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全集:三国管理智慧》所写的是作者多年来通过对三国人物的认识融合中国传统智慧,所领悟出的管理之道,是一部比较有文化底蕴的经管书。
三国时代,战乱频发,英雄辈出:功过难评的曹操、艰辛守业的孙权、以仁为本的刘备、博学多才的诸葛亮、忠义骁勇的关羽、一身是胆的赵云……他们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安身立命之本,有着独特的为人处世原则。作者以独特视角品评三国人物,带你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解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的管理智慧。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学术,学问渊深,世情洞达。他是央视《百家讲坛》受欢迎的主讲专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在中国管理界独领风骚。
第一章 曹操:乱中取胜的权谋之道
行刺董卓:成就大事需要胆识
误杀吕伯奢全家:做错事情该怎样处理
以退为进:推举能力不及自己的人为领导
冒犯长官:意气用事造成无人敢用
料事如神:初出茅庐看法独特
几捧刘备:自己塑造强劲对手
挟天子以令诸侯:凡事找到合理化理由
官渡之战:以弱胜强显智慧
割发代首:纪律严明方可带好团队
兵败赤壁:从吃亏中占便宜
杀荀彧于无形:为达目的六亲不认
杀吕布:借刀杀人的运用
杀杨修:身边不留能揣测心意之人
逼司马懿出仕:具有发现人才的眼睛
乱世奸雄:选择错误造成褒贬不一
治家传位:另类精明
唯才是用:爱惜一切人才
奖罚分明:收买人心难得真诚相待
杀华佗:多疑导致无药可救
致命弱点: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三大过失:后世当引以为鉴
第二章 孙权:夹缝求生的守业之道
出身显赫:得父兄余荫少年即位
天赋异禀:从小做好接班准备
周旋在曹操、袁绍之间:夹缝中求生存的技巧
孙刘联盟:因缘际会成就霸业
尊重张昭:领导倚老卖老的下属
几杀刘备:目光短浅终害人害己
重用江东才俊:领导者应具有容人雅量
会激励:转负面情绪为积极心态
讨荆州:寸土必争难成大事
晚节不保:迷信暴虐葬送江东前途
有术无道:并不高明的领导艺术
三大特征:守业者可适当借鉴
第三章 刘备:“以仁为本”的用人之道
仁德皇叔:真假难辨的仁慈
寄人篱下:屡遭不顺决不放弃
桃园三结义:把握人生的重要关卡
投曹操:逆境求生等待转机
三顾茅庐:用行动证明求贤若渴
凡事问孔明:把事情留给最合适的人来做
携民渡江:人和是刘备成功的关键
长坂坡摔阿斗:危难之中得人心
信任赵云:对待下属的正确方式
借荆州:拖拉的艺术
用庞统:不以貌取才
教化马超:以情动人的领导方式
纵容关、张:对下属应有适当限制
刘备用人:一个时期专注一个人才
为人处世:有原则又会随机应变
称帝:顺水推舟达到目的
重品德:后世拥刘是为“拥德”
伐东吴:因私废公断送基业
恩威并重的领导艺术
第四章 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智谋之道
生于乱世:人生要有准确定位
躬耕南阳:淡泊明志等待明主
高卧隆中:选择之前考验领导
火烧博望坡:烧好新官上任第一把火
舌战群儒:准备工作要充分
诸葛亮吊孝:用智慧战胜敌人
空城计:对手也能相辅相成
守荆州:谨守本分,尊重领导决定
善意提醒庞统:为公事不掺私心
白帝城托孤:获得领导绝对信任
辅佐阿斗:尊重老板的最后决定权
七擒孟获:以德服人最有效
斩马谡:用人不当会带来严重后果
病逝五丈原:尽人事,听天命
治家有方:扫一屋更要扫天下
儒法兼用的领导艺术
第五章 关羽:兼顾原则的忠义之道
崇拜关羽不是崇拜偶像
早年的坎坷经历:更珍惜得到的机会
白门楼救张辽: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降汉不降曹”:两难之中的最优选择
土山约三事:有时候逆来顺受也很高明
斩颜良:成功关键要看机缘配合
千里走单骑:从容应对难关
华容道义释曹操:有原则也要顾及情义
收服黄忠:君子不乘人之危
拒绝政治联姻:成功要靠正当途径
大意失荆州:盲目自信终会带来恶果
重礼义:行事皆有自己的准则
文化符号:为后世所推崇
第六章 赵云:谦逊低调的协作之道
成功的一半在选择
不当领袖: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投刘备:谨慎选择老板
会配合:明白团队的作用
不争功:人要明确自己的位置
适度原则:凡事都有一个“度”
过江东:介入老板家事导致劳而无功
拒绝赵范提亲:好员工不能因公废私
救阿斗:做事学会随机应变
善学习:能够发现他人长处
劝谏领导: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不完美:没有缺点不见得最成功
……
一直都有很多人很喜欢曹操,但是不敢公开说明。也许有人觉得这是伪君子的做法,但是你想过没有,一旦有人说自己喜欢曹操,就会被看成是小人,因为曹操是个世人公认的奸雄。到底要不要完全说真话?
