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生产学实验技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

种子生产学实验技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德林 编
图书标签:
  • 种子学
  • 种子生产
  • 农业技术
  • 园艺
  • 实验技术
  • 高等教育
  • 农林院校
  • 规划教材
  • 作物科学
  • 育种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108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71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字数:2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种子生产学实验技术是全国一本种子生产学实验教材吸收了国内外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种子生产新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种子生产程序和质量标准调查9大类36种作物的种子生产实验技术以及种子加工技术、商品种子储存与活力监控技术共39个实验.9大类作物中禾谷类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和谷子;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和小豆;油料作物包括油菜、花生、芝麻和向日葵;纤维类作物包括棉花、苎麻、黄麻、红麻和亚麻;块根块茎类作物包括甘薯和马铃薯;糖料作物包括甘蔗和甜菜;特用作物包括橡胶和烟草;牧草类作物包括黑麦草、苏丹草、紫花苜蓿和白三叶草;蔬菜类作物包括萝卜、大白菜、番茄、黄瓜、洋葱和豇豆.每种作物编写1个实验每个实验着重介绍该作物主要品种类型的种子生产需要用到的各种技术的操作.大部分作物配以彩色照片展示实物和操作过程有助于读者直观理解和实践操作.鉴于各地种植业结构的不同大作物与小作物的划分因地而异各院校可选择与本地经济发展有关的主要作物进行教学.

内页插图

目录


序前言
实验1 种子生产程序和质量标准调查 1实验2 水稻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6实验3 小麦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12实验4 大麦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19实验 玉米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22实验6 高粱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28实验7 谷子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32实验8 大豆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35实验9 蚕豆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39实验 豌豆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44实验11 绿豆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48实验12 小豆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51实验13 油菜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54实验14 花生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59实验 芝麻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61实验16 向日葵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64实验17 棉花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68实验18 苎麻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72实验19 黄麻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74实验 红麻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77实验21 亚麻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82实验22 甘薯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85实验23 马铃薯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90实验24 甘蔗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92实验 甜菜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95实验26 橡胶树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100实验27 烟草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103实验28 黑麦草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106实验29 苏丹草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108实验 紫花苜蓿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110实验31 白三叶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114实验32 萝卜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117实验33 大白菜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122实验34 番茄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127实验35 黄瓜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131实验36 洋葱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135实验37 豇豆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141实验38 种子加工技术 145实验39 商品种子储存与活力监控技术 148
彩图

精彩书摘

实验1 种子生产程序和质量标准调查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初步掌握纯系品种及杂交种亲本种子生产的标准程序、各级别种子的判别方法,同时了解各级别种子质量标准.

