜坐”的推崇。 在明代部分,本書重點分析瞭王陽明“緻良知”的實踐路徑。我們將探究“緻良知”的本體論基礎,以及它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得以體現。對於“事上磨練”這一核心概念,本書會詳細解析其如何將道德實踐與具體事務相結閤,要求主體在應事之時反省內心,體悟良知。我們還會考察明代其他理學傢,如薛瑄、湛若水等,他們各自提齣的獨特實踐方法,如“循序漸進”、“默契”等。本章力圖展現,宋明理學並非純粹的思辨哲學,而是高度重視個體道德實踐與人格養成,其所提齣的各種工夫論,為古往今來無數人提供瞭精神指引和實踐範本。 第四章 儒釋道的迴響:跨文化視域下的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的發展,離不開與佛教、道教的深刻互動。本章將從跨文化視域齣發,考察宋明理學在吸收佛教、道教思想養分方麵的成就,以及它如何在中外思想交流的大潮中,展現齣獨特的生命力。我們將迴顧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哲學産生的深遠影響,特彆是其“空”、“無”、“心宗”等觀念,如何被宋儒藉鑒與改造,體現在對“心”的本體性理解上。本書還將分析道教思想,如“道”、“自然”、“清靜”等觀念,如何滲透到宋明理學的某些流派之中,例如對“無為”與“靜”的強調。 同時,本書也考察瞭宋明理學對佛道思想的批判與超越。宋儒在繼承中,是如何強調“人道”與“倫理”的優先性,如何反對佛教的“齣世”與道教的“避世”,將關注點重新拉迴到現實人生與社會秩序上來。我們還將觸及宋明理學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例如其對朝鮮、日本等東亞國傢思想文化的影響,展現其作為一種具有普世價值的哲學體係的潛力。通過這一章的論述,讀者將能更全麵地理解宋明理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獨特地位,以及其作為一種中華文明智慧結晶的豐富內涵。 第五章 結語:靜水深流,啓示當下 在全書的最後,本書將對宋明理學進行一個整體性的迴顧與總結。我們再次強調其思想的深刻性與曆史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本體論、倫理學、實踐論等方麵的獨特貢獻。本書將著力闡述,宋明理學並非塵封的故紙堆,而是依然蘊含著對當下社會與個體生存具有啓示意義的智慧。例如,其對“格物緻知”的強調,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引導我們進行更深入的探求與認知;其對“心性涵養”的論述,在物欲橫流的社會,如何幫助我們迴歸內心,尋求精神的寜靜;其對“事上磨練”的實踐,在復雜的現代生活中,如何指導我們腳踏實地,應對挑戰。 本書最終期望,通過對宋明理學的深入解讀,能夠引發讀者對於自身生命價值、道德追求以及人生意義的思考,從而在喧囂的世界中,尋得一份“靜水深流”般的力量與智慧,讓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齣新的生機與活力。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指齣,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和注釋係統做得極為詳盡和規範,這對於研究者而言是極大的福音。翻到書的後部,那密密麻麻的注釋和參考書目,足以看齣作者在資料搜集和整理上付齣的巨大心血。看得齣來,作者沒有滿足於二手資料的引用,而是大量地挖掘和利用瞭那些不容易獲取的古籍善本。這種對原始材料的尊重,是其論證力量的源泉。我在查找某個具體史料的齣處時,發現注釋標注得非常精確,甚至連頁碼和不同版本的差異都有所提及,這為後續的研究者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和可靠性。此外,書末附帶的人名地名索引也做得十分清晰,在需要快速定位特定人物言論時,顯得非常高效。從學術規範的角度來看,這本書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展現瞭作者嚴謹、紮實的學風。

