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民居》作者以29万字、710幅精美照片的篇幅解析了巴渝传统建筑风貌和精魂,叙述了乡土民居背后的悠悠往事和我们曾经拥有的古朴生活。本书文字通俗,图片精美,具有较高的建筑、文化、美学和乡土旅游导引价值。是平复当下躁动不安保存灵魂的清凉剂。
《重庆民居》作者历时数年,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资料搜集,从巴渝广阔地域尚存的乡土建筑中,撷取了清代和民国时期50处乡土民居,以29万字、710幅精美照片的篇幅解析了巴渝传统建筑风貌和精魂,叙述了乡土民居背后的悠悠往事。本书具有较高的建筑、文化、美学和乡土旅游导引价值。
出版说明
前言
主城
1.渝中区望龙门街道谢家大院
2.沙坪坝区凤凰镇陈氏洋房
3.九龙坡区走马镇孙家大院
4.巴南区石龙镇杨氏庄园
5.巴南区南彭镇彭氏民居
6.北碚区蔡家岗镇陈家大院(举人楼)
渝西
7.长寿区晏家街道聂氏宗祠
8.涪陵区青羊镇陈万宝庄园(石龙井庄园)
9.涪陵区义和镇刘作勤庄园
10.涪陵区大顺乡瞿九酬客家土楼(双石坝碉楼)
11.南川区大观镇张之选碉楼
12.南川区水江镇蒿芝湾洋房
13.南川区石溪乡王家祠堂
14.江津区四面山镇会龙庄(王家大院)
15.江津区塘河镇孙家祠堂(廷重祠)
16.江津区塘河镇石龙门庄园(陈宝善庄园)
17.江津区蔡家镇吴家河嘴碉楼
18.江津区中山镇龙塘庄园(余家大院)
19.江津区白沙镇王政平民居(八角洋楼)
20.江津区支坪镇马家洋房
21.璧山县青杠街道翰林山庄(王家宅)
22.潼南县双江镇田坝大院(杨氏民居)
23.潼南县双江镇长滩子大院
渝东北
24.丰都县董家镇杜宜清庄园
25.梁平县碧山镇孟浩然故居
26.忠县洋渡镇秦家上祠堂
27.开县渠口镇平浪箭楼(余氏宗祠)
28.开县中和镇余家大院
29.万州区分水镇谭家楼子
30.万州区分水镇刘家祠堂(刘家楼子)
31.万州区长岭镇良公祠
32.万州区梨树乡李家院子
33.万州区太安镇司南祠(丁氏宗祠)
34.万州区罗田镇金黄甲大院
35.云阳县凤鸣镇彭氏宗祠
36.云阳县南溪镇邱家院子
37.云阳县南溪镇郭家大院
38.云阳县云阳镇曾家大院
39.云阳县桑坪镇邓家老屋
渝东南
40.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姚家院子
41.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河嘴乡谭家大院(湾底院子)
42.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崃镇长岭雕楼
43.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崃镇冉氏作坊民居
44.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池谷冲雕楼
45.黔江区阿蓬江镇李家大院(草圭堂)
46.黔江区黄溪镇张氏民居
47.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吴家院子
48.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溪镇白家祠堂
49.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李溪镇陈氏宗祠
50.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海洋乡土家(苗家)吊脚楼
后记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重庆民居》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喜欢作者在描写民居时,那种充满诗意的语言。比如,在描写一栋老宅时,作者会写到,“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在木地板上投下摇曳的光影,仿佛一位久违的老友,在低语着古老的故事。”这样的描写,让我瞬间被带入到那个情境之中,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祥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时间的痕迹”的描绘。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回避那些老房子上的风雨侵蚀,而是将它们视为历史的印记,赋予了这些建筑独特的魅力。我看到了那些爬满青苔的石墙,看到了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木门,它们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建筑,每一个角落,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品味。
评分对于《重庆民居》这本书,我必须说,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以为这只是一本介绍建筑样式的书,结果它却像一本厚重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作者在书中不仅描绘了重庆民居的建筑特色,更深入地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演变。我惊讶于重庆民居的多样性,从巴渝时期的古朴风格,到近现代的建筑演变,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地域的民居,都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时代印记。书中对那些历史遗迹的详细介绍,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街巷,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风水”和“民俗”在民居建造中的体现,这让我了解到,重庆民居不仅仅是为了居住,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智慧。我从中看到了老祖宗们对于天地自然的敬畏,以及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让我对重庆这座城市,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重庆民居》这本书,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以为,家就是一栋房子,是一个住所。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存在,更是精神上的寄托。书中对重庆民居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介绍,更是对居住在那里的家庭、人物的描绘。我看到了那些代代相传的家规家训,看到了那些充满了温馨和爱意的家庭生活场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烟火气”的刻画。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家家户户升起的炊烟,描绘了街坊邻里之间热情的问候,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倍感亲切。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无论建筑多么宏伟,多么精致,如果失去了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温情和关怀,它也只是一座冰冷的建筑。
评分读完《重庆民居》,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这本书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民居介绍”书籍的期待。它以一种极为宏大又极其细微的视角,展现了重庆民居的方方面面。我惊讶于作者对于建筑细节的捕捉,从屋脊上的一抹青苔,到门前的一块石板,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书中不仅仅有精美的图片,更重要的是那些文字,它们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注入我的心田,让我对重庆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院落文化”的探讨,重庆民居中的院落,不仅仅是一个私密的活动空间,更是邻里乡亲交流互动的场所,是情感的纽带。作者通过对不同院落的描写,展现了重庆人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民风。我从中看到了那些长辈们在院子里悠闲地晒太阳,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打闹的温馨画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结构,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基因。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的概念,明白家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承载着情感、记忆和归属感的重要载体。