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书名《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好奇与期待,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探讨如何从传统文化、历史遗产中汲取智慧来应对当代社会挑战的指南,也许会涉及古代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发,或是传统工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完全不在于“资源”的字面意义,或者说,它对“古代资源”的解读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出乎意料。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公元前某个时期某种特定区域的灌溉系统对后世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某个已失传的纺织技术在现代材料科学中的潜在映射。这种深入骨髓的考古式挖掘,虽然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却让我这个期望得到即时应用性指导的读者感到一丝迷茫。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将古老的“道”与现代的“术”巧妙结合的实例,而非纯粹的历史系谱学式的追溯。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而非一本面向大众、旨在提供实用“资源”的读物,这一点与书名所暗示的实用性存在一定的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观感是——宏大叙事下的微观执着,以及目标读者群的错位。作者构建了一个关于文明演进的宏伟框架,从人类早期聚落的形成一直叙述到近代,试图证明所有的现代困境都可以在古代找到其“原型”。这个理论抱负值得尊敬。然而,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作者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对细节的沉迷,尤其是在对某些边缘文献的引用上,其耗费的笔墨远超出了这些内容对主体论点的支撑价值。这种“为考证而考证”的倾向,稀释了本应清晰有力的结论。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古今对话”的平台,让历史的幽灵能够真正走进我的现实世界,提供一些可以触摸、可以实践的建议。但这本书更像是一座令人敬畏的、却又被层层玻璃隔离的古代图书馆,我看到了其中的宝藏,却找不到进入的门票和阅读的指南。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必须从其语言风格的冷峻度来谈起。如果说当代畅销书追求的是亲和力与故事性,那么《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则像是一份跨越了数千年的官方文献翻译稿。句式结构异常复杂,长难句层出不断,主谓宾之间的修饰成分多如牛毛,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和极慢的阅读速度。我甚至怀疑,作者是否在有意地构建一种“知识的壁垒”,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例如,书中探讨“古代商业契约的伦理基础”时,所引用的文献资料横跨了三种不同的语言和十几种不同的碑刻解读,作者的考证无可挑剔,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更像是一场学术界的“斗剑”,而非对当代商业伦理的反思。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启发我思考如何建立更诚信的合作关系的观点,而不是一篇展示作者文献功底的学术论文集。这种风格上的疏离感,使得全书的“现代”连接点显得异常薄弱。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座装饰着精致古代文物的美术馆,每一件展品都打磨得光亮照人,但讲解员(作者)的语速和专业术语密度实在太高了。我试图理解书中关于“古代时间观念”如何影响现代项目管理进度的章节,原以为会找到一些关于慢工出细活或者周期性规划的现代模型,结果发现作者的论述完全停留在对特定古代历法体系及其社会仪式的文本解读上。我承认,作者对于古代社会运作逻辑的洞察力令人叹服,那些关于仪式、信仰如何固定社会角色的论述,的确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但是,当我想尝试将这种“洞察”平移到我日常处理邮件、召开短会的高效生活时,却找不到任何清晰的桥梁。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构建一个完美的古代世界模型,而较少关注这个模型如何能被“现代生活”的工具箱所利用,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知识的汲取,却缺乏实践的指引。
评分令人费解的是,书中对“资源”一词的定义似乎是极其狭隘的,它似乎只将“资源”等同于“意识形态的遗存”或“社会结构的原型”,而完全忽略了物质层面可供现代借鉴的元素。例如,我对建筑材料的古代智慧很感兴趣,想看看古人如何用最少的能耗建造出适应当地气候的居所,这在今天看来是极具价值的“古代资源”。然而,书中对建筑的提及少得可怜,反而是对特定时代统治者如何通过神谕来巩固权力的心理学分析占据了核心篇幅。这种选择性的关注,让我感到作者似乎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去筛选信息,而这个目的似乎并非是服务于“现代生活”的全面福祉。与其说是发掘资源,不如说更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度聚焦的、带有特定理论预设的古代社会学田野调查。因此,如果读者是抱着寻找可持续技术或实用生活智慧的期望来翻开这本书的,他们很可能会失望而归。
评分非常失望,没有多少insight,感觉吴飞在圈钱
评分非常好看非常好看非常好看
评分好,经常在京东上买书,虽然比第三方卖家的贵一点,但是快。
评分好,经常在京东上买书,虽然比第三方卖家的贵一点,但是快。
评分好,经常在京东上买书,虽然比第三方卖家的贵一点,但是快。
评分值得一读
评分值得一读的书。
评分装帧,编辑都很用心,很负责的出版社。
评分北大吴飞教师研究兴趣广泛,但他关心的焦点问题一直是中国文明的现代处境。《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收入了作者近年来陆续写出的十一篇文化随笔。在目前复兴国学的各种声音极其嘈杂的状况下,吴飞教授既反对盲目的复古主义,也反对对传统思想的全面否定。他主张:在认同现代世界的基本价值的前提下,以古代文明的资源来平衡现代性的各种问题,从而使现代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这既是西方现代性的经验,也应该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