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经营的本质+管理的常识+从理念到行为习惯 (修订版) 陈春花管理系列书籍 3本

包邮 经营的本质+管理的常识+从理念到行为习惯 (修订版) 陈春花管理系列书籍 3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春花 著
图书标签:
  • 经营管理
  • 管理学
  • 商业模式
  • 企业经营
  • 个人成长
  • 行为习惯
  • 陈春花
  • 修订版
  • 图书套装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
ISBN:9787111547136
商品编码:1037832796
丛书名: 陈春花管理系列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bm020053

9787111548782 9787111549352 9787111547136












包邮 经营的本质+管理的常识+从理念到行为习惯 (修订版)
 陈春花管理系列书籍 3本




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会认同企业文化具有巨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企业文化如何产生、如何发挥作用,甚至对于什么是企业文化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都非常模糊。深入到实践中就会发现,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打造企业文化,所引发的事实是中国企业没有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这导致很多企业因为无法确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和支撑的力量,从而无法获得持续成长而进入衰退甚至灭亡。  郭士纳在IT业井喷初期接手IBM,柔韧而坚定彻底地发动了一场企业文化变革,使得这家连年亏损的IT业“病狮”重振雄风。李东生在TCL遭遇国际化重创、面临亏损的危急时刻,开始了“鹰的重生”的企业文化变革,使得TCL可以扭转劣势重新获得行业和顾客的认可。  文化是种像钉子一样坚硬的“柔软”东西:实施起来十分艰难,但取得的效果却牢不可破。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一整套共享的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规则,以至得以促成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这种共同的行为模式则是企业文化强大的力量之所在。企业文化直接决定着领导者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的有效性,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深刻而长远的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回答企业持续成长问题的根本之所在。  作者简介 陈春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先后出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山东六和集团总裁。 

