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傢是孩子的一所學校,“美國爸爸”嚮您親述,18歲劍橋特優生與12歲音樂天纔少女的教育成功路,這個故事證明父親是孩子成功路上重要的導師!
內容簡介
美國爸爸的獅子教育法--個性化教育成功之路!
3-8歲的傢庭生活是孩子未來社會生活的模擬,錯過這個階段,孩子就會麵臨長大後難以融入社會的問題。
本書從一位“壞爸爸”的角度,以一人稱的方式重點敘述瞭他和妻子對兒子夏輝與女兒夏彥從0歲到8歲的培養過程,在這個過程,他和妻子很好地分彆扮演瞭不同的角色,各自承擔瞭孩子成長路上不同需要的給予責任。
作者的教育方法,結閤瞭中國傳統教育和西式教育的優點,總結齣瞭一套獨特的親子教育方法,簡潔易懂,操作性極強,對傢長們特彆有藉鑒意義。
作者簡介
夏末,旅美華人,教育心理學專傢,畢業於加州大學,常年從事青少年教育的谘詢工作。93年當上瞭爸爸,六年後又擁有一個女兒。如今,18歲的兒子成為劍橋大學特優錄取生,12歲的女兒成為"音樂天纔少女",迴顧一雙兒女的成長經曆,夏末感慨萬端,於是決定把這個過程和一些經驗與人分享。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對人的一生來說,傢庭教育既具有早期性,又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3-8歲是人生熏陶染化的開始,一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均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一個人大概的性格特徵也在此時逐步定型。所以早期教育階段啓濛的作用是強大的,往往會影響一生。
——《傢是孩子的一所學校:我在美國做爸爸》
目錄
引言
1、夏輝眼中的爸爸
2、女兒怎樣喜歡上瞭音樂
序 我的獅子教育法
第一章 父母應該扮演的角色
傢庭是個小社會
爸爸的自我定位
“壞”爸爸應該怎麼做
爸爸是“麻煩製造者”
媽媽最好的角色
媽媽太“好”的負作用
第二章 學前教育,最重要的是養成好習慣
學前玩好,將來學好
小細節代錶大問題
做事要條理,思考要獨立
經營自己的房間
動手強過動口
孩子的著裝有講究
彆讓寶貝帶著枷鎖上網
孩子和電視的關係
每周感受一次大自然
用一些高檔品有好處
第三章 競爭教育,讓孩子掌握現代社會的競爭規則
明白規則,比掌握知識更重要
小時候胖不叫胖
孩子一定不能打嗎?
批評的尺度
每天隻滿足一個要求
聽話和不聽話
鼓勵叛逆和“安全邊界”
遊戲中的贏傢
成功的代價
興趣決定未來,保護他的創造力
第四章 打好孩子的人際基礎
你的孩子有多少玩伴?
懂得分享
為什麼會有交友恐懼癥
如何訓練孩子的錶達能力
第五章 挫摺教育,多給孩子製造麻煩
“壞爸爸”的任務:讓孩子多摔幾個跟頭
“好媽媽”在挫摺教育中的作用
跌倒瞭什麼時候扶他一把
孩子,是你自己不小心
少說“你是最棒的”,多說“你還可以做得更好”
幫他找齣失敗的原因
挫摺教育,保護自信最重要
第六章 情感交流,給孩子最好的人格教育
“壞”爸爸承擔人格培養
“好”媽媽應關注生活細節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
敢於認錯和反思
做勇於承擔責任的孩子
永遠保持樂觀,彆告訴他“你不行,你不能,你不會”
寫下十年內的計劃,與父母共同見證
後記 跟孩子一起成長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父母應該扮演的角色
傢庭是個小社會
傢庭應該是什麼?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夏輝齣生後,我和麗雲一直在探討:我們要為兒子搭建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給予他什麼樣的生活?
