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式风蚀风洞及其辅助系统设计原理与应用

可移动式风蚀风洞及其辅助系统设计原理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姬亚芹,吴丽萍,金陶胜 著
图书标签:
  • 风蚀风洞
  • 可移动式风洞
  • 风沙动力学
  • 环境工程
  • 水土保持
  • 气象学
  • 工程设计
  • 实验技术
  • 风洞试验
  • 荒漠化防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161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67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8
页数:2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可移动式风蚀风洞及其辅助系统设计原理与应用》是以南开大学NK-1可移动式风蚀风洞及其辅助系统设计为核心,详细研究了风蚀风洞及其辅助系统的设计?集沙仪?排沙器和原状取土器。内容包括国内外可移动式风蚀风洞概述;可移动式风蚀风洞设计的理论基础;可移动式风蚀风洞气动结构设计;大气边界层实验模拟方法;可移动式风蚀风洞辅助系统及测量;土壤风蚀物采集器———集沙仪;排沙器和原状取土器。

目录

目 录
第1章 国内外可移动式风蚀风洞概述1
1 1 可移动式风蚀风洞的产生?作用与特点1
1 1 1 土壤风蚀研究与风蚀风洞1
1 1 2 可移动式风蚀风洞的地位与作用5
1 1 3 可移动式风蚀风洞的类型及主要特点6
1 2 可移动式风蚀风洞研究进展8
1 2 1 国外可移动式风洞研究进展8
1 2 2 国内移动式风蚀风洞研究进展13
参考文献22
第2章 可移动式风蚀风洞设计的理论基础28
2 1 理论基础概述28
2 1 1 相似理论28
2 1 2 误差理论31
2 1 3 异常值检验与剔除33
2 2 可移动式风蚀风洞设计的动力学相似准数39
2 2 1 大气边界层湍流运动方程与相似准数39
2 2 2 流动雷诺数 (Reynoldsnumber )42
2 2 3 罗斯贝数 (Rossbynumber )42
2 2 4 弗劳德数 (Froudenumber )43
2 2 5 普兰特数 (Prandtlnumber )43
2 2 6 皮克莱数 (Pecletnumber )44
2 3 含沙气流流场44
2 3 1 颗粒起动与受力分析44
2 3 2 运动方程47
2 3 3 含沙流场动力学相似准则48
2 4 平均风速剖面模拟50
2 4 1 对数律表示法50
2 4 2 指数律表示法53
2 5 大气边界层湍流特性模拟55
2 5 1 湍流强度模拟55
2 5 2 脉动风功率谱模拟56
2 5 3 湍流积分尺度模拟 57
2 5 4 静压梯度模拟58
参考文献58
第3章 可移动式风蚀风洞气动结构设计63
3 1 可移动式风蚀风洞洞体设计63
3 1 1 风蚀风洞洞体气动方案与结构设计63
3 1 2 风蚀风洞洞体气动结构介绍65
3 1 3 实验段 (workingsection )设计65
3 1 4 尾部扩散段 (diffusingsection )设计71
3 1 5 收缩段 (contractionsection )设计71
3 1 6 转角段 (turningsection )设计74
3 1 7 稳定段 (stabilitysection )设计76
3 1 8 过渡段 (transitionsection )设计78
3 2 风洞能量比估算78
3 2 1 能量比定义78
3 2 2 实验段能量损失估算79
3 2 3 尾部扩散段能量损失估算81
3 2 4 收缩段能量损失估算82
3 2 5 稳定段能量损失估算83
3 2 6 转角段能量损失估算85
3 2 7 过渡段能量损失估算87
3 2 8 进气段能量损失估算87
3 2 9 动力段能量损失估算88
3 2 10 风机选择89
3 3 动力段设计90
3 3 1 风扇设计90
3 3 2 导流片设计98
3 3 3 整流罩设计102
3 3 4 风扇效率校核104
参考文献105
第4章 大气边界层实验模拟方法107
4 1 模拟方法108
4 1 1 被动模拟方法109
4 1 2 主动模拟方法113
4 2 CFD数值模拟技术115
4 2 1 大气边界层控制方程116
4 2 2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117