目录 总序 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  序 一切都在  第1章 文化的认知001  文化之义003  文化的象征性和载体011  思维是文化的基本属性013  文化决定行为选择020  第2章 企业文化的认知024  起源于竞争力027  决定经营模式029  持续经营的动力031  战略的基石033  迪士尼乐园的启示036  企业文化力量指数 038  企业文化的魅力040  企业的文化模型042  第3章 文化是神 产品是形049  晋商的辉煌与沉寂051  招商银行“因势而变”053  苹果公司的“革命性”055  承载“精神”的产品057  差距的来源060  第4章 文化是神 员工是体064  微软的创新行动066  海底捞的“变态服务”068  海景花园酒店的一线员工070  达成员工行为共识072  第5章 确定核心价值观077  企业价值观的认知078  公司魂080  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082  全新的经营观092  第6章 成为领袖099  IBM的领导力模型101  海航的传奇104  星巴克的味道107  如何成为领袖109  第7章 全球思维114  面对全球环境115  思维空间决定成长空间119  确立全球思维121  第8章 新理念126  康熙与箭扣长城127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129  重寻发展的力量133  历史也可以时尚137  中国馆与上海世博会139  传统文化的底蕴141  开启新理念143  第9章 打造企业文化155  企业文化管理的误区156  企业文化的若干管理问题160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168  企业文化真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吗168  如何利用企业文化创建竞争优势171  构建有竞争力文化过程中的关注点176  购并中企业文化整合的六原则178  企业执行文化的构建184  建立员工忠诚的秘诀189  更新企业文化195  参考文献202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总序  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近,管理学一级期刊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AMJ)的许多编辑发表了一篇号召研究学者提出更多适合东方情境的管理理论及构念的文章。这篇文章回顾了近几十年发表的管理学文章在理论创新及贡献上的不足以及对西方理论过度偏重的情况,分析了东方与西方社会在管理情境上的一些不同之处,呼吁更多产生于东方式独特管理情境、能够解决社会实际突出问题的创新性理论及构念。  自己在管理学研究领域已经走过了20多年,其实AMJ编辑关注的话题,也是我一直关注的话题,我总是感觉中国管理研究没有如中国企业实践那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中国管理研究学者也没有如中国企业家那样勇于拿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在我自己的认知里,管理研究贡献价值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企业实践的优秀案例;二是对重大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三是人文关怀。这三个条件在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已经显现出来,或者可以说中国管理研究贡献价值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是为什么中国管理研究本身却没有同步创造价值呢?有人认为是语境的问题,有人认为是研究范式的问题,这些也许是问题,但是我觉得其核心问题是中国管理领域“知”与“行”脱节的问题。  有意思的现象是,管理学者研究的话题只是去满足西方管理期刊的要求,并不理会现实的中国企业所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企业家与经理人回到商学院读书,更重要的目的是结识人际网络与构建新的商业机会,甚至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在公众传播中直接表明观点,认为经济学家、商学院教授没有用。我不想去评价谁对谁错,客观存在的现实是,管理学者的研究与企业家的实践之间有着一个巨大的鸿沟,管理学研究成果企业家并不去在意,企业家青睐的期刊和书籍,管理学者也不屑一顾,这种现象本身就可以说明问题。  德鲁克精辟地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一一的权性就是成就。”管理经典正是源自于对管理实践的关注与洞察,并通过与实践的互动来引领实践,此即管理经典的实践性。基于这一特征,这些经典的研究成果在两个关键方面为我们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研究贡献了价值:问题的框定与复杂问题的简单化。我们始终可以受益于那些引领管理实践变化并创造出无数价值的经典研究成果: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解决了劳动效率大化的问题,韦伯的行政组织与法约尔的管理原则解决了组织效率大化的问题,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解决了激励与满足感之间的关系问题,波特的竞争战略解决了如何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德鲁克让我们了解到知识员工的问题。这些经久的研究,正是基于对管理实践中重大问题的提炼,与西方企业有效的互动,带动了西方管理实践的高速发展,并引领了世界管理的方向。  如果我们所有人可以回到基本的问题上思考,可能所有的问题都变得很简单。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近百年的管理实践中,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迁,科学技术生产力如何发展,管理大师在那些经典研究成果中所提出来的管理问题依然存在,他们所总结的管理经验依然有益,他们所研究的管理逻辑依然普遍,他们所创造的管理方法依然有效。这一切首先基于这些研究都是面向管理实践的,其实践性的本质决定了这些研究对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刻洞察和归纳提炼,从而推动实践成效的提升。因此,实践性正是这些经典管理研究成果的价值贡献的首要内涵。  管理一定是来源于实践的,没有管理实践的成效,我们无法真正获得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因此,中国管理学领域的学者需要从事更多的启蒙工作、学习的工作,把西方的管理理论传送到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  无论是管理实践还是管理研究,很多人非常努力地在尝试着新的管理理论。