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是性本能论的主要论著,也是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支柱之一。包含性学三论、儿童性理论、性变态、性道德、自恋、力比多等重要理论。
弗洛伊德所提出的问题比他所解决的问题更为重要,在此,我们为读者提供了中国最完整、最专业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集,以供探究。
海报:
此卷收录八篇论文,是弗洛伊德早期关于性本能论的主要专著。《性学三论》(1905)包括“性变态”“幼儿性欲”和“青春期的变化”三部分。《儿童性理论》(1908)对儿童期的性表现及其与心理活动、神经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1908)论述了现代社会的性道德与文化的关系。《爱情心理学》(1910~1918)包括三篇文章,分别探讨了男人的性变态、“心理性阳痿”以及女性的“贞洁”。《论自恋:导论》(1914)探讨了自恋的起源、本质、形式、作用等。《本能及其变化》(1915)分析了本能所涵盖的内容以及描述的方法等。《压抑》(1915)探讨了压抑的本质、因果及其与神经症的关系。《力比多类型》(1931)将人分为性欲型、自恋型和强迫型等三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20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弗洛伊德作为深蕴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潜意识心理学说、精神分析治疗方法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灵深层隐秘王国的揭示,不仅为心理学研究整个人类精神世界开辟了全新的领域,而且对西方当代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编车文博,心理学家、哲学家,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推进心理学元理论的建构和“类心理学”的开拓;突破单一文化心理学知识史或学科史的研究,开创多元文化(东西方文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学科的建构;开拓中国潜意识的哲学心理学研究,中国“给弗洛伊德‘平反’的人”,中国学术界公认的弗洛伊德研究权威。1952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长期执教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社会心理学系,任教授、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六届副理事长、会士,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美国心理学会外籍会员。出版著作、译著7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性学三论
按 语 002
英文版编者导言 003
第二版序 007
第三版序 008
第四版序 010
第一篇 性变态 013
一、关于性对象的变异 014
二、性目的的变化 024
三、性变态的共同特征 032
四、神经症者的性本能 034
五、组元本能与快感区 038
六、精神神经症中性变态盛行的原因 039
七、幼儿性欲特征的提示 040
第二篇 幼儿性欲 042
一、童年的性潜伏期及其中断 045
二、幼儿性欲的表现 047
三、幼儿性活动的性目的 050
四、手淫的性表现 051
五、关于儿童的性探究 058
六、性组织的发展阶段 060
七、幼儿性欲的来源 062
第三篇 青春期的变化 067
一、生殖区的主导性与前期快感 068
二、性兴奋问题 071
三、力比多理论 074
四、男女的分化 076
五、对象的发现 078
总 结 084
儿童性理论
按 语 094
“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
按 语 108
爱情心理学
按 语 126
一、男人对象选择的一个特殊类型(1910)
(爱情心理学之一) 127
二、论性爱领域最普遍的衰退趋势(1912)
(爱情心理学之二) 135
三、处女的禁忌(爱情心理学之三) 145
论自恋:导论
按 语 160
一 161
二 168
三 176
本能及其变化
按 语 188
英文版编者导言 189
压抑
按 语 216
力比多类型
按 语 228
第三篇
青春期的变化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幼儿的性生活已销声匿迹,代之以正常的性生活形态的出现。在过去,“自体性欲”主宰了性本能,如今性本能则发现了性目标。于是,一系列相互分离的本能与相互独立的快感区的活动,便以寻求特定的快乐作为唯一的性目的。只不过在所有的组元本能寻求这一新的性目的之时,快感区的活动开始位于生殖区的主宰之下。既然新的性目的使男女两性的功能具有明显区别,那么,两性的发展也便差异显著。男性的发展更为直接而易于理解,女性则出现某种形式的退化。正常的性生活,只有在“情潮”和体质汇聚指向性对象和性目的之时方可实现(情潮包括幼儿性活动萌发的残余),如同挖掘一条隧道,须从山的两侧同时动工。
