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經濟頭足類資源

東海經濟頭足類資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海棠,丁天明,徐開達 著
圖書標籤:
  • 東海
  • 經濟
  • 頭足類
  • 海洋生物
  • 漁業資源
  • 海洋資源
  • 生物資源
  • 海洋經濟
  • 水産養殖
  • 海洋生物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76343
版次:1
商品編碼:10332676
包裝:精裝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9-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0
字數:12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東海經濟頭足類資源》介紹瞭東海大陸架頭足類的資源狀況,包括種類組成,數量分布和漁場漁期,區係特點和資源開發利用狀況等。介紹瞭主要經濟種和其他種共59種,隸屬於15科24屬。對各種的學名、中外文名稱、地方名、形態特徵、分布、生態習性、生物學特徵、資源和漁業等做瞭簡要敘述,並附有各種原色照片。《東海經濟頭足類資源》把形態學、生態學、資源和漁業有機地結閤起來,簡明扼要,形象直觀,適閤水産加工、外貿企業、水産院校、水産科技和漁業工作者閱讀參考。

目錄

東海頭足類資源概況
種類和組成
數量分布和漁場漁期
區係特點
資源開發現狀和可持續利用
主要經濟種
劍尖槍烏賊
太平洋褶柔魚
鳶烏賊
菲律賓雙柔魚
火槍烏賊
中國槍烏賊
日本槍烏賊
長槍烏賊
杜氏槍烏賊
尤氏槍烏賊
神戶槍烏賊
萊氏擬烏賊
曼氏無針烏賊
金烏賊
虎斑烏賊
白斑烏賊
目烏賊
神戶烏賊
擬目烏賊
羅氏烏賊
樸氏烏賊
珠烏賊
針烏賊
橢烏賊
細腕烏賊
亞細腕烏賊
長腕烏賊
鸚鵡烏賊
直綫豹紋烏賊
葉狀腕烏賊
麯針烏賊
金斑烏賊
菱鰭烏賊
短蛸
長蛸
真蛸
條紋蛸
卵蛸
東蛸
砂蛸
小管蛸
其他種
多鈎鈎腕烏賊
安達曼鈎腕烏賊
圖氏後烏賊
雙喙耳烏賊
柏氏四盤耳烏賊
四盤耳烏賊
後耳烏賊
玄妙微鰭烏賊
手烏賊
小頭烏賊
船蛸
錦葵船蛸
扁麵蛸
快蛸
紫水孔蛸
遠洋捕撈主要經濟種
柔魚
阿根廷滑柔魚
北方擬滕烏賊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頭足類和上層魚類一樣,是當今世界上最有開發潛力的漁業資源之一,根據聯閤國糧農組織統計,2005年世界頭足類總産量已達到400×104t。東海曆史上盛産曼氏無針烏賊(8epiellamaindroni),也稱日本無針烏賊(5epiellajaponica),是舟山漁場四大漁産之一,東海區高的年産量為7×104t(1979年),其中浙江省為6×104t。早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強化捕撈的結果,緻使曼氏無針烏賊於80年代末資源急劇衰退,魚訊消失。自90年代初以來,沿海市縣發展單拖、魷釣等作業,開發利用東海外海和遠洋新的頭足類資源,如柔魚、槍烏賊、有針烏賊類、蛸類(章魚)等,使東海區頭足類産量明顯上升。至2004年,東海區三省一市頭足類産量已達到48.2×104t,其中東海為26.0×104t,遠洋為22.2×104t,頭足類已成為東海區海洋捕撈重要的漁獲對象,對發展海洋捕撈業,發展頭足類加工産業,滿足市場供應和齣口創匯起重要的作用。
著者1994-1997年曾承擔浙江省科委下達的重點攻關課題《浙江漁場及鄰近海域頭足類資源調查與開發研究》(952171A),以後又進行多年頭足類資源動態監測工作,積纍瞭豐富資料,本書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瞭項目研究的成果,拍攝瞭頭足類的原色照片。全書對東海頭足類資源,包括種類組成、數量分布、漁場漁期、區係特點,主要種類的生物學特徵,資源狀況和可持續利用等進行扼要的敘述,並對新開發的種類,尤其是群體數量大,經濟價值高的種類做重點介紹,對一些常見種和遠洋捕撈的經濟種也做瞭介紹。同時還收集瞭東海外海、大陸坡的一些種類,引用瞭奧國喬司等(1987)的圖片。近年來,浙江省海洋水産研究所開展拖蝦和底拖網調查時,收集到部分少見種,也一並做瞭介紹。全書共介紹頭足類59種,隸屬於15科24屬。
《瑰麗的遠洋:深海的奇遇與未知的邀約》 內容梗概: 這是一部關於海洋探索、生物奇觀與人類探知精神的史詩。本書不拘泥於某一特定物種或區域的資源分析,而是將目光投嚮廣袤無垠的深海,以詩意的筆觸描繪瞭那片人類尚未完全揭示的神秘領域,以及其中孕育的生命多樣性與生態演化。我們將跟隨作者的腳步,潛入那片寂靜而瑰麗的藍色世界,一同見證那些令人驚嘆的生命奇跡。 詳細介紹: 《瑰麗的遠洋:深海的奇遇與未知的邀約》是一次跨越海平綫的思想漫遊,一次對生命本源的深邃凝望。它並非一本聚焦於某一特定海域經濟價值的枯燥報告,而是一麯獻給海洋的頌歌,一幅描繪深海生命萬象的壯麗畫捲。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海洋的敬畏之心,喚醒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索欲望,並深刻理解人類在地球生命係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章:藍色星球的脈搏——海洋的宏觀視角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從一個宏觀的視角審視地球這顆“藍色星球”。海洋,占據瞭地錶絕大部分的麵積,是地球生命得以繁衍的搖籃,也是氣候調節、物質循環的樞紐。我們從地球的形成談起,追溯海洋的起源,感受那湧動的億萬年時光。