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的抗争—美国宪法的故事

弱者的抗争—美国宪法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龙生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宪法
  • 宪政主义
  • 历史
  • 法律
  • 政治
  • 弱势群体
  • 社会抗争
  • 人权
  • 美国历史
  • 宪法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557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043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宪法是历史最悠久的成文宪法,1791年加入“权利法案”后,这部宪法原文至今未被变更一字。而在历史的洪流里,这部屹立不摇的宪法,虽文字不变,但它的适用却是“活”的,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及众多判例,使它面目更加清晰。当我们细细梳理它的发展过程将会发现,里面饱含小人物们的呐喊与呻吟。


内容简介

  1857年,黑奴史考特的判决引发了南北战争。1896年之前,继华人铁路建工丁方越无身份证明被判遣返原国后,洗衣店老板李益世挑战种族主义者成功。但同一年,拥有八分之一黑人血统的鞋匠普莱西挑战黑白分隔“分而平等”却未果,直至1954年,“分而平等”被几位小学生的贫穷父母成功推翻。禁止地方警察非法闯入民宅搜索扣押证据的判例,平反了一位收藏黄色书刊的单身女子。保护言论自由最有力的意见,起源于检警拘捕囚禁五位散发反战传单的年轻人。一位18岁青年的横死,使得最高法院禁止全国警察在追捕人犯时从背后开枪。导致总统辞职(水门事件)的判决,由一位大楼的保安队员开始。凡此种种,没有这些关于平等权的判例,今日的美国,不会是我们所熟悉的“人生而平等”的国度。
  本书作者以善于说故事的文笔,在宪法弘大架构中,倾听美国小人物们的呼喊,这些故事上演的不是个人的荣辱利益,而是一个国家,本着宪法精神,逐渐走向真正民主的历程,而这个历程,不单单属于美国,同时,也属于所有参阅美国宪法立宪的国家们。


作者简介

  陶龙生,台湾大学、哈佛法学院毕业,康乃尔大学法学博士与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法学教授,哈佛大学、康乃尔大学研究员,美国司法部训练所主任。现为美国华府主流事务所(1400位律师)资深合伙人。亦任美国高科技公司法律主管。
  曾于美国、英国、德国和台湾地区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论著经常出现于法学课本中,美国最高法院在格莱葛诉乔治亚州(Gregg v. Georgia)一案中援引了他的著述。曾获“十大杰出美国青年”、“杰出亚裔美国人五十强”、“千禧名人”、最佳文艺著作奖等多项殊荣。近年来陶龍生结合其专业法律素养,撰写一系列精彩推理小说《证据》、《拉斯维加斯的春天》、《转折点》、《沉冤》、《合理的怀疑》、《判决》、《共谋者》等书。小说中塑造多位成功的华裔年轻男女在美国法庭内破解各类法律案件,呈现不平凡案例中贴近人生的平凡现实。


目录

感 言1
自 序3
美国宪法简介6
美国法院制度图12
重要美国宪法修正案原文节选13
前 言 华人的叹息17
第一章 司法至上1
第二章 排华法案7
第三章 异族通婚13
第四章 忠贞誓词19
第五章 清晰而立即的危险31
第六章 收集黄色书刊的女孩41
第七章 毒树的果实47
第八章 史考兹勃洛的孩子们53
第九章 穷汉的信63
第十章 米兰达警语73
第十一章 穷寇莫追79
第十二章 合理的怀疑83
第十三章 第三者的话93
第十四章 优胜劣败103
第十五章 严格审视111
第十六章 妇女的身体117
第十七章 “人”的意义129
第十八章 隔离与平等139
第十九章 白人的反弹151
第二十章 “淫秽”的标准161
第二十一章 “水门”风波的牺牲者171
第二十二章 四百分之一票181
第二十三章 国安和自由187
第二十四章 政府的大门195
第二十五章 扫荡移民201
第二十六章 五千万人205
结 语 徘徊在前进与后退之间215
后 话221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司法至上1

