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一名精神分析學傢、教師和學者,海因茨·科鬍特是20世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科鬍特反對許多主流精神分析學傢的觀點,挑戰正統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思想在美國醫療領域的控製。《自體的分析:一種係統化處理自戀人格障礙的精神分析治療》是科鬍特極其影響力的書,它建立一代分析師治療人格障礙的行業標準。本書以其開創性地分析瞭自戀而著稱,是學者和從業人員尋求理解人格的必備讀物。
作者簡介
海因茨·科鬍特(Heinz Kohut.1913-1981),自體心理學創始人,前美國精神分析協會的會長、前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副會長、前西格濛德·弗洛伊德檔案館副館長以及奧地利科學院成員。曾獲得奧地利政府頒發的榮譽十字勛章。他堅持認為心理缺陷而非衝突是許多人患病的原因,是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傳統美國自我心理學的主要挑戰者。
劉慧卿,颱灣宏慈療養院院長、心理工作室主持人,並為仁愛醫院及市立療養院的特約精神科醫師,目前從事精神分析取嚮心理治療。
林明雄,精神科醫師、颱灣宏慈療養院主治醫師。
吳和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應用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湖北省心理學會理事,湖北省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曾銀川,中國地質大學心理學碩士、長沙理工大學心理谘詢老師。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科鬍特對於自戀癥所做的貢獻正如19世紀小說傢查爾斯·狄更斯對窮人所做的貢獻:每個人都覺得這些現象確實存在,而且已經演變成為一些問題……而他們成功創造瞭一種形式,呼籲大傢行動。
——《國際心理分析》雜誌
科鬍特從一個精神分析治療師的角度撰寫此書,文筆清晰流暢。但他又不是一般的精神分析治療師,他呼籲進行一些理論上的修訂工作,例如重新定義精神分析的本質。
——《美國心理治療》雜誌
《自體的分析》,是精神分析的自體心理學派創始入科鬍特,在1971年一次係統地對自體心理學做齣最初描述的作品,同時他也為當時已經過度理性的精神分析拾迴瞭共情的人性能力。這部作品也是自體心理學發展旅程的開始。
——著名自體心理學傢 徐鈞
目錄
係列策劃主編序
譯者序
推薦者序
審校者序
自序
緻謝
第一章 導論
第一部分 全能客體的治療式激活
第二章 理想化移情
第三章 以臨床實例來說明理想化的移情
第四章 理想化移情的臨床與治療層麵
理想化移情與成熟形態的理想化的區彆
理想化移情的變異
修通過程和理想化移情中其他臨床問題
第二部分 誇大自體的治療式激活
第五章 鏡像移情的類型:根據發展的分類
通過擴展誇大自體的融閤
另我移情或孿生
狹義的鏡像移情
臨床實例
第六章 鏡像移情的類型:基於動力性起源的分類
原發鏡像移情
誇大自體反應式的激活
次發鏡像移情
第七章 鏡像移情的治療過程
自戀移情中的見諸行動治療行動主義(therapeutic activism)的問題
關於激活的誇大自體的修通過程的目標
分析師在分析鏡像移情中的功能
鏡像移情作為修通過程工具的重要意義
在精神分析中帶來治療進展的機製的一般性陳述
第三部分 在自戀移情裏的臨床與技術問題
第八章 關於自戀移情的一般性陳述
理論上的考慮
臨床上的考慮
創傷狀態
第九章 自戀移情的臨床描繪
第十章 分析師對理想化移情的某些反應
第十一章 分析師對鏡像移情的某些反應
第十二章 自戀型人格分析中的一些治療轉化
客體愛的提升與擴展
在自戀領域內的進展與整閤的發展
神人
創造力
幽默與智慧
案例索引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關於第一種時期不太需要去說明。個案覺察到由特定自我阻抗所激活的內在衝突,而這自我阻抗是針對退行所産生的,這樣的狀況並非不常見。墜落的焦慮夢境可能會發生(它們似乎是飛翔幻想的反麵演齣);它們特彆容易齣現在鏡像移情快要發展齣誇大自體的重新激活的個案(見第二部分)中。另外,在一些早期的夢中個案麵對攀爬一座莊嚴聳立的高山,憂心忡忡地望著陡峭的山徑及其潛伏危險的路麵,很難找到一處可靠的踏腳點或安全的攀緣點。這些夢特彆會發生在即將發展齣理想化移情的個案上。當然,不用對分析師說,這些包含墜落的懼怕或麵對陡峭高山的擔憂可能會發生在許多不同的心理情境上,錶達不同發展層麵有關的衝突,包括的不隻是眾所周知、已經被透徹研究和男性生殖器論斷(phallicassertion)及閹割恐懼有關的衝突,在自我的層麵上,也包括對退行(墜落)的非特定害怕和麵對睏難任務(高山)的擔憂。然而,在自戀人格的分析中,這類的夢不隻是給分析師一個關於正在調動的自戀移情是何種形式的早期辨識指標,它們的細節也可以為分析師關於什麼是移情建立的特定阻抗的特定、無價的綫索。例如,是否理想化灌注(力比多)調動的害怕和阻抗,是因為兒童企圖理想化的自戀投資的客體,是冷酷和無反應的(一座結冰的高山、一座大理石或玻璃的高山)、無法觸及的遙遠,還是無法預期和不可信賴?再次說明,我們無須談論細節,因為每一位分析師都可以輕易地從他自己的相關個案材料中取得經驗資料。在理想化移情的前階段中,也許會齣現一些指標(在夢和聯想中,常常是關於錶麵上抽象的、哲學的和類宗教的專注,一些有關存在、生命和死亡的問題),個案會害怕因為和理想化客體融閤和融入的深層渴望,而使自己的個體性消失。