在男性,新的性目的表现为精液的释放,当然,这与早先寻求快感的性目的并不相悖,恰恰相反,最大的快感是在性过程的最后动作上实现的。此时的性本能已臣服于生育功能,也就是说,开始具有利他性(altruistic)。只有本能的原始倾向及所有特征全部介入这一过程时,这一转变才能完成。众所周知,同生物体必须做出新的组合和调整才能实现新的复杂机制一样,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若没有新的调整就可能出现病理现象,而性生活中的任何病理现象都可视做发展受到抑制的结果。
一、生殖区的主导性与前期快感
我所描述的过程的起点与终点已清晰可见,然而,过程的许多中间环节我们仍不甚清楚,因此难解之谜不止一个。
一般认为,青春期最根本的变化,便是外生殖器的明显生长(在潜伏期,其生长几乎是停止的)。与此同时,内生殖器的生长也足以使它释放精液,也就是说可以制造新生命了。因此,一个十分复杂的器官已准备就绪,只待进行必要的活动了。这一器官的活动由刺激引起。观察表明,刺激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外部刺激,由我们已熟悉的快感区的兴奋引起;二是内部刺激,其内容尚需探讨;三是心理生活,它贮存了外在印象和内在兴奋。所有的刺激均产生同样的效果,即“性兴奋”,以心理和躯体的指标为标志。心理指标表现为极度冲动的紧张感;在躯体指标中,起初和最重要的变化便是生殖器,随时准备性活动(男性性器的勃起及女性阴道润液的分泌)。
性紧张(sexual tension) 性兴奋会引起紧张的事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难以解决但对理解性过程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尽管心理学家对此众说纷纭,但我坚持认为,这种紧张感带有不愉快性。对我而言,最具决定性的事实是,这种体验总伴随着改变心理情景的冲动,其急切的活动方式完全有悖于快感。然而,若将性兴奋的紧张视为不愉快,那么就与它快感的事实不符。在性过程引起的每一种紧张之中都有快感相伴,即使在生殖器的准备过程中,某种程度的满足感也清晰可见。这种紧张的不愉快与快感又是如何相安共处的呢?
任何一个涉及到愉快与不愉快的问题,都是今日的心理学所无能为力的。我的目的旨在从我们现在的讨论中了解到尽量多的东西,但我不会触及问题的所有方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快感区是怎样适于这种新的安排的。它们在引发性兴奋方面必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眼睛也许离性对象最远,然而在追寻性对象时它却最常受到特定兴奋质的刺激。我们把发生在性对象身上的这一特质谓之“美”(同样,性对象身上的优点可称做“吸引力”)。这刺激一方面有快感相伴,另一方面又会引起性兴奋的增强,或使性兴奋产生。若这一兴奋扩展至其他快感区,如扩展到手,用手抚摸,效果也一样:一方面快感从准备性变化中产生并有所增强(生殖器);另一方面性紧张也会增强。若这种紧张不伴有快感的继续产生,便会转向明显的不愉快。另一种情形也许更清楚,若一个并未性兴奋的人的快感区(如女性的乳房)被抚摸,那么快感就会产生;它同时又会要求快感的增强。问题在于,一种快感体验怎么会引起更大的快感需要。
前期快感的机制 快感区在此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情形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们均是通过适宜的刺激引发一定程度的快感,快感则引起紧张度的增强,从而为性行为的完成提供必要的能量。这一行为的最后阶段再次需要适宜对象(阴道黏膜)对快感区(阴茎的龟头)的刺激。由兴奋引起的快感提供了能量,通过反射渠道释放性物质。这最后的快感最为强烈,其机制也有别于早先的快感。它完全由释放引发:得到完全的快感满足,力比多的紧张此时也烟消云散。
我认为,由快感区的兴奋所引起的快感,不同于性物质释放时所形成的快感,二者的区分只有明确其名方可清楚。前者要称为“前期快感”(fore-pleasure),后者则叫做“终期快感”(end-pleasure)。前期快感与幼儿性本能所曾产生的快感相似,只不过范围更小。后期快感是新型的,恐怕要到青春期的某些条件出现时才能产生。快感区的这一新功能或许可描述为:通过快感区的前期快感之途(像在幼儿生活中一样)达到更大快感的满足。
最近,在心理生活的另一领域里我还发现了类似的其他情形,即少许的快感却引发了更大快感的获得,如同“额外诱因”(incentive bonus)发挥了功效。由这种相同的联系我可以对快感的实质做出更深刻的探讨。
前期快感的危险 然而,前期快感与幼儿性生活的联系由于可能产生的病态现象而更趋昭然。正常性目的的实现明显地会受到前期快感的机制所威胁。在性过程的准备阶段,若前期快感较为强烈而紧张度太小,那么危险就出现了。此时,性过程继续推进的动机已经消失,整个过程被拦截,准备动作替代了正常的性目的。经验表明,这样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这一相关快感区或相应的组元本能在童年期曾有过大量不寻常的快感;若有新的因素介入,导致固着,那么以后生活中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强制性行为,即抵抗前期快感进入更新的状态。许多性变态者的形成机制便是如此,在性过程的准备动作上滞留不前。假如生殖器的主导性在童年期就初具形态的话,前期快感所引起的性功能失败就可避免。在童年期的第二阶段(从8岁到青春期),这种情形似乎已经出现了。此时,生殖区的活动已与成熟期形式相差无几了,每当其他快感区的快感得到满足之后,生殖区便会有兴奋感觉,并有准备性变化。只是它还没有目的,即不能使性过程继续下去。因此,在童年期快感被满足的同时,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性紧张,只是不够持久,数量较少。在讨论性的根源时,我们现在已能理解:为何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性满足的过程也就是性兴奋的过程了。我已注意到,在探讨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夸大了幼儿性生活与成熟的性生活的区别,现在我想加以纠正。无论是变态的还是正常的性生活,均决定于幼儿性欲的表现。