二、内容说明
纯系品种从审定或登记到产出大田用种,各国和不同国际机构都有其种子生产的标准程序.美国、日本、新西兰,美洲和澳洲的国际机构 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协会 (AsG sociAtionofOf
iciAlSe
dCertifyingAgencies,AOSCA)”,欧洲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均采用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美国和 AOSCA把这四级种子称为育种家种子 (bre
derse
d)、基础种子 (d,白色标签)、登记种子 (dse
d,紫色标签)和认证种
foundAtionse
registere
子 (certifiedse
d,蓝色标签)(彩图1G1);日本称为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证明种子 (或市售一般种子或生产用种);新西兰称为育种家种子、基础种子、认证一代种子 (certifiedse
dofthefirstgenerAtion)、认证二代种子 (certifiedse
dofthe secondgenerAtion).加拿大、英国、德国、波兰、瑞典、欧洲经济共同体 (EuropeAn EconomicCommunity,EEC)均采用五级种子生产程序.加拿大的五级种子是育种家种子、精选种子 (selectse
d)、基础种子、登记种子和认证种子.英国、德国、波兰的五级种子是育种家种子、前基础种子 (preGbAsicse
d)、基础种子、认证一代种子、认证二代种子.瑞典和 EEC的五级种子是前基础种子 (使用白色带蓝色斑点的标签)、基础种子 (使用白色标签)、认证一代种子 (使用蓝色标签)、认证二代种子 (使用红色
标签)和商品种子 (使用棕色标签).中国1995年颁布的国标 (GB/T35435—1995)将种子级别分为育种家种子、原种和良种三级.为了避免 “良种”与 “优良品种”意思相混淆,近年颁布的国家标准 (如GB44041—2008)已将种子生产范畴的 “良种 ”表述为 “大田用种 (quAlified se
d)”.为与国际接轨,在许多作物 (如小麦、大豆、玉米自交系等)上提出了与美国四级种子相对应的四级种子 (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大田用种)生产的标准程序.1育种家种子 (bre
derse
d),是在品种通过审定 (登记)时,由育种者直接生产和掌握的原始种子,具有该品种典型性,遗传稳定,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纯度100%,产量及其他主要性状符合审定时的原有水平.使用白色并有紫色单对角条纹的标签 (GB20464—2006).2原原种 (preGbAsicse
d),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而来,具有该品种典型性,遗传稳定,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纯度100%,比育种家种子多一个世代,产量及其他主要性状与育种家种子基本相同.用白色标签作标记.3原种 (bAsicse
d),由原原种繁殖的第一代种子,遗传性状与原原种相同,产量及其他主要性状
指标仅次于原原种.用蓝色标签作标记.亲本种子使用红色的种子标签 (GB20464—2006).4大田用种 (quAlifiedse
d),由原种繁殖的第一代种子,遗传性状与原种相同,
产量及其他主要性状指标仅次于原种.用蓝红以外的单一颜色的标签作标记.

三、材料仪器药品
植物材料:当地主要作物育种家种子生产田、原原种生产田、原种生产田、大田用种生产田成熟期植株群体,小株作物 (,大株作物 (玉
米或高粱等)面积8×667m2.稻或麦或粟等)面积3×667m2
仪器药品:3m卷尺,15m木尺,铅笔,记载本,计算器,30cm×25cm规格的尼龙种子袋,普通剪刀,纸质挂牌 (或塑料挂牌),包扎绳,三角盘,可装500g种子的羊皮纸袋.

四、方法步骤
(一)作物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1常规品种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常规品种的种子生产程序是从育种家种子开始,逐级自交繁殖,生产出大田用种 (图1G1).
这类品种群体内个体间同质,个体内同一位点等位基因纯合,基因型和表现型一致.在各级种子繁育过程只要注意隔离,拔除杂株后混收即可.繁殖系数大的作物也可将原种种子直接用于大田播种.常规品种育种家种子的来源,可以由育种家一次足量繁殖、冷库保存多年利用;也可以采用株行鉴定混合法年年生产.

图1G1 常规品种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图1G2 自交系单交种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2自交系单交种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前三个级别是指自交系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和原种 ,第四级是指单交 F1种子 (大田用种 ).自交系育种家种子通过典型单株的人工套袋、人工授粉自交繁殖获得 .套袋自交单穗种子不混合 .原原种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 .按穗行种植 ,人工套袋授粉自交.收获后自交穗混合脱粒 .原种是由原原种在安全隔离条件下系内株间传粉繁殖一代获得的 .单交 F1大田用种是在隔离条件下通过自交系间杂交制种获得的 (图1G2).
3三系杂交种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三系是指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前三个级别是指三系的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和原种 ,第四级是指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产生的杂交种 F1种子 (大田用种 )(图1G3).不育系育种家种子生产以保持系株行种为父本 ;保持系和恢复系的育种家种子由相应的入选株系混合而成 .三系及其杂交种各级种子生产中以防止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为中心 .三系的育种家种子生产田和原原种生产田单株稀植、整株鉴定去杂、株行内混合收获 .原种生产田稀播种植、整株去杂、混合收获 .亲本繁殖田和 F1制种田均需安全隔离 .