……
前言/序言
《內在的映照:個體動力學與人格結構的解析》 引言 人類心靈的復雜性,如同浩瀚的宇宙,充滿瞭未知的星係與深邃的黑洞。我們如何理解自身情感的潮汐,如何解讀行為模式的根源,又如何構建穩定的自我認同,這些都是個體生命旅程中永恒的探索。本書《內在的映照:個體動力學與人格結構的解析》正是一次深入心靈腹地的航行,它並非旨在描繪某個特定癥狀或障礙的治療藍圖,而是緻力於揭示貫穿於個體經驗之中的普遍動力學規律,並以此為基石,解析人格結構的多層麵構建及其內在運作機製。 本書的齣版,旨在為廣大學術研究者、心理學愛好者以及所有渴望更深刻地認識自我、理解他人者,提供一個係統而全麵的視角。它倡導一種開放性的、探索性的理解方式,鼓勵讀者超越錶麵的現象,去探尋隱藏在行為之下的潛意識動力、情感衝突以及與早期客體關係交織而成的內在世界。我們相信,隻有理解瞭這些普遍存在的內在動力學,纔能更好地把握個體差異的獨特性,並為任何形式的心理成長與療愈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部分:內在動力學的普遍法則 在人類的心靈世界裏,存在著一些共通的、驅動我們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根本法則。這些法則並非為特定人群或特定情境所獨有,而是構成人類心理活動的基石。《內在的映照》將從多個維度齣發,細緻入微地剖析這些普遍存在的內在動力學。 意識與潛意識的二元對話: 心靈並非一個完全透明的平麵,它包含著我們能夠直接感知到的意識層麵,以及潛藏在意識之下的、更龐大而強大的潛意識領域。本書將深入探討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復雜互動。我們如何受到那些未被覺察的欲望、恐懼和記憶的影響?潛意識如何通過夢境、口誤、非理性行為等方式“泄露”其存在?理解這種二元對話,是洞悉個體行為背後動機的關鍵。我們將考察各種理論模型,從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到後弗洛伊德學派對潛意識意象和防禦機製的深化理解,重點闡述潛意識如何塑造我們的認知模式、情感體驗以及對現實的解讀。 情感的驅動力與衝突: 情感是驅動人類行為最原始、最強大的力量之一。愛、恨、恐懼、喜悅、悲傷,這些情感的潮汐塑造著我們的生活。本書將詳細分析核心情感的發生機製,以及它們如何在個體內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聚焦於情感衝突的普遍性。當個體麵臨相互矛盾的欲望、需求或價值觀時,衝突便應運而生。這些衝突,無論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都可能成為個體心理發展的內在張力。我們將探討壓抑、投射、閤理化等防禦機製如何在處理情感衝突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及這些機製的長期運作如何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 客體關係的原型與演變: 我們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從齣生之初就置身於一係列關係之中,與重要的“客體”(他人,尤其是父母或其他主要照料者)建立連接。這些早期的關係模式,如同烙印一般,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對未來關係的期待和互動方式。《內在的映飪》將追溯客體關係發展的普遍軌跡。從分離-個體化過程中的依戀模式,到同伴關係中的權力互動,再到親密關係中的情感投入,本書將展示不同發展階段的客體關係原型,以及它們如何隨個體經驗而不斷演變和重塑。重點將放在內在客體錶象的形成,以及這些內在客體如何影響我們對外界客體的認知和互動,進而影響我們整體的人格結構。 心理能量的流動與阻滯: 精神分析的早期理論強調“力比多”等心理能量的概念,用以解釋個體心理活動的驅動和方嚮。本書將在此基礎上,探討心理能量在個體係統內的流動、轉化以及可能齣現的阻滯。當心理能量被壓抑、被扭麯,或者無法有效地導嚮建設性的目標時,便可能導緻內在的失衡和痛苦。我們將分析導緻心理能量阻滯的常見原因,例如未解決的創傷、固化的防禦模式、以及內部信念係統的僵化,並探討這些阻滯如何影響個體的創造力、適應性和整體的生命活力。 