二、性兴奋问题
快感区的快感在被满足的同时却伴有性紧张,对这种性紧张的根源及实质我们尚一无所知。a说紧张源于快感本身虽最清楚,但这不仅全然不可能,而且难以立脚,因为在最大的快感到来之时,随着性物质的释放,紧张非但没有产生,而且还被排遣。因此,快感与性紧张只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联系的。
性物质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除了性物质的释放才使性兴奋趋于停止外,在性紧张与性物质之间还有其他的联系。过着禁欲生活(continent life)的男人,其性器在不同的间隔时间里并非总受制于清规戒律。比如在夜里就可释放性物质,并伴有快感,这是梦中幻化的性行为的产物。
就这一过程而言[梦遗(nocturnal emission)],恐怕不能不做出这样的结论,性紧张借助幻觉对真实行为的替代,将性物质中的精液释放了出来。性机制已枯竭的体验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若精液枯萎,不仅性行为无法产生,快感区对刺激也会变得迟钝,其相应的兴奋也便无快感产生而言。由此可见,一定程度的性紧张对快感区的兴奋也是必需的。
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这会导致一个已经广为流传的假设,即性物质的积聚产生并维持了性紧张。性物质的压力作用于性储存器的内壁,作为一种刺激传至脊髓中枢,更高的中枢接收了信号后便意识到了所熟悉的紧张感。如果说快感区的兴奋增强了性紧张的话,那么只有一种假设可能成立,即这些快感区早已与这些中枢建立了解剖学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兴奋的强度。性紧张达到一定水平后便产生性的动作,否则就刺激了性物质的产生。
这种理论虽被接受,比如埃宾在解释性过程时就采用了,其弱点却在于,它适于成年男性的性活动,然而却无法解释下列三种情形,即孩子、女性与被阉割的男性。在这三种条件下,都不存在性物质的积聚问题,这便使得该理论的应用陷入困境。不过还得承认,这一理论的某些方面也许还适用。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过分强调性物质积聚的作用。
内生殖器的重要性 对阉割后的男性的观察表明,性兴奋可独立于性物质的产生而达到相当的程度。阉割手术虽旨在对力比多加以限制,然而结果却往往不尽然。此外,人们早就知道,被疾病剥夺了男性性细胞的病人,虽然已无生育能力,但其力比多与性交能力却未受损害。因此,当里格尔(Rieger,1900)认为成年男性失去性腺后对其精神行为不产生作用时,我们就不必大惊小怪了。不过,若阉割在更柔弱的年龄即青春期前施行,或许会影响性特征的形成。然而问题在于,除了性腺的真实丧失外,对发展过程中其他因素的抑制(与性腺的丧失有关)也起了作用。
化学理论 性腺移植实验,包括动物睾丸与卵巢及人类中两性间的移植,多少使性兴奋的起源问题有了新的进展,同时也使性物质积聚的重要性有所消减。实验[如斯坦纳(Steinach)]已可使雄变雌或雌变雄。在这一过程中,随着身体性征的变化,心理性欲(又译性心理的)(psychosexual)行为亦出现相应改变。然而,性腺虽可产生特定的性细胞(精子和卵子),但性征却似乎与此无关,倒是被称为“青春腺”(puberty-gland)间隙组织的分泌物决定了性征,更进一步的研究或许将表明,青春腺也是双性b的。果真如此,那么高等动物的双性(bisexuality)理论便获得了解剖学基础。同时,青春腺或许不是造成性兴奋和性征的唯一器官。无论如何,我们已经知道的甲状腺对性的作用与这种新的生物学发现是吻合的。因此,可能的情形是,性腺的间隙部位产生了特殊的化学物质,然后被带入血液系统,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某些部位的变化,形成性紧张(我们已熟知毒物进入人体的现象,特定的器官会出现类似的毒性变化)。性兴奋如何由快感区的刺激引起?纯粹的毒性刺激与生理刺激在性过程中会起什么样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即使在假设的层面上,也非我们目前的知识所能解释。我们要执意坚持的无非是性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什么,即性代谢产生某些特定的物质。这种已为事实支持但不乏专断的设想虽很少引人注意,但却值得更进一步审视。在因性生活受到干扰的神经症患者身上,其临床症状与因吸毒或麻醉而引发的中毒现象或禁欲现象十分相似。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侵入性的,它强迫你进行一次彻底的“考古式”自我审视。它涉及的议题远超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浪漫爱情,而是触及了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乃至人与自身的根本性关系。