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人如何思考

公诉人如何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红文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
  • 检察
  • 公诉
  • 思维
  • 犯罪
  • 证据
  • 庭审
  • 推理
  • 实战
  • 案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ISBN:97875102115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4838
包装:简装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4-06-01
页数:40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著名法官、学者理查德·波斯纳于2009年出版了一部专著《法官如何思考》,结合他本人长达27年担任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的司法经验,深刻分析了法官是如何思考的,为什么如此思考。受这本书的启发,本书取名为《公诉人如何思考》。从横向上说,教给公诉人应该如何思维,给其他司法实务人员以参考,同时也为刑事辩护律师提供了解公诉人的途径。从纵向上说,告诉司法实务人员、律师, 公诉人在思考些什么、是怎样思考的以及提出公诉人需要不断思考的理念。

公诉人如何思考?或许每个公诉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这本书中,作者熊红文也给出了自己答案:“公诉乃仁术”的人文公诉观、“痛恨罪恶但不痛恨罪人”的理性犯罪观、“能出罪尽可能出罪”的刑法谦抑观和“可不诉就一律不诉”的宽严相济观。这只是作者18年检察生涯的心得和感悟,以期能给司法界同仁带来一点工作上的帮助或观念上的触动。

内容简介

本书汇总了作者熊红文在14年在刑事工作中所取得的调研成果、发表的公诉意见、讲授的经典课程以及法律博客的博文和媒体对他的采访。本书可以说,是熊红文多年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成果汇编,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熊红文,1974年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武汉大学刑法学硕士。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南昌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检察机关教育培训讲师团成员,全国检察机关公诉技能实训班教员,国家检察官学院井冈山分院教官,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法律硕士导师,南昌大学法律硕士指导教师。第二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公诉类),第二届全国优秀公诉人(第一名),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中国政法大学"第一届杰出校友"。荣获首批全国检察教育培训精品课程提名,首届"南昌青年五四奖章",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
出版个人专著《公诉实战技巧(修订版)》、《死刑密码——以十个死刑犯为视角》、《优秀公诉人是怎样炼成的——从公诉技巧到公诉理念》。在《人民检察》等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正义网法律博客专栏博主,获评"2(110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博主"、"2011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博文"。

目录

序/1

激情公诉

參公诉实战/3

如何实现发表公诉意见个性化/3

公诉论辩:实战中增进技能/7

公诉案件检委会议题报告制作技巧/10

庭前会议要明确案件争议点/18

检察机关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问题探讨/20

也谈辩方违法证据的证据能力/28

网络传销犯罪案件如何侦查取证/30

量刑反制定罪方法的合理性及其运用/41

參公诉陈词/48

"11·11"特大银行抢劫案公诉意见书/48余某特大灭门惨案公诉意见书/52

蒋氏兄弟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公诉意见书/55

南昌市高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胡某华受贿案公诉意见书/65

原上饶地委书记王兴豹夫妻共同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公诉意见书/70

新余巿原副市长钟某某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公诉意见书/74

"8·8"刑讯逼供致人死亡案公诉意见书/81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迷雾中的真相:跨学科视角下的司法推理》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完全独立于《公诉人如何思考》。 --- 《迷雾中的真相:跨学科视角下的司法推理》 书籍简介 在这部汇集了刑法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乃至复杂系统理论的深度著作中,作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解剖了现代司法体系中“真相构建”的全过程。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法律角色的实操技巧,而是深入探究人类心智、社会结构与证据信息在法律判断中所扮演的根本性角色。 第一部分:认知的迷雾与法律的构建 本书开篇即探讨人类心智在处理复杂、模糊信息时的固有局限性。我们如何从碎片化的感官输入中构建出关于“过去事件”的叙事? 1. 记忆的脆弱性与重建:本部分详细分析了人类记忆的非线性、易受暗示和高度可塑性。它超越了传统的“证人不可靠”的简单论断,转而关注认知心理学如何解释目击者证词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审判庭上,被“重建”的记忆如何与客观事实产生偏差。我们探讨了“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在证据评估中的隐性作用,以及法律程序如何试图通过交叉询问等机制来抵消这种认知偏差,但往往效果有限。 2. 叙事的力量与逻辑的陷阱:司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构建“最优解释性叙事”的过程。本书阐述了叙事心理学如何影响陪审团和法官的判断。一个逻辑连贯、情感上引人入胜的故事,即使证据链存在薄弱环节,也比一个事实准确但叙事零散的论述更具说服力。我们考察了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和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在法律论证中的边界,并重点分析了“最好的解释性推论”(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在面对多重可能路径时所面临的哲学困境。 第二部分:证据的社会学与统计学维度 司法真相的探求,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文本分析过程,它深深植根于社会结构和概率论的基础之上。 3. 科学证据的“去语境化”挑战:本书深入审视了法庭科学(Forensic Science)的地位。并非所有被贴上“科学”标签的证据都具有相同的可靠性。作者对DNA分析、指纹比对、弹道学等领域进行了细致的批判性考察,强调了“错误率的报告方式”对陪审团理解的影响。一个关键的议题是,如何将高度专业化的统计学概念(如似然比、贝叶斯概率)有效地转化为法律上可理解和评估的证据价值,同时避免过度依赖其权威性。 4. 制度偏见与信息不对称:本部分将焦点转向了制度层面。我们分析了在侦查、起诉和审判的整个链条中,结构性的社会经济差异和既有的制度偏见(Systemic Bias)如何影响了证据的收集和呈现方式。例如,资源较少的辩护方在获取顶级专家证人方面的劣势,如何造成了事实认定的不平等。社会学研究表明,社区信任度、种族刻板印象等“场外因素”,往往在潜意识中影响了对证据链可信度的初始评价。 第三部分:复杂系统中的意外因素与边界条件 现代司法推理越来越需要处理那些无法被简单“黑白二元论”概括的复杂情境。 5. 偶然性与“黑天鹅”事件在司法中的体现:生活中充满了无法预见的巧合。本书论述了在法律推理中,如何评估纯粹的偶然事件(Chance)在案件中的作用。它引入了复杂系统理论中的“路径依赖性”概念,解释了早期的错误决定(如一个错误的逮捕、一次不当的审讯)是如何通过连锁反应,在后续的证据处理和司法程序中被固化下来,最终导向一个看似“必然”却基于错误起点的结论。 6. 开放性问题:超越定罪与无罪: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拓宽我们对司法“成功”的定义。它探讨了在信息永远不完备的情况下,司法系统的伦理责任。当“绝对真相”无法企及时,法律的价值取向——程序正义、社会安全还是个体救济——如何指导决策?这部分讨论了恢复性司法(Restorative Justice)和真相与和解委员会(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s)作为一种替代性思维框架,它们如何处理那些在传统刑事司法框架下无法完全解决的社会冲突和历史不公。 结论:迈向更具弹性的推理模式 《迷雾中的真相》呼吁司法界从单一的、线性因果的推理模式,转向一种更具弹性和自我修正能力的“情境化推理”模式。它倡导的不是放弃对真相的追求,而是承认“真相”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多方博弈、且永远带有不确定性的过程。本书为法律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对人类决策过程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刻且极具挑战性的分析框架。 ---

