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之光:印度与中亚佛教胜迹

佛陀之光:印度与中亚佛教胜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晁华山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印度
  • 中亚
  • 佛教文化
  • 佛教艺术
  • 历史
  • 旅行
  • 宗教
  • 丝绸之路
  • 胜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2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381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佛陀之光:印度与中亚佛教胜迹》作为一门考古知识课程,笔者在讲课时尽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力求内容简明扼要,避免单调和枯燥,有时也会讲到在印度各地的观感。后来讲课内容集结成篇,1993年收入《佛教石窟考古概论》出版。不过现在市面上已经见不到这《佛陀之光:印度与中亚佛教胜迹》了。这次单独出版,为符合更大范围读者的意愿,在篇名、结构和内容上有所改动。正文之后所列参考书目,为有意进一步了解佛教遗迹者提供方便。

目录

前言
上编 印度佛寺与佛像
第一节 概述
一、地域传播
二、考察研究简史
第二章 佛教的起源
一、释迦牟尼生平
二、原始佛教
第三章 早期佛教建筑与浮雕
一、部派佛教
二、阿育王与法敇石刻
三、巴尔胡特塔
四、桑志大塔
五、早期石窟寺
第四章 佛像的产生
一、大乘佛教
二、摩菟罗佛像
三、南印度的佛教建筑
第五章 佛教的兴盛
一、笈多王朝
二、大乘瑜伽行派
三、佛教建筑
四、造像
五、后期石窟寺
第六章 密教的寺院与造像
一、密教的流行
二、佛教寺院
三、造像

下编 中亚佛圭与造像
第一章 概述
一、中亚的范围
二、佛教遗迹的考古调查与研究
第二章 佛教的发展(公元1世纪下阗叶至5世纪初)
一、贵霜王朝历史
二、希腊文化与佛像的产生
三、犍陀罗佛教雕刻
四、山区佛教寺院
五、阿姆河以北的佛教寺院
六、克什米尔的佛教岩画
第三章 佛教的停滞期(公元5世纪中叶至6世纪末)
一、(口厌)哒与突厥的统治
二、巴米杨石窟
三、东大佛与西大佛
四、克什米尔的岩画与刻铭
第四章 佛教的短暂复兴与最终衰落(公元7世纪至8世纪)
一、阿吉纳切佩的佛寺与佛像
二、阿克别申的仿中国佛寺
附录一 印度朝代、地域和佛教重要遗址及其年代图表
附录二 中亚朝代、地域和佛教重要遗址及其年代图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上编印度佛寺与佛像
第一章概述
一、地域和传播
1.年代、分期和地域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公元前6世纪末,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此后他和他的弟子就致力于传播佛教、组建僧团和建造寺院。到公元前4世纪止,佛教主要传播于印度北方的恒河中游一带,其规模和范围都较小。现在保存下来属于这一时期的佛教遗迹和遗物很少。这一时期是佛教的初创期。
公元前3世纪中叶,孔雀王朝阿育王大力推广佛教,佛教传播到全国各地,许多寺院纷纷建立起来,这种稳定的传播一直延续到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教义和戒律这时也有所演进和发展,其结果导致佛教分裂,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部派。这一时期是佛教的成长期。

