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

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家红 著
图书标签:
  • 法史学
  • 微观历史
  • 家族史
  • 社会史
  • 教令
  • 宗族
  • 伦理
  • 明清史
  • 地方史
  • 犯罪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40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56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9
字数:2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尝试以“微观法史学”的崭新视角,围绕“子孙违犯教令”条款及其所涉权利义务关系、立法司法实践,进行全方位解读,追溯其文本沿革,探究其司法观念,深度分析该条款在中华旧律体系下的丰富表现,希望能对传统中华法系多一份同情之理解,为未来中国相关法律问题之解决提供历史鉴戒,并从学科方法论上进行反省,但愿能为中国法史学研究开辟一条蹊径。

作者简介

  孙家红,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目录

绪论 东风吹梦到长安
上 篇“子孙违犯教令”:思想和制度之间
第一章 从家庭伦理到“子孙违犯教令”
第一节 先秦诸子有关家庭伦理(孝道)思想的趋同与异致
第二节 “教令”入律34第二章唐律中的“子孙违犯教令”
第一节 “子孙违犯教令”与不孝罪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教令权”与罗马法中家父权的比较

下 篇 “子孙违犯教令”:立法与司法之维
第三章 立法扩张――以明清律为中心
第一节 明律对唐律的继承和改易
第二节 清律“子孙违犯教令”条款的扩张
第四章 司法之境――以清代案例材料为中心
第一节 先教后诛:地方自理“子孙违犯教令”案件
第二节 情罪允协:“刑案汇编”中的“子孙违犯教令”案件
第三节 秋审衡情:“秋审汇案”中的“子孙违犯教令”案件

结 论
附 论 微观法史学刍议:一项主要针对中国法史学的思考和讨论
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史学?
二 “微观法史学”如何可能?
征引刑案
征引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您指定书名的图书简介,力求详细、深入,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的痕迹,专注于历史考察的叙述性风格。 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 导言:微观视角的宏大课题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宏观制度变迁的通史,而是一次深入探究特定法律、伦理观念在社会基层流转与实践的微观史学之旅。我们聚焦于一个在传统社会中反复出现,却常被主流法史叙事所忽略的议题——“子孙违犯教令”现象。这个看似寻常的家庭内部冲突,实则折射出宗法制度、父权权威、个体责任以及社会规范在具体情境下的复杂张力。 本书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和对原始文本的精读,重构清代(乃至更早时期)普通民众对于“教令”的理解、执行、规避与抗争的历史图景。我们试图以“微观法史学”的视角,超越对成文法典条文的简单罗列,深入到司法实践、民间纠纷、地方治理乃至士绅教化的褶皱之中,探寻法律规范在活生生的社会互动中是如何被塑形、被诠释,乃至被“挪用”的。 第一部分:教令的建构与权威的根基 本书的起点,是对“教令”这一概念的历史性界定。这里的“教令”并非仅指国家层面的律令,更涵盖了儒家经典所阐释的孝道规范、祖训家法、宗族条例以及地方性治理的道德训诫。我们首先考察了这些不同层级的规范是如何相互渗透、共同构筑起一个复杂的道德与法律的复合体。 经典中的“孝”与律法中的“悖”: 我们详尽比对了《大明律》中的相关条款(如不孝、不悌、渎宗等)与儒家伦理文本中对“孝”的理想化描绘。关键的分析在于,法律是如何将伦理义务转化为可诉诸司法的具体行为边界的?“违犯”的界定标准在哪里摇摆? 家法、族规与地方治理的交集: 族规和祖训在维护宗族内部秩序中扮演了何种角色?本书通过收集和分析清代不同地域的族谱和乡约文献,展示了这些“软性”规范如何与官方法律形成互补、制衡乃至冲突的关系。子孙对族规的“违犯”,往往是其对父权权威和宗族权力双重侵蚀的表现。 口述史与文本的对话: 在缺乏大量底层个体诉讼记录的情况下,我们着重分析了地方志、善书以及士绅阶层关于“教化”的论述。这些文本虽然带有强烈的道德倾向性,却间接反映了社会对“子孙失范”的普遍焦虑,以及士绅阶层试图通过教化来固化权威的努力。 第二部分:违犯的图景:微观层面的能动性与张力 本书最核心的贡献在于对“违犯”行为的细致解剖。我们拒绝将子孙的行为简单归类为对权威的无知或单纯的恶意,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经济、社会和代际关系中进行考察。 财产继承与代际冲突: 经济因素是许多“违犯”的直接诱因。子孙对祖产的争夺、对父亲或祖父财务支配权的挑战,往往被包装成对“教令”的漠视。本书选取了数个涉及房产分割、祭田管理乃至债务承担的案例,分析法律如何裁决这种根植于家庭经济结构中的权力斗争。 个人情感与父权强制的碰撞: 在婚姻、教育选择等关乎个人生命轨迹的议题上,年轻一代的意愿与父辈的意志常发生剧烈摩擦。我们考察了“私奔”、“拒不应承婚约”、“背弃父亲行业”等行为,分析在礼教的强压下,个体是如何尝试以隐秘或公开的方式争取其行动自由的。 “非典型”的违犯:精神病、愚昧与外部环境的影响: 法律和伦理规范通常假设行为主体是理性的。本书特别关注那些因精神失常、智力缺陷或受外部环境(如战乱、流离失所)影响而表现出“悖逆”行为的子孙。司法和家族在面对这些“非典型”违犯者时,其惩戒与教化的尺度是如何调整的?这揭示了僵硬的教令体系在面对复杂人性时的弹性边界。 第三部分:教令的执行、规训与法律的再生产 “违犯教令”的后果不仅仅是个体的惩罚,更是对整个宗法秩序的重塑过程。本部分关注司法机构和家族权力在处理此类案件中的动态作用。 审级转换中的“教化”语境: 当子孙的违犯行为从家庭内部诉诸县衙时,案件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县官如何平衡维护父权(作为地方稳定基石)与执行国家律法(特别是涉及人身伤害或财产侵占)之间的关系?本书通过审判文书,揭示了“教化”是如何成为司法裁量中一个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中间项”。 族权与地方士绅的干预: 在许多案件中,官府倾向于将案件“发交”给族长或地方士绅先行调处。这种“发交”机制实际上是将国家权力授权给了地方精英,使得族规的权威得以借由官方力量得到强化。我们考察了士绅在调解中如何利用其对“教令”的解释权,对违犯者进行严厉的规训。 惩戒的仪式性与长远影响: 无论是杖责、禁足、逐出家门还是更极端的行为,对“子孙违犯教令”的惩戒往往具有强烈的仪式性。这种仪式如何向社区和社会发出信号?它对违犯者本人以及其他潜在的“违犯者”产生了何种长期的心理和社会后果?本书探讨了这些惩戒行为在社会记忆中的留存与演变。 结论:微观历史的深层意涵 通过对“子孙违犯教令”这一看似细枝末节现象的深入考察,本书试图证明,理解古代法律的生命力,必须深入到微观的社会互动之中。教令并非是静止的教条,而是在代际冲突、财产纠纷和个体反抗的熔炉中,被不断地实践、协商和再生产的动态规范。本书不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法制形态的复原,更是对传统权威结构在面对社会变迁时所展现出的内在韧性与脆弱性的深刻反思。我们所挖掘的每一个微小案例,都是理解一个复杂社会如何自我维持、自我约束的珍贵切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在我接触过的许多法律史作品中,大多侧重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建构、发展及其宏观影响,而这部作品则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微观的社会实践,聚焦于“子孙违犯教令”这一看似普通的现象,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法律史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作者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对微观史学在法律史领域的一次成功运用。她没有回避那些琐碎的个案,反而从中发掘出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心态的宝贵信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她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史料,经过精密的梳理和严谨的分析,构建出清晰的逻辑链条,从而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她并没有简单地对违犯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而是深入分析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法律教令、家族伦理、经济利益以及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个体的行为选择。