20世纪40年代,人际关系训练被看作是组织成功的关键;50年代,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又被视为解决管理问题的新方法;进入70年代,我们看到了企业战略;90年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更多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当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认为管理创新理论引领变化。其实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所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都是需要面对和接受的。但是,我们往往无奈地发现中国企业活得很苦,因为付出非常多却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其中的根本问题就是管理的基本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管理发挥了什么作用?当我们对管理的基本理解不够的时候,后面所有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效率,这是德鲁克和我们的共识。也就是说,管理从根本意义上是解决效率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效率从哪里来?管理的逻辑如何?这是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从管理演变的历史来看,管理演变的d一个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代表人物是泰勒,这个阶段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劳动效率大化;管理演变的第二个阶段是行政组织管理阶段,代表人物是韦伯和法约尔,这个阶段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组织效率大化;管理演变的第三个阶段是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包括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这个阶段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个人效率大化。因此,如果对管理所谈的效率做细致的划分,就是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先解决劳动效率,然后解决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当顺序颠倒时我们会发现管理无效。因为个人效率需要支付条件,而支付条件是需要组织给出的,如果没有劳动生产力的产出就不可能有组织效率,没有组织效率就不可能有个人效率。  选择泰勒、法约尔、福列特的经典研究成果,是因为我们对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认识:管理理论研究的命题来源于对重大实践问题的认识。泰勒正是认识到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是极其重大的问题,才有了以分工理论为核心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正是关注到组织效率的问题,才有了一般管理的5个要素和14条原则。福列特则是前瞻性地关注到了科学管理中被忽视的人性因素的相关问题,通过在企业管理咨询的实践中对现实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在发挥个人效率的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启示。回顾这些管理经典时我们发现,管理大师回答了对管理的基本理解:效率。正是这样的理论研究,推动了西方近现代的高速发展。  做了一个管理理论演变的梳理和回顾,只是想说明“知”与“行”之间是完全合一的,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只能是知与行未做到位。只能说管理学者对实践的问题并未观察到位,只能说明立志于从事管理研究的学生与学者,没有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时代问题的密切观察者,没有让自己融入社会实践中,没有走到企业中去,没有亲身经历一些组织的变革与挑战,所以无法发现问题、无法贡献有价值的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一直在讨论“无为”与“有为”的问题,古人有言“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老子说“无为而治”,《金刚经》说“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会发现,哪怕是谈论“无为”,也是为了“有为”。  儒家的思想是把欲望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孔子因此删诗书、定礼乐。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不断打仗,根本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但是对于文化而言,如果没有安定的社会基础是很难保存的。因此,孔子为了保存宝贵的文化遗产,删诗书、定礼乐,教书授徒。  孔子有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这些弟子后来都成了文化的主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就能保存文化了吗?我想是的,因为诗书礼乐是文化的形式,如果没有一定的形式,任何一个事物也难以保存。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上说“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因此,孔子在战事纷纷的年代要保存一些规范,从而达到延续文化的目的。  但是,规范只是形式而已,它不是文化的精义所在,重要的是在于对规范目的的体认。倘若没有体认到规范的目的,规范则会变成累赘和负担,且会限制人们。可以说,对目的的体认要通过规范,但不能限于规范。这也是孔子的目的所在。因此,孔子提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这些都是规范,也可以说是教条。  孔子并不像宋儒以及后世所刻画的那样死板,他的生活是充满欢乐和幽默的。这一点,如果贯通起来看,而不是读格言似的,读一下《论语》就能体会得到。