亚当斯总统御任前夕,签署一批行政命令,企图将自己的支持者,派任到行政和司法机关,充任重要官职。由于时间短促,匆忙中来不及将这些命令送达给当事人,留置在人事署中,亚当斯便下任了。面对马伯里的申诉,现任总统杰斐逊放话:“马歇尔尽管作他的判决,让他试试向我执行吧!”一面是前任总统依法签署的行政命令,一面是现任总统拒不承认。年轻的最高法院陷入了两难。

第二章 排华法案7

“排华法案”是美国第一宗专门对付一种群体族裔的联邦法律。华人有义务证明自己有合法的身份,而不是由政府负举证责任,证明他们犯法。任何华人在任何时地,都有受侮辱和受迫害的机会。即使一位美国公民,因为他的华人面孔,也不免当街遭警员侮辱和滥捕。华人丁方越虽然败诉,却换来了持反对意见的四位大法官的判词:“今天的判决,是宪法史上的污点。本法院眼睁睁看到国会制订一道不合宪法规定的法律。因为宪法明文规定,人民有权接受法院的审判;政府负责证明人民犯罪的行为;如果没有经过法院审判,警察没有权力无限期地拘禁老百姓。‘排华法案’和它的执行,违反了所有的宪法保障。”

第三章 异族通婚13

1957年罗文与米琦小姐结婚,1965年夫妇回弗吉尼亚州暂住。邻居向官方检举称,罗文是白男人,其妻米琦是黑女人。弗州法院判他们两人有罪,而最高法院却不这么认为。“罗文案”将弗吉尼亚州和其他15州禁止黑白通婚的法律,一网打尽,摧毁了美国地方文化中残留的种族主义在法律中的遗痕。

第四章 忠贞誓词19

1956年最高法院宣判,强迫公立学校学生向国旗敬礼并朗诵忠贞誓词的法律无效,因为它违反了美国宪法。杰克逊法官说:“如果我们宪法上有一颗恒久闪烁的星,那便是:任何政府官吏,无论地位有多高,没有权力规定我们在政治中的正统意识或在宗教中的信仰。”

第五章 清晰而立即的危险31

1918年有5个俄国出生的美国人,在纽约书写和印制传单,呼吁人民反对美国在欧洲战场继续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政府将他们拘捕和起诉,法院并判他们各20年徒刑。这项判决引发著名的大法官霍姆斯强烈反对。他这样写道:“语言与后果之间,必须有因果连贯的关系。一个人表达语言,因为他有主观的意图。主观的意图经过语言,有时会产生必然的后果,但有时不一定产生必然的后果。……法律不能处罚语言的表达,除非语言的后果,必将引起清晰而立即的危险。”

第六章 收集黄色书刊的女孩41

1957年,在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城,警察根据密报,指某一家房屋内窝藏逃犯。这家的主人,名叫多丽·麦普,是位29岁的单身非裔女子。七位警员在门口要求入内搜索,遭麦普小姐拒绝。麦普要求警察出示法院颁发的搜索状。一位警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白纸,在她面前晃一下,称那是搜索状,但不肯让麦普过目。麦普手快,一把抢下白纸,并塞入胸罩中。

第七章 毒树的果实47

在旧金山市“李文握街”第117号曾有一家洗衣店,店主名叫詹姆斯·蔡。政府的缉毒特派员,根据情报,认为他的店铺内藏有毒品。一天清晨,五位缉毒员破门而入,将蔡某拷住双手,逼问他毒品何在。蔡某回答,他没有毒品,不过另有一人,叫钱宁·余,住在第十一街,是个毒品贩子。

第八章 史考兹勃洛的孩子们53

林肯曾说:“当无辜的你被强大的政府指控时,你将被众人唾弃、亲友走避。在法庭中孤独的你,唯一可以信赖而能协助你脱困的,只有你的辩护律师。”在“鲍威尔案”中,史考兹勃洛的孩子们无知和文盲,被关在狱中,面对大众的仇视,受到严密监控,朋友和家人都在外州,无法联络。并且更甚者,他们面对死亡的威胁,是谁不肯给这些黑人青年合理的时间和机会去寻求律师的协助,明白地拒绝他们的正当程序。鲍威尔曾向母亲表示:“我永不放弃,社会上的那些人如此憎恨我,但我不放弃。”