前言/序言

  我小时候在西安,曾经见到化缘僧挨家挨户募集钱财,用来供养庙里的僧人,修缮破败的寺庙。那时还见到过朝山进香的人,他们多数是结伴去扶风的法门寺,而有钱的人家是去山西五台山朝拜。没有听说过去更远的地方朝山。这些都是遥远的过去了。
  30多年后,1983年末和1985年我两次到佛教的故乡印度,参观各地的遗迹遗物。在佛陀伽耶的尼连禅河边,当年释迦牟尼走过的田间小路上,清晨与黄昏我漫步其间。在瓦拉那西鹿野苑中,静观鹿群在古塔问漫步游荡。在这佛陀成道和初转法轮的胜地,我拜访了中华佛寺与庵堂,还在庵堂里借住。佛寺与庵堂分别建于40和50年代,房屋是中式建筑。鹿野苑中华佛寺的住持是创建时从兰州来的。寺内还收藏有民国初年频伽精舍刊印的三十多函大藏经残卷。佛事活动井然有序,僧尼功课日日勤勉。寺庵内不许非华人借住。当时那里的华人僧尼还没见到过大陆去拜谒的人,他们对我首次造访,-备感惊奇,所以接待格外热情。他们说,每年有众多华人,从香港、台湾和世界其他地方到印度佛教胜地参拜佛祖,在节日和假日,会在他们的寺庙留住多天,有些人是年年如此的常客。我留住的日子也见到了这些香客,他们真心实意参拜佛教胜地,但多数人对所到的佛迹地点了解甚少。
佛陀之光:印度与中亚佛教胜迹 一、 揭开神秘面纱:印度的佛教源头 本书《佛陀之光:印度与中亚佛教胜迹》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时空的灵魂之旅,深入探寻佛教的起源地——古印度,以及其向外传播的重要枢纽——中亚地区。本书并非一部枯燥乏味的宗教史论,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与历史厚度的旅行指南,它将带您穿越历史的长河,亲身感受佛教思想如何在这些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故事始于印度。这里是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是佛教最初的摇篮。我们将从佛陀的生平足迹出发,重访那些承载着神圣记忆的圣地。 蓝毗尼:佛陀诞生之地,尼泊尔境内,这座宁静的小镇孕育了伟大的佛陀。您将了解到此处作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的重要意义,亲眼见证阿育王在公元前三世纪在此修建的标志性纪念碑——阿育王柱,其上清晰铭刻着“此处是菩提萨埵(即佛陀)之诞生地”的文字。我们将描绘蓝毗尼如今的面貌,以及各国佛教徒在此建立的寺院,它们风格各异,却都共同表达着对佛陀的敬仰。漫步在花园中,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宁静与庄严。 菩提伽耶:佛陀成道之地,印度比哈尔邦的这座小城,是佛教徒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本书将详细介绍毗湿奴普拉(Vishnupur)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的宏伟建筑,这座寺庙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林世界遗产,其金刚宝座的佛陀菩提树(Bodhi Tree)至今仍在叙述着佛陀悟道的传奇。您将跟随作者的笔触,想象佛陀在此七日静坐,最终彻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开启普度众生的伟大事业。我们将深入探讨菩提伽耶的历史变迁,以及不同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宗派在此留下的印记。 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轮之地,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附近。这里是佛陀宣讲“四圣谛”和“八正道”的第一个道场,标志着佛教教义的正式传播。我们将重点介绍鹿野苑的古迹,如达美克塔(Dhamek Stupa),这座高耸的佛塔象征着佛陀首次说法时的神圣时刻。本书将不仅仅呈现遗址的景象,更会结合佛经记载,生动地描绘佛陀在这里对五比丘讲法的场景,以及佛教僧团的初步形成。 拘尸那罗:佛陀涅槃之地,印度北方邦。这是佛陀走完一生,入于涅槃的最后之地。我们将描述这里宁静祥和的氛围,以及著名的涅槃寺(Mahaparinirvana Temple)内沉睡的佛陀涅槃像,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还在向世人昭示着生命的无常与解脱的究竟。本书将探讨拘尸那罗作为佛教圣地的意义,以及它如何成为佛教徒缅怀佛陀、思考生命终极意义的场所。 除了这四大圣地,本书还将深入探寻印度其他重要的佛教遗址,例如: 王舍城(Rajgir):佛陀曾在此讲经说法多年,也是佛教早期重要的集会场所。我们将介绍其遗址,包括灵鹫山(Vulture's Peak),佛陀在此宣讲《法华经》等重要经典。 舍卫城(Sravasti):佛陀在此度过了最长的夏安居,并展现了神通。我们将介绍其著名的祇园精舍遗址。 吠舍离(Vaishali):佛陀曾在此宣讲《维摩诘经》,也是第二次佛教结集的地点。 本书将从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等多个角度,对这些印度佛教胜迹进行深度解读。我们不仅会展示宏伟的寺庙建筑和精美的佛像雕塑,更会挖掘隐藏在这些遗迹背后的故事和传说,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印度社会的发展演变。 二、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传播:中亚的辉煌 从印度的源头出发,佛教便踏上了传播的征程,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向西域,即今天的中亚地区播撒智慧的种子。中亚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使得佛教在这里落地生根,并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和文化。 本书将重点聚焦中亚地区几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 犍陀罗(Gandhara):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部地区,是佛教传播到中亚的第一个重要区域。这里是印度与希腊文明交汇的熔炉,孕育出了举世闻名的犍陀罗佛教艺术。本书将详细介绍犍陀罗艺术的特点,包括其受希腊雕塑影响的人物造型、逼真的衣褶和深邃的眼神,以及佛陀造像的世俗化和人性化。