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他的目的。倘若明白了它,则会觉得规范不是呆板的,而是活动的,又是“不逾矩”的,所谓“自然而然”地合于“道”。可惜,后世往往把规范看得高,也看成是终的。这让我联想到一些研究论文,几乎都是符合规范却没有意义和价值。  因此,把对规范“度”的把握放在第二位,正是孔子所说的“智者过之,愚者不及”而“过犹不及”的错误,把“仁义道德”变成了一种枷锁,导致了人们的唾弃,以致出现了“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个错误不在孔子,而应在于后世对孔子思想的曲解。我觉得,很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传统文化,挖掘出传统文化的精义所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把欲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即规范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我们要怎样理解的问题。  道家讲“清静无为”,不理会欲望。为什么?因为人总在追求之中,倘若因此而不断奔波,则永不能“清静”,因此,道家要求人们“虚无”,把欲望淡漠,不去管它,从而达到“清静无染”。应该说,这也是儒家的目的。但是,倘若青年之初就讲“清静无为”,很容易导致散乱,一切都不在乎。真正的道家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这个“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干,而是能认清时代的潮流,从而能“无不为”。因此,道家的目的是好的,但必须从扎实的规范做起。  佛家要求认清欲望的面目,从而“止于所当止,发于所当发”,也就是不但对规范要认清,对它的目的也要认清,从而能够正确、合理地处理一些事情。但是,倘若认不清呢?只有从规范做起。  因此,可以说规范是初步的必经之路,故而圣人都提出所谓的“戒律”。只是我们不能体会到戒律的目的而执着于戒律了,或对它认识不够而废弃了戒律,从而导致了一些弊病。  正如班固所说“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西方社会就有这种倾向。因此,“度”的把握非常重要。好是能够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办,但这很难。正如释家所说,“因人施教”,首先要自己眼光正确,能指出别人或社会的弊端,并能提出解决的办法。  在治世方面,儒、道两家的思想比较突出。儒家是“一以贯之”,也就是一种“傲骨”。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社会安定也好,混乱也好,总希望尽自己的心力拯救社会,“救世济人”,所以国破家亡时往往有儒家的忠臣出现。孔子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例子,这是儒家的观点。道家的思想则主要在乱世时方能显示,我们看历史也会发现,每当社会安定了,儒家思想必定被重新召起,因为这是社会安定治理的必由之路,而到了乱世,道家思想则占上风。道家思想善于把握关键,能把时代的洪流疏导,在洪流的下游挖一些渠道,从而能比较容易地处治它,事半功倍,“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种好办法。但这洪流冲击力的大小,我们怎样判断呢?也就是我们怎样决断我们用什么方法呢?这不仅需要多读历史书,因历史有重演的味道,孔子也说“温故而知新”,还要善于观察社会,从而达到“因人施教”,事半功倍。  知行合一不仅是一种理想,更应该是一种行动习惯,无论是我们的先贤,还是近现代西方管理大师,他们的贡献可以引领我们去完成属于我们的时代使命,而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  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所总结出的管理理论,启蒙了包括我在内的中国企业经营者与管理研究学者,我们花了整整20年引进、学习与消化,同时运用到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正是这20年学习的努力,终于在今天,中国领先企业站到了世界舞台上,并逐步成为全球领先者,伴随而来的,就是中国管理研究领域,也会有机会站在世界舞台上,并成为引领者。  “每一代人都需要新的革命。”托马斯·杰斐逊留下了这样的遗嘱,它令一代又一代不同国籍与文化背景的人激动。对于我而言,正是这个时代,赋予一个中国企业蓬勃发展的机遇,整整一代中国企业家与中国企业的崛起与发展,让全世界各地的人看到一个生机勃勃、日益强大的中国。当我可以置身于这鲜活之中,中国企业以及企业家所尝试、探索、学习以及创新的实践,充盈了每个研究的话题,预示着可能出现的崭新理论,投身其中,让我有着取之不尽的源泉。所以从我踏入管理学研究领域那一天开始,整整20年的见证,让我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去寻找属于中国领先企业的研究价值,才有了这些作品呈现给大家。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及华章公司,感谢前总经理周中华、副总经理王磊、前副总经理张渝涓女士10年来的一贯支持;感谢我的策划编辑袁璐先生细致而又全面的帮助,在我写作过程中经常与我讨论和交流;感谢程琨编辑极为仔细、认真地为丛书的每本书校对;感谢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愿意与我一起深入研究的那些领先的中国企业、企业家及团队成员,如新希望、美的、TCL、华为、广东威创、创维、南方航空、星光集团等,他们的成长时间以及持续的发展,让我得以在实践的第1线真切理解和感受;感谢一直陪伴着我的研究伙伴,如曹洲涛、乐国林、赵海然、刘祯、宋一晓、马胜辉、陈鸿志等;感谢引领我的两位导师苏东水教授、赵曙明教授,正是你们的引领与陪伴,我才可以坚持做下去;感谢我所遇到的所有学生,你们的实践、疑惑以及勇气给了我驱动力量;感谢华南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三所大学给了我滋养的支持;后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默默地支持,才会让我毫无顾虑地去做各种尝试。  感恩在我从教30周年的日子里,机械工业出版社及华章公司帮助我整理和出版了这套丛书,虽然这不是我过去30年所研究和写作的全部,但是已经是我渴望付出价值的重要的部分。当这套丛书出版后,我知道,自己依然会伴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继续我的成长与追求。  在这代人的记忆中,这个时代意味着一个单纯与乐观的年代,也是一个创新与超的时代,新事物蜂拥而来,任何尝试都可能获得某种成功。商业和企业的成长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并非在于它摧毁了一个旧传统,而在于它在建立一个新世界;实践与理论的贡献对中国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总结出自己的理论,更是管理提升与人类进步的新组成部分。