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内容全面,直击国际贸易核心理论
案例丰富,广泛拓展课堂知识视野
习题多样,有效巩固锤炼实践技能
丛书特点:
1.科学实用:面向应用型人才就业,具备大量当前实用案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内容新颖:借鉴国内外最新教材,融会当前最新理论,遵循最新发布的各项准则、规范
3.系列完整:把握财经管理专业相关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整个系列体系严密完整
4.方便教学:网上提供完备的电子教案、习题参考答案等教学资源,适合教学需要
内容简介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财经管理系列实用规划教材: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案例分析》内容共分为9章,第1章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产生与发展;第2章阐述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介绍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和开展的场所;第3章和第4章介绍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第5章和第6章分别进行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分析和相关政策措施的介绍;第7章阐述国际要素流动中最活跃的资本流动,包括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第8章介绍区域经济一体化;第9章阐述国际服务贸易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在理论介绍方面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在政策和问题分析方面强调实用性和前沿性;注重案例分析,每一章后都有典型案例和阅读材料,案例贴近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实际工作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1.1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与海外贸易
1.1.2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主要统计分析指标
1.2 国际贸易的分类
1.2.1 按交易标的物的特征划分
1.2.2 按商品移动方向划分
1.2.3 按有无第三者参与划分
1.2.4 按货物运输方式划分
1.2.5 按统计标准划分
1.2.6 按清偿工具划分
1.2.7 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1.3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趋势
1.3.1 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1.3.2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的对外贸易进程
1.4.1 中国奴隶社会阶段的对外贸易
1.4.2 中国封建社会不同阶段的对外贸易
1.4.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对外贸易
1.4.4 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建立和发展
1.4.5 改革开放以来外贸的新发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国际分I与世界市场
2.1 国际分工
2.1.1 国际分工的类型
2.1.2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2.1.3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2.1.4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2 世界市场
2.2.1 世界市场概述
2.2.2 当代世界市场的构成
2.2.3 世界市场交易形式
2.2.4 当代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2.2.5 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价格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3.1 重商主义理论
3.1.1 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3.1.2 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
3.1.3 重商主义的理论价值与缺陷
3.2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3.2.1 绝对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3.2.2 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3.2.3 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3.2.4 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3.3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3.3.1 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3.3.2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3.3.3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3.3.4 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3.3.5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3.4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4.1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3.4.2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理论的扩展
3.4.3 里昂惕夫之谜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4.1 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1.1 技术差距理论
4.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2 产业内贸易理论
4.2.1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
4.2.2 产业内贸易的类型和特点
4.2.3 产业内贸易的衡量指标
4.2.4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4.2.5 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
4.2.6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4.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4.3.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
4.3.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内涵
4.3.3 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简评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国际贸易政策
5.1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5.1.1 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
5.1.2 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5.1.3 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5.1.4 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5.2 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5.2.1 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5.2.2 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5.2.3 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理论的关系
5.2.4 保护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3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
5.3.1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政策
5.3.2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政策
