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棚室蔬菜管理技術叢書:棚室茄子土肥水管理技術問答》以問答的形式介紹瞭棚室茄子土肥水管理的各項關鍵技術。內容包括:概述,棚室茄子栽培土壤管理,棚室茄子栽培肥料管理,棚室茄子栽培水分管理,各茬口棚室茄子土肥水管理技術,以及棚室茄子生理病害和土傳病害防治技術。內容通俗易懂,科學性、可操作性強,適閤廣大菜農和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學習使用,亦可供農業院校相關專業師生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一、概述
1.茄子的生育周期如何劃分?生産中應注意什麼問題?
2.棚室茄子生長對溫度有什麼要求?生産中應注意什麼問題?
3.棚室茄子生長對光照條件有什麼要求?生産中應注意什麼問題?
4.棚室茄子生長對水分條件有什麼要求?生産中應注意什麼問題?
5.茄子産地灌溉水質量要求是什麼?
6.棚室茄子生長對土壤條件有什麼要求?
7.茄子産地土壤環境質量要求是什麼?
8.棚室茄子土壤肥力如何分級?
9.棚窒茄子生長對肥料有什麼要求?
10.棚室茄子生長對空氣質量有什麼要求?
11.棚室茄子生産對於品種選擇有什麼要求?
二、棚室茄子栽培土壤管理
1.棚室茄子土壤管理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2.新建茄子棚室如何進行熟土保護?
3.棚室茄子土壤酸化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土壤酸化問題?
4.什麼是土壤汙染?棚室茄子土壤汙染的主要來源是什麼?
5.治理土壤汙染的方法有哪些?
6.如何解決棚室茄子栽培土壤肥力失衡問題?
7.如何解決棚室茄子栽培土壤耕層上移問題?
8.如何提高棚室茄子栽培的土壤質量?
9.棚室茄子栽培土壤進行閤理耕作有什麼作用?應注意什麼問題?
10.如何調節棚室茄子栽培土壤的透氣性?
11.棚室茄子栽培調節土壤透氣性應注意什麼問題??
12.棚室茄子起壟栽培有什麼好處?
13.棚室茄子采用床土育苗有什麼優缺點?茄子優良育苗床土有什麼特點?
14.茄子育苗床土配製不閤理容易齣現哪些問題?
15.如何配製棚室茄子育苗床土?
16.如何用生物有機肥製作茄子育苗床土?
……
三、棚室茄子栽培肥料管理
四、棚室茄子栽培水分管理
五、各茬口棚室茄子土肥水管理技術
六、棚室茄子生理病害和土傳病害防治技術
精彩書摘
5.治理土壤汙染的方法有哪些?
土壤汙染難以治理。土壤汙染一旦發生,土壤中的難降解汙染物則很難靠稀釋作用和自淨化作用來消除,僅僅依靠切斷汙染源的方法則往往很難恢復,有時要靠換土、淋洗土壤等方法纔能解決問題,而其他治理技術一般見效較慢。因此,治理汙染土壤通常成本較高,治理周期較長。治理土壤汙染的方法如下。
(1)采用乾淨無汙染水灌溉 工業廢水種類繁多,成分復雜,有些工廠排齣的廢水可能是無害的,但與其他工廠排齣的廢水混閤後,就變成有毒的廢水。因此,在利用廢水灌溉棚室蔬菜之前,應按照無公害蔬菜灌溉水質量規定的標準進行淨化處理。這樣,既利用瞭汙水,又避免瞭對土壤的汙染。
(2)科學使用農藥,重視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科學使用農藥,不僅可以減少對土壤的汙染,還能經濟有效地消滅病、蟲、草害,發揮農藥的效能。在生産中,不僅要控製化學農藥的用量、使用範圍、噴施次數和噴施時間,提高噴灑技術,還要改進農藥劑型,嚴格限製劇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重視低毒、低殘留農藥的開發與生産。
(3)閤理麓用化肥,增施有機肥 根據土壤的特性、氣候狀況和茄子生長發育特點,配方施肥,嚴格控製化肥的用量。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可增強土壤膠體對重金屬和農藥的吸附能力;同時,增施有機肥還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和擴大生物群落,加速生物降解過程。
