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100题:一个父亲的育子理论与实践

家庭教育100题:一个父亲的育子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达 著
图书标签:
  • 家庭教育
  • 育儿
  • 亲子关系
  • 父亲教育
  • 教育理论
  • 教育实践
  • 儿童心理学
  • 成长
  • 家庭关系
  • 育儿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15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99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字数:2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家庭教育100题:一个父亲的育子理论与实践》作者卢达虽不是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却是一位有心的父亲。他试图从一个父亲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并在自己儿子的成长道路上加以实践。当儿子考上大学后,作者把儿子小时候与自己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与成长体验记录下来,并总结自己的家教心得,与更多的家长分享。

作者简介

  卢达,浙江雁荡山人。现任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理事;为《温州学刊》、《温州学术文库》、《温州文化丛书》主编,温州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担任第八届、第九届政协温州市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理论工作,发表五十余篇理论研究文章,多篇文章获奖励;参与撰写、编辑出版十多部社会科学类图书;主要论文有《推进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简论行政道德建设》、《激励水平与工作绩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从温州经济看政府行为》等。

目录

第一章 优秀人格
第一节 责任
1.负责
2.权利
3.义务
4.果断
第二节 勤俭
5.朴实
6.勤奋
7.整洁
8.低调
第三节 爱心
9.同情
10.帮助
11.宽容
12.忍让
第四节 理想
13.梦想
14.乐观
15.热情
16.渐进

第二章 良好习惯
第一节 生活习惯
17.文明说话
18.衣着理念
19.保证睡眠
20.科学饮食
21.个人卫生
第二节 学习习惯
22.阅读
23.涂鸦
24.培训班
25.作业
26.学习成绩
第三节 运动习惯
27.球类
28.游泳
29.长跑
30.登山
31.健身
第四节 玩乐习惯
32.玩具
33.玩伴
34.棋类
35.网络游戏
36.旅行
37.娱乐场所

第三章 目标激励
第一节 目标
38.远期目标
39.长期目标
40.中期目标
41.短期目标
第二节 计划
42.人生规划
43.长期计划
44.年度计划
45.假期计划
第三节 激励
46.事前鼓励
47.事中加油
48.事后总结
第四节 批评
49.批评与自我批评
50.惩罚
51.共同承担
52.整改

第四章 自由空间
第一节 独立
53.独立思考
54.独立学习
55.空间
……
第五章 公共意识
第六章 家庭文化
后记

精彩书摘

  第四节 批评
  批评,是对错误和缺点提出的一种意见。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批评是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今社会,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长们在“赏识教育”的指导下,只知道赞赏孩子,而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却不知道批评,或者批评的方式方法不当,造成对孩子的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更有甚者,有些家长不敢批评孩子,担心一旦批评孩子后,会带来更坏的结果;个别家长因没有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负气出走的现象。所有这些现象,说明批评是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应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下面介绍三招。
  第一招,开展批评,应态度鲜明。家长发现孩子的错误和缺点后,应明确地表示孩子的做法和行为哪些地方不当、哪些地方正确,旗帜鲜明地批评孩子的错误所在。有些家长在发现孩子的错误后,态度模糊,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孩子离正确越来越远。笔者有一个亲戚,有一次带小孩来家中,小孩子一边玩耍,一边在客厅里拉出一颗颗大便,该亲戚竟然笑逐颜开,看到小孩随地大便不但不责骂,还像看到金子拉出来一样笑呵呵,简直让人无法接受。
  第二招,开展批评,应注意方式方法。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常不断地“冒”出一些问题,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如何促使孩子改正这些问题,需要家长对症下药,既要敢于批评,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确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孩子较快地接受意见并予以改正。
  第三招,开展批评,应以事实为依据。有些家长因日常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在外面遇到一些烦心不顺利的事,回到家里后,就拿孩子当“出气筒”,骂骂咧咧,把一家人的心情都弄坏了。
  我们提倡,工作时间,家长们要努力圆满地完成当日工作任务,回到家后,不要把单位和生意上的事带回家,在家里,家庭生活最重要。对孩子进行批评,首先要有孩子犯错误的事实,分清错误的责任、原因、程度,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的批评。
  49.批评与自我批评
  批评可以分为轻度批评、重度批评、自我批评。轻度批评,是指孩子或成人在思想认识、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轻微的错误所应接受的批评。轻度批评使用得当,对纠正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有很大的帮助。轻度批评注重即时性,所谓即时性,就是指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失误和不足,立即提出告诫,提醒孩子在哪些方面应注意改正,不能拖延时间,而要注重时效性,在当时当场就予以纠正。轻度批评应注意语气,家长发现孩子有轻微错误时,要用轻柔的语气予以提醒,绝对不能因为看到错误而装深沉,这样会助长孩子的不正之风。
  重度批评,是指孩子表现出一些比较严重的错误和缺点时做比较严厉的批评。如孩子逃课、打群架、小偷小摸等恶劣行为,家长发现后,不能不痛不痒地批评几句就完事,而是要采取谈心训诫等办法。重度批评,应有严厉的态度,家长对待孩子所犯下的严重错误,应表明立场,阐明观点,不能轻易放过,要采取办法,促使孩子改邪归正。重度批评要及时,不能过了很长时间再提出批评,应针对错误的性质、程度,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严厉的批评,以达到警醒孩子改正错误的目的。重度批评一定要注重与孩子沟通,家长发现孩子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时,要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清错误的责任、原因,然后有必要请孩子自己谈谈错误的经过和原因,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自己做错事了,自己来纠正,这样效果会更好。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积极介入,亮明态度。
  ……