现在从事大众传播的人士都认为我们要说真话。但是我们有能力句句说真话吗?没有。即使再高明的科学家都没办法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更何况是一般人。大众传播者自己也没有权力说真话,他们只有资格说妥当的话。人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和立场的局限,大众传播者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人,受到的限制更多,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说的就是真话。因此,喜欢曹操而不明言也很正常。
历史上的曹操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文学造诣也很高。但为什么很多戏剧作品都把曹操塑造成奸雄形象?一说到曹操就有很多争议?这是因为他对后代风气有不好的影响。一个人活着时的所作所为很快就过去了,死了以后对后代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我们都知道,曹操并没有篡位,是他儿子曹丕篡位了。如果用西方的观点来看,儿子的问题不关爸爸的事。但是中国人却认为,儿子做事跟爸爸绝对是有关系的。不是一家人,不做一家事,曹丕是向他爸爸学习才篡位的。其实曹丕是向董卓学的,如果没有董卓做榜样,他可能还不会去想这些事情。所以有时候前后任之间是会有些影响的。
结合历史来看现代人的事可以看得更清楚。其实曹操到底想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连他儿子都不清楚。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言行来进行揣测。当然,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想当他肚子里的蛔虫,只是想通过他的所作所为反观现代人该如何说、如何做。
行刺董卓:成就大事需要胆识
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乱的时代,身处乱世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你认为是幸运,就是幸运;你认为是不幸,就很不幸。乱世造就很多英雄,也淘汰了很多老实人,可见做老实人也不见得绝对好。
在乱世,当皇帝其实是很倒霉的事,尤其是小皇帝。可能有人觉得年纪轻轻就能当皇帝很好,但是小皇帝能做什么?如果听妈妈的话,那就是太后垂帘听政。如果妈妈不懂事,就找娘家人帮忙,也就是外戚,外戚干政也很糟糕。渐渐地,小皇帝知道不能老是听妈妈的话,不能总是受舅舅的干涉,要自己培养势力。他能培养谁?身边的人只有宦官。所以不是外戚干政,就是宦官作乱。宦官跟外戚斗来斗去,这样一来朝政就乱了,乱到不可开交的时候,只能找大臣来平息,那就更糟糕了,简直就是引狼入室。
董卓就是名副其实的狼,一得势就把少帝废掉,自己拥立了汉献帝。这是谁都明白的招数,因为这样对他最有利。其他人一看皇帝都是他立的,谁敢不听他的话?他不用再做什么就一呼百应了。
后来董卓的野心越来越大,就想把汉献帝废掉,自己当皇帝,大臣们都敢怒不敢言。王允过生日的时候大臣们去他家祝寿,他们痛哭着说:我们拿董卓一点办法都没有。大家都在哭,只有曹操一个人笑。大家都很惊讶,就问他是不是董卓派来的。曹操说:“哭有什么用?把他刺死就好了。我跟他交情不错,常常给他献策,可以取得他的信任,慢慢接近他,找机会把他刺死。听说王司徒家有一把宝刀,我可以用这把刀刺杀他。”王允却怀疑曹操是想趁机把宝刀骗走。
为什么人总是要怀疑别人?站在怀疑的立场来相信别人才是正确的做法。不能完全怀疑,也不能完全信任。当发现曹操是真心真意要刺杀董卓之后,王允二话不说,立刻把宝刀给了他。
曹操在刺杀董卓的时候的确很英勇,绝对不奸诈。他服侍董卓午休,看到机会来了,正要动手时,董卓翻了个身,他只好说自己是要献刀给董卓。董卓没有怀疑他,反倒让他以试马为借口走了。但是董卓旁边的人就怀疑了,这哪里是献刀,明明是要刺杀。又说想要知道曹操是真心还是假意很容易,现在就派人叫他过来,如果曹操欣然而至就是真的献刀,如果曹操推托不来就是假的献刀。董卓马上派人去叫曹操,发现他已经逃跑了,于是董卓就命人画了图像追缉曹操。
误杀吕伯奢全家:做错事情该怎样处理
曹操见行刺不成,就赶紧逃跑。逃跑的过程中,到他父亲的故友吕伯奢家里休息。吕伯奢也是老糊涂,安顿曹操休息以后,要是很清楚地告诉他,“我上街去买酒,让家里人杀猪,你好好休息,明天再赶路”,就没事了。结果,吕伯奢只知道自己是好人,是好意,不知道会丧命,什么都没说,就很热心地去买酒了。曹操休息时,听到有磨刀声,以为人家要杀他,就把吕家所有人都杀掉了。
很多事情都是做完以后才知道错的。曹操杀了人以后也知道错了,于是他就赶紧逃跑,刚好碰到吕伯奢从外面买酒回来,曹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吕伯奢也杀了。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意思是,宁可我对不起所有人,也不能有一个人对不起我。
曹操说的是真话,结果却害惨了自己。他不说这种话,大家还会为他找理由,觉得他误杀了人情有可原,说了这句话,从此恶名昭著。