图1G3 三系杂交种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4无性繁殖作物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无性繁殖作物是指利用植物营养器官 (根、茎、叶、芽等 )进行繁殖的作物 (如马铃薯、甘薯等 ).这类作物在营养器官繁殖过程中 ,容易感染病毒而导致退化 .脱毒和防止病毒再侵染是各级别种子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以马铃薯为例 ,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在组织培养室内培养产生的脱毒试管苗或脱毒试管薯是育种家种子 ;用脱毒试管苗或脱毒试管薯在防虫温室或防虫网室内生产的脱毒微型薯 (microtuber,2~5g/个)是原原种;用脱毒微型薯在原种场生产的是原种 ;用原种在种薯生产基地生产的是大田用种 (图1G4).
(二)作物种子质量标准调查
(1)中国现行作物种子质量标准 ,不同作物种子等级系统不一致 ,有两级、三级 ,甚至有四级的 .发达国家种子质量标准一致地相应于种子生产四级程序 ,在育种家种子基础上分为三级 .发达国家质量标准的指标系统比较健全 ,粮、棉、油作物都基本包括净种子、杂质、其他作物种子总量、其他品种、其他类型、杂草种子、有毒 (有害 )杂草种子、发芽率和种子含水量等 ;在薯类作物中 ,还突出了应有的病害指标 .而在中国的标准中 ,仅有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四个指标 ;薯类仅显示纯度、薯块整齐度和不完善薯块率三个指标 ,缺少当地必要的病害指标 .通过查阅文献调查本书涉及的9类作物 (禾谷类、豆类、油用

1G4 无性繁殖作物 (以马铃薯类、纤维类、块根块茎类、糖用类、特用类、牧草类、为例 )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蔬菜类 )在美国、日本、欧洲和 AOSCA各级别种子的质量标准 .
(2)
调查当地一种主要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田成熟期田间杂株率 (遗传纯度 );封存样品的种子净度、水分和发芽率 .比较四级种子上述四项指标的差异 .

五、实验作业

(1)三人一组
,每组上网调查9类作物 (禾谷类、豆类、油用类、纤维类、块根块茎类、糖用类、特用类、牧草类、蔬菜类 )中的一类作物美国、日本、欧洲和 AOSCA各级别种子质量标准 .

(2)三人一组
,成熟期在准备好的四级种子生产田调查遗传纯度 (杂株率 ),小株作物调查6m2 (或大株作物调查15m2),三次重复 ,全班数据合并 ,计算每次重复的杂株率和三次重复的杂株率平均数 .室内调查封存样品的种子净度、水分和发芽率 .比较四级种子四项指标的差异 .完成实验报告 .