麗雲曾經抱著極大的熱情踐行從國內學到的傳統教育觀念,孩子在她那裏,是一塊需小心對待的寶玉。自從有瞭兒子,她的人生計劃就變成瞭陪伴這位“小皇帝”恣意任為的成長。
“獨生子,應該嬌貴一點好。”那時我們還沒打算要第二個孩子,麗雲總這麼說,她不希望夏輝受一丁委屈呢!
但我從開始就堅定瞭一個觀念:孩子的傢庭生活就是社會生存的實彈演習。我們要讓他從生下來,就處在一個逼真的社會模型中,麵對和處理各種問題,而不是用溫暖的被子包裹起來,靠大人的力量把他送上人生的山頂。
對孩子來說,傢庭的首要作用就是一個微型社會。她應該具備社會的所有功能,提供一個安全的成長、提高、尤其可以加強競爭能力的平颱。在他們真正走嚮社會之前,得到最充分的鍛煉。
其中,父母應該努力實現兩種角色:
1、秩序的管理者
我們要讓孩子從小理解“秩序”的概念,在傢庭內部構建一個與外界互相隨應的社會秩序,引導孩子去適應和遵守。他需要明白什麼是真善美,好事與壞事,懂得感恩,具備正確的是非觀,非凡的價值觀,以及高貴的情感基礎,為自己的成長築下牢固的起點。
2、規則的啓濛老師
生存就是比彆人活得好,並且活得有意義。父母最大的責任是傳授給孩子重要的生存規則,讓他看清社會的真相,並能保持內心的美好。這比背誦韆首古詩和學會多少舞蹈寶貴得多,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高度的關鍵,往往不是他掌握瞭多少知識,而是他是否懂得遵從並且創造規則。
所以,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小時候很笨的孩子大器晚成,長大後能做一番事業,而那些自小被稱為神童或者記憶力很好的孩子,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泯然眾人。
這是因為他們在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模式不同,後者靠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機械地短期強化某些“可吸引人們關注贊嘆”的技能,隻能風光一時。缺乏價值觀的塑造和思維分析能力的基礎,對他將來的人生沒有任何幫助。
將孩子培養成“神童”,這是父母最大的罪惡。
十幾年來,在對夏輝和夏彥的教育中,我和妻子嚴格地遵守這兩條共識,並把它們量化,製定瞭兩個主要標準:
一、分清正常的寵愛和過分的溺愛,減少大人的越綫;
二、傢庭生活要有一個穩固的秩序,孩子要扮演秩序的維護和建構的角色。
把傢庭做為一個小社會來經營,就能使孩子早早具備對社會各種復雜變數的判斷力和適應力。
什麼是秩序和規矩?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夏輝在一歲多時開始上桌吃飯,小手往盤子裏伸來伸去抓菜吃,塞得滿嘴是油不說,飯桌讓他摺騰得一團糟。有時來客人,他的小手這麼一抓,吚吚吖吖地往嘴裏填,桌上的菜全讓他攪瞭,賓主氣氛就略有尷尬。
國內尚好些,親戚朋友並不在意孩子在飯桌上的鬧騰,反而覺得熱鬧,有趣,好玩。次年到美國,威爾夫妻是第一對到我傢做客的客人,他說:“為什麼不給他單獨的碗勺?讓他在自己的地盤由著性子鬍鬧好瞭。”
是呀,為什麼不給孩子劃分領地?哪怕他隻有一歲?我到美國後,體會到的第一個文化差異,便是在飯桌上學到的。
麗雲起先不介意,說:“小孩子不都這樣嘛,大瞭他自己就明白瞭。”我想瞭想,說:“有些道理,如果我們永遠不去第一個告訴他,他隻會在受瞭挫摺之後纔發現,到時候就晚瞭。”
這並不是小事,天性是必須受保護的嗎?這句錯誤的口號不知害瞭多少傢長和孩子。一個3歲的小女孩抓起寵物狗塞進滾筒洗衣機,再去打開電源,笑嘻嘻地看著它悲慘地死去。這完全齣自於孩子好玩和無知的天性,傢長是否也會抱著保護天性的金科玉律原諒她的行為?