第二部分:人格結構的解析與維度 人格,如同一個精心編織的復雜織物,由多個層麵、多個維度相互交織而成。《內在的映飪》將嘗試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解析框架,以理解人格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運作的。 自我認同的構建與不穩定性: “我是誰?”這是個體一生都在追問的核心問題。自我認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曆著持續的構建、鞏固與重塑的過程。本書將探討自我認同的多個維度,包括認知層麵的自我概念、情感層麵的自我接納、以及行為層麵的自我效能感。我們將考察不同發展階段自我認同的關鍵任務,以及在麵對內在衝突、外在壓力或重大生活變遷時,自我認同可能齣現的動搖和不穩定性。理解自我認同的構建過程,對於識彆和應對存在於不同個體身上的“認同睏境”至關重要。 超我與本我的調和與對抗: 精神分析理論中的“超我”(良知、道德觀念)與“本我”(原始衝動、欲望)是塑造個體行為和內在衝突的兩個重要動力源。本書將深入解析超我與本我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們在個體內部的持續博弈。超我的過度嚴苛可能導緻過度壓抑和罪惡感,而本我的失控則可能引發衝動行為和破壞性傾嚮。我們關注的是,個體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求一種動態的平衡,以及這種平衡的穩定與否,如何影響個體的自我控製能力、道德判斷和社會適應性。 防禦機製的策略與適應性: 在麵對內在的衝突、焦慮或威脅時,個體無意識地啓動一係列心理防禦機製來保護自我。本書將係統梳理各種主要的防禦機製,例如壓抑、否認、投射、反嚮形成、升華等等。我們不僅探討這些機製的運作方式,更重要的是,關注它們的適應性。某些防禦機製在特定情境下是必要的,能夠幫助個體度過危機;但當它們變得僵化、過度或不恰當,便可能阻礙個體的成長,導緻心理功能的損害。《內在的映飪》鼓勵讀者以一種非評判性的眼光,去理解防禦機製在個體心理防綫中的作用。 核心信念與心理圖景: 貫穿於個體經驗之中的,是那些深藏不露的核心信念。這些信念,如同我們看待世界的“有色眼鏡”,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對信息的解讀、對事件的歸因以及對未來的預期。本書將探究核心信念的形成來源,例如早期經驗、文化影響以及個體反思。我們將分析這些信念如何構成瞭個體的“心理圖景”,即個體對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內在錶徵。當核心信念存在扭麯或負麵時,便可能導緻長期的心理睏擾,甚至形成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 第三部分:個體獨特性與普遍性之間的橋梁 盡管存在普遍的動力學法則和結構模式,但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本書的宗旨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分類標準,而是強調在普遍規律的框架下,如何理解和尊重個體經驗的獨特性。《內在的映飪》所追求的,是在普遍性與獨特性之間搭建一座堅實的橋梁。 理解個體差異的根源: 遺傳稟賦、早期養育環境、人生經曆、文化背景等多種因素相互交織,共同塑造瞭每個人的獨特性。本書將探討這些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個體對普遍動力學法則的體驗和反應,從而導緻人格層麵的巨大差異。我們鼓勵讀者認識到,沒有兩種心理結構是完全相同的,每一份痛苦和每一份成長都擁有其獨特的內在邏輯。 超越標簽的關懷: 心理學領域的診斷與分類,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和溝通的框架。然而,本書堅信,真正的理解在於看到標簽背後鮮活的個體。我們反對將個體簡化為某個“癥狀”或“障礙”,而是強調深入探究個體獨特的內在世界,理解其行為背後的意義和功能。這種超越標簽的關懷,是建立信任、促進共情和實現有意義改變的基礎。 通往整閤與成長的路徑: 無論是對普遍動力學法則的洞悉,還是對人格結構的解析,其最終目的都是為瞭幫助個體更好地理解自己,並為自身的整閤與成長鋪平道路。本書並非停留在理論分析,而是旨在啓發讀者思考,如何在認識到自身內在運作模式後,主動地去擁抱變化,去修復創傷,去發展更具適應性和建設性的思維與行為模式。 結語 《內在的映飪:個體動力學與人格結構的解析》是一次對人類心靈深邃而持久的探索。它邀請您一同走進那個充滿奧秘的內在世界,去理解驅動我們前行的普遍法則,去解析構成我們人格的復雜結構。我們相信,每一次對內在的深入理解,都是一次自我發現的啓程,都是一次通往更豐盈、更真實自我的重要步伐。願本書能夠成為您理解自身與他人旅程中,一座寶貴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