参考文献
陈翠云 ,王春平 ,张万松 ,等.1997.育种者种子贮藏试验及应用效果研究.种子 ,(2):10G13盖钧镒.2006.作物育种学各论.2版.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56G257国家技术监督局.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4404.1—2008胡晋.2009.种子生产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43G45刘文成.2007.小麦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和技术.种业导报 ,(7):31陆作楣 ,陶瑾.1999.论 “株系循环法 ”.种子 ,(4):3G5王春平 ,陈翠云 ,张万松 ,等.2001.玉米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及技术规程.河南农业科学 ,(7):18G19王春平 ,陈翠云 ,赵虹 ,等.2003.育种家种子的生产与保存.种子 ,(5):113G115王春平 ,张万松 ,陈翠云 ,等.1999.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及其在小麦良种繁育中的应用.河南农业科
学,(7):5G6王春平,张万松,陈翠云,等.2005.中国种子生产程序的革新及种子质量标准新体系的构建.中国农
业科学,38 (1):163G170王林生,郭家信.1996.试论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的理论基础.种子,(5):51G52王林生,孔祥生.2002.论甘薯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及繁育供种体系.种子,(6):61G62王林生,魏良友,刘宪法,等.1999.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在玉米自交系生产中的应用.种子, (5):
72G73张进生,霍晓妮,张万松.1993.小麦良种繁育技术和体制的改革与实践.作物杂志,(1):10G11张万松,陈翠云,王春平,等.2001.农作物种子生产程序和种子类别探讨.河南农业科学, (7):
10G13张万松,陈翠云,王淑俭,等.1997.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及其应用模式.中国农业科学,30
(2):27G33张万松,陈翠云,袁祝三,等.1995.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及其应用.洛阳农专学报,15 (2):4G9张万松,陈翠云,袁祝三,等.1995.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及其应用.种子,(4):17G21张万松,陈翠云,张进生,等.1992.小麦良种繁育技术和体制的改革与实践.洛阳农专学报,12
(4):26G30张万松,郭香墨,张爱民,等.2009.论 “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在中国种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种子,28 (3):93G96张万松,王春平,陈翠云,等.2002.论中国迈向21世纪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程序和种子类别.种子, (1):3G5张万松,王春平,张爱民,等.2011.国内外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体系比较.中国农业科学,44 (5):884G897 FehrW R.1987.PrinciplsofCltirDevelopment.Volume1:TheoryAndTechnique.New York: MAcmil
AnPublishingCeompAnyu:4v50GA465
实验2 水稻种子生产实验技术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初步掌握水稻
(
ivAOtrzAsAy
L. )杂交种亲本繁殖和 F1制种的基本程序与
技术环节 .
二、内容说明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 ,生产上应用的品种类型主要是纯系品种和 F1杂交种 .水稻纯系品种原种生产主要有改良混合选择法 (三圃法 )和株系循环法 .水稻 F1杂交种种子生产主要采用 “三系法 ”和 “两系法 ”.“三系法 ”生产 F1种子每年需要2个隔离区 ,1个用于不育系繁殖 ,1个用于 F1制种 .把不育系与其保持系按一定行比种植 ,保持系花粉授给不育系 ,从不育系植株上收获的就是扩繁的不育系种子 ;从保持系自交株上收获的就是扩繁的保持系种子 .把不育系与其恢复系按一定行比种植 ,恢复系花粉授给不育系 ,从不育系植株上收获的就是 F1种子 ;从恢复系自交株上收获的就是扩繁的恢复系种子 .保持系和恢复系能分设隔离区繁殖则更好 .“两系法 ”生产 F1种子的技术与 “三系法 ”的大体一致 .光敏不育系和温敏不育系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自交繁殖 .
三、材料仪器药品
植物材料 :水稻不育系繁殖田和 F1制种田正在抽穗开花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
系植株群体 .仪器用具 :光学显微镜 ,体视显微镜 ,解剖针 ,喷雾器 ,塑料桶 ,量筒 .试剂 :赤霉酸 (又称赤霉素、“九二 ○”),1% KGKI水溶液 .
四、方法步骤
(一)确定不育系繁殖面积和 F1制种面积确定 F1制种面积的依据是市场上对 F1种子的需求量和 F1制种的预期单产 ;确定不育系繁殖面积的依据是 F1制种面积、单位制种面积不育系用种量和不育系繁殖预期单产 .不育系繁殖与 F1制种的面积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
hm2)计划种植杂交稻的面积 (hm2)×每公顷用种量 (kg)F1制种面积 (=每公顷制种田预期生产 F1种子的数量 (kg)
不育系繁殖面积 (hm2)=计划制种的面积 (hm2)×每公顷制种田不育系用种量 (kg)每公顷繁殖田预期生产不育系种子的数量 (kg)当前每公顷杂交水稻的大田用种量一般为75 ~15k g,每公顷繁殖和制种田的不育系用种量一般为45 ~525k g,父本用种量一般为75k g.