我们将重点展示出土于塔克西拉(Taxila)、白沙瓦(Peshawar)等地的佛教造像、浮雕和佛塔遗址,这些珍贵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犍陀罗地区作为佛教艺术宝库的辉煌。 巴克特里亚(Bactria):位于今天的阿富汗北部,是丝绸之路上连接印度与中亚的要冲。佛教也在此地广泛传播,留下了诸多遗迹。本书将介绍古城阿伊·哈努姆(Ai Khanoum)等地的考古发现,以及当地佛教寺庙和僧院的遗址。 粟特(Sogdiana):古代中亚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部分地区。粟特人作为杰出的商人,也将佛教带到了更远的东方。本书将探讨佛教在粟特地区的传播,以及粟特佛教艺术的特点,它们融合了印度、波斯和中亚本土的风格。 佛教石窟艺术的瑰宝:本书将特别关注中亚地区著名的佛教石窟群,它们是佛教艺术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Bamiyan Buddhas):虽然早已被毁,但其曾经的壮丽和历史意义不容忽视。本书将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重现这两尊宏伟的立佛的昔日风采,并探讨其在佛教传播史上的地位。 新疆的佛教石窟:我们将带领读者走进新疆,探寻那些隐藏在戈壁荒漠中的佛教艺术瑰宝。 克孜尔石窟(Kizil Caves):位于拜城县,是中国境内最早的石窟群之一,其壁画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情,融合了印度、伊朗和中原的艺术元素。本书将深入分析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包括其描绘的佛本生故事、经变图以及供养人画像,展现了早期佛教艺术的生动与活力。 库木吐拉石窟(Kumtura Caves):位于吐鲁番地区,与克孜尔石窟同属龟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拥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塑像。 高昌故城:古高昌国是佛教在中原地区传播的重要枢纽,我们将介绍高昌故城遗址中发现的佛教寺院和佛塔遗迹,以及与佛教相关的文献资料。 吐峪沟石窟:位于鄯善县,其佛教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石窟的艺术风格、内容以及佛教思想在中亚地区的演变。我们将探讨佛教如何与当地的萨珊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以及后来的突厥、蒙古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亚佛教文化。 三、 旅途中的感悟:文化的传承与启迪 《佛陀之光:印度与中亚佛教胜迹》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索,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朝圣。通过对这些历史遗迹的描绘,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佛教历史、文化和思想的兴趣,并引发对生命、智慧和慈悲的深层思考。 历史的印记与现实的对照:我们将展示这些古老遗迹在今天所呈现的面貌,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同时,也会探讨当今这些地区佛教徒的信仰状况,以及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的瑰宝与精神的象征:本书将着重介绍那些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佛像、壁画和建筑,并解读它们所蕴含的佛教象征意义。通过对这些艺术品的欣赏,读者可以体会到佛教艺术如何将深奥的教义具象化,并传递给世人。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对话:中亚地区是不同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佛教在这里也经历了与多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本书将展现这一过程,以及它如何丰富了佛教的内涵,并为我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个人的体验与心灵的启迪:作者将以一位旅行者的视角,记录下在这些胜迹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文字中饱含着对历史的敬畏,对艺术的赞叹,以及对佛陀智慧的感悟。本书希望能够启发读者,在阅读中也能感受到这份宁静与力量,并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佛陀之光:印度与中亚佛教胜迹》是一部集历史、文化、艺术、旅行与哲学思考于一体的力作。它将带您走进一个充满神秘与智慧的世界,让您亲身感受佛教如何在古老的土地上点燃了智慧的火炬,照亮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本书不容错过,它将是您了解佛教文明、探索丝绸之路的绝佳指南,也是一次涤荡心灵、启迪智慧的精神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想必会有一种强烈的“在路上”的体验感,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衡量一本优秀旅行文学或文化地理学著作的重要标准。我设想,作者的笔触定然是饱含情感的,不仅仅是冷静的学术描述。比如,当他描述行至拉达克或不丹那些高海拔寺院时的艰辛与最终的豁然开朗,那份空气稀薄中的钟声回响,那种被雪山环绕的宁静,一定能轻易地穿透纸面,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书中可能还会穿插一些与当地僧侣或朝圣者的交流片段,那些朴素却充满智慧的话语,往往比任何理论阐述都来得更有力量。这种人文关怀和现场感,是仅仅依赖于图书馆资料无法构建的。读完这样的书,或许会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精神追求,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生活中的浮躁与缺失,引导读者向内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清凉地”。