如果说由荆棘丛生的荒原构成的中国商业世界,更需要雄心勃勃的梦想者与开拓者,那么已经站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企业实践,更需要肩负使命的行动者与创造者。  陈春花2016年8月9日于北京序一切都在从1994年第1次讲授“企业文化管理”这门课程开始,企业文化成了我重要的课程和研究课题,从初对于理论本身的认识,到对于企业文化管理实践的认识,我深深地感受到文化与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认识到人们对于企业文化理解有着极大的误区,这引发了我写这样一本书的念头。  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会认同企业文化具有巨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企业文化如何产生、如何发挥作用,甚至对于什么是企业文化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都非常模糊。一部分人认为有企业的地方就有企业文化;另外一部分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更多的人认为文化是理念层面的东西,比较虚……这些模糊的认识,影响了企业文化发挥真正的作用。深入到实践中就会发现,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打造企业文化,所引发的事实是中国企业没有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这导致很多企业因为无法确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和支撑的力量,从而无法获得持续成长而进入衰退甚至灭亡。  随着研究和思考的深入,对于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价值越发深刻和清晰。郭士纳在IT业井喷初期接手IBM,柔韧而坚定彻底地发动了一场企业文化变革,使得这家连年亏损的IT业“病狮”重振雄风。李东生在TCL遭遇国际化重创、面临亏损的危急时刻,开始了“鹰的重生”的企业文化变革,使得TCL可以扭转劣势重新获得行业和顾客的认可。企业文化对推动企业获得良好业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理顺组织内部价值差异,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增强组织承诺和团队士气。企业通过企业文化提升整体形象和品牌信仰,通过对内的整合达到对外部竞争环境的适应,继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铸造长青基业。我们都知道企业如果没有持续业绩,就无法承担一个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比如减少失业率、保持社会稳定、创造更多的价值衍生机会等),而这也正是企业文化本身需要创造的价值。  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他提出、实践和塑造企业文化,使企业上下产生一种认同感,提炼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他无时无刻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企业经营活动遵循着自己的本质规律,一旦掌握了这些基本规律,企业就掌握了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和变化的能力。经营的基本元素只有四个,即顾客价值、合理成本、有效规模、深具人性关怀的盈利。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这四个基本元素,并且可以培养自己沿着这四个元素做出选择和判断的思维习惯。所以对战略、营销、产品、价值链、服务、品牌本质的认识,都是基于对这四个基本元素的理解。 目录 总序 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  序 经营的逻辑  第1章 经营的基本元素001  顾客价值003  有竞争力的合理成本 015  有效的规模 026  深具人性关怀的盈利036  第2章 战略的本质050  企业之殇与战略思维052  中国企业缺失了什么057  战略思维及其逻辑061  被重新创造的商业世界070  战略务本 操作务实078  第3章 营销的本质094  理解消费者096  营销战略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107  理解文化营销115  营销的起点与终点125  第4章 产品的本质131  产品是企业生命与品牌承载体 133  产品意图139  产品承载“精神”144  第5章 服务的本质152  服务认知154  服务的真谛159  免费服务的模式对吗164  从理念到行动173  第6章 共享价值链182  战略的全新出发点184  渠道价值的本质188  协作效应209  第7章 品牌的本质217  品牌是顾客体验的总和218  中国企业的品牌能力224  品牌构建的环境233  结语 谁会被抛弃244  注释249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总 序 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近,管理学一级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MJ)的许多编辑发表了一篇号召研究学者提出更多适合东方情境的管理理论及构念的文章。这篇文章回顾了近几十年发表的管理学文章在理论创新及贡献上的不足以及对西方理论过度偏重的情况,分析了东方与西方社会在管理情境上的一些不同之处,呼吁更多产生于东方式独特管理情境、能够解决社会实际突出问题的创新性理论及构念。 自己在管理学研究领域已经走过了20多年,其实AMJ编辑关注的话题,也是我一直关注的话题,我总是感觉中国管理研究没有如中国企业实践那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中国管理研究学者也没有如中国企业家那样勇于拿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在我自己的认知里,管理研究贡献价值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企业实践的优秀案例;二是对重大规律性问题的认识;三是人文关怀。这三个条件在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已经显现出来,或者可以说中国管理研究贡献价值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是为什么中国管理研究本身却没有同步创造价值呢?有人认为是语境的问题,有人认为是研究范式的问题,这些也许是问题,但是我觉得其核心问题是中国管理领域“知”与“行”脱节的问题。

