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学家、教师和学者,海因茨·科胡特是20世纪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科胡特反对许多主流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挑战正统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思想在美国医疗领域的控制。《自体的分析:一种系统化处理自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是科胡特极其影响力的书,它建立一代分析师治疗人格障碍的行业标准。本书以其开创性地分析了自恋而著称,是学者和从业人员寻求理解人格的必备读物。
作者简介
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1913-1981),自体心理学创始人,前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会长、前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副会长、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档案馆副馆长以及奥地利科学院成员。曾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荣誉十字勋章。他坚持认为心理缺陷而非冲突是许多人患病的原因,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传统美国自我心理学的主要挑战者。
刘慧卿,台湾宏慈疗养院院长、心理工作室主持人,并为仁爱医院及市立疗养院的特约精神科医师,目前从事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
林明雄,精神科医师、台湾宏慈疗养院主治医师。
吴和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湖北省心理学会理事,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银川,中国地质大学心理学硕士、长沙理工大学心理咨询老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科胡特对于自恋症所做的贡献正如19世纪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对穷人所做的贡献:每个人都觉得这些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已经演变成为一些问题……而他们成功创造了一种形式,呼吁大家行动。
——《国际心理分析》杂志
科胡特从一个精神分析治疗师的角度撰写此书,文笔清晰流畅。但他又不是一般的精神分析治疗师,他呼吁进行一些理论上的修订工作,例如重新定义精神分析的本质。
——《美国心理治疗》杂志
《自体的分析》,是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派创始入科胡特,在1971年一次系统地对自体心理学做出最初描述的作品,同时他也为当时已经过度理性的精神分析拾回了共情的人性能力。这部作品也是自体心理学发展旅程的开始。
——著名自体心理学家 徐钧
目录
系列策划主编序
译者序
推荐者序
审校者序
自序
致谢
第一章 导论
第一部分 全能客体的治疗式激活
第二章 理想化移情
第三章 以临床实例来说明理想化的移情
第四章 理想化移情的临床与治疗层面
理想化移情与成熟形态的理想化的区别
理想化移情的变异
修通过程和理想化移情中其他临床问题
第二部分 夸大自体的治疗式激活
第五章 镜像移情的类型:根据发展的分类
通过扩展夸大自体的融合
另我移情或孪生
狭义的镜像移情
临床实例
第六章 镜像移情的类型:基于动力性起源的分类
原发镜像移情
夸大自体反应式的激活
次发镜像移情
第七章 镜像移情的治疗过程
自恋移情中的见诸行动治疗行动主义(therapeutic activism)的问题
关于激活的夸大自体的修通过程的目标
分析师在分析镜像移情中的功能
镜像移情作为修通过程工具的重要意义
在精神分析中带来治疗进展的机制的一般性陈述
第三部分 在自恋移情里的临床与技术问题
第八章 关于自恋移情的一般性陈述
理论上的考虑
临床上的考虑
创伤状态
第九章 自恋移情的临床描绘
第十章 分析师对理想化移情的某些反应
第十一章 分析师对镜像移情的某些反应
第十二章 自恋型人格分析中的一些治疗转化
客体爱的提升与扩展
在自恋领域内的进展与整合的发展
神人
创造力
幽默与智慧
案例索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关于第一种时期不太需要去说明。个案觉察到由特定自我阻抗所激活的内在冲突,而这自我阻抗是针对退行所产生的,这样的状况并非不常见。坠落的焦虑梦境可能会发生(它们似乎是飞翔幻想的反面演出);它们特别容易出现在镜像移情快要发展出夸大自体的重新激活的个案(见第二部分)中。另外,在一些早期的梦中个案面对攀爬一座庄严耸立的高山,忧心忡忡地望着陡峭的山径及其潜伏危险的路面,很难找到一处可靠的踏脚点或安全的攀缘点。这些梦特别会发生在即将发展出理想化移情的个案上。当然,不用对分析师说,这些包含坠落的惧怕或面对陡峭高山的担忧可能会发生在许多不同的心理情境上,表达不同发展层面有关的冲突,包括的不只是众所周知、已经被透彻研究和男性生殖器论断(phallicassertion)及阉割恐惧有关的冲突,在自我的层面上,也包括对退行(坠落)的非特定害怕和面对困难任务(高山)的担忧。然而,在自恋人格的分析中,这类的梦不只是给分析师一个关于正在调动的自恋移情是何种形式的早期辨识指标,它们的细节也可以为分析师关于什么是移情建立的特定阻抗的特定、无价的线索。例如,是否理想化灌注(力比多)调动的害怕和阻抗,是因为儿童企图理想化的自恋投资的客体,是冷酷和无反应的(一座结冰的高山、一座大理石或玻璃的高山)、无法触及的遥远,还是无法预期和不可信赖?再次说明,我们无须谈论细节,因为每一位分析师都可以轻易地从他自己的相关个案材料中取得经验资料。在理想化移情的前阶段中,也许会出现一些指标(在梦和联想中,常常是关于表面上抽象的、哲学的和类宗教的专注,一些有关存在、生命和死亡的问题),个案会害怕因为和理想化客体融合和融入的深层渴望,而使自己的个体性消失。
