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与焦虑性障碍

焦虑与焦虑性障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皮尔吕奇·格拉齐亚尼 著,邹媛媛,李俊仙 译
图书标签:
  • 焦虑
  • 焦虑症
  • 心理健康
  • 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自我调节
  • 认知行为疗法
  • 压力应对
  • 精神疾病
  • 健康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663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177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法国大学128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页数:1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凯利关于焦虑的观点:个人建构理论、贝克提出的焦虑信息处理的认知模式、认知图式和焦虑、焦虑的无意识过程和有意识过程、焦虑的信息加工方式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焦虑的认知模式
1.焦虑的定义:焦虑与恐惧的区别
1.1 焦虑与主体对环境的感知能力
1.2 焦虑与恐惧:相似点和不同点
2.埃森克的观点
3.格莱的观点
4.拉扎勒斯对焦虑和恐惧的观点
5.鲍尔提出的焦虑模式:方式和记忆
5.1 一个具体的例子
5.2 新信息的一体化
5.3 图式的作用
5.4 记忆中的模式
6.凯利关于焦虑的观点:个人建构理论
7.贝克提出的焦虑信息处理的认知模式
7.1 认知图式和焦虑
7.2 焦虑的无意识过程和有意识过程
7.3 焦虑的信息加工方式
8.拉赫曼提出的焦虑模式(1998年):有选择性的注意和过度警惕
9.从正常焦虑到病理性焦虑
9.1 焦虑和“感觉控制
9.2 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9.3 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9.4 焦虑的扩散
9.5 焦虑症患者运用的应对策略
9.6 焦虑性障碍的病因中应对能力的作用
10.结论

第二章 焦虑的模式和焦虑性障碍
1.带有(或没有)广场恐怖症的恐惧性障碍
1.1 恐惧的发作
1.2 恐惧的生物模式
1.3 恐惧的认知模式
1.4 引起恐惧发作的因素
2.广场恐怖症
3.特定的恐怖症
4.强迫-冲动性障碍
4.1 强迫观念
4.2 强迫动作的类型
4.3 持续性
4.4 紧张刺激和强迫-冲动性障碍
5.社交恐怖症
5.1 社交恐怖症,逃避-依赖的个性
5.2 社交恐怖症和社交学习
5.3 社交焦虑症的认知理论
5.4 社交焦虑症患者的过度警惕
6.广泛性焦虑障碍
7.创伤后的精神紧张状态

第三章 焦虑性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1.学习理论
1.1 经典条件反射
1.2 SI-SC的关系
1.3 华生:神经症的最初模型
1.4 小艾伯特实验
1.5 对华生模型的批评
1.6 艾森克的神经症模型
1.7 强化和惩罚
1.8 操作性或斯金纳条件反射
1.9 习得性无助
1.10 社会学习
1.11 预备学习
1.12 总结
2.认知疗法
2.1 科学的治疗师
2.2 有效疗法
2.3 认知疗法(焦虑)的定义
2.4 认知行为疗法(TCC)
3.认知行为疗法的进程
3.1 功能分析
3.2 焦虑的测定
3.3 治疗技术的选择
4.TCC认知行为疗法的疗效
5.一个临床病例:玫瑰夫人

附录:松弛训练
1.雅各布森疗法
2.自我修养
3.厄托尼疗法
4.舒尔茨疗法:自律训练法(自我催眠)
4.1 疗程的内容
4.2 诱导
4.3 松弛训练的步骤

精彩书摘

我们为什么有时会接受引起痛苦的行为?例如,我们为什么听从医生的注射处方?通过这些行为后果,行为主义的心理分析家解释了与抵抗相比,人更倾向于服从。抵抗能短期地避免注射的痛苦,但却会对健康产生严重的后果。后果能指导我们行为的这种可能性形成了第二类学习,我们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例如食物、金钱和性。如果我通过工作获得金钱,那么我就会工作。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负强化物即厌恶刺激,是主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例如痛苦、寒冷和疾病。如果我打一只狗,而那狗咬我,我将倾向于避免重复这个事情。
1.8 操作性或斯金纳条件反射
如果经典条件反射是两种刺激联系的结果,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刺激和行动联系的结果。斯金纳通过动物实验阐明了这类条件反射,动物通过压杠杆就可能获得强化刺激(食物)。