如果你是曹操,犯下这么大的错误会怎样应对?思考这些问题才是读历史真正重要的方面。人的头脑就像蓄水池,把所有历史知识都放在里面,准备用的时候把“水龙头”打开,那些方法就会流出来,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去选择。否则我们研究曹操干吗?当一个人犯下大错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收场,这是一种处世艺术,蕴涵着一种人生智慧。谁都会犯错,但是怎样洗刷罪名才是最好的办法呢?
以退为进:推举能力不及自己的人为领导
曹操逃出去以后,就开始招兵买马,联络各路诸侯一起清除董卓势力。到这时,他一直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他要去讨伐董卓的时候,推举袁绍当了联军统帅。这是他非常聪明的地方,如果他自己当统帅,那谁也不服他。年纪轻轻,势力又单薄,就想号召大家,大家凭什么要听命于他。这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势力单薄的时候你可以做发起人,但不要当头儿。
我如果有钱,想要办一本杂志,可以让真正懂杂志的人来办,我只出钱,其他的事我都不管,这就对了。如果我凡事都要自己作决定,那就糟糕了。有钱的只出钱,有能力的只出能力,才是正道。但是选的人都要有品德,招人首先看看品德行不行。怎么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品德?可以看他对父母怎么样,这也是忠臣出于孝子家庭的道理。
曹操在反董卓联盟里的很多做法是别人不敢用的。董卓的大将华雄很厉害,联军连连吃败仗,关羽请战。可是袁绍不认识关羽,听说关羽是刘备部下,更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他认为,刘备已经那么不值一提了,他的部下就更微不足道了。派这种人出战,等于表示联军无人可用。那时候地盘就是身份的象征,没有身份想做事都没有机会。还是曹操求情,袁绍才让关羽出战的。因为曹操很爱才,所以给很多人提供了机会,这是他很了不起的一面。但是爱才,也要看理念对不对,干部选择老板,往往会慢慢了解老板的理念,从而判断老板值不值得他投入心血。
我经常说,如果一个班要选个班长,不用每个人都举手。有实力的人举手就行了,没实力举手干什么?不过,你想要当选的话,可以先推举一个能力不如你的人,之后马上会有人来推举你,这样你就能当选了。这和曹操推举袁绍为反董卓联军首领的道理是一样的。
冒犯长官:意气用事造成无人敢用
有的人要从基层做起,有的人一开始就在高层工作。曹操因为是官宦后代,所以认识很多官场的人,从小对官场也很熟悉,这种人多半年轻气盛。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人有魄力,那个人没魄力,其实都是环境造成的。如果一个人是从基层做起的,一般不会年轻气盛。年轻气盛有好处,也一定有坏处,因为太冒险,容易得罪人。
中国人常常鼓励别人有意见就要说,其实这是一个很危险的陷阱,因为一旦你把意见说出来,就会得罪很多人。曹操年轻的时候敢作敢为,一方面他得罪了很多人,使很多人怕他,对他敬而远之;另一方面他的确也改变了社会风气,他执法非常严格,曾经制造一种有颜色的棍子专打贪官污吏。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动用私刑。任何人犯了罪,都应该交给司法机关审判,不能自己想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可是当时的人却觉得这样做很了不起。
曹操说话也经常冒犯自己的长官。长官通常都不太喜欢听真话,因为忠言逆耳。如果每个人都天生耳顺,就根本不需要任何修炼。古人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耳顺就是好话、坏话都能听得懂,听得进去,六十岁以前很难做到这一点。
我有很多企业界的朋友当了总经理,我问他们公司的干部:“你们觉得老板怎么样?”他们说:“老板很好,不过常常把坏人看成好人,把好人看成坏人。”我觉得这个毛病就很大,这就是耳不顺,不能分辨好人坏人。遇到这样的领导大家要格外小心,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人的嘴巴可以控制,想不说话就不说话;眼睛也可以控制,想不看就不看;耳朵是无法控制的,耳朵没办法过滤对错,没办法过滤好坏话。喜欢听的话得听,不喜欢听的话也得听。
曹操对长官总是不服气,这种人非常危险。大部分这样的人是很难闯出一番事业的。年纪轻轻就敢说敢做的人,前途几乎都很坎坷。我劝年轻朋友们走三步:第一步,先了解环境。第二步,适应环境。适应环境以后再去改善环境,这样会很受欢迎。但是很多人都死在这一关,一适应环境就变成了同流合污。第三步,改变环境。适应环境以后,才知道怎么改变环境,很多人对环境不适应,也就没办法改变环境了。先了解,后适应,最后改变,这样目标就会慢慢实现。
董卓也想重用曹操,一个有才能的人是老板非常重视的。老板重视的人,要么是给老板留下了好印象,要么是给老板留下了坏印象。如果老板开始注意你了,这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曹操很得董卓信任,但后来他却要杀董卓。只要他有了这个动机,其他的老板就都会怕他了。其他老板会想:这个人以前曾经想杀他的老板,到我这来,会不会又想杀我?所以,一个年轻气盛的人很可能会把自己逼得找不到老板。找不到老板了,只能自己当老板,所以很多人也是无路可走才当老板的。
