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学译丛:政治的正义性》一书从哲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法和国家理论,指出哲学的法和国家伦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政治的正义性。赫费在《大学译丛:政治的正义性》中设计了一个正义讨论的新思路:在法和国家实证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对立间找到一个可调和的点,同时在基础哲学层次上建立与功利主义相反的正义的新模式。通过对历史理论的细致考察,对现代观点的深入分析以及别开生面的思想实验和哲学人类学的思考,他的观点也逐步显明:政治的正义性是非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正义性,交换涉及人的(行为)自由,“自由的限制换得了自由的保障,对自由的放弃回报以对自由的权利”。这的确是一种值得人们思考的既具理论价值又富实践意义的观点。
《大学译丛:政治的正义性》1987年于法兰克福出版,1989年重新以袖珍本印行,现已出版法语、英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日语译本,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当代西方法哲学理论的代表作品。
作者简介
奥特弗利德·赫费(1943-),德国著名哲学家,曾任瑞士弗菜堡大学哲学教授、国际社会哲学和伦理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教授,并担任德国海德堡、斯图加特、美国哈佛、圣路易等许多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海德堡科学院院士,日本科学基金会、美国阿奎那基金会客座研究员,德国《哲学研究》杂志主编。其研究领域涵盖亚里士多德哲学、康德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法哲学及经济学,被誉为“欧洲最多产的哲学家之一”。由于赫费在法哲学及法伦理学领域的突出成就,他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界获得了包括哈贝马斯、保罗·利科在内的许多著名哲学家的高度评价;其哲学思想代表了德国实践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被认为是当代德语世界“最先使法学、国家理论和哲学三者重新结盟的哲学家,也是一位最富有成果的开拓者”。
奥特弗利德-赫费主要作品有《个人幸福和政治的正义性》、《绝对的法原则》、《全球化时代的民主》、《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等,其中有不少已被译成多种文字。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政治的正义性》一书中,赫费阐述了对于各种法学和政治理论传统的深刻理解。
——《政治研究》杂志
我们应当感谢赫费,他为哲学夺回了那块自黑格尔以来几乎单方面割让给法学的领地。无惧历史之遥,赫费致力于经典大师的研究——特别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并将他们视为我们同时代人,结果使这些作者及其思想焕发出新的活力。
——尤尔根·哈贝马斯
赫费一书的优点是,它将有关国家和正义的当代讨论置于一个悠久传统的结束期,该传统始于霍布斯,并涵盖了康德主义与功利主义之争的关键阶段。在赫费本人的工作中,从对康德实践哲学的专业介绍开始到对康德法哲学的巧妙重建,这本书必然占有一席之地。赫费很可能是当今西方世界政治和法律哲学方面重要的历史学家。
——保罗·利科
目录
译者的话
序言
第一章 导论正义讨论的新评估
1.1 要正义,不要利维坦
1.2 三重挑战
1.3 现代的政治设计
1.4 政治的基础哲学
第一编 政治正义性的立场
第二章 政治的正义性观念
2.1 公正原则
2.2 从经验伦理学到规范伦理学(罗尔斯)
2.3 描述语义学的基本要素
2.3.1 一种道德的约束力
2.3.2 一种对法和国家的道德观点
2.3.3 个人的和政治的正义性
第三章 正义观点的合法化
3.1 合法化的任务:强制权限
3.2 作为分配性利益的正义
3.2.1 法的保障和公共利益
3.2.2 功利主义批判
3.2.3 绝对的法命令
3.3 政治正义性的准则
第四章 政治的正义性或自然法?
4.1 一种哲学的倒退吗?
4.2 批判的自然法之观念
4.3 政治正义性的优先权
第五章 法实证主义是神话吗?
5.1 关于独立的法科学之定义
5.2 作为法经验主义的法实证主义(凯尔森Ⅰ)
5.3 法实证主义与法道德主义的对峙:一种二律背反
第六章 实证主义法概念批判
6.1 讨论范围:不是真理,而是权威制定法律(霍布斯Ⅰ)
6.2 实证主义的法概念
6.2.1 素朴的实证主义:没有权限的权力(命令理论)
6.2.2 反思的实证主义:授权之等级(凯尔森Ⅱ)
6.2.3 剩余实证主义:一个经验的认可概念(哈特)
6.2.4 法定义的正义
6.3 有程序的合法性(卢曼)
6.3.1 一种社会史的法实证主义
6.3.2 实证主义的外推法
6.3.3 没有正义的“正义性”
……
第二编 无统治或正义的统治?——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第三编 作为一种自由共同体原则的政治正义性
精彩书摘
造型艺术的传统就是公正原则的令人信服的一致性之证明,它大多数一视同仁地表现正义,而且,手里还握有一杆天平。公正也要求“一视同仁”地来解决纠纷。同时,理所当然地也要考虑到,法律不是幸福女神,她不分是谁,毫无选择地向众人分发幸福之果。正义在于否定这种任意性。因此,公正的一个起码条件是:禁止任意性。
另外,公正和拒绝任意性这两个原则,也是否定性的尺度,其实质内涵在于禁止。因而它们证实了一种经验,即否定非正义的东西与肯定正义的东西相比,人们较易对前者形成一致意见。这一经验当然不能普遍化,认为正义规则反正总是否定式的(参见哈耶克:《法律、立法和自由,关于自由的正义原则和政治经济学之新论述》,第2卷:《社会正义之幻想》,1976年,第36及162页;卢卡斯:《政治的原则》,第130页,牛津,1966年,《论正义》,第1章,牛津,1980年)。诉讼程序规则以及也要听取另一方陈述的要求,同样都是肯定式的正义原则,就如在交换活动中所要求的等价一样。
上述无可争议的正义原则,可在广泛的事实范围内用来批驳法伦理学的相对主义。虽然仍存有一种剩余相对主义(Restrelativismus),然而人们可以想一想,这种相对主义对政治的正义性是不是的确很重要。就是说,若法和国家的根本正义问题不是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在于分配问题,而是首先在于交换问题,其次在于程序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许可以按在这里没有争议的那些原则,也即交换的等价原则及公正原则。此外,或许也可以把等价原则解释为公正的一种情况;因为在公平交换中发生的交换双方的取得和给予——不论是谁——都取决于所交换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这就是说,公正是个总的原则。诚然,法伦理的相对主义或许还没有被完全克服。只要政治的正义性中所提出的问题之性质尚未确定,就必须考虑分配问题,从而必须考虑一种关于分配的正义原则的相对主义。
……
前言/序言