前言/序言

null




《内观的智慧:平静心灵的古老艺术》 在这喧嚣浮躁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被外在的种种声音裹挟,内心的宁静变得越来越难以寻觅。我们追逐着成功,渴望着被认可,却在奔波中遗忘了那个最根本的自己。情绪的潮起潮落,思绪的纷繁杂乱,让我们疲惫不堪,仿佛永远无法抵达彼岸。 《内观的智慧:平静心灵的古老艺术》并非一本关于心理疾病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张通往内在宁静的地图,一盏照亮心灵迷宫的灯塔。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内观”,一种源自东方古老传统的、强调直接经验和深入觉察的练习方法。它不教你如何“战胜”或“压抑”情绪,而是邀请你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转化内心的体验。 第一篇:觉察的曙光——认识你的内在世界 在这一篇中,我们将一起踏上认识自我的旅程。这本书首先会引导你认识到,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构建现实的,以及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感受的。你将了解到,许多我们视为“事实”的,不过是思维的游戏。 思维的过滤镜: 我们是如何通过过去的经验、信念和情绪来解读当下的?这本书会剖析思维过滤镜的工作原理,让你看见那些无意识的偏见和假设是如何影响你对事件的判断和反应的。你将学会辨识出那些重复出现的、让你陷入困境的思维模式。 情绪的语言: 情绪并非敌人,它们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是内在世界的信使。我们将学习如何倾听这些信号,理解它们背后的需求和信息,而不是被它们淹没或抗拒。这本书会教你如何区分不同的情绪,并认识到它们短暂易逝的本质。 身体的智慧: 身体是我们最直接的感官,它承载着我们的情绪和体验。我们将探索身体是如何记录下我们的情绪状态,以及如何通过身体的觉察来获得更深层的理解。你会学习到一些简单的身体练习,帮助你连接身体的感知。 注意力的陷阱与解放: 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常常被各种思绪和外界刺激分散。这本书将揭示注意力是如何被“盗走”的,并提供实用的方法来训练你的注意力,将它温和地带回到当下,而非任由它随波逐流。 第二篇:内观的实践——培养平静的基石 进入这一篇,我们将深入体验内观的精髓。这部分将为你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法,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觉察力,并逐步建立起内在的平静。 呼吸的锚点: 呼吸是我们与当下最直接的连接。本书将教授你如何将注意力带回到呼吸上,以此作为稳定心绪、锚定当下的方法。这不仅仅是一种放松技巧,更是一种培养专注力和觉察力的基础练习。 觉察的四大基础: 基于佛教的内观教义,我们将学习“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这四个培养觉察力的基础。 身念处: 关注身体的各种感受,从呼吸到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这是一种培养对身体真实体验的觉察。 受念处: 觉察内心的各种感受,无论是愉悦的、不愉悦的还是中性的。学习不加评判地接受这些感受的来去。 心念处: 观察内心的各种念头,理解它们只是短暂出现的心理现象,并非“你”的本质。培养对思绪的距离感。 法念处: 观察一切现象(包括身、受、心)的无常、苦和无我。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智慧,帮助我们超越执着。 慈心与悲心的培养: 平静的心灵不仅是对自我的接纳,也包含对他人的善意。本书将引导你学习慈心(Maitri)和悲心(Karuna)的练习,通过培养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来扩展内心的空间,化解隔阂。 正念的日常化: 如何将内观的练习融入到吃饭、走路、工作和与人交往的每一个时刻?这一部分将提供大量的具体指导和案例,帮助你将正念的品质带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平静成为一种自然状态。 第三篇:转化的力量——解锁内在的自由 在掌握了觉察和实践的基础后,我们将进入更深层次的转化。这一篇将揭示内观如何帮助我们超越旧有的模式,重新获得内在的自由。 接纳与放下: 许多痛苦源于我们的抗拒和执着。本书将教导你如何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包括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和感受。学会放下那些不再服务于你的旧有包袱。 洞察无常: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理解并接受这一点是获得内心平静的关键。我们将通过内观的练习,深刻体验生命的无常,从而减少对变动的恐惧和焦虑。 超越二元对立: 我们常常将事物划分为好与坏、对与错。内观的智慧能帮助我们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看到事物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从而减少冲突和评判。 培养内在的韧性: 生活总会有起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回应。内观的练习能帮助我们建立更强的心理韧性,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快地恢复平静,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当我们内心平静时,我们与他人的连接会更加真诚,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会更加清晰。本书将探讨内观的智慧如何帮助我们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并以一种更具同情心和智慧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课题。 《内观的智慧:平静心灵的古老艺术》 并非提供速效的解决方案,它更是一种邀请,邀请你开启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它不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引导你“如何去觉察”。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将获得的是一套培养内在力量的工具,一种认识和理解自我的全新视角,以及一份最终导向内心深处安宁的宝贵礼物。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平实而富有感染力,它如同一个慈悲而智慧的引导者,在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都充满了对读者的关怀和鼓励。它不会使用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贴近生活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将古老的智慧以现代人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无论你是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片刻的宁静,还是渴望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亦或是希望以更平和、更具智慧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内观的智慧:平静心灵的古老艺术》都将是你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所倡导的,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认识现实的基础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在安稳。