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读者对于中国象棋人机对战的历史了解比较少,本书记录近些年人机大战的精彩对局,并有部分棋局的精彩点评。
中国象棋的人机大战的历史仅仅是二十年,时间并不是很长,很多象棋爱好者对其知之甚少,遗落了很多资料,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对局记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宝岛台湾举办了三届象棋软件大赛,其间还有人机对抗赛,以及早期的世界奥林匹克电脑象棋软件大赛,能留下的对局寥若晨星,即使最近的2011年举办的计算机博弈锦标赛上的人机大赛,也仅留下一则对局。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记录下这些对局,记录下人机大战珍贵的历史。《中国象棋人机大战》共记录对局88局,局间对于对战周边情况有相关介绍,希望能人读者对于中国象棋人机对战有个全面的了解。
蒋泽文,男,1970年10月30日出生于辽宁,大学本科学历。1990年辽阳县十大杰出青年。业余时间尤喜象棋,曾获1993年辽宁省职工象棋赛亚军。2005-2007年任《象棋资料汇编》杂志主编,2000年至今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象棋刊物《棋艺》杂志专栏作者及特约记者,发表过数百篇佳作,为广大棋友所喜爱。
第1章 笑傲江湖虞希舜
第2章 ICCS的“未来战士”
第2章 纵横中象网
第4章 征战ICCS团体赛
第5章 楚汉风云之QW2000
第6章 千禧年IXPA个人赛
第7章 弈天擂圣战
第8章 2001年IXPA个人赛
第9章 四斗陆建初
第10章 快马战飞刀
第11章 征战在八段赛上
第12章 绿林英雄的手段
第13章 酣战羊城绿林王
第14章 人机合一 天地争霸
第15章 “梦之队”的人机训练
第16章 轻取飞刀王
第17章 棋天大圣初涉江湖
第18章 浪潮天梭
第19章 决战紫禁之巅
第20章 将相和
第21章 嘉年华在高雄
第22章 不该判负的对抗
第23章 战鹏城
第24章 第一届人脑对电脑大赛
第25章 第二届人脑对电脑大赛
第26章 第三届人脑对电脑大赛
第27章 第四届人脑对电脑大赛
第28章 第五届人脑对电脑大赛
第29章 第六届人脑对电脑大赛
第30章 第七届人脑对电脑大赛
第31章 第八届人脑对电脑大赛
第32章 第九届人脑对电脑大赛
第33章 第十届人脑对电脑大赛
第34章 2010人脑对电脑大赛
前言
电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变化是史无前例的。电脑使人类的工作效率变得更高。也正是因为电脑的参与,人类传统的游戏——象棋面临的革命已不可避免。
较之于国际象棋,中国象棋软件的编写要晚很多。台湾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电脑象棋的研究,最初的研发都是在大学实验室和研究所中完成的。1981年台湾大学电机研究所的张跃腾同学在贾玉辉教授的指导下,用Fortran语言在POP-11小型电脑上编写了残局软件;1982年台交大计算机研究所的廖嘉成同学在杜敏文、李家同教授的指导之下完成了全局程序,并系统地分成了开局、中局、杀局三个部分。1985年台大资讯研究所的黄东辉同学在许舜钦教授的指导下,利用C语言在VAX785机器上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电脑程序。1986年台大在这个领域上则掀起了小高潮,先是资讯系王明钦同学在许舜钦教授的指导下,用Pascal语言在IBM PC上编写出一套完整的象棋程序;李纮及蔡明坤两位同学在林顺喜及许舜钦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合作编写出一套象棋程序;稍后资讯研究所的曹国明同学也利用Pascal语言在IBM PC上编写出了一套象棋程序。80年代中期,香港也出版了象棋程序。大陆方面,南开大学在1983年开发了残局程序,并在80年代后期开发了全局程序。虽然这一阶段的象棋程序的棋力都很低,但却为电脑象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里程碑式的中国象棋软件在1986年出现,它就是由台湾著名人工智能专家虞希舜先生编写的“象棋大师”。“象棋大师”在1987至1989年连续三届夺得由宏 电脑公司举行的电脑象棋大赛,随后在首届世界奥林匹克象棋赛完美夺冠。这款软件的棋力在此后十几年里笑傲江湖,明显领先于其他软件,直到本世纪初,垄断才被打破。
软件自从诞生的那天起,挑战人类便是软件编写者的共同目标。多年以来电脑软硬件的迅猛发展为棋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同时几个较有影响的人机对战赛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时间最长的为世界奥林匹克电脑象棋赛,它创立于1989年,至今已历16届,早年为不定期,现在每年办一届。2004年台湾省人工智能协会和几所大学共同创办了世界电脑象棋争霸赛,约定三年举办一届,至今已历3届。2006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博弈专业委员会创办了计算机博弈锦标赛,每年一届。这些大赛不仅催生了新软件的产生,而竞赛的激励机制也促使软件棋力不断提高!