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一一权*就是成就
内容简介 什么是管理?管理以什么做导向,以什么来检验?这是每个管理者都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之所以在管理实践中存在如此多的误解、偏差以及资源的浪费,是因为大家在管理问题上依然经验导向,依然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做发展,依然在过度使用资源而不是让管理本身发挥效能,依然相信管理者自己的技能。《管理的常识》就是围绕这些管理误区展开的。 做管理不能用成就做导向,只能用问题做导向。管理所面临的主要内容是处理“人”与“事”,管理的关键在于问题的发掘是否准确到位。管理的定义是,为了实现目标,人与机构内资源一起工作。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办法触动组织背后的人去推动它,那么可能是因为管理者对问题本身的发掘不够。 怎么检验管理好坏?管理其实是结果检验和外部评价,不由你自己评价。你与你的同行比,是不是利润*高、增长*快、销售额*高?如果是,那就是好的管理。对于管理本身而言,的确是处理有关人与事、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而事或者资源都是由人来激发价值的,所以管理的核心价值是激活人,让人与事、人与资源组合的时候,产出*大化。
作者简介 陈春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先后出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山东六和集团总裁。
目录 总序 比使命更重要的是行动 再版序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依赖管理的进步 序 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第1章 什么是管理001 管理的理解002 我倡导的管理观008 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013 如何让管理有效019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021 第2章 什么是组织027 组织的理解028 组织因目标而存在033 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034 组织处在不确定的商业世界中038 第3章 什么是组织结构043 组织结构是自我约定的关系044 组织结构的功效045 组织结构设计原则049 组织结构需要配合企业发展的需要050 组织结构特殊效能054 常用组织结构优劣势分析057 第4章 什么是领导064 领导的理解065 领导者和管理者070 领导技能073 应该适应领导者的风格而非改变他075 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077 找到途径满足需求,目标就会达成079 对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083 核心人才的管理方式084 如何让授权有效087 利用环境088 向上管理089 第5章 什么是激励094 人为什么工作097 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099 小低层次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影响力101 人不流动也许是因为安于现状不求发展103 不要满足需求而是引导需求105 满足感并不一定带来高绩效107 激励不发挥作用的情况108 不公平是绝对的109 人会成为他所期望的样子111 金钱是重要的激励措施112 成本低而且有效的四种激励措施115 授权与信任是大的激励118 第6章 决策如何有效120 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执行122 重大决策必须是理性决策125 集体决策 个人负责130 个人决策的局限性134 快速而有效决策的五种方法136 群体决策不是好的决策140 第7章 什么是计划143 目标是不合理的145 一定要在意行动147 计划管理如何推动企业发展148 制订计划的关键151 计划的有效性152 目标管理154 为什么“计划没有变化快”156 第8章 什么是控制158 控制是保障达成绩效的核心职能159 控制的三个要件161 有效控制的四个习惯163 控制的负面反应165 防止负面反应的方法167 结语 员工的绩效由管理者决定169 参考文献172 >
T 第 第1
《重塑企业基因:战略、组织与领导力》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作者的管理理念,而是致力于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探讨企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真正的企业竞争力并非源于单一的成功学说,而是建立在一套深刻理解并有效执行的战略、严谨而富有韧性的组织设计,以及能够激发团队潜能的领导力之上。 第一篇:战略的本质与演进 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企业战略早已不是静态的蓝图,而是动态的适应与演进过程。本篇我们将深入剖析战略的根基——商业模式的创新与重塑。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和捕捉新兴的市场机会,如何分析竞争格局,并从中找到差异化的优势。 商业模式的解析与再造: 我们将超越传统的价值链分析,引入“价值网络”的视角,强调企业与生态系统中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剖析不同行业的经典案例,如颠覆式创新的科技公司、重塑行业规则的平台型企业,以及成功转型的传统企业,我们来理解商业模式画布的灵活运用。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重构客户关系、优化价值主张、设计收入模式和成本结构,来创造并捕捉新的价值。例如,我们会分析订阅制、共享经济、免费增值模式等新兴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并提供一套框架,帮助读者评估和设计适合自身企业的商业模式。 竞争战略的动态博弈: 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而是基于对对手意图的预测和对市场趋势的洞察,进行的一系列战略性博弈。本书将引入“纳什均衡”等博弈论的思维,帮助管理者理解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最优决策。我们不仅会探讨波特五力模型在分析静态竞争环境中的作用,更会强调“蓝海战略”的创新之处,即如何通过市场空间再造,开辟新的竞争领域,规避激烈的红海竞争。同时,我们将分析后发者如何通过颠覆性创新实现超越,以及领先者如何通过持续创新和生态构建来巩固优势。 数字化时代的战略转型: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深刻改变着企业的运营模式和市场格局。本篇将聚焦企业如何拥抱数字化,将其视为战略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将探讨数据分析在战略决策中的关键作用,如何利用大数据洞察客户需求,优化运营效率,并孵化新的商业机会。从物联网、人工智能到区块链,我们将剖析这些技术如何赋能企业,实现智能化决策、个性化服务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指导企业如何制定数字化战略,并有序推进转型,避免陷入“数字化陷阱”。 第二篇:组织的力量与演化 一个优秀的战略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组织来承载和执行。本篇将深入探讨组织设计的核心要素,以及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从层级到网络:现代组织的演进: 传统的层级制组织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往往显得僵化和低效。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构建更扁平、更灵活、更具韧性的组织结构。我们将探讨网络化组织、敏捷组织、平台型组织等新型组织模式的特征和优势。通过案例分析,如Spotify的“部落-分队”模型、谷歌的“20%时间”创新机制,我们将解析这些组织如何鼓励跨部门协作、激发员工自主性,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人才的选育与激励: 组织的核心是人。本篇将聚焦于如何吸引、培养和激励优秀人才,构建高绩效团队。