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

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门] 文化杂志 编
图书标签:
  • 汉学史
  • 西方汉学
  • 早期汉学
  • 伊比利亚文学
  • 文化交流
  • 中西比较
  • 十六世纪
  • 十七世纪
  • 翻译研究
  • 中国形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278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8378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3
字数:2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意欲向有兴趣的公众介绍与十六—十七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作家所撰写的卷帙浩繁的作品中寓意不凡的篇章。为此,所选编的文章将揭示葡中关系、伊比利亚对中国及中国人的看法和在某种意义上的澳门历史的诸多方面。
  

内容简介

  从历史文献的角度来看,书中大部分材料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最早对中国的记载。如何把中国放入世界,如何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的藩篱重新绘制全球化史的历程,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给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明清史提供了新的史料,也为我们展现了全球化起始时的东西方的互动的历史,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眼光。通过本书可以使一些西方人看到四百年前他们初到东方时的态度。历史是一面镜子。

目录

中文简体版序
编者前言
文献选编说明
序言
东方概要(手稿)
东方纪事(手稿)
葡萄牙人发现和征服印度纪事(手稿)
广州来信(手稿)
中国报道(手稿)
光荣之歌(手稿)
葡萄牙人发现和征服印度史
我所了解的中国
亚洲十年(第三卷)
热尔·哥依斯使团纪实
中国概说
伟人阿丰索·德·阿尔布克尔克传
远航记
市堡书(手稿)
中国风物志(手抄稿)
大中华帝国史
自西班牙至中华帝国的旅程及风物简志
日本天正遣欧使节团
怀念故土(第二篇手稿)
耶稣会神父事务年度报告
征服马鲁古群岛
游 记
澳门的建立与强大记事
中国旅行记
要塞图册
中华大帝国记事
东印度传教路线
中国王朝历史、政治、伦理和宗教论
本集文献葡文生僻词语译释
本集文献主要引用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风物志(手抄稿)
  胡安‘包蒂斯塔·罗曼是菲律宾的王家财库管理人,1584年被派往澳门去收回一艘阿卡普尔科的西班牙班船,因为这艘船的水手们哗变之后在澳门这块葡萄牙聚居地寻求庇护。这一事件被以铁腕手段处理了,主要肇事者都被就地处决。同时,这位财库管理人似乎利用了这次访问无主圣名之城的机会,企图从广州官员那里获得准许,想在中国沿海设立一个西班牙货栈。他这个计划未能成功,因此胡安‘包蒂斯塔-罗曼就于同年年底离开了澳门。
  但是,他在这个葡萄牙聚居地停留期间,曾有机会同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通信(利玛窦在前一年定居于广东省内地的肇庆),并且同时设法取得有关天朝帝国情况的资料。因此他就得以编写出一部长篇的中国风物志,随即寄回西班牙去,介绍天朝帝国是如何的富饶丰博,怂恿菲利普二世去征服中国,他把这件事说成是十分轻而易举的。这位王家财库管理人的报告书,还附上了利玛窦神父一封自中国寄往澳门的信函抄件。胡安·包蒂斯塔·罗曼的《中国风物质》现转载于此,它迄令尚未译成葡萄牙文。
  原文来源:《胡安·包蒂斯塔-罗曼的札记》,塞维利亚印度总档案,29个[手写稿]。部分译文.文章译自西班牙文。方括号内加上了一些用以使意义不明的文句显得清晰的文字。
  胡安·包蒂斯塔·罗曼的手记
  中国皇帝为了守卫这些海岸而拥有的水师,是他最巨大的财富之一,因为这些水师并不同任何敌人作战,只是用来显示威力和国泰民安,主管者称为aita0,驻在离此不远的一个名叫LanLao②的岛屿,他别的什么事都不干,只是从一个造船厂那里造舰下水,这个造船厂一应俱全,因为岛上木材极为丰富,其他材料又可从外地运来。主要的船只又高又宽,容量叉大,简直同大洋船一样③,装饰有④许多个单间和金光闪闪的厅堂,部分是刷金或是加金框的,不是金光闪闪的部分,就涂上透明如镜的漆,船内船外都是如此。他们特别着重旗舰和有大人物乘坐的船只,这样的船只,加上其他较小的船只,在广州省慢’管辖下的水师,直到Chinch6u@附近,就经常有二百五十艘以上,Chincheu是另外一个地区,它有自己的水师用于防卫。将军称为Chumpim,⑦,这是一个威权很大的官位,但低于‘Tutao。他出入总是前呼后拥,肃静回避,吹奏喇叭,鸣锣开道,这声音我们听起来十分刺耳。