……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那些我们以为是历史故事的细节,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管理哲学。它让我对“中国式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人情世故,而是更加注重策略、智慧和人性洞察的有机结合。《中国式管理全集:三国管理智慧》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能够将历史事件与管理理念 seamlessly 连接,让我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原来是这样”的顿悟。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战略思维”的解读。它并没有把战略等同于宏大的目标,而是将其细化为对局势的判断、对时机的把握、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对风险的规避。例如,书中对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腕,对内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战略,是将长远目标与短期执行紧密结合,并能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动态调整。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三国历史,不仅仅是了解过去,更是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领导艺术。
评分这本书实在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历史和管理都颇有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很想找到一本能够将这两者巧妙结合的书籍。而《中国式管理全集:三国管理智慧》恰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从每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和故事中,提炼出了一套套深刻且实用的管理理念。比如,曹操的“唯才是举”,不仅仅是招揽人才,更是看到了人才的潜力和价值,并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这让我联想到当下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遇到的困境,书中提供的思路,如不拘一格降人才、充分授权、发挥员工的最大能动性等等,都给了我很多启发。 再比如,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其中蕴含的“尊重与信任”是多么重要!对于管理者而言,如何赢得人才的心,如何让他们甘愿追随,书中有大量的案例分析,从如何建立团队的凝聚力,到如何激励团队成员,再到如何处理团队中的矛盾,都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方法。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仁德”管理理念的解读,它并非迂腐的道德说教,而是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关怀下属、体恤民情来赢得忠诚和支持,最终实现长远发展。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管理方式,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反而显得尤为珍贵和具有现实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管理智慧,不在于那些华丽的理论,而在于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并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的真理。《中国式管理全集:三国管理智慧》正是这样一本书。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近两千年前的纷争,其中蕴含的管理原则,依旧能够为我们今天的企业运营提供宝贵的指导。 书中对“团队建设”和“领导力”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像很多现代管理书籍那样,局限于一些具体的模型和工具,而是从三国时期各个势力的兴衰,分析了领导者如何凝聚人心、如何激发团队士气、如何构建高效的组织架构。比如,书中对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的分析,不仅仅是赞扬他们的勇猛,更是探讨了如何发挥不同个体的特长,如何将他们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优秀的领导者,不仅仅是发号施令者,更是能够理解并激发团队成员潜能的“催化剂”。