(4)施用化學改良劑,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土壤汙染具有不可逆轉性。重金屬和有機化學物質對土壤的汙染基本上是一個不可轉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纔能降解,在受重金屬輕度汙染的土壤中施用抑製劑,可將重金屬轉化成為難溶的化閤物,減少茄子的吸收。常用的抑製劑有石灰、堿性磷酸鹽、碳酸鹽和硫化物等。對於已汙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汙染物,控製土壤汙染物的遷移轉化,改善棚室茄子土壤生態環境,從而提高茄子的産量和質量。
……
前言/序言
《綠色豐收:現代果蔬栽培與病蟲害綠色防控》 內容梗概: 本書深入探討現代果蔬栽培的精髓,聚焦於如何通過科學、環保的農事操作,實現産量與品質的雙重提升,同時最大程度地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全書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綠色栽培基石”,詳細闡述瞭土壤健康、科學施肥、高效用水以及生態環境構建在果蔬生産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係統介紹瞭病蟲害發生規律、識彆診斷方法,以及一係列非化學、低毒、低殘留的綠色防控技術;第三部分“綜閤管理與未來展望”,將前兩部分的知識融會貫通,講解瞭病蟲害綜閤治理(IPM)的應用,以及可持續農業發展趨勢下果蔬生産的創新方嚮。 第一部分:綠色栽培基石 第一章:土壤健康與改良:孕育豐收的根基 土壤的生命力: 深入剖析土壤微生物、有機質、土壤結構與土壤肥力之間的內在聯係。闡述健康土壤如何為果蔬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良好的透氣性和持水能力,以及增強植株抗逆性。 土壤健康評估: 提供多種實用方法,指導讀者如何通過觀察土壤顔色、質地、團粒結構,以及進行簡單的理化指標測試,來評估土壤的健康狀況。 有機改良之道: 詳細介紹堆肥、綠肥、生物菌肥等有機質改良技術。重點講解有機肥的種類、製作方法、施用原則及注意事項,強調其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土壤、促進作物生長、提高産品品質的多重功效。 物理改良與調控: 探討深耕、免耕、覆蓋(地膜、秸稈等)、輪作等物理改良措施的作用。解釋這些技術如何改善土壤通透性、保水保肥能力,抑製雜草生長,減少病蟲害發生,並降低土壤養分流失。 微生物力量的運用: 介紹微生物菌劑(如固氮菌、解磷菌、解鉀菌、EM菌等)在土壤改良中的應用。闡述它們如何活化土壤養分、分解有害物質、抑製病原菌,從而構建健康的土壤微生態係統。 土壤酸化與鹽堿化防治: 分析土壤酸化和鹽堿化的成因,並提供針對性的改良策略,如施用石灰、調整灌溉方式、種植耐鹽堿作物等,恢復土壤的適宜性。 第二章:科學施肥:精準供給,均衡營養 作物營養需求解析: 詳細介紹果蔬生長過程中必需的宏量元素(氮、磷、鉀)、中量元素(鈣、鎂、硫)和微量元素(鐵、錳、鋅、銅、硼、鉬)的功能。講解不同生長階段作物對養分的需求差異。 診斷施肥: 強調“看苗施肥、缺啥補啥”的原則。介紹葉麵診斷、土壤診斷、植株組織分析等方法,指導農民根據作物實際需求進行精準施肥,避免盲目施肥造成的浪費和環境汙染。 有機與化肥的協調施用: 闡述有機肥與化肥配閤使用的優勢,如何通過有機肥改良土壤,提高化肥利用率,實現持久肥效。講解緩釋肥、控釋肥等新型肥料的應用,提高養分供給的穩定性和均勻性。 氮、磷、鉀肥的科學運用: 針對不同作物和土壤條件,細緻講解氮、磷、鉀肥的種類、施用時期、施用方法和適宜用量。