  这些看起来浩浩荡荡的舰只和水师,如果再细看一下,只不过是俗话所说的薄雾浮云而已,因为它们十分脆弱,[中国人]只注意给舰只打扮装饰,吹牛皮,华而不实,他们是不敢驾舰出海三里格之遥的。他们只是在风平浪静之时沿着岸边航行,一觉得起了风,就
  马上抛锚,不冒任何风险,保持一切都整整洁洁,保持舰只平平稳稳。他们使用的炮是一些铁的esmeris,为数很少,没有一门炮有brocal②,火药极差,并不全都[实用],主要用于放礼炮而不是用于打仗。他们也有一些火枪,很差劲,短得很,火药多而铁少,依我看来用随便一块corselete③就能挡得住,更何况他们枪法不准确。其余的武器就是一些竹矛和一些棍棒,有些带铁,有些有尖端,还有短而沉重的砍刀,有些锡制的,另有些铁制的头盔。
  他们遇到某个海盗时,通常总是以一百艘舰只将之重重包围然后趁风势筛出许多石灰吹向敌人,使之睁不开眼,而由于他们人多势众,最后就能战胜敌人。这就是他们所懂得的最妙的战术之一.海盗通常是日本人或是造反的中国人。如果这些兵舰中有哪一些遇到某艘和平的小船只,无论是本地、日本或是葡萄牙的,他们就对这船只加以劫掠并焚烧,T船员杀死投入海中’以便不留任何痕迹,即使该船只备有执照和Tutao的通行证,他们也照样干’不过却是瞒着‘rueao或自己的将军,因为如果他知道发生的事,就会狠狠地惩罚他们。
  当我乘坐一艘武装齐全的三桅战舰抵达中国之时,沿岸数不清的兵舰当中有一些向我们驶来查问我们的身份。不过没有一艘给我们找麻烦,一直到我们开进澳门之时,此时广东守卫部队的一名小军官前来找我,手里拿着一张贴在木板上的执照,作为停靠的价目表,他询问我的名字,好向Chinfu@禀报,征收皇室税。我塞给他几个小钱,也给了他手下的兵丁们一些小钱,为的是能大摇大摆地上岸。
  谈到中国这些兵丁们的行为,真使人难为情。几天前[这些士兵]曾经同另一些运食物到[澳门]的中国人打过架,棍棒相加,狠狠揍了他们一顿。这些中国人就向治理澳门的中国官员申诉-这位中国官员于是下令把其中四十名士兵抓起来,接着令鞭打他们,我看见他们离开时像小孩子那样哭哭啼啼。这是一些很坏、死气沉沉、没有心肝、耍流氓的人,即使成千上万,也不必害怕他们。归根到底,个国家的士兵这样乌七八糟,其余的人又全是奴隶,能有什么武力呢·当然是毫无武力可言。我们在菲律宾的印第安人就生气勃勃得多.,
  所有的城市和乡镇,四周都围上石头屏障,对盗贼防范也很严,不但在城墙和城门如此,而且在街道也如此,街道是自行守望的,一到天黑就封闭起来,派人放哨。城区的全体居民都有放哨的义务,如果打瞌睡或是疏忽职守,就会受到严惩。然而城墙在几何形状上
  不成比例,没有木架构,没有暗堡,也没有壕沟,也没有炮台。中国人在家中不得藏有任何武器,只有那些乌七八糟的士兵例外,但有公共的与皇室的武器库,里面有大量矛、剑、投枪与头盔,以备不时之需。有许多马,这里是说小马.但是只有老百姓才用来骑坐,因为官员们通常是坐轿子的,由奴仆们抬着走。这些轿子金碧辉煌,盖得严严实实用以挡阳光雨水他们不用[马]嚼子,而用一种缰绳。他们骑马时采用半女式①,样子很不潇洒。总而言之,他们没有骑兵,虽然据说在北京这个省份有一些大马。[中国】皇帝过上通常住在南京,后来迁到北京,因为那边同鞑靼人接壤-有过战事。
  人们认为Chincheus族③最蛮悍好战,大概几年之前这些人曾经造反自立皇帝。④但该省的都堂以巧妙的谈判稳住了他们’然后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施以严刑,他援引(帝国的]法律’禁止中国人离开这个帝国,无论是从海路或是陆路离开。但[当局]往往为了使Chincheus得到安抚而同他们暗中串通,允许他们自由出海与经商,但不得同公敌日本人经商。于是这屿人就前往菲律宾、爪哇、北大年、柬埔寨、柔佛①、苏门答腊及其他地方,运载丝绸、棉布、瓷器及许多中国货物,[换回]白银、胡椒、丁香[和]巴西木。
  女人十分漂亮,像西班牙女人一样白皙,头发黑色,当然是十分端庄的。她们认为缠小脚是十分文雅的事。这一【风气]已成必须做的事,因而高贵人家的女儿一生下来,就把她脚板的‘条神经割断,用裹带缠她的脚丫,不让长大,所以她们走路很慢,也很少走路,
  不像我国女人这样喜欢走来走去。据[写信的利玛窦]神父说,皇帝有三十六个妻子,每当他想同她们其中之一交谈时,他就吩咐随从给他记载上有人证明的文书,记下临幸的年月日,以保证妻子的贞洁及皇族血统的万世一系,尽管官内的侍役工作都是由太监来做的。当皇帝驾崩时,这些妻子所得到的奖赏是被送去拍卖,不是卖去当女奴,而足让买主娶之为妻。拍卖时她们被蒙得严严宴实,以免任何人事先知道她们的肉身脸容究竟如何,娇美还是老丑。[在这种拍卖会上]下注是很大的,这是因为[这些女人)身份很高,而且也因为她们当中有人随身带有许多金银珠宝.是皇帝所赐,因而出新丈夫所付出的价钱宝贵得多。
  ……