作者將帶領我們認識海洋的物理特性——潮汐的律動、洋流的脈動、深海的壓力與黑暗,這些構成瞭海洋生命生存的基礎環境。同時,也將探討海洋在地球生態係統中的核心地位,它如何影響著陸地氣候,如何通過光閤作用輸送氧氣,如何成為地球碳循環的關鍵環節。這一章,旨在為讀者建立一個對海洋整體的認知框架,為後續深入的探索奠定基礎。 第二章:深淵的低語——生命在極端環境中的綻放 海洋最令人著迷的部分,莫過於那深不見底的黑暗深淵。這裏的環境嚴酷至極:陽光無法穿透,巨大的水壓足以壓垮一切陸地生物,溫度接近零度,食物匱乏。然而,正是這樣極端的環境,孕育齣瞭最令人驚嘆的生命形式。本章將帶領讀者走進這片“不毛之地”,探尋那些挑戰想象的生命奇跡。我們將認識那些依靠化學能生存的深海熱泉生態係統,它們是地球生命起源的可能綫索;我們將驚嘆於發光生物的奇幻世界,它們在永恒的黑暗中用光芒交流、捕食、求偶;我們將審視那些形態怪異、適應瞭巨大壓力的生物,它們如何突破生物學的極限,在深海中繁衍生息。這不是對特定物種的生物學分類,而是對生命頑強生命力與適應性的贊歌。 第三章:躍動的斑斕——海洋生物的非凡藝術 離開瞭最黑暗的深淵,我們將進入海洋中那些更為“日常”卻同樣充滿奇跡的區域。本書將以一種藝術的眼光審視海洋生物的形態、色彩與行為。我們將邂逅那些如同移動的寶石般閃耀的珊瑚礁,它們是無數生命的傢園;我們將觀察那些在海水中優雅舞動的魚類,它們或色彩斑斕,或擁有令人驚嘆的僞裝能力;我們將探索那些形態各異的軟體動物,它們用柔軟的身體創造齣驚人的結構與色彩。這一章,將著重展現海洋生物的“美學”——它們是如何通過進化的力量,將生存的智慧融入到身體的構造與生存的策略之中。從微觀的浮遊生物到宏觀的巨鯨,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幅精美的畫作。 第四章:無形的聯係——海洋生態的錯綜網絡 生命並非孤立存在,海洋的生物多樣性,正是由無數錯綜復雜的聯係構成的。本章將深入探討海洋生態係統的運作機製。我們將瞭解食物鏈與食物網如何維係著海洋的平衡,微小的浮遊生物如何支撐起龐大的生態係統;我們將認識共生、寄生等關係,它們如何塑造著物種的演化;我們將探討海洋中的“工程師”,如珊瑚、海草等,它們如何改變環境,為其他生物創造生存空間。作者將引導讀者理解,海洋中的每一個生命,無論大小,都在這個龐大的網絡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的命運緊密相連。 第五章:潛藏的寶藏——人類與海洋的互動與認知 本書並非全然沉浸於對海洋的浪漫想象,它也反思瞭人類與海洋的關係。從古老的航海時代,人類對海洋的敬畏與探索,到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們對海洋的認識不斷深化。本章將迴顧人類探索海洋的曆史,從最早的觀測量測,到如今的深海潛水器、衛星遙感。同時,也將探討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從過度捕撈到海洋汙染,再到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的衝擊。但這並非一本充斥著悲觀論調的書籍,作者更希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呈現,激發讀者對海洋保護的思考,認識到人類與海洋的命運息息相關,保護海洋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第六章:未來的迴響——深海的未知與人類的使命 海洋,尤其是深海,仍然是地球上最神秘的領域。盡管科技不斷進步,我們對深海的瞭解依然微乎其微。本章將展望未來,探討深海探索的意義與挑戰。我們將思考深海可能蘊藏的科學突破,例如新的生物活性物質、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我們將討論深海生態係統的脆弱性,以及我們保護這些未知世界的責任。作者將以一種充滿希望的筆觸,邀請讀者一同思考,在未來的徵途中,人類將如何以更加尊重、更加智慧的方式,與這片瑰麗的遠洋和諧共存,繼續我們的未知邀約。 總結: 《瑰麗的遠洋:深海的奇遇與未知的邀約》是一場關於海洋的深度對話。它用豐富的想象力、詩意的語言和科學的視角,帶您潛入藍色星球最深邃的心髒。它不講述資源的枯竭與開發,而是講述生命的頑強與壯麗,講述自然的奧秘與和諧,以及人類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肩負的使命。這是一本喚醒您對海洋的敬畏之心,激發您對未知世界探索之情的旅行指南,一次關於生命、關於地球、關於未來的深刻思考。讀罷此書,您將不再僅僅是海洋的眺望者,而是成為一名真正理解並珍視這片藍色瑰寶的探索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內容編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內頁的留白處理得當,使得厚厚的篇幅讀起來並不會産生壓迫感。章節之間的過渡非常自然流暢,仿佛是循著一條精心規劃的河流在探索知識的源頭。從生物形態的細微差彆到分布區域的地理變遷,作者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知識體係框架,讓讀者能夠係統地、有層次地吸收信息。我個人對其中關於不同季節、不同水域中頭足類集群行為的對比分析特彆感興趣,作者通過對比不同年份的數據,揭示瞭環境變化對這些群體行為的微妙影響,這種時間維度上的深度挖掘,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海洋生物行為學的認知。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學術考察,而非枯燥的文本閱讀,讓人愛不釋手,忍不住想要一口氣讀完。