5.3.3 资本主义垄断初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5.3.4 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5.3.5 20世纪70年代后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5.3.6 20世纪80年代后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3.7 21世纪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
6.1 关税措施
6.1.1 关税的含义
6.1.2 关税的特点
6.1.3 关税的作用
6.1.4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
6.1.5 关税的种类
6.1.6 关税的征收方法
6.1.7 征收关税的依据和通关手续
6.1.8 关税的经济效应
6.2 非关税措施
6.2.1 非关税措施的特点
6.2.2 非关税措施的分类
6.2.3 世贸组织对非关税措施的制约
6.3 出口鼓励的政策措施
6.3.1 出口补贴
6.3.2 出口信贷
6.3.3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6.3.4 出口信用保险
6.3.5 外汇倾销
6.3.6 促进出口的行政组织措施
……
第7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
第8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9章 国际服务贸易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金融市场前沿:风险、创新与监管的深度透视 本书简介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交织下,现代金融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本书聚焦于当前金融领域最核心、最前沿的议题,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和驾驭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我们摒弃传统教科书的刻板叙事,转而采用案例驱动、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方式,探讨金融风险的动态演变、金融创新的技术驱动力及其潜在的系统性影响,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的挑战与重塑。 本书的内容结构围绕三大核心支柱构建:(一)金融风险的量化与管理实践;(二)颠覆性金融技术(FinTech)的崛起与影响;(三)全球金融监管协同与重构。 --- 第一部分:金融风险的量化与管理实践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现代金融体系中风险的类型、传导机制及其量化模型。我们认识到,风险不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关联和传染性的。 1. 信用风险的精细化建模与压力测试: 我们首先回顾了传统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局限性,如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进展与不足。重点在于介绍机器学习在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估计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利用非结构化数据(如企业新闻、社交媒体情绪)来增强模型的预测精度。详细阐述了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与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在识别极端尾部风险(Tail Risk)中的关键作用,并结合近年来主权债务危机和特定行业信贷紧缩的案例,演示如何设计有效的压力测试脚本。 2. 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交织: 本章探讨了在量化宽松与加息周期切换背景下,市场波动性的新特征。我们不仅讨论了动态条件风险价值(CVaR)等先进的市场风险度量指标,更着重分析了“闪电崩盘”(Flash Crashes)现象背后的高频交易(HFT)驱动因素及其对市场微观结构的冲击。尤为关键的是,本书细致分析了流动性风险的传染机制——在市场恐慌时,资产价格下跌如何迅速转化为融资受限,形成恶性循环。通过分析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和近期某些特定资产类别(如新兴市场债券)的流动性枯竭事件,构建了流动性风险预警模型。 3. 操作风险与新兴风险的界定: 除了传统的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本书对新兴风险进行了前瞻性讨论。这包括气候变化风险(Physical and Transition Risks)如何嵌入资产负债表,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供应链融资的影响。操作风险方面,重点关注了系统集成风险(System Integration Risk),即当不同金融机构、支付系统高度依赖少数核心技术供应商时所产生的脆弱性。 --- 第二部分:颠覆性金融技术(FinTech)的崛起与影响 金融科技正在重塑价值创造、交换和储存的底层逻辑。本部分聚焦于驱动这场变革的技术力量及其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挑战与机遇。 1. 区块链技术与分布式账本(DLT)的深化应用: 本书超越了比特币的炒作层面,深入探讨了许可链(Permissioned Ledgers)在机构间清算、贸易融资(如供应链可追溯性)中的潜力。详细分析了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的法律有效性、执行风险以及其在自动化衍生品结算中的应用案例。讨论了代币化(Tokenization)如何提高非流动性资产(如房地产、私募股权)的交易效率,并探讨了其对证券监管体系带来的挑战。 2.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金融决策中的融合: 本章聚焦于AI在投资管理和风险控制中的实际落地。在资产管理领域,探讨了AI驱动的“因子投资”(Factor Investing)模型的动态调整,以及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如何从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投资信号。在合规与反洗钱(AML)领域,阐述了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s)如何识别传统规则引擎难以发现的复杂洗钱网络。同时,也诚实地剖析了AI决策中的“黑箱问题”与潜在的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对公平信贷的影响。 3. 支付系统的革命与开放银行(Open Banking): 本书分析了实时支付系统(RTP)的全球发展趋势,以及其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模式的冲击。重点解析了开放银行的API经济,即金融数据如何在受控环境下实现共享,催生新的客户体验和服务模式。讨论了这种开放性如何加强了金融普惠性,同时也对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三部分:全球金融监管协同与重构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天然要求监管框架具备跨国协调性。本部分审视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监管的演变,以及当前地缘经济碎片化对监管有效性的挑战。 1.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践与反思: 本书详细分析了逆周期资本缓冲(CCyB)、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附加资本要求等宏观审慎工具的实际运行效果。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在应对房地产泡沫和影子银行扩张时的政策选择,评估了这些工具在稳定系统方面取得的成效,并讨论了如何避免政策工具之间的潜在冲突(如资本要求与流动性要求的协调)。 2. 影子银行的界定、监管与风险转移: 我们对影子银行的定义进行了细化,将其划分为更具可操作性的子类别(如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市场中的特定结构)。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监管如何尝试将风险从表内转移到表外的各种结构中进行有效监控,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NBFI)的杠杆率和融资稳定性问题。通过分析特定资产证券化产品(如CLO)的风险结构,展示了监管套利的空间是如何产生的。 3. 国际金融监管的碎片化趋势与应对: 面对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紧张,全球监管标准(如巴塞尔协议III/IV)的执行力度和趋同性面临压力。本部分探讨了金融科技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es)的国际实践,及其在促进创新与控制风险之间的平衡艺术。最后,本书提出了关于全球数据跨境流动监管的视角,探讨了在保护国家金融安全与促进全球资本效率之间,监管者需要构建何种新的合作机制。 --- 总结 本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视角,旨在帮助金融从业者、监管机构人员以及高年级学生超越表象,理解驱动现代金融体系复杂性的深层力量。它强调的重点在于动态适应性——如何在一个技术迭代加速、风险传染路径不断变化的时代,构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金融生态系统。本书不是对既有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当前正在发生的变革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