政治的正义性:一次深刻的探寻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对“正义”的追问从未停止。它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社会发展的方向,驱动着无数思想家去探索其本质,去构建其理想形态。而当我们审视人类社会最宏大的结构——政治,我们便不得不深入探讨“政治的正义性”这一核心议题。它关乎着权力如何分配,规则如何制定,资源如何分配,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如何和谐共处。本书所要呈现的,便是对这一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概念进行的一次深入而系统的梳理与探究。 政治的正义性,并非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实践性原则。从国家法律的制定,到国际关系的斡旋,从社会福利的分配,到个体权利的保障,无不涉及对“何为正义”的判断和实践。本书的写作,旨在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更深邃的层面,去剖析政治正义的内涵,探寻其理论基石,并审视其在不同社会政治语境下的具体呈现。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政治正义的哲学源头。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早已将正义视为城邦理想状态的基石,他们对正义的理解,深刻影响了西方政治思想史。本书将回顾这些经典理论,探讨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为后世的政治哲学奠定基础。我们将考察“各司其职”的正义观,理解其在早期社会结构中的合理性,并分析其在面对更复杂的社会现实时所遇到的挑战。 随后,我们将进入现代政治哲学的殿堂。洛克、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将正义的焦点从城邦转向个体,强调个体权利、自由与平等的重要性。他们提出的社会契约理论,为现代政治的正义性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本书将详细解读这些理论,分析它们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我们对政治正义的理解,以及它们如何催生了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我们将探讨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核心,包括对基本自由的保障,机会的平等,以及对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处理。 然而,对政治正义的理解并非止步于自由主义。在20世纪,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正义理论,对传统的自由主义进行了重要的发展和修正。罗尔斯的“正义即公平”理论,通过“无知之幕”的思维实验,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正义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本书将深入解析罗尔斯的核心论证,理解他如何试图在自由与平等之间找到一个更具说服力的平衡点。我们将重点关注差别原则,即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设计,应当是为了最大化最不利者的利益。这为我们思考社会福利、资源分配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与此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来自其他重要政治哲学流派的挑战和补充。例如,自由至上主义者对自由权利的强调,他们认为个人对自己的劳动所得拥有绝对的权利,政府的干预应当被最小化。功利主义者则认为,正义在于最大化社会整体的幸福,即使这可能意味着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社群主义者则强调社群的价值和共同体的认同,认为个体正义离不开社群的良好运作。本书将对这些不同的正义观进行梳理和比较,展现政治正义理解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与互补。 在理论框架构建之后,本书将进一步将目光投向政治正义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挑战。我们将在不同国家和政治体制中,考察政治正义的实践情况。这包括对民主制度下正义实现的探讨,以及对威权体制下正义困境的分析。我们将审视法律体系如何反映或偏离正义原则,社会福利政策如何影响不同群体的福祉,以及公民权利如何得到或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本书还将特别关注那些在全球化背景下愈发凸显的正义议题。例如,全球不平等问题,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政治责任。气候变化带来的代际正义问题,即我们今天对环境的破坏将如何影响未来的世代。以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生事物对传统正义观念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此外,本书也并非仅限于宏大的政治理论。我们将深入探讨具体的社会群体如何追求和实现正义。例如,少数族裔的权利争取,性别平等的运动,以及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这些个体和群体的经验,为我们理解政治正义提供了生动的案例,也展现了政治正义在不同层面的多元面向。 最终,本书希望能够引导读者形成对政治正义的更为深刻和批判性的认识。我们并非要提供一个普适的、一成不变的“正义模板”,因为正义的理解和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结合历史经验、理论反思以及现实关怀,去不断地辨析、构建和实践。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平台,一个深入探究的起点,鼓励读者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中,都能成为追求政治正义的积极参与者。 通过对政治正义理论的梳理,对现实挑战的审视,以及对多元视角的呈现,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于“我们应当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深度思考。我们期望,在阅读本书之后,每一位读者都能对政治正义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正义坐标,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贡献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探险,更是一次关乎我们共同命运的深刻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