第九章 穷汉的信63

二十多年前最高法院早已决定,除非“死刑”案,“律师权”是联邦权而不拘束各州。那已是成例。吉迪恩只面对五年徒刑,所以吉迪恩的声诉,没有宪法根据。佛州的检察长的赌注,是今天的最高法院,不至于推翻昨天最高法院建立的成例。几天之后,吉迪恩寄来他的回答:“没有律师协助,老百姓不能分辨什么是可信的证据,什么是传闻证据,什么证词可采纳,什么说词不应被采纳。没有律师的协助,无辜的我,没有得到公平的审判。”

第十章 米兰达警语73

警察拘捕被告的时刻开始,必须明白告诉他,可保持缄默。如果被告表示要保持缄默,警察须停止讯问。警察必须明白告诉被告,可找律师商量。如果被告要求律师,讯问须停止。其后再讯问时,律师必须在场。警察应明白告知,在拘留中所做的言词,将来在法庭中可用为对被告不利的证据。

第十一章 穷寇莫追79

1974103日半夜孟菲斯城警局接到电话报案,指邻居的房屋有人非法入侵。警员海曼到房屋后院查看,看到一个黑影正在逃跑。在电筒照射下,海曼警员清晰地看到嫌疑犯,是位十七八岁的年轻黑人男子,高约五尺七寸,身材瘦削。那男子回头看到警员,立刻回身去爬栏杆,企图翻越逃跑。海曼大声呼叫他站住,见他仍不停止,举枪射击,子弹射中男子后脑,一枪毙命。事后搜查死者的身体发现他口袋中只有十美金。

第十二章 合理的怀疑83

19727月,男子詹姆斯·英格霍夫在蒙塔纳州的山野中采集野菜,遇到一男一女,男名约翰,女名帕佛拉。采完野菜后,三人前往附近小城的酒吧中饮酒。三人痛饮了一天一夜,最后搭乘詹姆斯的汽车,在公路上闲逛。次日有巡逻警车看到路边一辆停车,检查发现前座一男一女,头部各中一枪毙命,而在后座酣睡的则是酒醉的詹姆斯。

第十三章 第三者的话93

当检察官试图播放克劳福太太的一段对被告克劳福不利的录音谈话时,被告的辩护律师连忙起立,向法官表示反对并申辩:“这段录音是传闻证据,法官应该将它排斥。因为证人没有出庭作证,被告没有机会在法庭中反诘问她。庭外第三者所做的证词,是典型的传闻证词。我们没有机会盘问证人,追寻真相。法官如不排斥这段录音,便违反了美国宪法第六修正案,它保障刑事被告有权在法庭中与证人‘对质’。”

第十四章 优胜劣败103

弗吉尼亚州颁布“种族尊严法”和“优生节育法”两部法律后,政客们更进一步希望取得各级法院的认可,因为法院采纳才算数。于是他们寻找“标准”对象,希望在法院中取得同情和支持这种法律的判决。得到法院认可,便可高枕无忧。在弗州的精神病院中,他们看中一位18岁的白种女孩,名叫卡莉·布克。

第十五章 严格审视111

1940年,杰克·史金纳被控窃盗罪。他的前科包括偷鸡、抢劫和窃盗三罪。俄克拉荷马州的法院,判他有罪并命令强制切割他的生殖器官。史金纳是个贫穷而没有出息的白人。但他不服判决,由打抱不平的律师一路替他把官司打到联邦最高法院。