4 2 3 CFD软件求解过程120
4 2 4 多孔介质模型 121
4 3 模拟实例1— ——NK ̄1可移动式风蚀风洞模拟装置122
4 3 1 模型的选取123
4 3 2 划分计算网格123
4 3 3 引入多孔介质模型124
4 3 4 参数设置125
4 3 5 多孔介质模型模拟结果126
4 3 6 引入棒栅验证127
4 3 7 棒栅-粗糙元模拟装置对流场特性的影响129
4 3 8 室内风洞实验研究137
4 4 模拟实例2— ——OFDY-1 2型风洞大气边界层模拟装置140
4 4 1 平行棒栅与粗糙元的设计140
4 4 2 具体调节和布置方法140
4 4 3 风洞风速廓线调节结果与结论141
参考文献143
第5章 可移动式风蚀风洞辅助系统及测量147
5 1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147
5 1 1 概述147
5 1 2 系统硬件模块148
5 1 3 系统软件模块151
5 2 风速测试系统152
5 2 1 风速测量方法概述152
5 2 2 单点风速测量方法154
5 2 3 平均风速剖面测量仪156
5 2 4 测试系统组成157
5 3 接地与保护158
5 4 空风洞流场动力学性能检测159
5 4 1 实验段流场性能检测159
5 4 2 空风洞壁面边界层检测175
5 4 3 风洞能量比检测182
参考文献183
第6章 土壤风蚀物采集器 ———集沙仪184
6 1 集沙仪简介184
6 1 1 国外集沙仪简介184
6 1 2 国内集沙仪简介193
6 2 集沙仪设计实例200
6 2 1 集沙仪设计原则200
6 2 2 南开大学集沙仪设计实例201
6 2 3 内蒙古农业大学旋风分离式集沙仪设计实例 209
参考文献212
第7章 排沙器和原状取土器215
7 1 排沙器研究现状及设计215
7 1 1 排沙器的研究现状215
7 1 2 内蒙古农业大学排沙器215
7 1 3 “喷沙 ”模拟装置217
7 2 原状取土器219
7 2 1 原状取土器的研究现状219
7 2 2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原状取土器219
参考文献 223

精彩书摘

第1章 国内外可移动式风蚀风洞概述
风蚀风洞是伴随着土壤风蚀问题的研究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土壤风蚀所产生的颗粒物会造成源地?途径地和汇地大气颗粒物污染加剧.并引发一系列环境与健康问题.探求风蚀机制及其控制途径.成为世界各国土壤保持和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者共同努力的方向.环境风洞及可移动式风蚀风洞的开发与应用.极大地加速了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程.而可移动式风蚀风洞(movablewinderosiontunnel)的出现及其应用.在土壤风蚀影响因子?风蚀预报模型?抗风蚀机制?风蚀控制技术?风蚀控制管理措施?土壤风蚀危害等系统研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土壤风蚀成因以及管理与控制领域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本章简要介绍可移动式风蚀风洞的产生?作用与特点.分类介绍国内外可移动式风蚀风洞的发展与各自的特点和应用状况.归纳总结了可移动式风蚀风洞设计的基本准则和一般要求.
1..1 可移动式风蚀风洞的产生?作用与特点
1..1..1 土壤风蚀研究与风蚀风洞
1..1..1..1 土壤风蚀的定义
科学的风蚀(winderosion)概念以侵蚀(erosion)概念为基础.erosion一词源于拉丁语erodere.原意为吃掉?挖掉.1894年.Penck将erosion引入地质学中.首次用以描述水流作用下地表固体物质的流失和沟壑?漕谷的形成.与erosion意义相近的.用于描述侵蚀现象的词还有ablation (源于拉丁语ablatio.意为带走)?corrosion (源于拉丁语.意为啃成碎片)?abrasion (源于拉丁语abradere.意为刮掉 )和deflation等.史培军等(1999)认为土壤侵蚀过程涉及侵蚀动力与下垫面相互作用过程.侵蚀是在各种外在物质 (即外在地貌因子 )作用下.土壤层或其下基岩 (即土壤圈和岩石圈 )的破损.依据侵蚀发生的水动力?风动力?温差?重力等作用力的不同.土壤侵蚀过程可划分为水蚀过程?风蚀过程?冻融侵蚀过程?重力侵蚀过程.