用户评价

评分

《公诉人如何思考》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种非常好奇的心情。我一直觉得公诉人的角色,在整个司法体系里,既是正义的代表,又是法律的执行者,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决策过程,对于普通人来说,充满了神秘感。所以,我迫切地想知道,在案件侦查和审判的背后,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证据链,如何权衡法律条文与事实真相,又如何做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法律程序,更像是一次深入公诉人内心的探索,去理解他们如何在压力和责任之下,保持冷静和专业,去捍卫公平正义。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当下社会对法律透明度和公正性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公诉人作为连接控辩双方的关键桥梁,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对公众理解法律、建立信任至关重要。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解答我一直以来的困惑:公诉人在面对复杂案件时,是如何进行证据分析的?他们是如何识别和排除非法证据的?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他们会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是否起诉的决定?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这些方法也许能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和视角。

评分

我对于《公诉人如何思考》这本书的期望,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了解法律背后的人文关怀。我知道公诉人的工作充满挑战,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生百态,需要处理错综复杂的案情。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在冰冷的法律条文背后,公诉人是如何在维护法律尊严的同时,也关注到案件中的人性,关注到受害者的权益,关注到被告人的权利。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公诉人职业的深度与广度,让我们看到他们是如何在正义与程序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用智慧和良知,去书写每一个案件的结局。

评分

我一直在关注法律领域的书籍,而《公诉人如何思考》这本书,在我看来,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很多关于法律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晦涩难懂,普通读者很难真正领会。这本书的名称就非常有吸引力,直接点出了核心——“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公诉人在侦查、起诉、出庭等各个环节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让我们这些非法律专业人士,也能窥见他们的工作逻辑,理解他们做出判断的依据。也许,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更好地理解刑事案件的审判过程,不再仅仅是旁观者。

评分

对于《公诉人如何思考》这本书,我抱有极大的期待。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公诉人,不仅需要扎实的法律功底,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深厚的职业素养。这本书,想必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特质是如何在实践中形成的,以及公诉人在面对案件时,是如何运用这些能力去还原事实真相,追究犯罪责任的。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如何进行逻辑分析、如何构建论证、如何有效沟通的技巧,这些都是无论在什么行业,都极其宝贵的技能。

评分

很不错。值得一读。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还以为有啥干货,其实就是作者文章的杂烩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公诉人如何思考?或许每个公诉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这本书中,作者熊红文也给出了自己答案:“公诉乃仁术”的人文公诉观、“痛恨罪恶但不痛恨罪人”的理性犯罪观、“能出罪尽可能出罪”的刑法谦抑观和“可不诉就一律不诉”的宽严相济观。这只是作者18年检察生涯的心得和感悟,以期能给司法界同仁带来一点工作上的帮助或观念上的触动。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本书汇总了作者熊红文在14年在刑事工作中所取得的调研成果、发表的公诉意见、讲授的经典课程以及法律博客的博文和媒体对他的采访。本书可以说,是熊红文多年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成果汇编,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和意义。美国著名法官、学者理查德·波斯纳于2009年出版了一部专著《法官如何思考》,结合他本人长达27年担任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的司法经验,深刻分析了法官是如何思考的,为什么如此思考。受这本书的启发,本书取名为《公诉人如何思考》。从横向上说,教给公诉人应该如何思维,给其他司法实务人员以参考,同时也为刑事辩护律师提供了解公诉人的途径。从纵向上说,告诉司法实务人员、律师, 公诉人在思考些什么、是怎样思考的以及提出公诉人需要不断思考的理念。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内容简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