第十六章 妇女的身体117

布莱克蒙大法官有时踱步到最高法院大厦的门前,向小贩购买“热狗”腊肠当中餐。他会自我介绍“我名叫哈利。我是政府的职员。”他于1999年逝世,年90岁。2004年国会图书馆开放这位大法官生前的墨稿。其中有一段他的回忆:“在韦德案中,我将女子的怀孕期分为三期,每期三个月。那时我想不出其他方法,只好随意这样平分了。”



前言/序言



《自由的边界:一部关于现代民主制度演进的史诗》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深入剖析了现代民主制度从诞生、冲突、演变到最终定型的复杂历程。它聚焦于权力结构的重塑、公民权利的界定,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国家与个体之间永恒的张力与博弈。我们不探讨某个特定国家的宪法文本细节,而是将目光投向全球范围内,那些塑造了当代政治形态的根本性思想流派、革命性事件及其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启蒙的火花与旧秩序的崩塌 本部分追溯了西方社会思想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探讨了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先驱的思想如何如同野火般蔓延,挑战了君权神授的旧有逻辑。重点分析了启蒙运动的核心命题: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以及权力分立的理论基石。 我们详细考察了十八世纪末期,欧洲大陆和北美殖民地爆发的一系列旨在颠覆专制统治的运动。这些运动并非铁板一块,内部充满了意识形态的剧烈碰撞——温和的改良派、激进的革命派,以及试图保留部分贵族传统的保守势力,他们围绕着“主权归谁”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争夺。书中描绘了那些关键人物如何在沙龙、议会和战场上,用他们的生命和思想,为构建一种全新的政治实体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制衡的艺术与多元力量的角逐 现代民主的实践,远比理论模型复杂。本章着重分析了“制衡”(Checks and Balances)理念在实际操作中的困境与演化。国家机器一旦建立,如何防止其滑向新的集权,成为所有新兴政体面临的共同难题。 我们将分析不同国家在权力分配上的不同选择:议会至上模式、总统制模式,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体制。重点探讨了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在权力边界模糊地带的摩擦与妥协。例如,法院系统如何从最初的被动执行者,一步步演化为对国家行为进行最终裁决的仲裁者,以及这种转变对公民自由产生的双重影响——既是保障,也可能成为新的束缚。 书中还深入剖析了政党制度的形成及其对民主质量的影响。从早期的派系斗争到成熟的政党机器,我们考察了政党如何在组织、宣传和资源整合方面重塑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政党如何平衡其意识形态纲领与现实政治操作的需要,是决定一个民主政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第三部分:公民权的扩展与身份政治的兴起 民主的承诺在于普世性,但其实现过程却充满了排他性与斗争。本部分聚焦于“谁是公民?”这一历史性问题的不断被重新定义的过程。 我们审视了历史上被排除在核心政治圈之外的群体——工人阶级、女性、少数民族——他们为争取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所进行的长期斗争。这些斗争不仅是对既有法律条文的挑战,更是对社会结构中根深蒂固的偏见和不公的发起冲击。本书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社会运动如何推动法律和政治实践的进步,例如普选权的逐步实现,以及在社会福利、劳动保障等方面设立的“地板”机制。 同时,我们也批判性地探讨了身份政治对现代民主构成的复杂影响。当个体基于特定的身份(种族、性别、地域)组织起来争取权益时,这股力量在推动社会正义的同时,是否也在无意中加剧了社会的分裂,使得构建一个统一的“公共领域”变得更加困难? 第四部分:危机中的韧性与全球化的挑战 进入二十世纪,现代民主制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兴起。本章分析了民主政体如何在内外部的巨大压力下,展现出其韧性,并进行痛苦的自我修正。 我们探讨了经济不平等如何侵蚀政治平等的基础,以及国家如何通过宏观调控和再分配政策来应对这种侵蚀。此外,全球化浪潮对主权概念的冲击,构成了当代民主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全球信息流,正在重塑国家权力的运作空间。本书审视了民主国家在维护本土治理能力与适应全球化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包括对国际条约、人权公约以及区域性一体化组织的态度与参与。 结论:持续的对话与未完的工程 《自由的边界》的结论部分不再给出一个终极答案,而是强调现代民主是一种持续的、未完成的对话。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需要每一代人不断地去理解、维护和适应。本书以开放性的姿态,引导读者思考在信息爆炸、技术加速的今天,我们如何确保权力不会被滥用,如何让“人民的统治”这一理想,能够更真实、更广泛地在我们的时代实现。这部作品旨在提供一个理解当代政治复杂性的深刻框架,而非提供一套简单的操作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对美国宪法的认知,仿佛经历了一场“启蒙”。它颠覆了我以往对宪法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刻板印象,转而将它视作一部充满生命力,并在与社会现实不断互动中成长的活态文本。作者选取了一个极为独特的切入点——“弱者的抗争”。通过聚焦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因各种原因被忽视、被压迫的群体,来讲述美国宪法的演变历程。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和法律叙事,变得引人入胜,充满人性的光辉与力量。我尤其被书中那些不屈不挠的个体故事所打动。他们或许没有改变历史的显赫身份,却用他们的坚持、智慧甚至牺牲,一点点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促使着宪法不断地自我革新。无论是争取投票权的女性,还是反对种族歧视的非裔美国人,抑或是后来争取更多公民权利的各个少数族裔,他们的声音,他们的行动,都在书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作者没有回避历史的阴暗面,而是通过这些“弱者”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宪法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斗争。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民主和权利,并非施舍,而是争取,是抗争,是无数普通人为了更美好的未来,用血泪与汗水铺就的道路。它激励着我思考,在当下的社会中,我们如何也能成为那些“弱者的抗争”的参与者,为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关于美国宪法的著作。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独特,没有选择从那些高高在上的政治家和法律条文入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常常被忽视的“弱者”身上。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来展现宪法是如何在一次次的斗争与妥协中,逐渐走向完善的。这种视角极具冲击力,让我对美国宪法的理解,从一种抽象的文本,转变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不断演变的社会契约。书中对那些历史转折点的叙述,充满了戏剧性。作者没有回避那些残酷的事实,例如宪法在制定之初,是如何在奴隶制问题上妥协,又是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是如何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中,逐渐打破这些枷锁。我被那些为了争取基本人权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所深深触动,也为那些坚守信念、永不放弃的抗争者感到由衷的敬佩。这本书让我明白,宪法并非一成不变的圣经,它是在人民的不断追求与斗争中,被不断地重新解读、修正和完善的。那些看似微小的个体,在历史的进程中,却能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时,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那些抗争者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