我们将探讨人才盘点、继任者计划、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与优化。同时,我们将深入研究多元化与包容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营造积极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创造力。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我们将分析非物质激励的有效性,如赋权、自主权、成长机会等,如何比单纯的物质奖励更能驱动员工的长期投入。 变革管理的艺术与实践: 组织转型并非易事,往往伴随着阻力和阵痛。本篇将聚焦于变革管理的挑战,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框架。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变革的阻力,如何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如何设计变革的路线图,以及如何在变革过程中保持员工的士气和参与度。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变革,如技术驱动的变革、文化驱动的变革、战略驱动的变革,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第三篇:领导力的重塑与传承 领导力是连接战略与组织的桥梁,是驱动企业前行的核心动力。本篇将探讨新时代对领导者的要求,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能够引领企业穿越周期、实现卓越的领导者。 从管理者到赋能者:新时代领导者的角色演变: 传统的权威型领导者正在被更加注重赋能、服务和教练式领导的理念所取代。本书将深入分析仆人式领导、转型式领导、变革型领导等新型领导风格。我们将探讨领导者如何通过清晰的愿景、坚定的价值观和卓越的沟通能力,来激励和影响团队。同时,我们将强调领导者在危机管理、决策制定和风险控制中的关键作用。 情境领导与决策艺术: 领导力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具体情境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本篇将引入情境领导的理论,帮助领导者根据员工的能力和意愿,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决策,包括如何识别问题、收集信息、评估选项,以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果断的决定。我们将分享决策过程中的常见偏见,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偏见,提高决策的质量。 领导力的自我成长与传承: 伟大的领导者并非天生,而是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成长。本篇将关注领导者的自我认知、反思和学习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以及如何通过终身学习来保持前瞻性。同时,我们将深入研究领导力的传承问题,如何发现和培养下一代领导者,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基业长青。 本书的特色: 宏观视角,系统构建: 本书不拘泥于单一的管理理论,而是从战略、组织、领导力三大核心维度,构建了一个企业发展的系统性框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每一章节都将引用大量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真实案例,深入剖析其战略决策、组织设计和领导力实践,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前瞻性与时代性: 本书紧密结合当前商业环境的变化,重点探讨数字化转型、敏捷组织、赋能型领导力等前沿话题。 可操作性强: 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工具和方法论,都力求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能够指导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落地。 无论您是初创企业的创始人,还是大型企业的管理者,抑或是希望提升自身领导力的专业人士,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洞察和实用的工具,帮助您在波诡云谲的商业世界中,重塑企业基因,实现持续的卓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经营”和“管理”的刻板印象。读《经营的本质》时,我被陈春花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深深吸引。她没有讲那些空泛的理论,而是从最基本的要素出发,一点点剥开经营的真谛。我尤其喜欢她关于“价值创造”的论述,让我意识到经营不仅仅是赚钱,更是为客户、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无论是成功的企业典范还是转型中的佼佼者,都让我对商业世界的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企业经营复杂难懂,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很多成功的秘诀就藏在最朴素的道理里,关键在于如何去发现和实践。她强调的“客户是企业存在的理由”,这句话简单却无比重要,点醒了我很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我们平时在做决策时,常常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真正的需求到底在哪里。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我在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中找到方向。对于创业者或者希望提升经营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读之物,它能让你从根本上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经营。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有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经营的本质》这一本,让我对“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前总觉得经营就是把产品卖出去,赚到钱,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经营更深层的意义,那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客户解决痛点。陈春花老师用了很多贴近实际的例子,让我能够很容易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商业概念。她强调的“客户需求”导向,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很多决策,是不是真的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了。这种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它让我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我有什么”,而是开始关注“别人需要什么”。《管理的常识》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它不像那些理论书籍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场景和案例,让人读起来感觉很亲切。我尤其喜欢她关于“沟通”和“授权”的章节,让我学到了很多可以直接运用到工作中的技巧。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管理不好,就是因为在这些基础的环节做得不够好。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知道如何更有效地与团队沟通,如何更好地激励他们。总的来说,这套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经营和管理,让我觉得很有收获。