朱显谟(1956)提出.风蚀是风力作用对土壤圈或岩石圈进行损害和破坏.风蚀过程就是风力作用引起地表物质脱离地表并被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董治宝和李振山(1995)指出.风蚀是侵蚀与塑造地球景观的基本地貌过程之一.也是发生于干旱?半干旱以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自然状态下.风蚀与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各类土壤侵蚀一样.只是自然力作用下的某种现象.Chepil和Milne (1939)研究认为.对于疏松干燥的细颗粒土壤?缺乏植被覆盖的裸露地表?开阔平坦的原野等区域.容易发生风蚀.戚隆溪和王伯懿(1996)指出.风蚀是指松散的地表土壤颗粒被风吹起和输运的吹蚀过程.以及地表物质受到风吹起颗粒撞击而破碎的磨蚀过程.吹蚀过程主要涉及流体动力学过程.或者更严格地讲是气固两相流动过程.风蚀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一般年降雨量在250 ~300mm范围内的地区易受风蚀影响.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对风蚀的定义为 :风蚀即风力侵蚀.指在气流的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或岩石碎屑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土壤风蚀是土壤侵蚀的一种类型..风沙物理学 .(丁国栋.2010)对土壤风蚀的描述是 :土壤风蚀是指土壤或土壤母质在一定风力的作用下.土壤结构遭受破坏以及土壤颗粒发生位移的过程.Shao (2000)?董志宝等(1995)等认为.土壤风蚀可以理解为 :土壤颗粒受风力作用产生位移.这种位移包括土壤颗粒的夹带起尘?空间运移?重力沉降与沉积或地表土壤颗粒的蠕移?运移?沉积和再堆积过程.
上述这些过程表现为地表颗粒的磨蚀过程.实质上是表层土壤中细颗粒物和营养物质的吹蚀?搬运与沉积的过程.所产生的直接性生态后果表现为 :造成表土层大量富含营养元素的细微颗粒的损失.致使农田表土层粗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地生产力衰退.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土壤风蚀过程易产生大量的气溶胶颗粒.这些颗粒悬浮于大气中.会造成所在地区乃至周边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是沙尘?扬沙等天气现象的重要来源.
1..1..1..2 土壤风蚀问题的研究与发展
自然界风力侵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各种鬼斧神工般的风蚀地貌以及黄土高原的形成等.构成了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类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对这些正常的自然过程强加改变.胡云锋等(2003)将这种自然状态下的风力侵蚀称为 “容许侵蚀”.由于人类的高强度?不合理活动.风力侵蚀发生?发展的强度及影响范围逐渐增强?增大.乃至引发环境灾害.危及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甚至于生命安全.例如.20世纪30年代中叶至4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平原?加拿大西部大草原以及苏联中亚地区灾难性的 “黑风暴 ”事件.据估计.这一时期美国大平原每年被侵蚀的土质重量与进入大气中的尘埃重量分别为2..44亿t和0..77亿t.每年来自撒哈拉地区的矿物质尘埃达2..60亿t.每年风从大地表面上搬运的粒径小于20μm的细沙量超过5亿t.探求风蚀机制及其控制途径成为世界各国土壤保持与颗粒物污染防治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正是这一时期严重的沙尘暴引起了科学界对土壤风蚀危害的空前重视.极大地刺激了风蚀问题研究的纵深发展.Bagnold (1941)深入利比亚沙漠进行观测.积累了丰富的现场资料.同时利用室内风沙环境风洞进行相关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实验资料.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创立了风沙物理学.建立了 .风沙和荒漠沙丘物理学 .的理论体系.他将风-沙定性关系问题简化为可以定量测量的空气动力学问题来研究.通过风沙环境风洞(windtunnelofblownsandenvironment)实验和野外观测来确定引起沙粒移动的力学机制.全面研究了稳定地表和被侵蚀表面上空的风速剖面?沙粒移动的起动风速?沙粒的跃移与蠕移等土壤风蚀问题.为近代风蚀体系的认识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遵循Bagnold的理论体系.Chepil (1945)及其合作者对耕地的风蚀问题进行了长达25年的系统研究.