我一直对美国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美国宪法的精髓。它并非那种严肃枯燥的法学专著,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深度的叙事作品。作者以“弱者的抗争”为主线,将美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我被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却从未放弃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的人物所深深吸引。他们的故事,往往比那些政治家的演讲更加扣人心弦,比那些法律条文更加发人深省。书中对每一个重要宪法事件的解读,都紧密联系着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比如,在解释某一项重要的修正案时,作者会详细讲述这项修正案的诞生,是如何源于一群被边缘化的群体的长期抗争,以及这项修正案的通过,又如何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这种将宏观法律与微观个体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对宪法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我认识到,宪法不仅仅是保护精英阶层的工具,更是无数普通人争取自身权利,挑战不公的有力武器。这本书让我对“民主”和“自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们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需要一代代人去争取、去捍卫的。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让人心潮澎湃的书,虽然我并非法律或历史的专业人士,但作者以其生动细腻的笔触,将美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斗争的时代。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法律条文的堆砌,更是无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为争取自身权益,挑战既有权威,不断探索与进步的史诗。我尤其被其中那些被历史常常忽略的“弱者”的故事所打动。他们可能是被压迫的奴隶,是争取选举权的女性,是受歧视的少数族裔,甚至是那些在权利边缘挣扎的普通公民。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抗争,他们的血泪,构成了美国宪法不断演进、愈发完善的强大动力。书中对每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从早期宪法的诞生,到南北战争后宪法修正案的通过,再到后来民权运动的波澜壮阔,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常常在阅读中思考,是什么样的信念,是什么样的勇气,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最终汇聚成改变历史的洪流?作者没有回避那些黑暗与不公,反而通过对这些历史伤疤的直视,让宪法的进步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读完此书,我对“权利”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一个人的尊严与自由,是无数人前赴后继,用生命和汗水浇灌出的成果。这不仅是一本关于美国宪法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追求公正与平等的普世价值的书,让我深刻反思了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平等,并从中汲取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勾勒了美国宪法的跌宕起伏。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的流水账,而是巧妙地将一个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与之相关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宪法条文背后鲜活的人性与激烈的思想碰撞。作者擅长运用叙事手法,将宏大的历史事件浓缩于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之中,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弱者”是如何在看似牢不可破的权力结构中,寻找到缝隙,发出自己的呐喊,并最终推动宪法的进步。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那些默默无闻的抗争者的描绘。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强大的背景,但凭借着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一次次挑战着不合理的法律和制度。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这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神,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被那些细节所震撼,比如一位普通妇女如何通过不懈的请愿,最终为她的族群争取到投票权;比如一位被剥夺了基本人权的奴隶,如何用他坚韧的意志,成为了推翻奴隶制的先声。这些故事让我深切体会到,伟大的历史变革,并非总是由伟人一手缔造,更多的是由无数普通人的集体行动和坚定信念所驱动。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抗争”的意义,它不是盲目的暴力,也不是歇斯底里的呐喊,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循序渐进、但又极其强大的改变力量。它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希望,也感受到了责任。