強調“分期施用、適時適量”的原則,防止養分過量或不足。 中微量元素的補充: 講解鈣、鎂、硫以及鐵、錳、鋅、銅、硼、鉬等元素缺乏的錶現及防治措施。重點介紹葉麵噴施、土壤基施等補充方法,確保作物獲得全麵均衡的營養。 施肥的環保理念: 倡導減少化肥使用量,優化施肥結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減少養分淋溶和揮發,保護水體和大氣環境。 第三章:高效用水:節約與效益並重 作物水分生理: 闡述水分在作物生長發育中的作用,包括光閤作用、蒸騰作用、養分運輸和物質閤成等。分析不同生育期作物對水分的需求規律。 水分脅迫的識彆與影響: 講解乾旱和過濕對作物生長、産量和品質造成的危害,以及早期識彆水分脅迫的跡象。 節水灌溉技術: 詳細介紹滴灌、噴灌、微噴灌、滲灌等先進節水灌溉技術的原理、設備選擇、鋪設安裝及管理要點。重點分析這些技術如何精確控製灌溉水量和頻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水肥一體化: 講解如何將施肥與灌溉相結閤,通過灌溉係統將水溶性肥料輸送到作物根係,實現養分和水分的同時供給,進一步提高肥水利用率,降低生産成本。 灌溉時機與水量控製: 指導讀者如何根據土壤濕度、作物生長狀況、天氣預報等因素,科學確定灌溉時間、灌溉水量和灌溉次數,避免“乾則一次澆透、濕則漫灌”的傳統弊端。 雨水收集與利用: 介紹雨水收集係統及其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作為一種經濟環保的水源補充。 第四章:生態環境構建:和諧共生的田園 生物多樣性在農業生態係統中的作用: 闡述維持土壤、農田及周邊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對於增強農田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和抵抗力至關重要。 農田綠化與生態廊道: 介紹種植綠肥、保護農田周邊植被、建設生態隔離帶等措施,為有益生物提供棲息地,吸引天敵,形成自然控害力量。 秸稈的循環利用: 強調秸稈還田、製作生物炭、發酵處理等多種秸稈利用方式,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減少焚燒造成的汙染。 保護有益生物: 講解如何通過減少農藥使用、保留部分雜草、設置人工巢穴等方式,保護瓢蟲、草蛉、寄生蜂、蜘蛛等天敵昆蟲,以及蛙類、鳥類等益行動物。 農藥減量增效: 提倡優先使用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閤理輪換使用化學農藥,推廣精確施藥技術,降低農藥用量,減少對環境和非靶標生物的影響。 第二部分: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 第五章:病蟲害發生規律與識彆診斷 病原發生規律: 深入分析真菌、細菌、病毒、綫蟲等主要病原菌的生命周期、傳播途徑、侵染條件及潛伏期。 害蟲發生規律: 詳細講解主要害蟲(如蚜蟲、白粉虱、蟎類、鱗翅目幼蟲等)的發生特點、世代規律、遷飛擴散規律及環境誘發因素。 病害癥狀識彆: 提供常見病害的圖文解析,涵蓋葉片、莖、果實、根部等不同部位的病徵錶現,如斑點、枯萎、腐爛、畸形、黴層等。 蟲害識彆與為害特徵: 介紹常見害蟲的成蟲、若蟲、幼蟲形態及典型為害狀,如咬食痕跡、吸汁造成的斑點、産卵痕跡、排泄物等。 病蟲害綜閤監測: 講解如何利用色闆誘捕器、性誘捕器、信息素、田間普查等多種手段,及時、準確地掌握病蟲害的發生動態,為綠色防控提供依據。 第六章:生物防治:藉力自然,控製病蟲 天敵昆蟲的保護與利用: 詳細介紹瓢蟲、草蛉、寄生蜂、捕食蟎等天敵昆蟲的種類、生活習性、保護方法和釋放利用技術。 微生物農藥的應用: 重點介紹蘇雲金杆菌(Bt)、白僵菌、綠僵菌、球孢白僵菌、多角體病毒、核多角體病毒等生物農藥的作用機理、使用方法、適用範圍及注意事項。 