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话题2007》讲述了当我决定为每一年写一篇综述,而不是简单排列大事记时,就已经将自己放在了一架滚烫火热的炭炉之上。那些事件散漫地搁放在路边,水上,网络里,饭桌旁,犬牙交错,各行其是,试图将之整合是多么危险的事!试着找一条线索,几条线索,貌似能够吸附住那些做布朗运动的精神原子,展示文化潮汐的律动,然而也许你已经在擦伤每桩事件的脉络,剥夺每种倾向的完整,牺牲每场争论的复杂。因此,年度综述的有效性在于并仅在于:它是一种盲打误撞的叙述与判断,它能让你隐隐感知那些并未浮出海面、却存在人们内心的意识与情绪。一纸尚未兑现的支票,一笺留待确诊的处方单,它可能在无数废话之外增添一重废话,也可能在灵光一闪中发现某种真知。以上表明我作为写作者,谦卑而狐疑的姿态。具体到这一年,我依然要斗胆用几个非事件亦非人名的关键词,为2007写一份总结报告。
精彩书评
《话题2007》编辑推荐:我们还是要回到《色·戒》。
你有没有发现,在这一年众多文化现象中,它是一个可以被放在任何一个关键词名下的。
它充满残缺,它制造分裂,它迎合怀旧,它消费历史,它在一年将尽才翩然而至,却几乎成了一个年度的文化标志。
偶发事件被无限放大,而
目录
2007:被放大,被忽略
三级片,“汉奸电影”
学术规范还是传播法则?
全民皆股:无力的狂欢
关于“公祭”的文化批评与地方诉求
“这个问题与奥运无关!”
“学术行政化”风波
被诋毁的“当代文学”
生存还是毁灭,活着还是死去
知识+女性=?
爱心的消费,内部的殖民
关键词
王朔复出
金猪宝宝
杨丽娟
汉服
涨价
黑砖窑
“史上最牛钉子户”
陈晓旭
太湖水污染
……
精彩书摘
关键词之一:残缺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关注那几十张华南虎照片的真伪?华南虎不是东北猫,没有受到虐待,而且,真有那么多对这个“科学问题”感兴趣的人士?我宁愿将众多打虎派的义愤填膺,解读为他们对信息残缺的极度郁闷。尚没有任何更可靠的证据,仅凭周正龙自己报送的照片,陕西省林业厅以下的众多政府机构就毅然站在了“虎照为真”这一方。两万元奖金不足以让人眼红,背后的利益链条却让世故的中国网民洞若观火。
在这些事件中,多数公众明显站在弱势一方,这似乎是网络锄强扶弱的特性使然,以致也有“真虎派”拿“一个纯朴的农民周正龙”说事儿。然而,华南虎照真伪之辨与学术行政化应否之争,与继续扮演道德民兵角色的所谓“新铜须门”、“海艺辱师”等网络事件相比,凸显的是公众对强势机构“信息遮蔽”的强烈不满。无一例外,这些强势机构总是打着官腔,一副不劳外人置喙的家长派头。他们不采信各种外在证据,不考虑危机公关,甚至懒于给公众一个明晰的解释。
有人总结说,华南虎事件符合网络炒作的两大要素:与动物有关,传统媒体跟进。依我看,莫若将“动物”两字换成“权力”,而“传统媒体跟进”的前提是:权力是有限的权力。正如前些年的中国足协,林业部门和教育部门,是政府机构中的相对弱势群体。这才是“华南虎照片”与“学术行政化”两大网络热点能够此起彼伏、峰回路转的关键所在。
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打虎派凭借的是常识、科技手段与权威机构的鉴定;而在“张鸣事件”与“光华风波”中,张鸣与邹恒甫仗以与行政权力对抗的,是自身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声名。媒体与公众热衷跟进这些多少有点事不关己的话题,或许正反映了他们对其他更为重大、更为贴身的事件,诸如涨价,诸如水污染,的信息缺失与话语无力?