评分

阅读《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让我对历史的认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一直以为,法律史就是关于皇帝颁布了什么法令,法官如何判案,这些宏观的、制度层面的东西。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通过聚焦一个非常具体、甚至有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子孙为何会违背长辈的教令,并将其置于法律史的视角下进行考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她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个问题归结为“不孝”或者“道德败坏”,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复杂因素。我看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家族制度、经济压力、社会习俗,甚至是个人情感,是如何与法律教令发生碰撞的。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会引用大量的史料,但绝不是枯燥的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生活在历史深处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困惑,以及他们在法律和家族的双重约束下所做出的选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是冰冷抽象的条文,而是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生活之中,并且受到各种非法律因素的影响。

评分

这部作品的价值,在我看来,体现在它对法律史研究范式的突破上。传统的法律史研究往往侧重于法律条文的演变、司法制度的建构,而忽略了法律在具体社会实践中的适用与变通。作者则反其道而行之,以“子孙违犯教令”这一具体行为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法律指令在层层传递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个体在法律与家族、情理与法理之间的纠结。她没有简单地将违犯行为归结为“不守法”,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动因,展现了法律的复杂性和其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张力。 这种微观的视角,恰恰是理解法律生命力的关键。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社会互动中不断被诠释、被践行、甚至被“消解”的动态过程。作者通过对一系列个案的“解剖”,揭示了法律指令的执行并非是单向度的,而是受到多种力量的制约与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的法律实践,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审视法律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更需要关注法律与人、与社会之间的真实互动。

评分

《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在阅读之前,我从未想过“子孙违犯教令”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问题,竟然能被纳入法律史的考察范畴,并且能挖掘出如此丰富的历史信息。作者的视角非常新颖,她运用微观法史学的研究方法,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转化为揭示历史真相的窗口。 我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细腻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她并没有停留在对史料的表面描述,而是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细致考证,深入分析了法律条文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具体适用情况。我看到了法律教令的制定与执行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也看到了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个体行为是如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偏离教令的。作者的分析非常有说服力,她不仅指出了“违犯”这一现象,更重要的是,她试图解释“为何违犯”,并从中揭示出当时社会结构、家族关系、经济状况以及价值观念的变迁。这本书让我对法律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微观史学的理论框架巧妙地应用于法律史的研究,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宏大的历史叙事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总觉得那些冰冷的制度和抽象的法规难以触及真实的社会肌理。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通过聚焦于“子孙违犯教令”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个案,却能层层剥离,展现出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张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精巧的叙事结构所吸引。她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仿佛一位侦探,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历史现场。从对某个具体案例的细致考证,到对相关法律条文的深入解读,再到对当时社会风俗和家族伦理的细致描摹,每一步都充满了逻辑的严谨性和人性的温度。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生活在不同时代、面临不同困境的子孙们,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所牵动的法律与道德的边界。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不仅让我对法律史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也让我对历史人物产生了更深的同情和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