其中对于文化现象中潜藏的集体无意识的解读,尤其令人震撼。它像是提供了一副特殊的滤镜,让你能看到日常表象之下,社会规范是如何被我们的集体潜意识所塑造和维护的。这种“看穿”的能力,既是馈赠,也是负担。我发现自己开始对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情感表达保持警惕,不断地追问:这种感觉是真的源于当下,还是一个遥远的回声?这使得我的情感生活变得更复杂,但也更加真实和有深度。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待这本著作,我必须称赞其内在的逻辑美感。它不像现代心理学那样追求数据和量表,而是完全依赖于对人类经验的深度挖掘和严密的逻辑推演。那些关于“本我”、“自我”、“超我”之间永恒博弈的论述,具有史诗般的张力。这卷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爱”视为一种纯粹的美好事物,而是将其置于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宏大冲突背景之下进行审视。这种将个体情感置于物种生存驱动力层面的宏大叙事,赋予了阅读体验一种近乎宿命论的悲剧色彩。读完后,我不再单纯地用“好人”或“坏人”来简单标签化他人,而是开始理解每个人都是在其内心深处进行着一场永不休止的战争的幸存者。
评分这本《弗洛伊德文集》的第五卷,光是拿到手里,那种厚重感就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充满了敬畏。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对于人类早期经验如何塑造成成年后人际关系模式的探讨。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行为观察,而是深入挖掘了潜意识的暗流,那些我们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冲动和欲望,是如何像幽灵一样,潜伏在我们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情感波动背后。尤其是在分析“俄狄浦斯情结”的变体时,那种抽丝剥茧的严谨,让我不得不佩服这位心理学巨匠的洞察力。书中对早期依恋关系的研究,更是刷新了我对亲密关系理解的底层逻辑。它揭示了,我们对伴侣的选择,往往是童年未竟的情感剧本的重演。那种细腻到近乎苛刻的自我剖析,读起来既痛苦又酣畅淋漓,仿佛作者拿着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那些我们自我麻痹已久的内心伤口。读完之后,看待身边的人,甚至看待自己的过往,都多了一种俯视的距离感和清晰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与其说是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与作者本人进行的、漫长而深入的哲学辩论。它拒绝给出简单的、抚慰人心的答案,反而不断地抛出挑战性的问题,迫使读者直面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力比多”能量流向的描述,那种将生命力视为一种有限资源的观点,极大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某些领域投入了全部热情,而在其他领域却显得精疲力竭。文字的密度极高,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需要反复咀嚼那些经典的德语转译词汇。但一旦抓住其内在的逻辑线索,便会发现其论证的滴水不漏。它教会我的不是“爱是什么”,而是“爱不是什么”,通过对非理性动机的层层剥离,最终留下的,才是那些最真实、最赤裸的人类情感内核。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真正消化完这卷书的精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对“焦虑”的分析,那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心理描绘。作者对神经症性焦虑的分类和成因的追溯,精准得让人脊背发凉。它不像市面上流行的自助书籍那样提供“治愈”的承诺,而是冷静地展示了焦虑的结构性,即它并非敌人,而是内心冲突的必然产物。书中引用的那些临床案例——虽然简短,却极具象征意义——展现了潜意识如何通过症状来“表达”那些被压抑的愿望。这种表达的机制,是理解一切人类非理性行为的关键钥匙。我合上书本时,感觉像是刚刚结束了一场马拉松式的精神攀登,视野开阔了,但脚步也更沉重了,因为知道了地平线下的世界是多么广袤和充满未知。
评分内容很有启发性!!!!!
评分京东买的这些书纸张略粗糙 没有质感 内容没什么差异 就是看着有点不舒服
评分心理学大家,最智慧的思想者关于性与心理的理解
评分京东买的这些书纸张略粗糙 没有质感 内容没什么差异 就是看着有点不舒服
评分还没拆看着还可以。。。。
评分很实惠,赶上了活动价!
评分不错,值得一看的经典之作
评分有人说:“书是阶梯,书是船只,书是良药,书是营养,书是智慧,书是老师,书是遗训、忠千和命令》”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可是,若不读或不会读,书有何用?朋友:你不仅要拥有书,爱书,而且要勤于读书,要学以致用,那才能充份体现书的价值。
评分。。。 还不错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