网络代言的民意真是一柄双刃剑。它会向滚滚红尘索取真实、高尚与秩序,但一旦真正的道德民兵出马,它又立刻变成自由拥护者的狂欢派对。这一年,广电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继续着事无巨细严加管理的教导主任嘴脸。禁止拍摄某些题材的影视还只是防患于未然,黄金强档只能播主旋律作品还算是正面提倡,封杀《虹猫蓝兔七侠传》已经开始让人觉得小题大做,笑声却在针对“快乐男声”的琐碎规定出台达到了顶峰:不许歌手泪流满面,不许粉丝抱头痛哭,不许主持与评委互称“哥”、“姐”……基本上,一个煽情的选秀节目所有的卖点都不被允许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那么,观众为什么还要通过电视收看该档节目?这个问题广电总局拒绝回答,也没人真的想问。在《第一次心动》及一系列整容、涉性节目叫停之后,大家都看到了笑声背后,权力的真实。
沉默之后,小小的爆发。中国政法大学一名博士研究生董彦斌11月13日正式起诉广电总局:由于它没有建立完善的电影分级制度,导致话题之作《色,戒》被迫删节后在内地上映,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违反社会公共利益。这起未准立案的控诉,最大限度地表达了公民对于信息人为残缺的愤怒,也向我们指明这种愤怒所能到达的边界。
带来残缺的,有时不仅是权力,还有历史。山西黑砖窑,是真正挑战公众良知的黑暗深渊。人们不只震惊于残酷的真实本身,更惶惑于何以社会基层组织都在利益面前丧失听觉与视觉。“底层沉沦”命题的提出,只是被新闻刺痛的又一次应激反应,诚如吴思等人指出,这种现象在中国古已有之,于今未绝,何来“沉沦”?到底是什么遮蔽了我们对底层的认知?是过往光荣化、高尚化的底层想象,还是对人性本恶的故意回避?从道德层面而非制度层面出发,可以解释媒体与公众的心酸,却无法真正理解底层为何一直沉沦,仍在沉沦。
我们彼此之间的理解越来越难。不炒股的人们望着兴致勃勃的股民同事,不明白他们为何可以在下午三点之前百事不问;投资专家望着小贩和文员们,不明白他们为何弄不清楚基金为何物就全力吃进;中产阶级望着重庆家乐福门前的长队,不明白为何十一元钱的差价就可以让人们连夜排队甚至蹈入死地……一位朋友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精神的问题。或许他偏激地撞见了真相。怕涨价,怕水污染,怕财不理你,怕政府调控……罗斯福说人生来拥有四大自由,其中包括免于恐惧的自由。欲望无时无处不在,但因恐惧激发的巨大欲望则可怖可惊,它印证了我们精神生活的残缺。全球市值第三的股市,与为十一元钱付出的生命,或许比猪肉飞涨,更能标明中国社会快乐指数的刻度。
……
前言/序言
话题2007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话题2007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
评分
☆☆☆☆☆
中国人的现代时事评论,值得一看!