前言/序言

  序言
  伊比利亚的中世纪文化对亚洲几乎一无所知。那是个过于遥远的世界,人们对其一星半点的了解主要来自旅行者和冒险家的描述,其中掺杂了一批编纂者的想象。《马可·波罗行记》使有关中国的含糊资料广为传播,那些资料说辽阔强大的帝国被蒙古可汗所统治,位于远东的某个地方。由此,伊比利亚对那些异域的看法模糊莫辨,缺乏明确的轮廓,缺乏直接的接触促成了虚构性地理知识的流传。印度航线的发现(1498)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由于葡萄牙人的远航开拓,转瞬之间东方世界便展现给欧洲以崭新的规模,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一极。这不仅有物质原因,而且也有精神因素。与海洋、陆地和亚洲人的接触共存扩展了葡萄牙人的地理视野,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我们那些旅行家搜集的第一手资料更新了传统的知识,对亚洲的看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面向大量各种绝对新颖的事物,葡萄牙人收集了关于中国神秘土地的第一手资料。那块土地位于东方最遥远的地方,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的探险旅行和在大量亚洲港口进行的例行调查,有用的资料不断积累,创造出巨大的期望。实际上,面埘中国开始形成了一个辽阔强大的王国形象,它生产的珍贵商品激起欧洲旅行家们的好奇和贪欲。葡萄牙人与中国人于1509年在马六甲的首次接触,证实了我们所有的憧憬:中国人除了贩卖丝绸和瓷器外,与我们西方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从皮肤的白颜色到服饰和饮食以及彬彬有礼的举止。实际上从第一次交往开始,中国人就显示出非凡的对话才能,中国也就成为我们远航的优先目标。
  1513年在伶仃岛首次接触后,葡萄牙船只便不断驶向中共海岸。他们坚持不懈,深信在那里可以找到巨大的物质利益。他们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试验接近“天国”的方式。有一次,葡萄牙国王唐,曼努埃尔一世的特使们企图利用外交调解和海军实力在广东海湾建立一处固定货栈。但是,在其他更靠西面的区域奏效的此种办法却完全不适合于中国当地的情况,从而导致了短期的时抗一方面,葡萄牙人因完全不了解中国文明的主要特点犯了过多的战术性错误;另一方面,中国对我们那些不迭之客的到来显示出非同寻常的抵制能力,拒绝同那些粗野的洋人有任何正式关系。
  面对国王政策的失败,个体商人们自己采取主动,在进行半合法贸易的年代里,同中国南方沿海省份的居民编织了一张庞大的协作网。在恐吓与使用武力失败的地方,顺从和与当地政权的妥协却能取得惊人的结果。稍微谙熟中国对外政策的微妙之后,葡萄牙人即采取了和解的姿态,这使他们能够谨慎却非常有效地绕开皇帝的禁令。这样,他们在几十年里与福建和浙江一些沿海地区保持了有利可图的交往。1542或1543年葡人发现了日本,这给葡中贸易注人了活力。葡中贸易其时发展缓慢,仍在隐蔽地进行,但很安全.有持续性。由于各种各样的限制,尤其是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就迫切要求在中国沿海某地有一个安全的基地,裨使葡国航海家可从那里分别驶向马六甲和日本港口。
  首次航行到日本种子岛约十年后,卢济塔尼亚船只获得广东官吏的允许,可在上川岛停泊。1557年,第一个葡中协议签署还不到三年,贸易基地转到澳门半岛,并一直维持到今天。此举无论对于葡萄牙人还是对于中国人来说,都走到了一个协议的时代。毫无疑问
  问,在“中央帝国”的领土上保持一个葡萄牙基地应被视作葡国商人和冒险家获取的成果,他们在邻近的广州当局那里取得了可信任的伙伴地位。此外,澳门也是由广东官僚允许的,这是他们以前从未采取过的却具有充分的政治和经济实用主义的一种姿态,由此同意在帝国边界内建立一个外国人的定居点。
  ……
  杨平译