……
前言/序言
《内在的映照:个体动力学与人格结构的解析》 引言 人类心灵的复杂性,如同浩瀚的宇宙,充满了未知的星系与深邃的黑洞。我们如何理解自身情感的潮汐,如何解读行为模式的根源,又如何构建稳定的自我认同,这些都是个体生命旅程中永恒的探索。本书《内在的映照:个体动力学与人格结构的解析》正是一次深入心灵腹地的航行,它并非旨在描绘某个特定症状或障碍的治疗蓝图,而是致力于揭示贯穿于个体经验之中的普遍动力学规律,并以此为基石,解析人格结构的多层面构建及其内在运作机制。 本书的出版,旨在为广大学术研究者、心理学爱好者以及所有渴望更深刻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者,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视角。它倡导一种开放性的、探索性的理解方式,鼓励读者超越表面的现象,去探寻隐藏在行为之下的潜意识动力、情感冲突以及与早期客体关系交织而成的内在世界。我们相信,只有理解了这些普遍存在的内在动力学,才能更好地把握个体差异的独特性,并为任何形式的心理成长与疗愈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内在动力学的普遍法则 在人类的心灵世界里,存在着一些共通的、驱动我们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根本法则。这些法则并非为特定人群或特定情境所独有,而是构成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石。《内在的映照》将从多个维度出发,细致入微地剖析这些普遍存在的内在动力学。 意识与潜意识的二元对话: 心灵并非一个完全透明的平面,它包含着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意识层面,以及潜藏在意识之下的、更庞大而强大的潜意识领域。本书将深入探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如何受到那些未被觉察的欲望、恐惧和记忆的影响?潜意识如何通过梦境、口误、非理性行为等方式“泄露”其存在?理解这种二元对话,是洞悉个体行为背后动机的关键。我们将考察各种理论模型,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到后弗洛伊德学派对潜意识意象和防御机制的深化理解,重点阐述潜意识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模式、情感体验以及对现实的解读。 情感的驱动力与冲突: 情感是驱动人类行为最原始、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爱、恨、恐惧、喜悦、悲伤,这些情感的潮汐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本书将详细分析核心情感的发生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在个体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情感冲突的普遍性。当个体面临相互矛盾的欲望、需求或价值观时,冲突便应运而生。这些冲突,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可能成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张力。我们将探讨压抑、投射、合理化等防御机制如何在处理情感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及这些机制的长期运作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客体关系的原型与演变: 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从出生之初就置身于一系列关系之中,与重要的“客体”(他人,尤其是父母或其他主要照料者)建立连接。这些早期的关系模式,如同烙印一般,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未来关系的期待和互动方式。《内在的映饪》将追溯客体关系发展的普遍轨迹。从分离-个体化过程中的依恋模式,到同伴关系中的权力互动,再到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投入,本书将展示不同发展阶段的客体关系原型,以及它们如何随个体经验而不断演变和重塑。重点将放在内在客体表象的形成,以及这些内在客体如何影响我们对外界客体的认知和互动,进而影响我们整体的人格结构。 心理能量的流动与阻滞: 精神分析的早期理论强调“力比多”等心理能量的概念,用以解释个体心理活动的驱动和方向。本书将在此基础上,探讨心理能量在个体系统内的流动、转化以及可能出现的阻滞。当心理能量被压抑、被扭曲,或者无法有效地导向建设性的目标时,便可能导致内在的失衡和痛苦。我们将分析导致心理能量阻滞的常见原因,例如未解决的创伤、固化的防御模式、以及内部信念系统的僵化,并探讨这些阻滞如何影响个体的创造力、适应性和整体的生命活力。 第二部分:人格结构的解析与维度 人格,如同一个精心编织的复杂织物,由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相互交织而成。