评分
☆☆☆☆☆
想到是这么精彩的一本书。我花了两天来读,真让人手不释卷。看到梵高自尽,酸楚的泪水也汨汨而出。尽管我非常爱他,但是我依然不知道,他是那么的纯洁,伟大。世人对他的误解至深,伤害至深。而且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出身于那样的阶层,可以说他是另一个“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如果沿着他既有的人生轨迹走下去,他未尝不可以像他的弟弟一样,做一个体面的画商。 他生来便是要做艺术家的。他的生活里容不下虚伪,无情。他是那么的炽热,坦白,他爱的那样赤诚,毫无保留。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画,因此,当他不能再创作,他的生命便也没有了太大的意义。像大多数天才一样,他奉献给世界的,是不分阶层的博爱和用生命画出的瑰宝;而世界回应他的,却是无尽的挫折,饥饿,疾病,困顿,误解,侮辱,伤害。。。 我几乎可以说,他是属于“人民”的。他始终关怀着世上受着疾苦的大众,他从来没有等级的观念。他描绘农民,工人,最普通的劳动者,“吃土豆的人”。他的播种者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有力,大步的在璀璨的麦田里迈步。 而且,他也是非常“精神”的。他的生活里有京东,但是他并不是和别的画家一样,纯粹到京东那里找乐子,满足肉欲。他尊重她们,甚至愿意娶一个年老色衰的京东为妻。讽刺的是,他有那么多的爱,却无法得到世人的回应,给了他些许温情的,竟然是那个被世人同样唾弃的女子。他的有些举动,的确是神圣的,悲悯的,难怪他被矿山上的人称为“基督在世”。在那里,人们不会觉得他疯狂,因为他们知道他爱他们,他为了能让他们好过一点,已经奉献了几乎所有能够奉献的。 让人感动的,是他和提奥之前的兄弟之情。没有提奥的资助和理解,也就不可能有他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兄弟两人就是一体的。没有提奥在背景里默默做着根系,就不可能有他盛放的艺术之花。提奥无条件的支持他,几乎从来没有拒绝过他的请求,总在关键时刻赶到他的身边,为他偿还负债,把他从贫病之中拯救回来。他们之间频繁的通信,已经让这两个灵魂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提奥虽然在巴黎过着体面的画商的生活,却无时不刻的关注着他的进展和动态。他在心灵上所有的跌宕起伏,都通过书信让提奥感同身受。是提奥早早看出他身上埋藏的巨大潜力,是提奥细心珍藏了那700多封通信,是提奥把他的习作和画作按时间小心的编排好。所以后人得以完整的追溯梵高的心路历程,能够离这个伟大的灵魂更近一些。生前,只卖出了一副画,价值四百法郎。但我不能说他是不幸的。比起世上的大多数人来说,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做到了极致。即使他后来长寿,能看到自己的画作价钱越来越高,我想,他也会是漠不关心的。他从未因为市场的口味而作画,他也从未为那些脑满肠肥的人作画。虽然,卖画这件事一直在困扰着他,但他的祈求也不过是卖出的画,能够让他自立,不必依赖提奥的资助而生活。对他来说,创造是最重要的。如果什么都不能说,那么他宁肯沉默。如果不能够再创作,那么他宁肯死亡。 我之前不知道的是,他的父母两家都有不少出众的亲戚,他的姓氏在当时荷兰的艺术界鼎鼎有名。可以说他父母这一支是相对比较平淡的。然而,今日只有文森特让梵高这个名字不朽。就像书中说的,他活着,他的爱,他的才华,透过那些灿然的画活着。不管这些画今天值多少钱,它们终究不是某个人的私藏,而能被我这样的普罗大众看到。他的精神,他的爱,他的热望透过那些画震撼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他淋漓尽致的来过这个世界,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熊熊燃烧过。他终于成就了自己,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评分
☆☆☆☆☆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
☆☆☆☆☆
评分
☆☆☆☆☆
讲述了当我决定为每一年写一篇综述,而不是简单排列大事记时,就已经将自己放在了一架滚烫火热的炭炉之上。那些事件散漫地搁放在路边,水上,网络里,饭桌旁,犬牙交错,各行其是,试图将之整合是多么危险的事!试着找一条线索,几条线索,貌似能够吸附住那些做布朗运动的精神原子,展示文化潮汐的律动,然而也许你已经在擦伤每桩事件的脉络,剥夺每种倾向的完整,牺牲每场争论的复杂。因此,年度综述的有效性在于并仅在于:它是一种盲打误撞的叙述与判断,它能让你隐隐感知那些并未浮出海面、却存在人们内心的意识与情绪。一纸尚未兑现的支票,一笺留待确诊的处方单,它可能在无数废话之外增添一重废话,也可能在灵光一闪中发现某种真知。以上表明我作为写作者,谦卑而狐疑的姿态。具体到这一年,我依然要斗胆用几个非事件亦非人名的关键词,为2007写一份总结报告。
评分
☆☆☆☆☆
话题新颖,非常不错的书
评分
☆☆☆☆☆
评分
☆☆☆☆☆
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