評分

閱讀此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慢行”。它迫使我放慢腳步,去細細品味每一個論斷背後的曆史語境和思想動機。這本書的論證結構非常嚴密,作者層層遞進,每提齣一個觀點,都能迅速地通過前文積纍的材料來加以佐證,很少有跳躍性的邏輯。我發現,許多原本在我腦海中模糊不清的概念,經過作者的梳理,變得清晰而立體起來。特彆是關於“實踐”與“思辨”如何相互作用的探討,作者提供瞭一個非常細膩的分析框架,打破瞭傳統上對二者的簡單二元對立。讀完某一章節後,常常需要閤上書本,在腦海中反復咀嚼作者的論點,思考它與我既有認知體係的碰撞與融閤。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和自我反思的驅動力,是衡量一本優秀學術著作的重要標準,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不隻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典雅,用詞考究,常常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它沒有采用那種冷冰冰的純粹學術分析模式,而是將曆史人物的生平和他們的思想發展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讀起來更像是一場深入的對話,而非枯燥的理論講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觀點衝突時的那種平衡感,他不會武斷地褒貶某一方,而是盡可能地還原當時思想交鋒的復雜性,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微妙之處。比如,在探討某個核心概念的演變時,作者會引述大量的原始文獻片段,但這些引用都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經過瞭精妙的編排,為後續的論證提供堅實的支撐。這種行文方式,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觸這些深奧概念的讀者,也能被故事性和思想的張力所吸引,不至於在晦澀的術語麵前望而卻步。可以說,這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和閱讀流暢性的難得之作。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意思,封麵采用瞭比較復古的紙質觸感,摸上去有一種舊書的厚重感,深色調的背景襯托著燙金的書名,透露齣一種學術的莊重。我剛翻開目錄的時候,就對它的內容結構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作者似乎將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從不同的學派流變到具體的思想論述,邏輯銜接得非常自然。雖然我對這段曆史時期的儒學思潮瞭解不多,但從章節的標題來看,作者顯然在細節上下瞭很大功夫,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概述,而是深入到具體文本和概念的辨析之中。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考究,字體大小和行間距都非常舒適,閱讀體驗極佳,這對於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一點。我特彆欣賞它在設計上傳達齣的那種對傳統學問的尊重與敬畏,讓人在捧讀之前,就已經對作者的治學態度有瞭初步的肯定。總的來說,從視覺和觸覺上來說,這是一本讓人願意耐心翻閱的佳作。

評分

這本書的啓發性是多維度的,它不僅僅是梳理曆史,更重要的是在當代語境下引發瞭我們對“如何做學問”這一根本問題的再思考。作者在論述古代儒者如何麵對時代挑戰時,似乎也在不動聲色地提齣瞭對今天學者的期許:如何在繼承傳統精髓的同時,保持思想的批判性和時代的敏感性。讀完後,我感到一種強烈的反思——我們現在所處的學術環境,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偏離瞭早期學者那種紮根實踐、求真務實的精神?這本書沒有給齣直接的答案,而是通過對曆史的深入剖析,提供瞭一個觀察和比較的參照係。它促使我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勢,去探尋知識深處那些永恒的價值。這種超越瞭專業範疇的哲學層麵的觸動,纔是它最寶貴的價值所在。

評分

好書

評分

本書所載的十三篇論文,從不同人物的傳記、著作和曆史評價的述析中,顯示齣宋末至清初儒者或受儒學影響者的一些學術、文化理念和理想。各篇論文曾先後都在學術刊物上發錶,影響廣泛,特此匯成一本精選。

評分

硃先生文章精而不多,每篇都是真功夫坐冷闆凳坐齣來的,“陳白沙的齣處經驗與道德思考”尤其推薦。

評分

內容不錯,印刷質量一般。

評分

硃先生文章精而不多,每篇都是真功夫坐冷闆凳坐齣來的,“陳白沙的齣處經驗與道德思考”尤其推薦。

評分

編輯推薦

評分

書的內容很好,很紮實。但包裝不給力,書角都磨破瞭,懶得換。

評分

還不錯,京東速度很快。值得買。論文集。

評分

硃鴻林先生是做明清思想史的大傢,對《明儒學案》的解讀獨具匠心,發人所未發,特彆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