此例可以告訴我們:保護孩子的天性,隻是傢長偷懶的藉口。人性有善,但人性也有惡。真正負責任的父母,應該監督和引導孩子變得善良和強壯,而不是成為規則與美好道德觀的破壞者。
和麗雲達成統一意見,我們就定瞭一個時間錶:在兩歲前,就給夏輝準備單獨的小盤和小碗,讓他開始適應“有限的約束”;他可以選擇用瓷勺,也可以用手抓,隻要不“染指”其它碗盤,大人就不阻止。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用手抓東西,從發育鍛煉的角度講也是有利的;但是兩歲之後,他就必須學會而且隻能用勺子,上手抓菜絕不允許,因為這時他要開始知道這是不禮貌、沒有修養的壞行為。
過完兩歲生日,夏輝起來吃早餐,又把手往盤子裏伸,臉上抹得全是油膩,還將手伸到媽媽那邊,嚷著要吃最大的那塊肉--他的盤子應有盡有,肉、青菜和水果已經足夠瞭。
妻子似有遺忘癥,像往常笑瞭笑,繼續任由他鬍來,好像全然忘記瞭約定--有多少媽媽都是這樣的對孩子無原則退步?即便最嚴厲的媽媽也會偶爾覺得不必對孩子拘於小節。
恰恰是這些不斷的讓步,縱容瞭孩子的壞毛病在體內越長越大,成為終生習慣。
我頓時拉下臉,把筷子一放,指著他的碗盤:“輝輝,你的飯在這裏,吃完讓媽媽給你盛,不能動手抓。”
夏輝對我的警告視若無睹,繼續亂抓,還有意趴到媽媽腿上,拿她當靠山,用眼神挑戰我。麗雲拿他沒辦法,就說下不為例,這次就算瞭。我直接把他的小椅子拿到瞭牆角,蹲在兒子麵前,提高音調,鄭重地對他說:“輝輝,現在你已經兩歲瞭,從今天開始,你和大人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碗和筷子,你呢,還有一個漂亮的小勺子。你看,大人從來不用手抓飯,也不會伸手去抓彆人的菜吃,輝輝也要和大人一樣,做個有禮貌講衛生的人呀!”
孩子到瞭這個年齡,雖仍聽不懂大人說話的每一個字,但中心思想他們是知道的--不過孩子有時會裝糊塗,孩子通常是裝糊塗的高手。夏輝把屁股一扭,嘴一撅,說明他聽懂瞭,也生氣瞭。他很不服,先把頭紮進媽媽懷裏,埋頭“策劃”瞭幾秒鍾,接著就采取瞭更加放肆的行為:
他把自己的小勺扔到地上,狠狠踩瞭一腳,又將桌子中間大盤裏的雞腿拿齣來,甩到瞭桌子對麵的沙發上,眼睛不看我,繼續趴在媽媽懷裏。
我對他的懲罰是:站到牆角那個我已放好的小椅子旁邊去,10分鍾之內不準吃飯。我還撤去他的碗盤和勺子,並告訴他,這是他犯規應該付齣的代價。
夏輝在牆角哭得抽抽泣泣,頗有些梨花帶雨的意思。還好他知道是自己的錯,沒有放開嗓門大哭。妻子又不忍心瞭,她過去安慰兒子,給他擦眼淚,小聲安慰他。媽媽的“袒護”讓他找到瞭保護傘,哇一聲大哭起來。不過,兒子還是站夠瞭10分鍾,然後迴來重新吃飯。這時他發現他的小盤小碗和漂亮的勺子一起不見瞭,這個“打擊”顯然比罰站還要大,兒子急得團團轉,在飯桌上瞅來看去,沒找到,隻好拽住媽媽的手,又小心翼翼地看看我。他淚眼汪汪的錶情,似乎已經明白瞭。
我和麗雲這次再告訴他講衛生、懂規矩的道理,他的抗逆心理已經沒有多少瞭。
兒子在品嘗到違規的後果之後,經過權衡,顯然選擇瞭“漂亮的勺子和屬於自己的小碗小盤”,放棄瞭任性地在飯桌上鬍作非為的壞行為。所以從兩歲起,夏輝經過短暫的反復,很快就成瞭吃飯時很省心的孩子。他不但自己堅持用勺子,學習筷子,還會糾正其他小孩伸手抓菜的行為,並且嘗試給老人夾菜。帶他迴國探親時,他會讓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先吃,搏得大人的掌聲和贊揚。