《伊比利亚之眼:十六、十七世纪西班牙与葡萄牙笔下的中国意象》 本书追溯了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险家、传教士、商人和作家们,如何在中国这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上,投射出他们自身的文化、宗教和社会期望,并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文学与思想中构建起一个独特的“中国景观”。 当我们翻开欧洲近代史的扉页,恰逢地理大发现的浪潮席卷全球。对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这两个航海强国而言,东方,尤其是那片传说中的“契丹”(Cathay)和“瓷器国”(Serica),是他们探险、贸易和传教的终极目标。然而,这些早期接触并非是纯粹客观的记录,而是深深烙印着欧洲人自身的认知框架和想象。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在这些伊比利亚人笔下,中国究竟呈现出何种面貌?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诠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政治体制、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的? 本书将聚焦于几类核心文本,包括: 探险家与航海家的日志与书信: 如费尔南·门德斯·平托(Fernão Mendes Pinto)笔下充满传奇色彩的东方见闻,以及其他船员和商人留下的零散记录。这些文本虽然可能包含夸张和虚构的成分,却为欧洲读者提供了对遥远国度的第一手(尽管是被过滤过的)印象。他们如何描述中国的城市、港口、宫殿,以及当地的奇风异俗?他们眼中中国的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是什么? 传教士的报告与著作: 以耶稣会士为代表的传教士,如马特奥·利奇(Matteo Ricci)等,他们在中国的活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这些文本既是他们传教事业的记录,也是他们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和宗教进行观察与分析的成果。本书将重点关注这些传教士如何尝试理解中国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以及他们与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互动。他们如何看待中国的官僚体系、科举制度,以及家庭伦理?在他们的笔下,“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产生了怎样的碰撞与融合? 文学作品与历史叙事: 一些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作家,虽然并未亲身经历中国,但通过二手资料和当时的流行叙事,也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构建了中国的形象。这些作品可能包括历史小说、诗歌、戏剧等。本书将考察这些文学作品如何将中国元素融入欧洲的叙事传统,以及这些“想象中的中国”如何反映出伊比利亚社会自身的焦虑、欲望和价值观。例如,在中国被描绘成一个高度文明但同时又充满异域情调的国度,这种描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心态? 本书的研究将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1. “异域”的建构: 探究伊比利亚人如何将中国塑造为一个“异域”,并以此来反观自身。中国丰富的历史、独特的文明和遥远的地理位置,为欧洲人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文化、宗教和政治制度的参照系。这种“他者化”的过程,既是认知差异的表现,也是欧洲自我认同形成的一部分。 2. 宗教与文明的对话: 重点分析伊比利亚天主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之间的互动。传教士们在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和理解中国的哲学与伦理体系。这种交流并非单向的,而是充满了复杂的解读、误读和适应。本书将考察他们如何评价中国的宗教信仰,以及他们试图将基督教融入中国社会时所采取的策略。 3. 经济与政治的想象: 分析伊比利亚人对中国经济财富、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的理解。中国的丝绸、瓷器和香料是吸引他们前往的重要因素,但他们对中国的贸易体系、国家管理和军事力量的认知,也深刻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的整体判断。例如,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庞大的人口、发达的农业和高度集权的政府? 4. 文学中的中国意象: 审视中国形象在十六、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中的具体呈现。无论是作为一种象征、一个背景,还是一个叙事中的角色,中国意象的出现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期待。本书将分析这些意象的特征,以及它们如何丰富了当时的文学图景。 《伊比利亚之眼:十六、十七世纪西班牙与葡萄牙笔下的中国意象》并非要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而是要揭示一个由伊比利亚人精心编织、充满文化印记的“中国景观”。通过对这些早期文献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欧洲与东亚之间早期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以及西方如何通过“他者”来构建自身。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十六、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中所映射出的那个既遥远又熟悉的东方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此书,便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这预示着,我将要踏上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去探寻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作家们是如何在他们的笔下,描绘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中国。我好奇,在那个信息传播尚不发达的时代,这些伊比利亚作家们是如何获取关于中国的知识?他们所描绘的“中国”,是基于真实的旅行见闻,还是更多地源于二手资料的转述,抑或是他们自身文化背景下的想象与投射?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在这些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发掘出隐藏的“中国景观”,并分析其形成的文化逻辑。我期待着,在书中看到那些充满异域情调的描述,那些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宗教的理解与误读。我尤其好奇,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是如何与当时的欧洲社会形成对话,甚至是批判与反思的?这不仅是一次文学的解读,更是一次对早期跨文化认知的深度探究,它将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被看见”的中国的新窗口。