评分

《2014-2018年中国教辅类图书行业发展规模与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分析报告》显示,至2015年中国图书出版品种将增至41.9万种,图书出版总印数将增至79.2亿册,报纸出版总印数将增至552.3亿份,期刊出版总印数将增至42.2亿册,人均年拥有图书数量将上升至5.8册/人,每千人拥有日报份数将达100.6份/千人,国民综合阅读率将提高至80.0%。这预示着图书行业需求将稳步增长,行业销售规模有望持续扩大。[1]

评分

据统计,我国图书行业销售规模在经历2009年小幅下降后,2010年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长速度,行业销售收入达672.93亿元。与此同时,行业利润达到31.77亿元,同比增长43.71%。

评分

不好看,特没意思。。。。

评分

当当网的电子书平台,可以实现手持阅读畅销书。当当网移动客户端的“封面扫描”功能识别率可达98%以上,消 费 者只需要通过拍摄图书的封面便可在当当网上找到同样书籍及时查 价下单。[2]

评分

不错

评分

当当网的电子书平台,可以实现手持阅读畅销书。当当网移动客户端的“封面扫描”功能识别率可达98%以上,消 费 者只需要通过拍摄图书的封面便可在当当网上找到同样书籍及时查 价下单。[2]

评分

在教育出版商纷纷向教育资源服务商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辅类报刊市场的内涵和外延随之日益丰富。我国现有100多家教辅报刊社,其中英语类约40家,语文类、数学类各占20多家。在武汉、太原、重庆等地调查时发现,这些教辅类报刊社的发展已步入群雄并起态势,且与教辅图书出版商、教辅网站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深刻变化,正面临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挑战。

评分

很快,正品,质量有保证。

评分

在中国古代,人们曾对图书下过不同的定义。例如:从图书的内容方面出发的就有:“百氏六家,总曰书也”(《尚书·序疏》)。从图书形式上出发的则认为:“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序》)。显然,这些定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的,不可能对以后的发展作全面的概括。但上述定义已经正确地揭示了当时书籍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并且把“书”看作是一种特指概念,把它与原始的文字记录区别开来。经过了长达数千年演变,作为图书内容的知识范围扩大了,记述和表达的方法增多了,使用的物质载体和生产制作的方法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因而也就产生了图书的各种类型、著作方式、载体、书籍制度以及各种生产方式。 所有这些,便促使人们对图书有了较系统而明确的概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