難道這不是屬於孩子的最值得驕傲的成就感?事實證明,良好的行為教育,引發的是積極的連鎖效應,孩子能夠在成長中舉一反三,其他事情也會心有靈犀。
我知道生活中許多父母麵對夏輝這種情況,大多裝腔作勢地打屁股,輕輕地扭一把他的腮幫兒,給孩子最直接的肉體懲罰,但卻並不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以及兩種行為會為他帶來的不同結果。
中國人嚮來相信嚴師齣高徒,棍棒齣孝子,即使新時代瞭依然還存有此類殘餘心理、並成為時時祭齣的教子法寶。
不是過度溺愛,就是過度嚴厲。這不僅起不到效果,而且極不明智,往往適得其反。
一方麵,孩子害怕挨打,懼怕皮肉之苦,他會暫時不敢違逆傢長的命令,但卻不明白傢長讓他們做的事情對自己有什麼益處;另一方麵,孩子會對體罰的傢長産生心理的疏遠,由畏懼到疏遠,這是一個不妙的心理趨嚮,意味著親子關係的悄然惡化。不少孩子在長大後跟父親關係一般,都與在童年時期對“父親的體罰、責罵等暴力行為”印象深刻有關,這深深影響瞭他的人格和情感發育,也嚮我們說明這樣的傢庭社會化教育是失敗的。
我們需要在傢庭生活中用正確的方法讓孩子養成一些社會性的優秀品質,比如尊老愛幼、排隊的良好習慣、不說髒話、飯桌修養等。孩子要通過“傢庭實習”,具備成功的社會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優良品格,打下一個好的基石。就像我對夏輝的飯桌教育,他必須在潛意識中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飯碗”,侵犯他人的飯碗就是犯規,在飯桌上動手動腳更是“粗俗的錶現”,從而讓他知道潔身自好的重要。
對兒子,由於我跟妻子達成瞭默契,所以夏輝對傢和社會的概念始終沒有過大的差異。他在外麵跟小夥伴打瞭架,跑迴傢找爸媽庇護,我和麗雲會第一時間帶著他去認錯,不會給他任何拖延的時機。我們讓他知道,不要以為在外麵闖瞭禍,就可以跑迴傢來躲避。傢長如果縱容孩子犯錯,隻會讓他認為傢庭是一個特殊環境,他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有最後的豁免港灣,可以不必對任何錯事負責,因為傢長會為他負責並擺平一切,那他將來就會有更大的麻煩。在這樣的傢庭環境中成長,他對未來的社會秩序會有很強的破壞性,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川飼郎,在教育女兒方麵很有心得,曾將自己的育女經曆寫成漫畫連載體的故事在日本發錶。他有一句名言:“3-8歲的傢庭生活是孩子未來社會生活的模擬,錯過這個階段,孩子就會麵臨長大後融入社會的難題。”
我非常同意他的觀點,他的女兒小幸美現在14歲瞭,錶現得遠比同齡人成熟和富有遠見。在東京的一次拜訪中,小幸美嚮我展示瞭她的漢語書法,字寫得秀俊有力,卻又不乏蜻蜓點水的妙筆,顯示她的心境極高。
川飼郎先生說:“對於8歲前的孩子,我更關注的是他分析問題的興趣和能力,並不介意他是否能記住天皇的生日,或者日本有多少年的曆史,又或者他能背誦多少古詩。孩子是天真的,但天真不可能永遠沒有遮攔地存在下去,他總要走進社會,那麼,為什麼父母不從他齣生的那天起,就開始社會化的教育呢?”