評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平實而有力,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術語的運用都恰到好處,顯示齣作者對錶達精確性的極緻追求。我尤其欣賞其在引入新概念時所采用的清晰脈絡,總能先給齣背景,再展開細節,讓讀者即便在麵對復雜的生物學或統計學模型時,也不會感到迷失。對於一些關鍵的實驗方法論的介紹,作者也處理得十分得當,既保證瞭科學的嚴謹性,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描述瞭操作流程,這對於希望瞭解科研過程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友好的設計。可以說,這是一部將高深知識大眾化的典範之作,它尊重讀者的智力,同時也體貼讀者的理解能力。翻閱過程中,我不斷地被作者對細節的執著所摺服,每一個圖錶、每一張照片,都像是精心挑選並融入整體敘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絕無冗餘之感。

評分

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作者不僅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傢,更是一位卓越的自然觀察傢和敘事者。他對東海這片海域的曆史變遷和生態演替的描述,充滿瞭人文關懷。書中不乏對漁民生計和傳統捕撈智慧的尊重與記錄,這使得原本可能偏嚮純科學的論述,增添瞭一層鮮活的社會維度。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全書的格局一下子打開瞭,它不再僅僅關注“是什麼”,更探討瞭“為什麼”以及“如何共存”。作者在探討未來挑戰時所錶現齣的審慎樂觀態度,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整本書的論述基調是沉穩而充滿希望的,它提醒我們,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瞭更好地理解和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這份責任感貫穿始終,令人動容。

評分

這部著作,光是書名就充滿瞭深邃的海洋氣息,讓人聯想到那廣袤無垠的東海,以及其中那些神秘莫測的生物世界。我拿到這本書時,首先被它嚴謹的排版和豐富的插圖所吸引,那些精美的圖譜和詳盡的描述,簡直就像是一堂生動的海洋生物學課程。作者顯然對該領域有著極其深入的鑽研,從頭足類動物的分類學基礎到它們在復雜海洋生態係統中的地位,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剖析。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研究船上,親眼目睹科研人員如何進行野外采樣和實驗室分析,那種求真的態度非常具有感染力。尤其是一些關於特定物種生理結構和行為模式的章節,寫得極其詳盡,即便是沒有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從中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和自然界運作的精妙。整本書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既有宏觀的生態背景介紹,也有微觀的個體生命史觀察,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齣色的錶達能力。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扇通往深海奧秘的窗口。

評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專業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對資源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注。很多同類書籍往往止步於物種描述,而這部作品則更進一步,將目光投嚮瞭人類活動對這些寶貴海洋資源的影響。書中關於捕撈強度評估和種群動態模型的討論部分,邏輯推演嚴密,數據支撐充分,讓人不得不重視海洋資源保護的緊迫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提齣問題後,能夠給齣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建議,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純粹的學術研究範疇,更像是一份麵嚮決策者的行動指南。無論是海洋漁業管理者,還是關注環境保護的普通市民,都能從中找到引發思考的切入點。閱讀這些章節時,我經常停下來思考我們當代人與海洋之間的倫理關係,這本書成功地將冰冷的數據和鮮活的生態問題緊密地連接在瞭一起,做到瞭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