软件开始挑战人类的棋力,始于20世纪末期出现的“梦入神机”和“七星大师”软件。“梦入神机”的编写者为吴韧先生,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吴先生在南开大学编写的“NKW”;“七星大师”作者则为秦皇岛的赵德志先生。两者先后在ICCS服务器和中国象棋网出现,并有了战胜职业大师的记录,棋力已达到大师级别。
21世纪初的前几年,“象棋世家”和“棋隐”开始商业化,稍后是“楚汉棋缘”“谢谢大师”“象棋奇兵”。这使得广大棋迷有了更多接触并使用象棋软件的机会,棋迷们通过网络应用软件与对手对弈,并有了“人机合一”的使用模式。应用技巧以及软件本身棋力的提高,网络比赛桂冠逐渐被“人机”高手获得,职业选手很难获胜。为了验证“人机合一”的棋力,2005年9月由“人机”高手组成的网络华工队与“梦之队”——广东职业象棋队进行了一场对抗赛,最终网络华工队以6.5∶3.5大比分击败人类职业棋手。这次对抗赛表明了虽然软件尚不能完全独立战胜职业大师,但普通棋迷却可以借助软件战胜人类最强的棋手。
软件战胜人类的标志,是2006年在北京举办了“浪潮杯”人机大战。获得首届计算机博弈锦标赛的五款软件分别与五位人类职业大师进行了人机对抗赛,最终电脑软件以三胜五和两负的战绩击败人类,需要注意的是前三名软件“棋天大圣”“象棋奇兵”“象棋旋风”明显强于后两者,对人类的成绩的是三胜三和。而后冠军软件“棋天大圣”再战象棋等级分第一人许银川,两局巅峰对决虽均以和棋收场,但却标志着电脑软件已开始超越人类。
此后的几年中象棋软件更有了蓬勃的发展,2007年后又分别出现了软件“佳佳象棋”及“象棋名手”。借助于国际象棋的开源代码,各种象棋软件的博弈算法不断有所突破,硬件方面CPU短时间内从单核迅速发展到了16核,而在电脑上聚集百万甚至千万对局的巨型开局库已是轻而易举。这使中国象棋软件等级分很快达到2800分以上,职业棋手已很难对抗,并且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将越来越快。
要提高软件引擎,就要反复让软件与人类强手测试,然后把问题反馈到软件的编写上。从与人难以匹敌到势均力敌,再到战胜人类,象棋软件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每一次人机对抗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也是本书所要记录的主要内容。
目前许多专业队开始以软件为工具,把它作为陪练或拆棋的好帮手。有许多人认为电脑软件强了,象棋本身的兴趣减弱了,不要这么认为,象棋软件只是辅助人类锻炼大脑的工具。而象棋是一项脑力的竞技,它特有的魅力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的智力竞技,这才是象棋的真正意义所在。
软件战胜人类,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这样的胜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最终也将是人类的胜利。
这本书在概念的提炼和类比的构建上,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它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学科范畴,而是大量借用了音乐理论中的“和声”与“对位”概念,来解释复杂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跨学科的隐喻,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例如,作者将系统中的“冗余”部分,比喻为音乐中的“延长音”,看似多余,实则是在关键时刻提供稳定性的基石。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事物内在的结构性关联。阅读体验是层层深入的,刚开始你以为是某个领域的专业解读,读到后面才发现,它其实是在搭建一个关于“秩序与混乱”的通用理论框架。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也极具洞察力,他总能找到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次要线索”,并证明正是这些线索,最终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走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层次感的理解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大师级的,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棋手,通过精妙的开局布局,缓缓展开一个关于“决策与演化”的宏大主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细节的方式,比如书中对某几个关键历史对局的复盘,那种层层剥茧、深入骨髓的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棋盘之上,亲眼目睹那些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瞬间。