傢庭不但是孩子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齣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
“傢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會怎樣理解這句話?你要做的既不是搖籃,也不應是催他快步小跑的棍子。
對人的一生來說,傢庭教育既具有早期性,又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3-8歲是人生熏陶染化的開始,一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均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像語言錶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一個人大概的性格特徵也在此時逐步定型。所以早期教育階段啓濛的作用是強大的,往往會影響一生。古語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就是此意。
美國心理學傢布魯姆認為,對於一個人的智力發展來說,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瞭50%。4-8歲又增加瞭30%,8-17歲又獲得瞭20%。
可見, 這段時期是一個人智力發展最迅速也是最重要的階段,如果傢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傢庭教育效果良好,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
而且顯而易見的是,傢庭內的社會關係,有時比社會還難以處理,隻有讓孩子理解人與人關係的復雜與現實,它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纔會變得簡單,否則暫時掩蓋,僞造一個假純真,隻會讓孩子在長大後遭遇融入社會的苦惱,甚至齣現嚴重的問題。
這就是父母的重要任務,將傢庭與社會完美接軌,讓孩子在走入社會之前,就接觸到社會的基本層麵,懂得遵守規則,早早練就那些能夠盡快融入社會並且很好地生存的本領。
……
前言/序言
序 我的獅子教育法
孩子的很多品格,都在不經意間被我們塑造。
在夏輝即將啓程去英國劍橋,開始他的大學生涯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這幾年來有多麼努力,而是他在3歲時的一副定格場景:一個不聽話的小孩,一個跟爸爸鬥智鬥勇的聰明寶寶。
3歲時的孩子有多麼難纏?一韆位父母就有一韆個答案。在我們的孩子學會瞭爬,掌握瞭跑動和嬉鬧,每天唯一的計劃就是讓我們這些父母又氣又笑、無計可施時,你能想到他在10年後會是什麼樣子、他將來會讀劍橋還是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嗎?
父母總有無限的期待,但許多人隻是企望未來,未及時抓住現在:就是他們正忙著淘氣的時候。
相信我,抓住現在,從今天開始,和他們一起成長。每一個孩子都可以俯視劍橋,因為他們將擁有全世界。
夏輝小時候,有一天他不管不顧地鑽到瞭茶幾底下,不小心碰瞭頭,咧嘴哭幾聲,就順勢地肚皮貼地,無辜望我。
你應該把我抱齣去,因為你是爸爸!
他理所當然,是的,很多孩子都這樣。僅僅因為他是小孩,而我們,是他的監護人。
這是不可能的。我把臉一扭,看不見。
夏輝等瞭一會,大哭:“爸爸……”
“你自己齣來,爸爸和你玩足球遊戲。”我放下手中雜誌,站身走到臥室陽颱上,用後背對他。
五分鍾後,夏輝從後麵輕輕拽我衣角。他臉上掛著淚花,眼神充滿瞭期待。我奬勵地摸摸他的頭,就讓他去把那隻藍色的足球找齣來。
經此幾迴,他便知我的規矩,世界的規矩。
有多少父母,他們會毫不猶豫蹲下身子把他拽齣來,疼惜地替他拍打身上的土塵,再恨恨地將無辜茶幾拍上兩拍?很易被忽視的細節,沒人在意的機會,可孩子就應該這麼一步步堅強長大。
決定開始給兒子講故事時,麗雲抱著從國內帶來的《兒童插畫》、《鄭淵潔》、《格林童話》之類的書亂翻一通,甚至研究《論語》,之乎則也。“哎,讀什麼好?”她在書山前花瞭眼。
我說簡單,《獅子是怎麼長大的》,把它作為啓濛的第一則故事。
麗雲擔心:“這麼早接觸殘酷的生存教育,沒什麼負麵影響吧?會不會使他害怕成長?”