这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的静默革命,一次回归心灵故土的温柔呼唤。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心理健康的读物多如牛毛,很多都流于表面,充斥着励志口号。但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极其注重“行为实验”的设计和执行。它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求读者走出舒适区,去验证那些根深蒂固的恐惧假设。比如,对于社交恐惧症,书中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暴露疗法”框架,从“在咖啡店看书五分钟”到“主动与陌生人询问时间”,每一步都有明确的预期风险评估和事后复盘机制。这种将心理治疗转化为可量化的、可控的“科学实验”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尝试门槛。我特别喜欢书中强调的“不确定性拥抱”。作者反复指出,人类渴望确定性,但生命本质上充满了不确定性,真正的自由来自于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有意义的选择。这种哲学思辨与实用技巧的完美结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非枯燥的学习。它教会我,生活不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难题,而是一场需要被体验的旅程。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摆脱焦虑”的速成手册,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关于“如何理解人类心智运作机制”的深度说明书。它以一种近乎科学家的严谨态度,深入探讨了大脑在面对威胁信号时如何启动“战或逃”反应,以及现代生活中,这种古老的机制是如何被过度激活的。特别是关于“身体扫描”和“正念呼吸”的部分,描述得极为细腻。作者没有简单地告诉你“深呼吸”,而是精确地引导你去感受空气进入鼻腔时的凉意,胸腔和腹部的起伏变化,以及呼出时肌肉的放松。这种对身体感知的细致描述,帮助我第一次真正“落地”——将游离在思绪中的自己,拉回到此时此刻的物理存在中。这种“身体在场”的感觉,极大地削弱了那些抽象的、未来的担忧的威力。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完美主义陷阱”的剖析。它揭示了许多人对“应该”的执念,如何成为持续焦虑的燃料。作者通过引用一些心理学实验案例,论证了适度的“不完美”才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本能,而过度追求“完美”恰恰是一种自我设限。这种从根源上动摇既有信念的论述,非常有说服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克制感。它避免了使用过度煽情的词汇,而是用精准而富于洞察力的语句,直击人心的痛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创伤反应”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它没有简单地将所有负面情绪归咎于过去的经历,而是探讨了大脑如何将过去的创伤印记转化为现在的过度反应模式。书中对于“安全感”这一基本需求在现代社会中的缺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认为,许多现代焦虑的根源,在于我们失去了传统的社区支持系统,以及对自身生理节奏的尊重。为此,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建立“内在安全堡垒”的具体策略,例如建立固定的生活仪式、培养可靠的睡眠卫生习惯,以及重新连接身体的直觉反应。这些建议看似基础,但其重要性却常常被我们这些“信息过载”的现代人所忽略。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为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一次彻底的“断舍离”,清理掉那些不必要的精神包袱。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自助读物”的预期。它不仅提供了工具,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心智模型。其中关于“自我批判声音”的分析尤其精辟。作者将这个声音比喻为一个“过分尽职的、但不知变通的内部安全官”,它不断地发出警报,即使在安全的环境中。书中教授的“去中心化”(Defusion)技巧,即把这些负面想法视为“头脑里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关于现实的真理”,是颠覆性的。我不再与那个批判的声音争论,而是像观察窗外的飞鸟一样观察它。这种疏离感,极大地削弱了它的权威性。此外,书中对“意义感”的探讨也令人深思。它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究竟是什么样的活动或关系,能让自己产生“心流”和“价值感”。这种回归到个体核心价值的探索,是任何外在成功或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深度满足感。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会带来新领悟的宝藏之书。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对于任何一个深陷情绪泥潭、感觉生活被无形的枷锁紧紧捆绑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可操作的逃生路线。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正处于一个非常低谷的时期,那种对未来挥之不去的恐惧感几乎要将我吞噬。这本书并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反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充满同理心的朋友,耐心地引导你解构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内心堡垒。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将复杂的心理解构过程,化为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练习。比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识别“认知扭曲”——那些在我们脑海中不断播放的、扭曲事实的负面剧本。作者巧妙地用生活化的例子,比如“灾难化思维”是如何将一个小小的失误放大成世界末日,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幻象里。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介绍,那种“允许不适感存在,但选择基于价值观的行动”的思想,彻底改变了我与负面情绪的关系。我不再试图与焦虑“搏斗”,而是学会了与其共存,将注意力重新聚焦到真正对我重要的事情上,比如与家人的高质量相处,或者投入到我的园艺爱好中。这种视角的转换,其力量远超任何速效药。

评分

看起来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多点了解多些收获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不错 希望京东也能守信用送京豆

评分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外泄,春天就不会罹患温热病。夏天气候炎热,阳气旺盛,假如不能排汗散发热量,秋天就会患风疟病。这是一般为人诊察四季病变的普遍规律。

评分

经典

评分

凑单

评分

还不错吧,下次再买一些!!!!

评分

【原文】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故冬不按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