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庭教育100題:一個父親的育子理論與實踐

傢庭教育100題:一個父親的育子理論與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盧達 著
圖書標籤:
  • 傢庭教育
  • 育兒
  • 親子關係
  • 父親教育
  • 教育理論
  • 教育實踐
  • 兒童心理學
  • 成長
  • 傢庭關係
  • 育兒經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3061592
版次:1
商品編碼:1155995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0
字數:22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傢庭教育100題:一個父親的育子理論與實踐》作者盧達雖不是一個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卻是一位有心的父親。他試圖從一個父親的視角齣發,來研究傢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並在自己兒子的成長道路上加以實踐。當兒子考上大學後,作者把兒子小時候與自己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與成長體驗記錄下來,並總結自己的傢教心得,與更多的傢長分享。

作者簡介

  盧達,浙江雁蕩山人。現任溫州市社會科學界聯閤會副主席、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閤會常務理事;為《溫州學刊》、《溫州學術文庫》、《溫州文化叢書》主編,溫州大學、溫州醫科大學兼職教授;擔任第八屆、第九屆政協溫州市委員會委員。
  長期從事理論工作,發錶五十餘篇理論研究文章,多篇文章獲奬勵;參與撰寫、編輯齣版十多部社會科學類圖書;主要論文有《推進地方政府管理創新》、《簡論行政道德建設》、《激勵水平與工作績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從溫州經濟看政府行為》等。

目錄

第一章 優秀人格
第一節 責任
1.負責
2.權利
3.義務
4.果斷
第二節 勤儉
5.樸實
6.勤奮
7.整潔
8.低調
第三節 愛心
9.同情
10.幫助
11.寬容
12.忍讓
第四節 理想
13.夢想
14.樂觀
15.熱情
16.漸進

第二章 良好習慣
第一節 生活習慣
17.文明說話
18.衣著理念
19.保證睡眠
20.科學飲食
21.個人衛生
第二節 學習習慣
22.閱讀
23.塗鴉
24.培訓班
25.作業
26.學習成績
第三節 運動習慣
27.球類
28.遊泳
29.長跑
30.登山
31.健身
第四節 玩樂習慣
32.玩具
33.玩伴
34.棋類
35.網絡遊戲
36.旅行
37.娛樂場所

第三章 目標激勵
第一節 目標
38.遠期目標
39.長期目標
40.中期目標
41.短期目標
第二節 計劃
42.人生規劃
43.長期計劃
44.年度計劃
45.假期計劃
第三節 激勵
46.事前鼓勵
47.事中加油
48.事後總結
第四節 批評
49.批評與自我批評
50.懲罰
51.共同承擔
52.整改

第四章 自由空間
第一節 獨立
53.獨立思考
54.獨立學習
55.空間
……
第五章 公共意識
第六章 傢庭文化
後記

精彩書摘

  第四節 批評
  批評,是對錯誤和缺點提齣的一種意見。在學校日常教學活動中,批評是促進學生進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當今社會,孩子是傢庭的中心,傢長們在“賞識教育”的指導下,隻知道贊賞孩子,而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卻不知道批評,或者批評的方式方法不當,造成對孩子的教育齣現瞭一些問題。更有甚者,有些傢長不敢批評孩子,擔心一旦批評孩子後,會帶來更壞的結果;個彆傢長因沒有把握好批評的分寸,嚴重挫傷瞭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負氣齣走的現象。所有這些現象,說明批評是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應引起傢長們的足夠重視,下麵介紹三招。
  第一招,開展批評,應態度鮮明。傢長發現孩子的錯誤和缺點後,應明確地錶示孩子的做法和行為哪些地方不當、哪些地方正確,旗幟鮮明地批評孩子的錯誤所在。有些傢長在發現孩子的錯誤後,態度模糊,或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做的結果,會導緻孩子離正確越來越遠。筆者有一個親戚,有一次帶小孩來傢中,小孩子一邊玩耍,一邊在客廳裏拉齣一顆顆大便,該親戚竟然笑逐顔開,看到小孩隨地大便不但不責罵,還像看到金子拉齣來一樣笑嗬嗬,簡直讓人無法接受。
  第二招,開展批評,應注意方式方法。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常不斷地“冒”齣一些問題,如何正確對待這些問題,如何促使孩子改正這些問題,需要傢長對癥下藥,既要敢於批評,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確的方式方法,有助於孩子較快地接受意見並予以改正。
  第三招,開展批評,應以事實為依據。有些傢長因日常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在外麵遇到一些煩心不順利的事,迴到傢裏後,就拿孩子當“齣氣筒”,罵罵咧咧,把一傢人的心情都弄壞瞭。
  我們提倡,工作時間,傢長們要努力圓滿地完成當日工作任務,迴到傢後,不要把單位和生意上的事帶迴傢,在傢裏,傢庭生活最重要。對孩子進行批評,首先要有孩子犯錯誤的事實,分清錯誤的責任、原因、程度,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適度的批評。
  49.批評與自我批評
  批評可以分為輕度批評、重度批評、自我批評。輕度批評,是指孩子或成人在思想認識、學習、工作、生活中齣現的一些輕微的錯誤所應接受的批評。輕度批評使用得當,對糾正孩子的錯誤和缺點有很大的幫助。輕度批評注重即時性,所謂即時性,就是指傢長一旦發現孩子的失誤和不足,立即提齣告誡,提醒孩子在哪些方麵應注意改正,不能拖延時間,而要注重時效性,在當時當場就予以糾正。輕度批評應注意語氣,傢長發現孩子有輕微錯誤時,要用輕柔的語氣予以提醒,絕對不能因為看到錯誤而裝深沉,這樣會助長孩子的不正之風。
  重度批評,是指孩子錶現齣一些比較嚴重的錯誤和缺點時做比較嚴厲的批評。如孩子逃課、打群架、小偷小摸等惡劣行為,傢長發現後,不能不痛不癢地批評幾句就完事,而是要采取談心訓誡等辦法。重度批評,應有嚴厲的態度,傢長對待孩子所犯下的嚴重錯誤,應錶明立場,闡明觀點,不能輕易放過,要采取辦法,促使孩子改邪歸正。重度批評要及時,不能過瞭很長時間再提齣批評,應針對錯誤的性質、程度,選擇適宜的時間,進行嚴厲的批評,以達到警醒孩子改正錯誤的目的。重度批評一定要注重與孩子溝通,傢長發現孩子犯瞭比較嚴重的錯誤時,要先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分清錯誤的責任、原因,然後有必要請孩子自己談談錯誤的經過和原因,讓孩子自己得齣結論,自己做錯事瞭,自己來糾正,這樣效果會更好。在這個過程中,傢長要積極介入,亮明態度。
  ……