傢長總會有這樣的憂慮,於是不由自主地去撐一把傘。可我毫不動搖:未來20-30年,是中國社會最重要的轉型期,我們的孩子想掌握自身的命運,就需要具備獅子的精神。
成功的親子教育,是讓孩子變成獅子,而不是羚羊。
怎樣讓孩子成為強者呢?溫室拆除,太陽曬進來,風雨吹進來,這是父母不可推諉的責任。請把他們的小窩放進大自然、大草原吧,給他們一個真實殘酷的模擬環境,讓他跌倒,哭泣,失望,以及逐漸堅韌!
在此過程,父母不單要付齣艱辛的努力,還要密切的分工閤作,分彆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比如,你應是一位溫柔的媽媽,你應是一位嚴格的爸爸,你們應該給予孩子沁入心靈的關懷和不近人情的訓練。
幾乎所有的父母--即便最溺愛孩子的人--都認同這個道理,然而結果卻是,大多數監護人隻是讓孩子感受到瞭媽媽的和藹與爸爸的威嚴。僅此而已,傢庭變成瞭一塊磁鐵,翻過來緊緊吸住孩子,翻過去卻推他走開,再無其它功能。
我在國內看過一份針對青少年群體的調查,超過90%的男孩認為,媽媽是他們的避風港,可以融化所有的苦,滿足一切條件,哪怕不閤理;而爸爸,多與嚴厲、高高在上、對自己要求太高這樣的選項聯係在一起,不近人情,難以溝通。同時有超過70%的女孩則覺得,媽媽很不好說話,懷疑自己的一切,好像根本不愛我;爸爸除瞭可以滿足自己的物質要求,再無其他亮點。
這說明,兩代人缺乏互相理解,始終隱性對抗。
在與寶貝的共同長成中,我們往往忽視瞭對他們心理需求的傾聽。當孩子需要傾聽與保護時,我們選擇瞭漠然;當孩子需要堅強和獨立時,我們又莫名其妙地成為瞭一個不閤時宜的闖入者。
一位“好”媽媽,不止錶現在溺愛和寬恕。
一位“壞”爸爸,並不意味著要整天闆起臉,比老師和神父還權威。
有些爸爸隻懂得用物質滿足孩子,看上去“好”得像銀行提款機,其實是在害孩子。有些爸爸,則誤以為嚴厲的訓斥和不斷地提高要求就可以達到教育孩子的目標。
當然,父母也有一肚子的委屈,社會節奏的加快,工作繁忙,每個成人的傢庭時間和空間都被擠壓到瞭極點。所以更多人都選擇當“甩手父母”,不是扔給老人進行隔代教育,就是找保姆專職照顧。
每個成人都在疲於奔命,於是在孩子那裏,爸爸和媽媽就像天邊的星星,看得見,摸不著。
這固然讓傢長有充足的時間享受生活,貌似孩子也得到瞭24小時看護。然而父母的責任缺失,直接影響著孩子未來的成長,增加他們對傢庭的疏離感,為將來的性格和情感發育埋下巨大的隱患。父母親子角色的混同與中和,彼此分不清責任,找不準定位,也會使孩子的人格成長極不完善。
結果就是,在孩子的內心,自私的一麵急劇擴張,責任心難以確立鞏固,個性叛逆,並且缺乏反思精神。
在生活中,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成不瞭獅子,隻能做一隻隨波逐流的綿羊。他們的人生價值觀沒有深度,隻是追求花花綠綠的物質享受,看似時尚的膚淺潮流,不重視奮鬥和創造,特彆是精神脆弱,抵抗力差,能伸不能屈,關鍵時刻常做齣錯誤選擇……等等諸多問題,我們經常見諸報章。
這就是本書想真誠與全中國的傢長們分享的:我們該怎樣成為一位好媽媽,又怎樣做一名閤格的爸爸?我願意把我的經驗告訴讀者。希望這本書對您有所裨益!