评分

对于一个致力于提升自我认知、寻求心灵慰藉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或许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理解“苦难”与“解脱”的议题。中亚地区的许多佛教遗迹都曾历经战火、被遗弃或遭遇破坏,它们的残存本身就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与信仰的力量。作者在描绘那些残破的佛像、剥落的壁画时,一定会引发读者关于“无常”这一佛教核心概念的深刻思考: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会消逝,那么,人类的努力和精神的追求的意义又在哪里?这本书或许不会直接给出答案,但它会通过这些古老遗迹的沉默,提供一个绝佳的思考背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在物质文明不断更迭的今天,那些超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精神财富,究竟是如何在人类文明的河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这是一种通过观察他者历史来反观自身存在的,深刻而有益的阅读体验。

评分

如果这本书涉及到对早期佛教教义传播路径的探讨,那么它必然会涉及对经典文本、铭文和出土文物的交叉印证。我猜测,作者在梳理印度本土佛教如何向外扩散的过程中,一定会非常审慎地处理好“传播”与“本土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大乘佛教的兴起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推广,中间必然经历了无数的翻译、解释和适应的过程。书中可能详述了某位高僧(比如鸠摩罗什或玄奘)的艰辛译场,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文化隔阂中架起桥梁的。这种对知识传承链条的追溯,对一个注重逻辑严谨度的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要求作者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还要有清晰的逻辑框架,能够将地理坐标、历史事件和哲学思想有效地组织在一起,让复杂的宗教史变得清晰易懂,不至于让读者在众多异域名词和年代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口吻,我猜想,一定充满了对细节的执着与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能力。如果它真的深入中亚的佛教遗迹,那必然会涉及到那些被黄沙掩埋又被重新发现的洞窟壁画,比如那些位于今天阿富汗或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古老寺庙群。我能想象作者是如何耐心地比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壁画风格,从色彩的衰退中解读出历史的变迁,从人物的衣饰和手印中辨识出教义的细微差别。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地理知识,更是一种考古学家的细致和历史学家的洞察力。它可能还会探讨佛教在传入这些地域后,如何与当地的原生文化发生碰撞、吸收与再创造的过程。例如,那些融合了波斯元素或希腊风格的佛教造像,本身就是一部多元文化交流的生动教材。对于一个对世界史和宗教史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样的深入剖析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它将碎片化的遗迹串联成一幅宏大而连贯的文化长卷,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进行知识的重构和思考。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心神宁静的旅程之书,虽然我手头上没有《佛陀之光:印度与中亚佛教胜迹》这本书,但根据书名带来的联想,我仿佛已经踏上了那条漫长而神圣的朝圣之路。想象一下,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或许是印度北方那片孕育了最初觉悟的土地,恒河岸边的菩提伽耶,那棵千年古老的菩提树,它的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两千多年前发生的一切。文字应该带着一种虔诚的敬畏,描绘出阿育王时代的宏伟石柱,上面镌刻的法旨至今仍在无声地诉说着和平与慈悲的理念。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被拉回到那个时代,去感受佛陀初转轮时的那种震撼与庄严。再往中亚延伸,那里的风沙似乎也能透过纸面扑面而来,记载着丝绸之路上那些辉煌一时的犍陀罗艺术,那些融合了希腊雕塑的精致与印度教义的深邃的佛像,它们见证了文明的交融与冲突,也记录了信仰如何跨越千山万水,生根发芽。这本书,在我心目中,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或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对人类精神追求的深情回望。它一定能提供一个绝佳的视角,去理解佛教艺术是如何从概念走向具象,从东方走向世界的历程,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任何其他题材的书籍都难以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