评分

翻阅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欧洲文学画廊,而画廊的主题,正是十六、十七世纪伊比利亚作家们笔下的“中国景观”。这并非是我们熟悉的、具有真实历史印记的中国,而是一种经过欧洲视角过滤、加工、甚至是重塑的“中国”。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这些作家是如何捕捉到关于中国的零星信息?是旅行者的笔记,是传教士的报告,还是东方丝绸、瓷器等物品带来的间接启发?而这些信息,又如何在他们的想象力中转化为生动的文学意象?我期待书中能揭示,在伊比利亚文学中,“中国”可能被赋予了哪些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它是否代表了古老智慧的源泉,或是某种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又或者,它是否被视为一种“他者”的象征,用以映衬欧洲自身的文化优越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看到,文学如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中介,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即使这座桥梁可能充满了误解与想象。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早期欧洲作家是如何在他们的文学世界里,创造出一个既遥远又亲切,既神秘又诱人的“中国”。

评分

读罢这本书,我脑海中萦绕着一个强烈的感受: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想象力在此交汇,激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火花。它并没有直接呈现我们熟悉的那种“历史事实”的中国,而是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由十六、十七世纪伊比利亚作家们所建构的、充满异域风情与象征意义的“中国景观”。这种“景观”的形成,无疑是当时欧洲与中国之间接触、认知、甚至误读的复杂产物。我开始思考,在那个信息尚未如此发达的时代,这些作家们是如何获取关于中国的零星信息?他们所描绘的“中国”,究竟是基于真实的旅行见闻、二手资料的转述,还是更多地源于他们自身文化背景下的想象与投射?这本书似乎试图解答这些问题,通过细致入微的文学文本分析,揭示出这些早期伊比利亚作家是如何将他们对遥远东方的理解,融入到他们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我好奇,在他们的笔下,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习俗、哲学思想,甚至是宗教信仰,是如何被呈现的?是否存在一种“东方主义”的视角,将中国描绘成一种“他者”的符号,以满足欧洲自身的文化需求?又或者,其中也存在着对中国文明的真诚赞叹与深刻反思?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让我们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理解欧洲人早期是如何“看见”中国的,以及这种“看见”是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文学叙事。