《傢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我在美國做爸爸》 序言 在生命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扮演著多重角色,而“父母”無疑是最為神聖、也最具挑戰性的一個。為人父母,意味著責任、意味著付齣,更意味著一份無與倫比的愛。當我踏上遙遠的異國土地,成為一個在美國的父親時,我深知,這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遷徙,更是一次心靈上的洗禮與成長。這本書,便是我作為父親,在美國這片土地上,與我的孩子共同經曆、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真實記錄。 第一章:初為人父,異鄉的溫柔 抵達美國的那一刻,我心中的激動與忐忑交織。一個新生命的降臨,本就足以令人手足無措,更何況是在一個全然陌生的文化環境中?我的妻子,也是我生命中最堅實的後盾,我們一起麵對著孕期的點點滴滴。從産檢的流程,到育兒觀念的差異,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未知。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抱起我的孩子,那小小的、溫熱的身體,讓我瞬間體會到瞭生命的力量與脆弱。在這個異國他鄉,我們尋找著熟悉的支持,也努力學習著適應新的環境。從購買嬰兒用品的清單,到嬰兒洗澡的技巧,每一個看似瑣碎的日常,都成為我們學習的課堂。我開始意識到,傢庭,纔是我們最堅實的港灣,而我的妻子,是我們共同組建的這個溫暖小世界裏,最耀眼的光芒。 第二章:文化碰撞,教育的啓濛 在美國,教育的理念與在中國有著顯著的不同。孩子剛齣生不久,我就開始接觸到關於早期教育的各種信息。這裏的育兒專傢強調“玩中學”,鼓勵孩子自主探索,尊重他們的興趣。我驚訝地發現,美國的兒童遊樂場,不僅僅是孩子們釋放活力的場所,更是他們學習社交、團隊閤作的天然教室。傢長們鼓勵孩子自由奔跑,即使摔倒,也會讓他們自己爬起來,從錯誤中學習。這與我以往的認知有著很大的衝擊。 我開始反思,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是否真的適閤我的孩子?在美國的生活經曆,讓我有機會接觸到更開闊的教育視野。我開始主動瞭解美國的教育體係,從幼兒園的招生方式,到學前班的課程設置,每一個環節都讓我對“教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觀察到,美國的孩子們從小就被鼓勵錶達自己的想法,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對傢長。這種開放式的溝通方式,讓我在與孩子的交流中,也逐漸放下瞭固有的觀念,學習傾聽,學習理解。 第三章: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 作為父親,我知道我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美國,我更加注重以身作則。我努力在生活中展現積極樂觀的態度,即便遇到睏難,也盡量保持冷靜和耐心。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從我這裏學到的是如何麵對挑戰,而不是如何逃避。 我記得有一次,我的孩子在公園裏玩耍,不小心弄壞瞭一個玩具。他的情緒非常沮喪,而我並沒有立刻指責,而是蹲下身來,和他一起分析問題,並告訴他,我們可以嘗試修理,或者嚮彆人道歉。通過這次經曆,我看到瞭孩子學習解決問題能力的成長。 我也開始鼓勵我的孩子參與到傢務勞動中來,雖然他們的年齡還小,但讓他們幫忙收拾玩具,或者把衣服放到洗衣籃裏,都是一種責任感的培養。我希望他們能夠明白,傢是需要大傢共同維護的。 第四章:多元文化,包容與尊重 在美國,我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來自不同的國傢,有著不同的膚色和信仰。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世界是如此的多元。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從小就學會包容與尊重。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開始有意識地為他們介紹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帶他們接觸不同國傢的美食,鼓勵他們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交朋友。我希望他們能夠明白,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每一個人都值得被尊重。 我記得有一次,我的孩子在學校裏遇到瞭一個不講英語的新同學,他主動地用肢體語言和對方交流,並且很快就成為瞭好朋友。那一刻,我為他的善良和開放感到驕傲。 第五章:挫摺教育,成長的催化劑 在美國,我觀察到,孩子們的挫摺教育似乎貫穿於日常生活中。摔倒瞭,自己爬起來;考試沒考好,分析原因;與同學發生矛盾,自己解決。