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他的前辈们:朱熹与宋代新儒学导论

朱熹和他的前辈们:朱熹与宋代新儒学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卜道成 著,谢晓东 译
图书标签:
  • 朱熹
  • 宋代儒学
  • 新儒学
  • 理学
  • 哲学史
  • 宋明理学
  • 学术史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347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88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厦门大学国家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7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促进我国国学研究的繁荣,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出版“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旨在鼓励海内外学者在国学领域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本丛书的资助出版范围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章程为依据,围绕着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文化产生划时代影响的朱熹理学这一核心,进而探索唐宋以来中国南方的思想文化、政治社会、民生经济、宗教习俗等各领域的演变发展,以及深入研究在朱熹与闽学影响下的闽台及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社会状况,尤其注重对东南海洋带文化传承的探讨,对中国文化在这些区域的演进,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努力建构国学研究的东南风格。
本丛书面向国际性、专门性研究的学术著作,本着-9家争鸣、求同存异的原则,增进不同区域间的学术交流互动与中华文化认同。不同区域的学者各自遵循的学术规范和表述方式必然有所差异和区别,从充分尊重学术交往的立场出发,出版时尽量做到保持原著的面貌,原则上不做过多的更改与硬性的统一,相信读者能够正确地给予甄别和分辨。
本丛书采用中文简体字出版,允许对书稿进行合乎丛书体例的调适和出版技术规范的处理。惟征引典籍的个别异体字、通假字以及习用专有名称等姑仍其旧;遇有错讹字予以订正,正字置于方括弧[]内。另须特别说明者,使用[编者按]予以注明。

目录

前 言
第一篇 宋代新儒学五大家
第一章 准备性的观察
宋代新儒学的兴起
宋代的政治事件
宋代的文化

第二章 周敦颐和邵雍
周敦颐
邵 雍

第三章 二程与张载
程 颢
程 颐
张 载

第四章 朱熹
童年与教育(1130一1150)
任职同安(1151—1157)
师从李延平(1158—1163)
学术研究(1163—1178)
南康和绍兴(1179—1183)
……
第二篇 朱熹的宇宙论
第三篇 朱熹的人性论
第四篇 朱熹哲学的有神论意义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前言/序言