前言/序言


《植物育种学原理与实践》 本书内容概览: 本书旨在系统性地阐述植物育种学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及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全书内容紧密围绕“科学育种”这一主线,从基础理论的深度剖析到前沿技术的广泛介绍,再到具体案例的详实分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植物育种知识体系。本书的编写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内容翔实,结构清晰,语言精炼,图文并茂,适合高等院校农林专业学生、科研人员、育种工作者以及对植物育种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第一部分:植物育种学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植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核心原理。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育种学的概念与意义: 详细阐释植物育种学作为一门研究如何通过人工选育和改良作物性状,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纤维、能源等需求的科学。强调其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品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农业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植物育种学发展简史: 回顾植物育种学从经验选育到科学育种,再到分子育种和基因组编辑等现代技术的演进历程。重点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的育种家、里程碑式的育种成就以及关键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如孟德尔遗传定律、连锁与互换、基因重组、数量遗传学等。 1.3 作物遗传多样性及其重要性: 深入分析作物遗传多样性的来源、类型(基因、基因组、物种、遗传资源库等)及其在育种中的关键作用。阐述保护和合理利用遗传多样性是可持续育种的基石。 1.4 植物育种的基本目标与要求: 详细列举并分析现代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包括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抗病虫害、抗旱、抗寒、耐盐碱等)、适应机械化生产、缩短生育期、扩大适种范围等。讨论这些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潜在矛盾。 第二章 遗传学基础 2.1 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 深入讲解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机制。介绍DNA、RNA以及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揭示遗传信息的传递与实现过程。 2.2 遗传的基本规律: 系统阐述孟德尔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以及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深入分析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象,如不完全显性、共显性、复等位基因、基因互作(互补作用、上位作用、附加作用、阈值作用)、连锁与交换、多基因遗传等。 2.3 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 详细介绍染色体数目变异(整倍体、非整倍体)和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在作物演化与育种中的作用。深入探讨基因突变的类型(点突变、插入、缺失、移码突变等)、诱变原因(自发突变、诱变剂诱导)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2.4 染色体组学与倍性育种: 介绍染色体组的概念,分析不同倍性水平(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对作物性状的影响。重点讲解多倍体育种(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的原理、方法(如秋水仙素处理)及其在作物(如小麦、棉花、油菜)改良中的成功案例。 2.5 细胞质遗传: 阐述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不受核基因控制等)及其遗传物质(线粒体DNA、叶绿体DNA)。分析细胞质遗传在育种中的重要性,如雄性不育系、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等。 第三章 数量遗传学基础 3.1 性状的遗传基础: 区分定性性状和数量性状,分析它们在遗传上的差异。深入讲解数量性状(如产量、株高、抗病性)的遗传是以多基因控制为基础的。 3.2 遗传力: 详细定义狭义遗传力和广义遗传力,阐述遗传力在育种中的意义。介绍估计遗传力的方法,如方差分析、系谱分析等。 3.3 基因效应的加性、显性与上位作用: 深入分析基因效应的组成部分,强调加性效应在育种中的重要性,因为其可累加且可遗传。解释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及其在育种策略中的考虑。 3.4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 深入探讨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土壤、气候、管理等)对数量性状表现的影响。分析G×E互作的类型,以及其在育种田间试验设计和品种区域化试验中的重要性。 3.5 育种值与选择值: 定义育种值,并解释其作为评估个体育种潜力的指标。引入选择值,并将其与育种值联系起来,为选择育种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植物育种学关键技术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实现植物育种目标所需的各项关键技术。 第四章 作物遗传材料的搜集、鉴定与保存 4.1 遗传资源的搜集策略: 介绍全球范围内的作物遗传资源搜集工作,包括野生物种、地方品种、古老品种、突变体等的搜集方法、地点选择以及相关的国际合作。 4.2 遗传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讲解如何通过形态学鉴定、生物化学分析、分子标记鉴定等手段对搜集到的遗传资源进行鉴定。重点介绍性状评价(包括产量、品质、抗逆性等)的方法和标准。 4.3 遗传资源的保存技术: 详细阐述不同遗传资源的保存方法,如种子库(低温干燥保存、超低温保存)、组织培养库(低温保存、周期继代培养)、圃地保存以及DNA库等。强调不同保存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4.4 遗传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介绍遗传资源数据库的构建与管理,以及信息共享在育种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 无性繁殖系与有性繁殖系的育种技术 5.1 无性繁殖作物的育种: 介绍无性繁殖作物的特点(如马铃薯、甘蔗、果树等)及其育种方法,包括优良单株选育、克隆选育、杂种优势利用(如杂交育种)等。 5.2 有性繁殖作物的育种: 5.2.1 选育单基因性状优良类型: 重点介绍如何通过远缘杂交、诱变育种、基因工程等方法对控制重要单基因性状(如抗病、抗除草剂)的品种进行改良。 5.2.2 育种的方法与程序: 详细解析各类杂交育种技术,包括杂交育种(包括世代选育、系谱法、混合法、群体选育法)、连续回交育种、多基因杂交育种等,并阐述其各自的特点、适用性和操作步骤。 5.2.3 杂种优势的利用: 深入讲解杂种优势(杂优)的类型(超优势、中优势、半优势)、遗传学基础(显性理论、超显性理论、基因单体理论)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重点介绍杂交育种(单交、三交、多交)和杂种优势群体的构建。 