评分

《管理的常识》这本书,与其说是“常识”,不如说是“智慧”的浓缩。我一直认为管理是一门艺术,但陈春花老师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这门艺术拆解成了人人都能理解的“常识”。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管理可以这么简单”。她没有讲那些高深的理论模型,而是聚焦于日常工作中那些最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比如,如何有效地沟通,如何激发团队的潜力,如何做一个有担当的领导者。书中很多观点都让我豁然开朗,像是解决了多年的困惑。我尤其欣赏她对于“授权”和“激励”的看法,不再是简单地给任务,而是真正地去赋能团队,让他们感受到被信任和被重视。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很了解团队,但实际上只是在表面上进行管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管理是从内心出发,去理解人,去激发人的潜能。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本“修炼手册”,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建议和方法,帮助我们提升管理能力,打造更高效、更有凝聚力的团队。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管理”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面对管理中的挑战。

评分

《从理念到行为习惯》这本书,真是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陈春花老师在书中提出的“理念”与“行为习惯”之间的联系,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看似是理念上的认同,但如果没有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习惯,那一切都只是空谈。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足。她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是引导我们如何将抽象的理念落地,变成驱动我们行动的内驱力。我特别喜欢她关于“复利效应”的阐述,强调了微小但持续的改变最终能带来巨大的成果。这让我想起很多时候我们追求“大刀阔斧”的改革,却忽略了日积月累的“小步快跑”同样重要。书中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梳理自己的理念,并一步步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行为。比如,她提出的“目标分解”和“习惯养成”的技巧,让我觉得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系统的方法去实现。对于那些希望改变自己,提升自我,或者带领团队实现真正变革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让我们明白,理念的真正价值在于落地,而行为习惯则是理念最生动的体现。

评分

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陈春花老师的文字朴实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击问题的核心。《经营的本质》让我明白了经营的根本不在于那些花哨的营销手段,而在于能否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能否建立起长期的信任。《管理的常识》则颠覆了我对管理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管理中那些温暖而人性化的一面,比如如何去理解和支持团队成员,如何帮助他们成长。《从理念到行为习惯》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再好的理念,如果没有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习惯,终究是空中楼阁。我开始反思自己身上很多“纸上谈兵”的毛病,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理念真正地融入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书中提供的很多方法和工具都非常实用,让我能够一步步地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行动的方向和力量。我不再是那个只停留在思考层面的人,而是开始真正地去实践,去改变,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评分

订了三本书,邮寄过来两本重的。

评分

经营的本质大致看了一下,理论知识讲的较多,多点方法讲述会更好些!

评分

书收到了,不错,正品。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收到了,不错,正品。

评分

质量挺好的,价格比较合理

评分

经营的本质大致看了一下,理论知识讲的较多,多点方法讲述会更好些!

评分

16年3月23日下单,今天29日才收到这三本书,我真是醉了!书籍质量不满,里面两本书外面还有胶纸包着的,而另外一本《经营的本质》明显感觉就是旧书,外壳不仅没有胶纸包装,打开里面看见四面黄黄的,心里确实不爽!打电话给京东那个发货书店,说京东没有旧书,问我书是印刷问题还是包装问题,问我凭啥说感觉是旧书? 还叫我拍照片给她,我说好吧,就这样吧! 我只能说以后还是在专业卖书的地方买书了!

评分

很好一直在使用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