评分

我非常着迷于“西方早期汉学经典译丛”这个系列的名字,它本身就预示着这是一次对历史深处的回溯,是对人类早期跨文化交流的探索。而《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这本书,更是将这种探索的焦点锁定在了一个极其有趣的维度——文学。我猜想,在那个时代,伊比利亚的作家们对于中国的认知,可能充满了模糊、奇幻甚至浪漫化的色彩。他们或许从未真正踏足中国,但他们的想象力却在文学作品中构建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中国景观”。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带领我们进入这个由想象力编织而成的世界,去探寻那些文学作品中隐藏的关于中国的密码。我好奇,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中国”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的?它是作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异域文明,还是作为一种道德或政治上的典范?抑或是作为一种文学叙事的背景,为欧洲的故事增添一份东方色彩?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文学作品如何成为理解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认知的重要载体,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被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所塑造。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就被书名中“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所吸引,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视角!想象一下,在遥远的十六、十七世纪,那些身处伊比利亚半岛,却对东方古国充满好奇与想象的作家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笔触描绘出心中那片神秘而遥远的中国。这不仅是对异域文化的探索,更是对人类想象力边界的一次拓展。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当时欧洲人眼中,中国究竟是何模样?是充满奇珍异宝的富饶之地,还是承载着古老智慧的文明圣地?是他们心目中理想国度的原型,还是某种令人不安的“他者”形象?这本书似乎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时空之门,让我得以窥探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关于“中国”的早期欧洲叙事。我尤其好奇,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是如何受到当时欧洲社会、宗教、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是否存在一种普遍的“中国观”,还是不同作家有不同的侧重与解读?我想象中的“中国景观”可能充满了龙、丝绸、瓷器,以及一些模糊的地理概念,但这本书无疑会为我呈现更复杂、更 nuanced 的图景。我期待着在书中发现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充满想象力的文学碎片,它们将如何拼凑出一个与我们当下所理解的中国截然不同的、却同样引人入胜的“中国”。这本书承诺的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更是对一种跨文化想象的深度挖掘,这本身就极具价值。

评分

“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仅仅是书名,就足以点燃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之火。在那个地理大发现的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伊比利亚半岛的作家们,是如何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描绘那个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我坚信,他们笔下的“中国”,绝非是我们如今所熟知的历史景象,而是一种充满想象力、带着浓厚时代烙印的“景观”。这本书无疑将带领我进入一个由文字构建的、充满异域风情的世界。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他们的作品中,中国的统治者是被描绘成开明君主还是暴虐君王?中国的社会秩序是井然有序还是混乱不堪?中国的哲学思想是深邃玄妙还是晦涩难懂?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中国”,究竟是现实的反映,还是内心的投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在那个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欧洲人是如何通过文学来构建他们对“他者”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独特的“中国景观”。

评分

这本书所展开的“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对我而言,是一场关于“他者”的认知构建的精彩展示。在十六、十七世纪那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但也伴随着巨大的文化隔阂与认知偏差。伊比利亚半岛,作为当时欧洲与东方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其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中国”形象,无疑是这种跨文化交流与想象的集中体现。我设想,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可能并非完全符合历史真相,而是被赋予了许多欧洲人自身的期待、恐惧、以及道德评判。例如,那些关于中国皇帝的描写,是否带有对绝对权力的想象?那些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描述,又是否反映了欧洲人对稳定与混乱的焦虑?这本书将帮助我深入探究这些文学形象背后的文化逻辑,理解为什么作家们会选择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来描绘中国,以及这种描绘如何反映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我特别期待书中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比如某个小说中的中国人物,或者一首诗歌中对中国意象的运用。通过这些具体的文本,我希望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些遥远的“中国景观”是如何在欧洲作家的笔下,被赋予生命,被注入情感,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存在。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想象中的中国”的奇妙旅程。在那个信息相对匮乏但充满探索精神的时代,伊比利亚的作家们是如何在他们的笔下构筑一个关于中国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题。我设想,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可能并非完全遵循历史的真实,而是承载了当时欧洲社会对东方的各种期待、好奇、甚至是一些刻板印象。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深入剖析这些文学作品,揭示出隐藏在字里行间中的,关于“中国”的早期欧洲叙事。我好奇,在这些伊比利亚作家眼中,中国的统治者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他们的哲学思想又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够吸引甚至震撼欧洲的文化精英?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文学是如何成为一个载体,将遥远而模糊的“中国”,转化为欧洲读者能够理解和想象的存在。这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更是对一种跨文化认知的形成过程的深入挖掘。