前言/序言


《耕耘心田:一位老园丁的成长叙事》 内容梗概: 《耕耘心田》是一部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的个人成长回忆录,记录了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园丁,在生命晚年回溯过往,梳理人生轨迹的独特心路历程。书中并未涉足任何关于家庭教育、育子理论或实践的内容,而是将焦点完全凝聚在主人公“我”——一个平凡而又充满韧性的老农,他的一生与土地、与四季、与自然的搏斗与融合,以及由此滋养出的深刻的人生感悟。 故事的开端,是一幅宁静而略带伤感的画面:在秋日的暖阳下,主人公独自坐在自家的小院里,指尖摩挲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那是他多年来记录生活琐事、农事经验和内心思绪的珍贵载体。随着翻动书页,尘封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泥土芬芳和岁月痕迹的世界。 主人公的童年,是在贫瘠的山村度过的。那个年代,温饱是最大的奢望,土地便是唯一的依靠。他从小就跟随父母下地劳作,在粗糙的土地上播下希望,在辛勤的汗水中收获果实。书中的早期篇章,生动地描绘了那个艰苦岁月里,孩子们如何与自然为伴,如何从土地上汲取生存的力量,以及那些朴素而深刻的关于勤劳、节俭、互助的品质是如何在无形中被塑造的。他会细致地描述如何辨认土壤的肥力,如何根据节气调整耕作方式,如何与风雨抗争,如何在饥饿中寻找生命的韧性。这些细节,构成了主人公最初的“成长教育”,但这种教育,完全来自于自然本身,来自于生活的磨砺,而非任何形式的书本理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主人公参与到集体生产的洪流中。他回忆起那些热火朝天的年代,人们如何团结一心,共同开垦荒地,引水灌溉,将贫瘠的山地变成良田。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协作的重要性,也让他明白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朴素道理。他会详细描述集体劳动中的场景,人们的欢声笑语,汗水滴落,以及在共同的目标下迸发出的巨大能量。他笔下的劳动,并非枯燥的重复,而是充满着与自然的对话,与土地的交流,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体验。 书中浓墨重彩的部分,是主人公对自家那片责任田的热爱与经营。退休之后,他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这片土地上。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种饱饭”,而是开始探索更精细、更科学的耕作方法。他会花费大量时间研究不同作物的特性,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学习如何施肥、除虫、修剪,以及如何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来优化产量和品质。他会详细记录下他种植的各种蔬菜、水果和花卉的成长过程,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到硕果累累,再到最终的收获,每一个环节都被他悉心观察和记录。这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探索,是对土地的尊重,也是对生命循环的敬畏。 他对于“自然农法”的实践,是书中一个重要的亮点。他摒弃了过度的化学干预,而是提倡利用堆肥、绿肥等有机方式来改良土壤,利用天敌来控制病虫害。他相信,健康的土壤才能孕育出健康茁壮的植物,而健康的植物才能滋养出健康的人。他会在书中分享自己如何制作堆肥,如何吸引益虫,如何通过观察叶片颜色和生长态势来判断植物的健康状况。这些都是他通过长年累月的实践摸索出来的经验,没有理论框架的束缚,只有与土地最直接的互动。 当然,主人公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突如其来的病虫害,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甚至是市场行情的变化。书中会坦诚地记录下这些困难,以及他如何面对它们。他不会夸大自己的痛苦,而是用一种平和而坚韧的态度来讲述。他会描述如何一次次地从失败中站起来,如何从损失中吸取教训,如何继续怀揣希望,重新播种。这种面对困境时的“韧性”,是他从土地上学到的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除了耕作的经历,主人公也并非与世隔绝。他与邻里之间淳朴的情感,他对家乡变化的观察,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也都穿插在书中。他会讲述与老邻居们在田埂上的闲谈,分享丰收的喜悦,也会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一些传统生活的式微,流露出淡淡的感慨。他对四季变幻的细腻描绘,对山川河流的深情赞美,都展现了他对自然界深沉的热爱和融入。 《耕耘心田》的文字风格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主人公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挚的情感和发自内心的思考。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那些平凡而伟大的瞬间。他的语言,如同他培育出的瓜果蔬菜一样,自然、淳朴,散发着生命的光泽。 这部书并非一本“成功学”的鸡汤读物,也不是一本“致富经”。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人在平凡生活中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主人公通过与土地的对话,与自然的相处,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超越。他从土地中汲取了生存的智慧,从四季轮回中感悟了生命的哲理,从辛勤耕耘中体会了价值的所在。 总结来说,《耕耘心田》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土地、关于自然、关于一位普通人如何与世界温柔相处,如何在平凡中活出不平凡的感人篇章。它没有关于家庭教育的任何论述,而是将一切关于“成长”的探讨,回归到个体与环境最原始、最深刻的互动之中。