5.2.4 地方品种选育: 介绍如何通过系统的田间调查和区域试验,从地方品种中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第六章 现代育种技术 6.1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 详细介绍各种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SSR、AFLP、SNP等)的原理、应用,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基因定位、连锁分析、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评估和辅助选择。重点阐述MAS在加速育种进程、提高选择效率方面的优势。 6.2 基因组选择(GS): 讲解GS的原理,即利用全基因组的SNP标记信息预测个体的育种值,从而在早期阶段进行高精度选择。阐述GS在数量性状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6.3 基因工程与转基因育种: 介绍基因转移技术(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等)、目的基因的筛选与构建。详细阐述转基因育种在培育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改善营养品质等方面的成就与挑战。 6.4 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等): 深入讲解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原理,以及其在精准、高效地对基因组进行定点修饰(敲除、插入、替换)方面的巨大潜力。分析其在创制新品种、解析基因功能等方面的应用。 6.5 胚胎工程与离体培养技术: 介绍胚胎拯救、愈伤组织培养、单倍体远缘杂交、体细胞胚胎发生等技术在克服杂交障碍、加速育种进程、获得纯合体等方面的应用。 6.6 辅助选择技术: 介绍除了分子标记外的其他辅助选择手段,如同工酶分析、蛋白质谱分析等。 第七章 品种区划、审定与推广 7.1 品种区划: 阐述品种区划的原则、方法和意义,如何根据不同生态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7.2 品种审定: 详细介绍国家和地方品种审定制度、审定标准、审定程序以及品种权保护制度。 7.3 品种推广与生产应用: 分析新优良品种的推广策略,包括示范推广、科技培训、市场引导等,以及品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植物育种学案例分析与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植物育种的实际操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八章 主要农作物育种实例 8.1 水稻育种: 介绍水稻的遗传特性,重点阐述籼稻和粳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单、双、三系杂交育种技术,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抗除草剂等抗性育种,以及提高产量和品质的育种策略。 8.2 小麦育种: 介绍小麦的遗传特点,重点阐述春性与半冬性品系选育,双二倍体、三二倍体育种,以及抗赤霉病、抗条锈病、高产、优质小麦的育种进展。 8.3 玉米育种: 介绍玉米的遗传特性,重点阐述自交系选育、杂交优势利用(单交、三交、双交),以及抗病虫害、抗倒伏、提高籽粒营养价值的育种技术。 8.4 大豆育种: 介绍大豆的遗传特点,重点阐述高产、高油、高蛋白、抗病(如锈病、花叶病)以及耐盐碱大豆的育种。 8.5 棉花育种: 介绍棉花的遗传特点,重点阐述纤维品质改良(长度、强度、马克隆值)、抗虫(如转基因抗虫棉)、抗病(如黄萎病)以及适应机械化采收的育种。 第九章 植物育种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9.1 智慧农业与大数据在育种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育种过程的智能化、高效化。 9.2 基因组编辑与精准育种: 展望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加速品种改良、创制新品种方面的巨大潜力,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育种。 9.3 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育种: 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挑战,以及未来育种在培育耐高温、耐干旱、耐渍涝等抗逆品种方面的重要性。 9.4 跨学科融合与创新: 探讨植物育种学与其他学科(如生物信息学、合成生物学、生态学等)的交叉融合,催生新的育种理论与技术。 9.5 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强调在快速育种的同时,必须加强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 本书内容全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对基础理论的深入讲解,也有对前沿技术的介绍,并辅以翔实的案例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前瞻性的植物育种学学习平台。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全国规划教材”抱有一些保守的期待,总觉得它们在内容更新速度上可能会稍微滞后于飞速发展的行业前沿。然而,翻开这本书的前几页,我立刻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它似乎并没有沉溺于传统的、已经被充分研究透彻的领域,而是大胆地将一些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大规模田间试验设计的新方法融入了叙述框架中。例如,在介绍品种区域试验设计时,我注意到它引入了更复杂的空间统计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这在以前的教材中是很少见的。这表明编者紧跟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步伐,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即时的实用价值和前瞻性。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前沿理念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融入到“实验技术”这个相对偏实践的学科中去的。这需要极高的教学设计能力。我感觉这本书的目标群体可能不仅仅是本科生,对于研究生进行实验设计回顾和规范化操作检查,也会是一本极好的参考书。它的内容组织方式,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机械地模仿步骤。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整体排版来看,这本书确实体现了对读者学习体验的深切关怀。纸张的选用似乎也考虑到了在实验室强光下阅读的舒适度,反光率控制得很好。更值得称赞的是,其索引和交叉引用系统的设计非常完善。当我需要快速查找某个特定术语或方法时,能够迅速定位,这在进行高强度学习或快速查阅资料时,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此外,书中的图文配比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没有出现那种文字堆砌如墙的压抑感,也没有过度依赖插图而导致文字解释不足的情况。每一个插图都精准地服务于文字的阐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知识的立体结构。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农林类专业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份重量级的、极具参考价值的学习资源,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高质量学习体验的象征。我非常期待能有更多这样用心打磨的教材问世。