《内在的映饪》将尝试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解析框架,以理解人格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运作的。 自我认同的构建与不稳定性: “我是谁?”这是个体一生都在追问的核心问题。自我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着持续的构建、巩固与重塑的过程。本书将探讨自我认同的多个维度,包括认知层面的自我概念、情感层面的自我接纳、以及行为层面的自我效能感。我们将考察不同发展阶段自我认同的关键任务,以及在面对内在冲突、外在压力或重大生活变迁时,自我认同可能出现的动摇和不稳定性。理解自我认同的构建过程,对于识别和应对存在于不同个体身上的“认同困境”至关重要。 超我与本我的调和与对抗: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超我”(良知、道德观念)与“本我”(原始冲动、欲望)是塑造个体行为和内在冲突的两个重要动力源。本书将深入解析超我与本我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个体内部的持续博弈。超我的过度严苛可能导致过度压抑和罪恶感,而本我的失控则可能引发冲动行为和破坏性倾向。我们关注的是,个体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的稳定与否,如何影响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道德判断和社会适应性。 防御机制的策略与适应性: 在面对内在的冲突、焦虑或威胁时,个体无意识地启动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我。本书将系统梳理各种主要的防御机制,例如压抑、否认、投射、反向形成、升华等等。我们不仅探讨这些机制的运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关注它们的适应性。某些防御机制在特定情境下是必要的,能够帮助个体度过危机;但当它们变得僵化、过度或不恰当,便可能阻碍个体的成长,导致心理功能的损害。《内在的映饪》鼓励读者以一种非评判性的眼光,去理解防御机制在个体心理防线中的作用。 核心信念与心理图景: 贯穿于个体经验之中的,是那些深藏不露的核心信念。这些信念,如同我们看待世界的“有色眼镜”,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信息的解读、对事件的归因以及对未来的预期。本书将探究核心信念的形成来源,例如早期经验、文化影响以及个体反思。我们将分析这些信念如何构成了个体的“心理图景”,即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内在表征。当核心信念存在扭曲或负面时,便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困扰,甚至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第三部分:个体独特性与普遍性之间的桥梁 尽管存在普遍的动力学法则和结构模式,但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本书的宗旨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分类标准,而是强调在普遍规律的框架下,如何理解和尊重个体经验的独特性。《内在的映饪》所追求的,是在普遍性与独特性之间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 理解个体差异的根源: 遗传禀赋、早期养育环境、人生经历、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每个人的独特性。本书将探讨这些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个体对普遍动力学法则的体验和反应,从而导致人格层面的巨大差异。我们鼓励读者认识到,没有两种心理结构是完全相同的,每一份痛苦和每一份成长都拥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 超越标签的关怀: 心理学领域的诊断与分类,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沟通的框架。然而,本书坚信,真正的理解在于看到标签背后鲜活的个体。我们反对将个体简化为某个“症状”或“障碍”,而是强调深入探究个体独特的内在世界,理解其行为背后的意义和功能。这种超越标签的关怀,是建立信任、促进共情和实现有意义改变的基础。 通往整合与成长的路径: 无论是对普遍动力学法则的洞悉,还是对人格结构的解析,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并为自身的整合与成长铺平道路。本书并非停留在理论分析,而是旨在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在认识到自身内在运作模式后,主动地去拥抱变化,去修复创伤,去发展更具适应性和建设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结语 《内在的映饪:个体动力学与人格结构的解析》是一次对人类心灵深邃而持久的探索。它邀请您一同走进那个充满奥秘的内在世界,去理解驱动我们前行的普遍法则,去解析构成我们人格的复杂结构。我们相信,每一次对内在的深入理解,都是一次自我发现的启程,都是一次通往更丰盈、更真实自我的重要步伐。愿本书能够成为您理解自身与他人旅程中,一座宝贵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