植物源殺蟲劑: 介紹印楝素、除蟲菊酯、魚藤酮、大蒜素、辣椒素等植物提取的天然殺蟲成分,及其在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 寄生性綫蟲與捕食性綫蟲: 介紹利用有益綫蟲防治地下害蟲的方法。 生物防治與其他技術的結閤: 強調生物防治應與其他綠色防控技術協同作用,構建綜閤防控體係。 第七章:物理防治與農業防治:構築第一道防綫 物理隔離與屏障: 介紹使用防蟲網、防蟲膜、防蟲簾等物理措施,阻止害蟲進入種植區域。 誘殺與驅避技術: 詳細講解黃色、藍色、紫色等色闆誘殺害蟲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介紹太陽能殺蟲燈、頻振式殺蟲燈等誘殺設備的應用。講解利用氣味(如煙熏)、聲波等驅避害蟲的技術。 耕作措施與園藝技術: 強調閤理輪作、間作套種、深翻土壤、清除病殘株、修剪病枝等農業措施在減少病蟲源、改善植株生長環境方麵的作用。 栽培環境調控: 討論通過改變栽培密度、光照強度、溫濕度等環境因素,創造不利於病蟲害發生的條件。 檢疫措施: 強調引進種苗時的檢疫工作,防止外來有害生物的傳入。 第八章:化學防治的謹慎運用與替代 低毒、低殘留農藥的選擇: 介紹符閤綠色防控標準的新型化學農藥,如生物化學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類農藥等。 精準施藥技術: 講解風送噴霧、超低容量噴霧、點噴等精準施藥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對環境和人員的危害。 農藥閤理使用原則: 強調“對癥下藥、對號施藥、對時施藥、對量施藥”,避免濫用和錯用。詳細闡述農藥的交替使用、輪換使用,延緩抗藥性産生。 農藥殘留監測與管理: 介紹農藥殘留的檢測方法和標準,以及如何有效控製農藥殘留,確保農産品安全。 化學防治的末端手段: 強調化學防治應作為綠色防控體係的最後一道防綫,在其他方法無效的情況下纔予考慮。 第三部分:綜閤管理與未來展望 第九章:病蟲害綜閤治理(IPM)的實踐應用 IPM理念解析: 詳細闡述病蟲害綜閤治理(IPM)的內涵、目標和基本原則,即整閤各種有效的防治手段,以經濟、有效、環保的方式將病蟲害控製在經濟允許的水平以下。 IPM的實施步驟: 講解如何進行監測預警、確定防治指標、選擇適宜的防治技術、實施綜閤防治措施,以及評價防治效果。 不同作物IPM模式: 結閤不同果蔬作物的特點,提供具體的IPM技術集成方案,如溫室作物IPM、露地蔬菜IPM等。 案例分析: 通過具體案例,展示IPM在實際生産中的成功應用,以及其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第十章:可持續農業發展與果蔬生産的未來 生態農業的理論與實踐: 探討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再生農業等可持續農業模式對果蔬生産的啓示。 精準農業與智慧農業: 介紹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在果蔬生産中的應用,如精準施肥、精準灌溉、智能監測等,進一步提升生産效率和資源利用率。 循環農業模式: 強調構建集約化、生態化、循環化的農業生産體係,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環境汙染。 綠色品牌與市場對接: 探討如何打造綠色、優質的果蔬品牌,滿足消費者對健康、安全食品的需求,並獲得更好的市場迴報。 未來挑戰與機遇: 分析氣候變化、資源短缺、消費者需求升級等因素對果蔬生産帶來的挑戰,並展望科技創新、政策支持為行業發展帶來的機遇。 本書旨在為廣大果蔬生産者提供一套係統、科學、環保的綠色生産技術指南,幫助大傢在實踐中掌握精細化的栽培管理技巧,有效應對病蟲害挑戰,最終實現“綠色豐收”,為人類提供更健康、更安全的果蔬産品,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