涉及风蚀的影响因子以及沙粒的蠕移?输运和沉积机制.发表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讨论了吹蚀机制问题.分析了风蚀因子.确定了土壤可蚀性指标和气候指标.研制了风蚀仪器设备.初步建立了风蚀研究的理论-实践体系.被誉为现代土壤风蚀科学的开拓者.风蚀研究由此实现了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飞跃.可移动式风蚀风洞的雏形便在此阶段产生.自1947年可移动式风蚀风洞经美国农业部土壤风蚀实验室进一步的开发?改进与发展.在土壤风蚀影响因子的系统研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Woodruff和Siddoway (1965)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通用风蚀方程(WEQ).便是基于该可移动式风蚀风洞的野外实验数据得到的.这里提到的风沙环境风洞是风沙研究的专用设备.用来模拟研究风对自然界地表结构的影响.以及风和沙粒在吹蚀?搬运?堆积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可移动式风蚀风洞特指一类尺寸小?重量轻?可拆卸?容易移至野外并在真实地表条件下现场进行实验的研究工具.国外学者Raupach (1990)?Nickling和Gillies (1993)?Leys和Raupach (1991)?Pietersma等(1996)在其论文中多称之为便携式风洞(portablewindtunnel).国内研究者朱朝云等(1992)?吴正(2003)的相关文献中称为野外风蚀风洞(fieldwindtunnel).荣姣凤(2004)?范贵生(2005)发表的论文中称为可移动式风蚀风洞.
当然.由于自然条件的错综复杂.地表风蚀研究经历过几次大的发展浪潮.而每一次大的发展都更加强化和注重了风蚀风洞实验研究的实际应用.
(1)国外土壤风蚀研究进展
国外土壤风蚀研究可分为4个阶段 :定性描述阶段?定量研究阶段?风蚀方程的建立与完善阶段及风蚀预报系统的建立与完善阶段.
1)定性描述阶段.20世纪30年代前.科学家总结了对土壤风蚀认识的有关结论.包括风与土壤的相互作用?风蚀物质的损失与搬运等.认为通过深入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可以找出减轻土壤风蚀的办法.如增加土壤湿度和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增加作物残留物?构建防风带等措施保护地表.
2)定量研究阶段.20世纪30年代中期.Bagnold的代表作 .风沙和荒漠沙丘物理学 .标志着土壤风蚀迈入了定量研究阶段.是近代风蚀体系认识与研究的奠基石.
3)风蚀方程的建立与完善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黑风暴 ”事件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这一时期.美国的Chepil被誉为现代土壤风蚀科学的开拓者.风蚀动力学机制?风沙流磨蚀作用?风蚀流失量及其影响因素?土壤风蚀因子?风蚀强度等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抗蚀性间关系等研究获得突破.风蚀研究理论体系的建立成为风蚀定量研究飞跃发展过程的标志.50年代中期.苏联雅库波夫等通过野外观测和风洞模拟实验.探讨了微地形?土壤?植被等环境条件与土壤风蚀间的关系.在防风蚀的综合农业措施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自此.涉及物理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农田防风蚀措施的研究得到重视与发展.土壤风蚀的研究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
4)风蚀预报系统的建立与完善阶段.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的应用使土壤风蚀研究出现新的转机.并得以在理论研究领域长足发展.Woodruff和Siddoway (1965)首次建立了田间年风蚀量的估算模型 ———WEQ.使之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渗透.美国农业部专家组综合风蚀科学?数据库?计算机技术等联合推进土壤风蚀预报的研究.提出了修正风蚀方程(RWEQ).90年代继续推出了风蚀预报系统(WEPS).最终取代WEQ.土壤风蚀程度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WEPS具有模拟田间条件和土壤蚀积时空变异的能力.除模拟基本的风蚀过程.还能模拟土壤风蚀随环境条件影响变化的过程.该系统可以分别输出跃移?蠕移和悬浮土壤流失量方面的量化数据.这在土壤风蚀起尘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中至关重要.WEPS是迄今为止影响因素最完整?手段最先进的风蚀预报模型.是大力推进风蚀定量评价研究?风蚀防治实践?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重要技术工具.