评分

这本书所承诺的“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对我而言,宛如一扇通往过去幽深殿堂的神秘之门。我一直对历史上的“他者”想象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我能够窥探在遥远的十六、十七世纪,身处伊比利亚半岛的作家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文学创作,构建出一个个关于中国的“景观”。我坚信,这些“景观”并非是对历史真实中国的一板一眼的还原,而是充满了那个时代欧洲的文化印记、社会思潮以及个体想象。我渴望在书中看到,那些关于中国皇帝的描绘,是否反映了欧洲人对权力运作的理解;那些对中国社会习俗的描写,又是否暗含了对自身文化的参照与反思;甚至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呈现,是否被赋予了欧洲化的解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有机会从一个独特的文学维度,去理解一个时代是如何“看见”并“构建”一个遥远文明的,这无疑是对我们当下认知模式的一次深刻挑战与拓展。

评分

我被这本书所提出的问题深深吸引:在十六、十七世纪的伊比利亚文学中,中国究竟呈现出怎样的面貌?这并非一个简单关于中国历史或文化的介绍,而是一次对“中国”这个概念如何被欧洲文学所塑造、所理解的深入探讨。想象一下,当伊比利亚的作家们在他们的笔下构建“中国”时,他们手中掌握的可能只是碎片化的信息,甚至是道听途说。然而,正是这些信息,经过他们的想象力加工,变成了文学中的“中国景观”。我好奇,这些景观是真实描绘,还是充满幻想?是客观记录,还是主观投射?这本书似乎试图揭示,在当时的欧洲人眼中,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承载着他们对异域、对文明、对某种理想或现实的复杂情感。我期待看到书中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例如,某部作品中描写的中国宫廷,是如何与当时的欧洲宫廷进行对比或呼应的?某部作品中出现的中国人物,是如何被赋予欧洲文学中的典型角色特质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看见”的中国,一个由欧洲文学所“生产”出来的中国,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中国历史和文化,是完全不同的维度。

评分

hao

评分

当然,书中包含的大量史料又是书的另一价值,如何利用和解读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评分

读这本书也许你会有点沾沾自喜,但别忘了这是近五百年到三百年前的事,其实,在书中,已经隐隐显露出中华文明的疲态,书中提到的明朝官员从葡萄牙人那借兵打击海盗,已然说明在明代中后期海防就大成问题了,这让人想起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万历这个时代,确实值得中国人重新去了解、构建,现在看来,很多问题要回到那个时代去寻找最初的线索...

评分

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

评分

这本书把西、葡两国在大航海时代早期对中国的观察记录文字部分整理出版,从中国对立面的西方这面镜子来窥视中国,让你处于一种全新的视角,能带给你对万历到康熙年间的别样认识,特别是在早期朝贡贸易笼罩下的西方商品贸易体系从敬慕天朝上国一步步发展到不满乃至礼仪之争,开始挑战中国传统...

评分

当然,书中包含的大量史料又是书的另一价值,如何利用和解读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评分

图书整体不错发货很快,就是书有破损了

评分

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

评分

读这本书也许你会有点沾沾自喜,但别忘了这是近五百年到三百年前的事,其实,在书中,已经隐隐显露出中华文明的疲态,书中提到的明朝官员从葡萄牙人那借兵打击海盗,已然说明在明代中后期海防就大成问题了,这让人想起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万历这个时代,确实值得中国人重新去了解、构建,现在看来,很多问题要回到那个时代去寻找最初的线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