读者将在书中感受到泥土的温度,阳光的馈赠,以及一位老人心中那份对生命不息的敬畏与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对于“教育的终极目标”的探讨,那种深沉而坚定的信念感。它超越了分数和名校的功利考量,将目光投向了如何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能够独立面对复杂世界的个体。作者在书中对“责任感”、“同理心”以及“终身学习的热情”的塑造,有着非常系统且富有启发性的论述。他没有空泛地谈论这些美德,而是结合了自己家庭中具体的、甚至有些戏剧性的生活片段,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具象化。这种“在生活中教学”的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恰恰发生在我们那些不设防的、最真实的日常互动之中。它像是一盏航海灯,在迷茫的育儿海洋中,为我指引了一个清晰而充满人性的方向,让我更愿意回归到家庭本身,去关注爱与连接的质量,而非外部评价的标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构建的那个“父亲角色”的立体感。在这个社会语境下,关于母亲的教育经验汗牛充栋,但真正深入到父亲视角、并且能如此坦诚剖析自身局限的著作却相对稀少。作者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而非一个教育专家,这使得他的“理论”根基非常扎实——来自于无数次的自我修正和对孩子真实反应的细致观察。他对于“边界感”和“独立性培养”的论述,尤其精辟,既没有放任自流,也没有过度干预,而是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找到了支撑家庭和谐的支点。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反思,这对我来说是极少发生的。这说明,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激发了你对自己现有教育模式进行深刻审视的渴望,并提供了去构建更健康亲子关系的全新参照系。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初捧在手,就被那种沉甸甸的实在感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堆砌着时髦育儿术语的指南,它更像是一本老友掏心窝子的聊天记录,带着岁月的沉淀和真实的烟火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教育理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罕见的谦逊和自省。他从不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全知全能的圣人,反而坦率地分享了自己在为人父这条路上踩过的无数个坑,那些因为年轻气盛或认知局限而犯下的错误,是如何一步步引导他走向更成熟的思考。这种“不完美的美德”,让读者在阅读时少了些许压力,多了几分亲近感。你会感觉到,这不是在被灌输一套僵硬的理论,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者,慢慢梳理和构建自己独特的教育蓝图。那种对“孩子本性”的尊重,对“过程重要性”的强调,都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读完后,不仅思路开阔了,心也跟着静了下来,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愿意沉浸于每一个日常相处的微小瞬间。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奇特的穿透力,它不走华丽辞藻的路线,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节奏,娓娓道来。它的节奏感非常舒缓,即便是讨论那些棘手的青春期问题或学业压力时,也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定力。这种定力,是作者多年实践累积下来的底气。书中对“时间”在教育中所扮演角色的探讨,更是让我茅塞顿开。作者强调,许多教育上的急躁,根源在于我们对教育成果的短期预期,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一场漫长的陪伴和价值传递。他通过一系列对比鲜明的家庭案例,直观地展示了耐心等待所能带来的复利效应。读完这些篇章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孩子成长中的“挫折”和“慢热”时,心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过去的焦虑转变为一种带着期许的从容,仿佛手中紧握的沙子,终于学会了适度地放手,让它自然沉淀。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担心内容会过于说教,毕竟“理论与实践”听起来就有点像教科书。但惊喜的是,作者的笔触极其生动,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宏大的哲学思考,拆解成厨房里的一句对话、周末一次郊游的决策,乃至孩子一次无理取闹背后的真正需求。我特别喜欢他描述的那些场景,那种画面感极强,仿佛我就是那个站在旁边观察的第三者,感同身受地体验着教育中的每一次博弈与和解。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亲子冲突的部分,没有使用那种“你应该这样做”的命令式口吻,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个个情境模拟,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启发式的引导远比直接告知答案来得深刻和持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接受了一次深度的自我排查,很多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做法,现在回想起来都显得那么粗糙和缺乏耐心。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给予的不仅是方法,更是一种底层的心态重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