评分不得不承认,初次翻开《中国式管理全集:三国管理智慧》,我抱着一种“看看古代智慧是否还能用”的猎奇心态。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的深刻洞见和现实意义所折服。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活”的管理教科书。书中关于“权谋”与“平衡”的探讨,尤其令我醍醐灌顶。 例如,书中对诸葛亮“空城计”的分析,不仅仅是将其描绘成一个胆大心细的计谋,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心理博弈、信息不对称的利用以及对人性的洞察。这让我联想到现代商业谈判和危机公关中,如何利用信息差、制造心理落差来达成目标。同时,书中对“恩威并施”、“奖惩分明”的阐述,也让我看到了如何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建立一种健康、有效的互动关系。它并非简单地鼓励强硬或温和,而是强调根据不同情境、不同对象,采取最合适的管理手段,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这种辩证的管理思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评分我必须说,我从未读过一本关于管理学的书能像《中国式管理全集:三国管理智慧》这样,将深邃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的管理实践如此丝丝入扣地融合在一起。它让我不仅仅看到了古代英雄的叱咤风云,更看到了他们在决策、用人、治军、应对危机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卓越智慧。书中对孙子兵法的解读,并非仅仅停留在军事层面,而是将其中的谋略、战术、对局势的判断等,巧妙地嫁接到现代商业竞争中。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论述。在书中,这被引申为对市场竞争对手的深入了解,对自身优势劣势的清晰认知,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锐洞察。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的成败分析,详细阐述了信息收集、风险评估、战略制定在竞争中的关键作用。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在战术还是战略层面,精准的信息和深刻的洞察力是取得胜利的基石。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熟悉的典故,发掘出了其中蕴含的宝贵管理经验,为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当下的商业挑战。
评分书挺好
评分很多事情都是做完以后才知道错的。曹操杀了人以后也知道错了,于是他就赶紧逃跑,刚好碰到吕伯奢从外面买酒回来,曹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吕伯奢也杀了。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意思是,宁可我对不起所有人,也不能有一个人对不起我。
评分结合历史来看现代人的事可以看得更清楚。其实曹操到底想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连他儿子都不清楚。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言行来进行揣测。当然,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想当他肚子里的蛔虫,只是想通过他的所作所为反观现代人该如何说、如何做。
评分不错
评分误杀吕伯奢全家:做错事情该怎样处理
评分在乱世,当皇帝其实是很倒霉的事,尤其是小皇帝。可能有人觉得年纪轻轻就能当皇帝很好,但是小皇帝能做什么?如果听妈妈的话,那就是太后垂帘听政。如果妈妈不懂事,就找娘家人帮忙,也就是外戚,外戚干政也很糟糕。渐渐地,小皇帝知道不能老是听妈妈的话,不能总是受舅舅的干涉,要自己培养势力。他能培养谁?身边的人只有宦官。所以不是外戚干政,就是宦官作乱。宦官跟外戚斗来斗去,这样一来朝政就乱了,乱到不可开交的时候,只能找大臣来平息,那就更糟糕了,简直就是引狼入室。
评分行刺董卓:成就大事需要胆识
评分曹操见行刺不成,就赶紧逃跑。逃跑的过程中,到他父亲的故友吕伯奢家里休息。吕伯奢也是老糊涂,安顿曹操休息以后,要是很清楚地告诉他,“我上街去买酒,让家里人杀猪,你好好休息,明天再赶路”,就没事了。结果,吕伯奢只知道自己是好人,是好意,不知道会丧命,什么都没说,就很热心地去买酒了。曹操休息时,听到有磨刀声,以为人家要杀他,就把吕家所有人都杀掉了。
评分曹操逃出去以后,就开始招兵买马,联络各路诸侯一起清除董卓势力。到这时,他一直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他要去讨伐董卓的时候,推举袁绍当了联军统帅。这是他非常聪明的地方,如果他自己当统帅,那谁也不服他。年纪轻轻,势力又单薄,就想号召大家,大家凭什么要听命于他。这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势力单薄的时候你可以做发起人,但不要当头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