千年回响:宋代新儒学的思想脉络与朱熹的时代地位 本书并非详述朱熹生平事迹或其个人著作的注解。相反,它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的思想图景,追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革新——宋代新儒学——的源起、发展及其核心脉络。通过审视朱熹之前重要的思想家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本书旨在揭示新儒学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吸收、回应和超越前代学术传统的基础上,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第一章:汉唐哲学的遗产与宋初思想的召唤 要理解宋代新儒学的兴起,必须回溯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佛学的影响。汉代经学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注重义理的阐释与政治伦理的建构,但其方法论和思想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魏晋时期,玄学的兴盛,对道家思想的重新解读,以及佛教的传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儒家范式,引入了关于“有无”、“本体”、“个体精神”等更为形而上的思考。 然而,汉唐以来,儒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并未动摇,但其内部的活力与深度却有所衰减。特别是经过唐朝盛世后,社会结构与思想氛围逐渐孕育着新的变革。北宋初年,面对军事上的辽、夏威胁,以及政治经济上的挑战,士大夫阶层对如何重塑国家精神、恢复文化自信产生了强烈的渴求。这种“求变”的内在需求,为新儒学思想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本章将梳理汉唐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分析它们在意识形态、方法论以及对人生与社会的理解上留下的遗产。同时,我们将重点考察北宋初年社会思潮的某些萌芽,包括对前代儒学进行反思的努力,以及对佛、道思想中某些有价值元素的审视,为即将到来的思想巨变埋下伏笔。 第二章:北宋前期的思想探索:对失落的“道统”的追寻 宋代新儒学的一个核心命题是“道统”的重建,即追溯自孔孟以来,一套被认为能够真正阐明宇宙人生终极真理的哲学思想传承。北宋前期,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不满于汉唐以来对儒家经典的肤浅解读,他们渴望发掘出儒家思想中更为深刻的形而上内涵,建立一套能够回应时代挑战、解释宇宙奥秘的思想体系。 范仲淹、欧阳修等虽然在政治上各有建树,他们的思想中也闪烁着对儒家理想的坚持,但他们更多地侧重于伦理实践与政治抱负。而真正的思想革新者,如胡瑷、孙复、石介等,则开始大胆地将儒家思想与形而上学相联系,试图摆脱对佛、道思想的依附,建立独立的儒家哲学体系。胡瑗提倡“事功之学”,强调经世致用,但其《周易口义》等著作已显露出对《易经》本体论的探讨。孙复以《春秋》为出发点,试图从中发掘儒家“仁”的本体,其“礼义仁知”四德说,为后来的四端说奠定了基础。而石介则以其激进的“三风论”,呼吁恢复上古的淳朴风气,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对儒家道德的推崇,预示着一种更为刚健的思想走向。 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北宋前期学者在“道统”追寻上的努力,他们所提出的新观念、新方法,以及他们之间在思想上的呼应与分歧。我们将看到,尽管他们的思想尚不成熟,但他们已经开启了宋代新儒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儒家框架内寻求超越性的哲学解释。 第三章:二程:新儒学体系的奠基者 程颢(明道)与程颐(伊川)是宋代新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们继承了北宋前期学者的思想遗产,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构建了一套影响深远的哲学体系。 程颢的哲学思想以“天理”为核心,强调“理”是万物存在的根本,也是人心的本性。他认为“仁”是人内在的“天理”之发用,通过“体道”即可达至“仁”。程颢的哲学充满着一种舒展、豁达的朝气,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及个体在道德修养中与道的契合。 程颐则在程颢的基础上,对“天理”进行了更为精细和系统的阐释。他更强调“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为“理”先于事物而存在。程颐的“静坐”工夫,旨在通过内省,体悟“理”的真实性。他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以及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强调,对后来的朱熹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本章将详细考察二程在“天理”、“仁”、“性”、“心”等核心概念上的论述,分析他们如何将儒家伦理与形而上学融为一体,如何批判佛、道思想的某些方面,并为建立一套独立的儒家哲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二程的贡献在于,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经典的字面解释,而是试图从中发掘出宇宙人生的普遍原理,并将其作为指导个体和社会生活的根本依据。 第四章:宋代新儒学的多元图景:除了朱熹,还有谁? 虽然朱熹是宋代新儒学集大成者,但他的思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生长在一个充满思想活力的时代。在朱熹崛起之前,以及在他同时代的思想家中,同样涌现出许多重要的学者,他们的思想构成了宋代新儒学丰富多元的面貌。 张载,被誉为“横渠先生”,是宋代新儒学的一位先驱。他的“乾称易,坤称简,阴阳合德而生,故曰天地”的宇宙论,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爱精神,为宋代新儒学注入了深刻的宇宙关怀与人文情怀。他的“观物之动”的认识论,以及“太虚即气”的本体论,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资源。 邵雍,以其独特的“象数”之学闻名。他通过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观察,构建了一套精密的宇宙演化模型,其“先天学”虽然侧重于“象数”,却也触及了宇宙的本源问题。他的“安乐窝”精神,以及对宇宙循环的深刻洞察,为后来的儒者提供了不同于二程的视角。 周敦颐,被视为宋代新儒学的开山鼻祖。他的《太极图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不朽之作,深刻阐释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过程,并将之与儒家的“五行”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初步模型。他的“爱莲说”则以莲花的高洁品格,象征着儒家君子的道德情操。 此外,还有如司马光等在史学和政治思想上卓有建树的学者,他们的著作中同样蕴含着对儒家道义的深刻理解。 本章将不侧重于朱熹,而是重点梳理和分析张载、邵雍、周敦颐等思想家在宋代新儒学形成过程中的独特贡献。我们将考察他们各自的哲学体系、核心概念以及思想方法,展示宋代新儒学在不同学派、不同风格下的多元面貌,为理解朱熹思想的形成和地位提供更广阔的背景。 结语:时代的回响与思想的传承 宋代新儒学的兴起,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深刻的哲学革命。它并非简单地继承或复兴,而是对前代思想的批判性吸收与创造性转化。本书通过对朱熹前辈们的思想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揭示新儒学的思想基因,展示其在形成过程中的多元发展与深刻变革。 理解朱熹,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思想环境。正是因为有了胡瑗、孙复、石介的开创,有了二程的系统化,有了张载、邵雍、周敦颐的多元贡献,朱熹才能在他们坚实的基础上,集大成,创新篇,最终形成影响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千年的宋代理学。本书正是希望通过回溯这条思想的河流,让读者看到,朱熹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个人的智慧,更在于他所处的时代所激荡出的澎湃思想活力,以及他作为思想传承链条中关键一环的卓越成就。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对中华文明深邃智慧的敬意与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阅读学术著作往往伴随着一定的认知负荷,但这本书在提升深度的同时,竟也保持了惊人的可读性。作者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早期文本时,展现了高超的“翻译”技巧,能够将古奥的术语和辩证关系,用现代读者的思维方式进行有效转译,而不牺牲其原有的精微之处。我个人对书中对于“学派分野”的论述深感启发,以往总觉得各家思想界限分明,但通过作者的梳理,我看到了更多隐藏的对话线索和未被充分挖掘的共通之处,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宋代理学多元性的认知。文字风格上,它带着一种古典的从容和现代的锐利相结合的质感,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堆砌,却处处透露出作者对所研究对象那种近乎虔诚的尊重。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次与古代智者的深度对谈,让人在合卷之后,仍能感受到思维的余温久久不散。