傢長們並不總是第一時間介入,而是給予孩子自己去嘗試和學習的空間。 這讓我開始反思,過於保護孩子,是否會讓他們失去麵對睏難的勇氣?我開始嘗試在孩子遇到小挫摺時,給予他們引導,但並不替他們包辦。我鼓勵他們勇敢地去嘗試,即使失敗瞭,也能從中學習。 我記得有一次,我的孩子在學習騎自行車時,反復摔倒。他一度想要放棄,但我鼓勵他,告訴他每一次摔倒都是離成功更近一步。最終,當他能夠熟練地騎車時,那種成就感和喜悅,是他自己努力爭取來的。 第六章:閱讀的力量,開啓智慧之門 閱讀,是我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的習慣。在美國,我發現,閱讀的資源非常豐富,從社區圖書館到學校的閱讀項目,都為孩子們提供瞭良好的閱讀環境。 我開始與我的孩子一起閱讀,不僅僅是讀故事書,還包括各種科普讀物,曆史故事,以及一些關於生活常識的書籍。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為他們打開認識世界的大門,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也鼓勵我的孩子自己去圖書館挑選他們喜歡的書籍,讓他們在閱讀中找到樂趣。我看到,當他們沉浸在書本的世界裏時,他們的眼神是那樣明亮和專注。 第七章:愛與陪伴,最珍貴的財富 在異國他鄉,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是最堅實的後盾。無論工作有多忙,我都會盡量抽齣時間陪伴我的孩子,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聊天,一起探索這個世界。 我深知,物質的給予固然重要,但精神上的關懷和陪伴,纔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財富。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感受到,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我永遠是他們最堅定的支持者。 我記得有一次,我的孩子因為一點小事而感到失落,我把他抱在懷裏,輕輕地告訴他,無論發生什麼,爸爸媽媽都會一直愛他。那一刻,我看到瞭他臉上重新綻放齣的笑容。 第八章:感恩之心,迴饋社會 在異國他鄉,我感受到瞭來自這個社會的善意和幫助。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懂得感恩,並且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迴饋社會。 我鼓勵我的孩子參與一些社區的誌願活動,比如在公園裏撿垃圾,或者為慈善機構捐贈舊玩具。我希望他們能夠明白,幫助他人,是快樂的源泉,也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應有的品質。 我記得有一次,我的孩子將自己攢下的零花錢,捐贈給瞭一個需要幫助的動物收容所。那一刻,我看到瞭他身上閃耀齣的善良的光芒。 第九章:父母成長,一場雙嚮奔赴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也在不斷地成長。為人父母,本身就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學習過程。 我從孩子們身上學到瞭純真、樂觀和對生活的熱愛。他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好奇,都促使我去探索,去學習。我意識到,作為父母,我們不僅僅是孩子的引導者,更是他們的人生伴侶,是我們共同成長的夥伴。 我的孩子,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自身的不足,也鼓勵我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份為人父母的經曆,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結語 《傢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我在美國做爸爸》,記錄的是我在異國他鄉,作為一位父親的探索與感悟。這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它隻是記錄瞭,一個普通人在異國土地上,如何學習成為一個閤格的父親,如何與孩子共同成長,如何在文化的碰撞與融閤中,構建一個溫暖的傢。 我希望,我的這些經曆和感悟,能夠給同樣身處異鄉的父母們,或者即將成為父母的朋友們,帶來一些啓發和共鳴。教育孩子,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但請相信,隻要心中有愛,眼中有關懷,腳下有行動,我們一定能夠為孩子打造一個最美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 這本書,獻給我的孩子,獻給我最愛的傢人,也獻給所有在育兒路上,不懈努力的父母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