(2)国内土壤风蚀研究概况
我国学者很早就注意到土壤风蚀问题及其引起的沙尘暴灾害.但风蚀研究工作进展缓慢.20世纪50年代以前.随着西方近代土壤侵蚀研究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科学知识的传播.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并认识土壤风蚀问题.国内土壤风蚀的研究过程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50年以前.国内研究者基于风沙物理学研究和沙漠研究.开始较详细地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田风蚀问题进行调查.区域涉及东北?内蒙古?新疆?陕北及黄河下游洪泛平原半湿润地区.这一阶段以定性和描述性研究为主.陈渭南等(1994)认为中国土壤风蚀科学研究在这一时期处于萌芽阶段.
2)定性研究阶段.20世纪50 ~60年代.我国学者钱宁和林秉南?杨郁华?梁式弘等先后翻译出版了拜格诺的 .风沙和荒漠沙丘物理学.?苏联兹纳门斯基的 .沙地风蚀过程的实验研究和沙堆防止问题.?雅库波夫的 .土壤风蚀及其防止 .等专著.并翻译了大量学术论文.这些专著和论文成为防沙治沙工程的重要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在风蚀活动的自然条件?风蚀地形发育以及风沙运动规律?防沙措施机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建立了一批实验站.重点结合大型工程建设任务开展了农田风蚀沙害?交通干道风蚀沙害的防沙治沙技术实验研究.该阶段仍以宏观调查和定性分析为主.1967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环境风洞.开启了我国风沙物理实验研究的新纪元.风蚀研究由定性研究向半定量?定量研究转变.
3)定量研究阶段.20世纪70 ~90年代.土壤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迅速发展.1988年.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建成第二座沙风洞 ———土壤风蚀风洞.安置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坡头沙漠实验研究站.方便野外研究.这一时期.风蚀的专项研究工作相继兴起和发展.研究方法包括

前言/序言


流体力学前沿:风洞技术在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中的发展与应用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设备的设计细节,而是旨在深入探讨风洞技术这一在流体力学研究领域占据核心地位的强大工具,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辅助系统。我们将系统地梳理风洞在不同学科和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揭示其在推动科学认知进步和工程技术革新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一、风洞技术的核心地位与发展历程 风洞,顾名思义,是一种用于模拟自然风或气流环境的实验设备。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可控、可重复的流场条件,使得科学家和工程师得以在安全、经济且易于观测的条件下,研究物体与气流的相互作用。从最早用于空气动力学研究的简易装置,到如今能够模拟超音速、高超音速,甚至包含复杂气象条件的先进设施,风洞技术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流体力学乃至工程科学进步的缩影。 早期风洞的设计与应用主要集中在航空领域,用于测试飞机模型的气动性能,如升力、阻力、稳定性等。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工程应用领域的拓展,风洞的类型也日益多样化,出现了低速风洞、跨音速风洞、超音速风洞、高超音速风洞,以及用于模拟特定环境(如沙尘风洞、海洋风洞)的专用风洞。这些不同类型的风洞,各自针对不同的气流速度、压力、温度以及介质成分等参数进行了优化,为解决不同领域的科研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风洞工作的基本原理与关键要素 理解风洞的工作原理,需要从流体力学的基本定律入手。伯努利方程是描述流体压强、速度和高度之间关系的基础,它揭示了在理想流体中,流速越快的地方,压强越低。在风洞中,通过风机等动力装置,在风洞的测试段内产生定向的气流,当模型放置在测试段时,气流会流过模型表面,形成复杂的流动现象。通过测量模型表面不同位置的压强分布,以及气流的速度、密度等参数,可以推断出模型受到的空气动力载荷。 一个典型的风洞系统,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组成部分: 进气道 (Inlet): 负责将外界空气引入风洞,并将其导向测量段。进气道的形状设计至关重要,需要尽量减小气流的畸变和能量损失,确保进入测量段的气流均匀、稳定。 收缩段 (Contraction Section): 这是一个锥形或类锥形通道,其截面积随着气流方向逐渐减小。收缩段的作用是加速气流,提高测量段的流速均匀性,并降低气流中的湍流度。 测量段 (Test Section): 这是风洞的核心区域,模型将被放置于此进行实验。测量段的设计需要保证气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并且方便模型安装、测试设备布置以及数据采集。测量段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方形)以及其尺寸,会直接影响到风洞的性能和可支持的模型尺寸。 扩压段 (Diffuser Section): 位于测量段之后,其截面积逐渐增大。扩压段的作用是减缓气流速度,将动能转化为压能,从而回收一部分能量,降低风机负荷,提高风洞的运行效率。 循环通道 (Return Duct): 将扩压段出来的气流导回风机,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 风机 (Fan/Blower): 是风洞的动力源,负责提供驱动气流的能量。风机的类型、功率以及控制方式,直接决定了风洞能够达到的最高流速、稳定性以及运行成本。 除了上述核心组成部分,许多风洞还需要配备一系列辅助系统,以实现更复杂的实验目的或提高测量精度: 模型支撑系统 (Model Support System): 用于将模型牢固地固定在测量段内,并使其能够精确地调整姿态(如迎角、侧滑角)。支撑系统本身的设计要尽量减小对流场的影响,降低其产生的干扰阻力。 