作者对弈者心理的洞察,尤其精彩,他不仅仅是在描述招法,更是在剖析人在面对未知和压力时,思维模式如何被重塑。那种从棋局的“表象”深入到人类认知“本质”的过渡,衔接得天衣无缝,读来酣畅淋漓。它让我重新思考,所谓的“最佳策略”是否真的存在,或者说,策略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上。整本书读完,感觉不只是学习了下棋的技巧,更像是完成了一次关于逻辑、直觉与概率的深度哲学漫步。文字中透着一股沉静而坚韧的力量,完全不会有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感,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智慧本身的敬畏。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的“思想盛宴”。它的密度非常高,每一页都塞满了信息量,但奇怪的是,阅读过程却异常的流畅,这完全得益于作者对逻辑转折点的精准把控。我特别赞赏其中关于“适应性压力”的讨论,作者没有把“进化”仅仅看作是一种线性的进步,而是强调了环境对行为模式的“反向塑造力”。书中详细分析了在极端约束条件下,最优解是如何被“逼”出来的,那种挣扎、妥协与突破的张力,让人读得热血沸腾。书中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有力的,它很少使用感叹号,但其论断却掷地有声。当我读到关于长期策略选择的部分时,我甚至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重大抉择,开始反思自己的决策路径是否过于短视。这本书像一面高精度的棱镜,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确定性”,折射出无数复杂而微妙的色彩,让人在赞叹其深度的同时,也对其所蕴含的谦逊精神深感敬佩。
评分我得说,作者的文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克制之美”。通篇没有一句多余的渲染,但每一个用词都像经过千锤百炼的砝码,精准地落在了应该落下的位置。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留白艺术”。它提出了问题,描绘了场景,但将最终的、最深层次的结论,留给了读者自己去体悟。比如,在描述某种高度自动化的决策过程时,作者只是平静地陈述了输入和输出,但那份隐藏在数据流背后的巨大“不确定性阴影”,却让人不寒而栗。这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中的困境,我们总是试图用精确的数学模型去框定世界,但世界本身却充满了随机的诗意。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审视着人类的努力与局限,既不苛责,也不谄媚,只是冷静地记录。这种超然的态度,反而让人更加投入,因为你感觉自己正在和一个真正的大师对话,他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来证明自己的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巧的建筑艺术。它不是一条线性的时间轴,而更像一个多维度的思维网格。开篇的几章,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去探讨“信息不对称”在复杂系统中的作用,这种跨界的引入,一下子就拔高了整部作品的立意。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模糊性”处理的那一部分,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古代哲学中对“变”的理解,来解释现代算法在面对非结构化数据时的局限性。这种古今对话、中西融汇的笔法,极其富有启发性。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构作者构建的逻辑链条,那种思维被挑战和延展的感觉,是阅读顶级非虚构作品的独特乐趣。尤其是对某些经典理论的推翻和修正,作者提供的论据扎实有力,让人心悦诚服。语言上,它保持了一种古典的典雅,但又不失现代科学的精准,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前沿的锐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