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我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重庆民居》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展现了重庆民居的外观,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我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的思考。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在城市建设中,保留住那些珍贵的历史遗迹,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重庆民居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也让我看到了那些为保护民居而努力的人们。我从中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挑战。这本书让我对“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情,也让我对“文化传承”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能够唤醒回忆、触动心灵的书籍情有独钟。而《重庆民居》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给我一种“冷冰冰”的学术研究报告的感觉,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写这本书时的那种热爱和敬畏之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那些“非典型”民居的关注,比如那些隐藏在犄角旮旯里的小民居,它们可能没有宏伟的建筑外观,但却有着最真实的生活气息。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写,讲的是一个老奶奶,独自住在她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里,每天早晨,她都会在门口的石阶上,给路过的行人递上一杯热腾腾的茶水。这个场景,虽然简单,却让我感动不已。它让我看到了重庆民居背后,最动人的地方——那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他们的善良、热情和坚守。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重庆人民的生活百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我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评分《重庆民居》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将民居孤立地来看待,而是将建筑与人、与历史、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老房子”的眷恋和守护。作者用充满感情的文字,记录了那些逐渐消失的民居,也呼吁人们去关注和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我看到了书中那些关于“拆迁”和“改造”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这本书让我对“传承”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保护民居,不仅仅是保护建筑本身,更是保护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记忆。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书,名字叫《重庆民居》。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毕竟我对“民居”这个词,总觉得有些枯燥乏味,脑子里闪过的都是一些陈旧的砖瓦房。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各种类型的重庆民居,而是用一种极为细腻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将那些建筑“活”了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吊脚楼的描绘,那种悬空而立的结构,不仅仅是为了适应重庆独特的地形,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体现。作者详尽地讲述了吊脚楼的建造工艺,从选材到结构,再到那些精美的雕花,都充满了匠心独运。我仿佛看到了工匠们挥汗如雨的身影,也仿佛听到了住在那里的居民们,在夜深人静时,透过窗户眺望山城万家灯火的悠闲场景。书中还描绘了许多其他的民居类型,比如四合院、穿斗房等等,每一种都展现了重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着眼于建筑本身,更深入地探讨了建筑与居住者之间的关系。那些老宅子,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情感和生活方式。我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员,在那些古老的庭院里穿梭,感受着时光的流转。
评分这本书,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封面和沉甸甸的分量吸引住了。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扑鼻而来,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古朴而宁静的年代。我本来就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建筑,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怀。这本书的标题——《重庆民居》,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重庆,这座山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民居,无疑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注脚。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想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那些隐藏在繁华都市背后的、属于重庆的独特生活方式和建筑智慧。我猜想,里面一定会有许多关于那些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的描写,那些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古朴建筑,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居住空间,更是重庆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见证。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去呈现不同年代、不同区域的民居特色,是会侧重于巴渝地区的传统民居,还是会涵盖近现代的建筑演变?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久经风雨、却依然挺立的建筑,它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启发着我们对未来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更希望它能深入挖掘每一栋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以及居住者的生活点滴,那样才会更加生动和有温度。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它的生活。《重庆民居》这本书,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它让我通过文字,去“住”进重庆的民居,去感受那里的生活。我喜欢作者在描写民居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在描写一户人家的厨房时,作者会详细描述灶台的形状,锅碗瓢盆的摆放,以及墙上挂着的各种生活用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我从中看到了重庆人民的勤劳和朴实,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再普通的民居,也蕴藏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内涵。它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