测试设备 (Instrumentation): 包括各种传感器和测量仪器,用于测量气流参数(如速度、压强、温度、湍流度)和模型受力(如六分力天平)。这些设备的精度和响应速度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System): 负责实时采集来自各种传感器的原始数据,并进行滤波、校准、分析和可视化。 流场可视化系统 (Flow Visualization System): 通过烟流、水流示踪、油墨涂布、粒子图像测速(PIV)等技术,直观地展示气流的流动形态,帮助理解复杂的流动现象。 环境控制系统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 对于模拟特定环境(如高温、低温、湿度、腐蚀性气体)的风洞,还需要配备相应的温度、湿度、压力和气体成分控制系统。 三、风洞技术的广泛应用领域 风洞技术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航空航天领域,其应用范围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诸多重要部门: 航空航天工程: 这是风洞技术最传统也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从飞机、火箭、导弹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与验证,到飞行器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性能评估,风洞都是不可或缺的实验平台。例如,飞机在起飞、巡航、着陆等不同阶段的气动特性,以及在高空稀薄大气中的飞行表现,都需要通过风洞试验来精确模拟和研究。 汽车工程: 汽车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直接影响其燃油经济性、操控稳定性和舒适性。风洞试验用于优化车身造型,减小风阻,改善车辆在高风速下的稳定性,以及研究空调系统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例如,通过风洞测试可以评估车身在侧风下的表现,从而设计出更安全的车辆。 土木工程与建筑: 高层建筑、桥梁、体育场馆等大型结构的抗风设计是风洞技术的重要应用方向。风洞试验可以模拟城市环境下的复杂风场,评估结构承受的风荷载,以及风荷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行人舒适度、局部风速)。例如,对悉尼歌剧院、东方明珠电视塔等标志性建筑的抗风设计,都离不开精密的风洞试验。 能源领域: 风力发电机叶片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与性能优化,是风洞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应用。通过风洞试验,可以研究叶片在不同风速下的受力情况,评估其发电效率,并优化叶片的气动外形。此外,风洞也用于研究太阳能电池板的受风载荷,以及海上风力发电平台的抗风设计。 环境科学: 用于模拟大气污染物扩散、城市通风、沙尘暴形成与传播等环境现象。例如,通过模拟不同地形和建筑布局下的风场,可以预测污染物在城市中的扩散路径,为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体育运动: 许多运动项目,如自行车、滑雪、赛艇等,都与空气动力学密切相关。运动员和体育器材(如头盔、赛车服)的设计,都可以通过风洞试验进行优化,以减小风阻,提高运动表现。 工业通风与冷却: 电子设备、发动机等需要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散热。风洞技术可以用于模拟设备的散热环境,优化风扇布局和通道设计,提高冷却效率。 四、现代风洞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风洞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趋势: 高精度、智能化测量: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风洞试验的测量精度和分辨率不断提高。粒子图像测速(PIV)、激光多普勒测速(LDV)等先进的流场测量技术,能够提供更精细的流动细节。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也开始应用于风洞数据的分析与预测。 多物理场耦合模拟: 许多实际工程问题涉及流体与结构、热、声等多种物理场的耦合。现代风洞试验正朝着能够模拟这些耦合效应的方向发展,例如,研究在热应力作用下的流体流动,或者模拟声波对气流的影响。 开放式和低成本风洞: 随着对气动性能研究需求的增加,一些开放式风洞(Open-circuit wind tunnels)和小型、低成本风洞在教学和初步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降低了风洞试验的门槛。 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的融合: 计算流体力学(CFD)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值模拟在气动研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风洞试验仍然是验证和修正数值模型不可或缺的手段。未来,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的紧密结合将是主流,形成“虚实结合”的研究模式。 总结 风洞技术作为流体力学研究的基石,其发展与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和工程实践。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实际工程应用,风洞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强大的平台,让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流体运动的奥秘,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更安全、更高效、更可靠的各种装备与设施。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风洞技术的核心原理、关键要素以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重要的科学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作为一个常年与土壤侵蚀打交道的科研工作者,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特别是它在“应用”层面的拓展性叙述。