评分

坦白讲,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操效率的人。在学习任何实验技术时,我最看重的是能否快速、准确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似乎非常理解,理论和实践之间往往存在一道鸿沟。为了弥合这道鸿沟,它在各个技术章节后面,都精心设计了“案例分析”或者“关键控制点”的小节。这些部分不是空泛的理论总结,而是针对实际生产或科研中经常出现的瓶颈问题进行剖析。比如,在涉及种子纯度鉴定时,它不仅描述了鉴定方法,还探讨了不同杂质来源的控制策略。这种将技术规范与生产管理相结合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做实验”,更是“如何将实验结果有效地应用到规模化的种子生产过程中去”。读完一个单元,我感觉自己已经对那一环节的风险点和优化空间有了全面的把握,而不是仅仅掌握了操作步骤的表面功夫。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和精确,又不失教学材料应有的清晰和引导性。我发现它在使用专业术语时,总是非常审慎,每一个关键术语的第一次出现,都会伴随着一个清晰、不含糊的定义,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跨学科学习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实验步骤时的细腻程度。很多实验手册往往只列出“做什么”,但这本书会深入解释“为什么这么做”,甚至会预设读者可能会遇到的常见错误和对应的解决方案。这种“防错”机制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风险和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比如,关于种子活力测定部分,它对不同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梯度)对结果的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标准流程。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实验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极端重视的态度。读起来不像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更像是在主动参与一场精心策划的学术探讨,让人非常有代入感。

评分

哇,拿到这本新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很简洁大方,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精品。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理论深度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平衡。最近我在研究一些新的育种技术,总觉得市面上的教材要么过于理论化,让人望而生畏,要么就是操作指南一样,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很科学,章节间的逻辑过渡非常自然。特别是那些图表和插图,绘制得极其精细,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概念。我特别喜欢它在引入新知识点时,总是会先回顾相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学习起来就不会有“失重感”。比如,它对遗传学基础的阐述,既没有过度简化导致理解偏差,也没有陷入复杂的数学模型中,恰到好处地为后续的实验技术讲解铺平了道路。感觉作者团队对农林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握得非常精准,既要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为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全方位的考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边指导。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翻阅接下来的章节,看看它如何深入剖析那些看似复杂的生产流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