评分

初翻此书,便被其兼具史诗感与细节描摹的笔触所吸引。它成功地跳脱了传统学院派研究中常见的“概念先行”的窠臼,而是将哲学的诞生和发展,紧密地嵌入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时代精神”的捕捉能力,他没有将宋代士人塑造成某种脱离尘世的圣人形象,而是将其置于那个充满变动、内忧外患的时代洪流里,去探究思想是如何在现实的挤压和精神的超越中孕育而生的。叙事节奏的把握相当老道,在关键转折点上,作者会陡然放慢速度,用极具洞察力的分析来剖析其中蕴含的深层张力,使得读者能够充分消化其复杂的论证。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你总能期待在下一页发现一个被先前框架所忽略的关键证据或者一个出人意料的解释角度。全书的论证结构稳健而富有弹性,即便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从中找到清晰的路径。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具个人印记的学术著作,作者的洞见穿透了时间壁垒,直抵宋代理学的核心命题。其叙事技巧的成熟,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干枯的学术议题,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时期学者观点差异时所采取的平衡策略,既能清晰指出分歧所在,又不会落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书中对某些核心概念的追溯过程,如同考古学家清理文物般一丝不苟,通过对不同阶段文本的对比,揭示了概念内涵的细微漂移,这对于真正想掌握宋代理学精髓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全书的逻辑推演严密,环环相扣,展现了作者长期耕耘于此领域的深厚功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和哲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的范例,读完后,对如何审视当代思想的根源问题,也有了更开阔的格局。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前身”与“继承”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思想谱系,而是深入探究了某一特定思想如何从其历史根源中“蜕变”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又被哪些不为人注意的边缘声音所塑造和影响。作者的视野广阔,不仅关注主流学者的言论,更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官方意识形态的变化有着细致的描摹,这使得整个思想史的图景立体起来,充满了张力与变数。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着原文去反复品味作者对某个关键概念的重新界定,那份精确和审慎,是长期浸淫学问的标志。对于希望全面了解宋代新儒学如何从泥土中生长起来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扎实而富有洞察力的起点,它教会你如何去“看见”历史中的思想是如何挣扎、演进并最终定型的。

评分

这本著作的问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理解宋代思想图景的精妙画卷。作者以深厚的学养,构建起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将那些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潮置于历史的纵深之中加以考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理学发展脉络的幽微之处。尤其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对于早期儒学思想的梳理,那种细致入微,层层剥茧的功夫,展现了对文献的极高掌握度。他并未将前贤视为孤立的节点,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相互激荡、继承与批判的动态网络中,使得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学命题,变得鲜活且具有了清晰的现实关照。文字的韵律感也值得称道,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人的那种对文字美的追求,读来毫不枯燥,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理解传统知识体系演进的全新视角,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思想史抱有敬意与好奇心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馈赠。

评分

海外汉学家研究宋代理学。

评分

bbxjz zbzjzjbzbzbdhshzjzjsisjnsnsnnzjzn

评分

这书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它们合乎我的心意,是我想阅读的。

评分

nznznznzbsnbsjsjsjsjsjsjsjnsnsnsnsnsnnsnsnsns

评分

海外汉学家研究宋代理学。

评分

nznznznzbsnbsjsjsjsjsjsjsjnsnsnsnsnsnnsnsnsns

评分

不错,还行,但没想象那么好!

评分

这书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它们合乎我的心意,是我想阅读的。

评分

大品牌货值得信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