书中不仅限于介绍风洞本身,更花费了大量篇幅阐述了如何利用这个可移动平台开展一系列针对性的田间试验。它将风洞的应用场景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从农田防风固沙设施的效率评估,到工业场地(如煤场、矿渣堆)的扬尘控制效果验证,甚至还提到了在城市高架桥下局部风场模拟的可行性。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结果,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将风洞采集的数据,通过特定的数理模型反演和修正现有的区域风蚀模型,这对于国家层面的生态修复决策制定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种从工具设计到宏观决策支持的完整闭环思维,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

评分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引用部分做得极为详尽,几乎涵盖了近三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关于风蚀动力学和工程模拟的经典文献。这种广博的视野,使得作者的论述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积累之上。此外,书中对于材料选择的考量也十分细致,特别是在可移动性要求下,对轻质高强度复合材料的性能评估和成本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决策参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造”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什么这样造”的深度哲学探讨。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对整个风蚀模拟领域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认识,它成功地将工程设计、流体力学前沿和环境科学应用融为一炉,实属难得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强到令人惊叹,简直是工程界的“实战宝典”。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辅助系统”的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很多同类书籍会忽略的“边角料”,但这本书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比如,针对可移动式设备的特点,作者详细设计了一套快速部署和现场校准的流程,包括如何利用便携式传感器阵列实时监测风速、风向的梯度变化,以及如何快速调整风洞的倾角和高度以适应不同地形。书中提供的详细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图,甚至包括了不同厂牌传感器的接口协议兼容性处理,这对于实际操作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设计中融入的“模块化”理念,使得整个系统在维护和升级时都非常方便,不需要推倒重来。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我已经拿到了一个完整的、可以直接投入野外试验的设备建造蓝图,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理论模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可移动式风蚀风洞及其辅助系统设计原理与应用》听起来就非常专业,光是“可移动式”这几个字就让人眼前一亮。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纯技术手册,但读完后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在开篇就对风蚀现象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剖析,不仅仅是宏观上的沙尘暴描述,而是深入到微观层面,讲解了不同土壤质地、不同风速、不同湿度环境下,颗粒物起沙的物理机制。这种理论基础的扎实性,使得后续所有的设计和应用都有了坚实的根基。尤其是对风洞内部流场均匀性的控制,书中详细阐述了多种导流板和涡流抑制装置的设计思路,配上了大量的流体力学计算图表,让人能清晰地理解如何通过工程手段去模拟自然界的复杂风场。我对其中关于边界层湍流控制的一章印象特别深刻,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先进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结果来验证设计,这无疑大大提升了该设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这本书绝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搭一个风洞,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精确量化风蚀过程的“方法论”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堪称业界典范。通常技术书籍的插图要么过于模糊,要么过于简化,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流线图、结构剖面图、应力分析图,每一张图都清晰标注了比例尺和关键参数,使得复杂的设计细节一目了然。比如,在讲解驱动风机的调速系统时,作者不仅给出了电路原理图,还配上了实际安装的俯视图,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电缆布局和减震垫的安装位置,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更难得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设计反思”的小节,记录了团队在实际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这种“避坑指南”式的分享,让本书的价值瞬间从理论指导升华为经验传承,充满了人文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