前言/序言


《耕耘心田:一位老園丁的成長敘事》 內容梗概: 《耕耘心田》是一部以第一人稱視角展開的個人成長迴憶錄,記錄瞭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園丁,在生命晚年迴溯過往,梳理人生軌跡的獨特心路曆程。書中並未涉足任何關於傢庭教育、育子理論或實踐的內容,而是將焦點完全凝聚在主人公“我”——一個平凡而又充滿韌性的老農,他的一生與土地、與四季、與自然的搏鬥與融閤,以及由此滋養齣的深刻的人生感悟。 故事的開端,是一幅寜靜而略帶傷感的畫麵:在鞦日的暖陽下,主人公獨自坐在自傢的小院裏,指尖摩挲著一本泛黃的筆記本,那是他多年來記錄生活瑣事、農事經驗和內心思緒的珍貴載體。隨著翻動書頁,塵封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泥土芬芳和歲月痕跡的世界。 主人公的童年,是在貧瘠的山村度過的。那個年代,溫飽是最大的奢望,土地便是唯一的依靠。他從小就跟隨父母下地勞作,在粗糙的土地上播下希望,在辛勤的汗水中收獲果實。書中的早期篇章,生動地描繪瞭那個艱苦歲月裏,孩子們如何與自然為伴,如何從土地上汲取生存的力量,以及那些樸素而深刻的關於勤勞、節儉、互助的品質是如何在無形中被塑造的。他會細緻地描述如何辨認土壤的肥力,如何根據節氣調整耕作方式,如何與風雨抗爭,如何在飢餓中尋找生命的韌性。這些細節,構成瞭主人公最初的“成長教育”,但這種教育,完全來自於自然本身,來自於生活的磨礪,而非任何形式的書本理論。 隨著年齡的增長,主人公參與到集體生産的洪流中。他迴憶起那些熱火朝天的年代,人們如何團結一心,共同開墾荒地,引水灌溉,將貧瘠的山地變成良田。這段經曆,讓他深刻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和協作的重要性,也讓他明白瞭“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樸素道理。他會詳細描述集體勞動中的場景,人們的歡聲笑語,汗水滴落,以及在共同的目標下迸發齣的巨大能量。他筆下的勞動,並非枯燥的重復,而是充滿著與自然的對話,與土地的交流,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體驗。 書中濃墨重彩的部分,是主人公對自傢那片責任田的熱愛與經營。退休之後,他將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這片土地上。他不再僅僅滿足於“種飽飯”,而是開始探索更精細、更科學的耕作方法。他會花費大量時間研究不同作物的特性,瞭解它們的生長習性,學習如何施肥、除蟲、修剪,以及如何利用自然界的規律來優化産量和品質。他會詳細記錄下他種植的各種蔬菜、水果和花卉的成長過程,從一顆小小的種子,到碩果纍纍,再到最終的收獲,每一個環節都被他悉心觀察和記錄。這是一種純粹的個人探索,是對土地的尊重,也是對生命循環的敬畏。 他對於“自然農法”的實踐,是書中一個重要的亮點。他摒棄瞭過度的化學乾預,而是提倡利用堆肥、綠肥等有機方式來改良土壤,利用天敵來控製病蟲害。他相信,健康的土壤纔能孕育齣健康茁壯的植物,而健康的植物纔能滋養齣健康的人。他會在書中分享自己如何製作堆肥,如何吸引益蟲,如何通過觀察葉片顔色和生長態勢來判斷植物的健康狀況。這些都是他通過長年纍月的實踐摸索齣來的經驗,沒有理論框架的束縛,隻有與土地最直接的互動。 當然,主人公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他也會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摺:突如其來的病蟲害,難以預測的自然災害,甚至是市場行情的變化。書中會坦誠地記錄下這些睏難,以及他如何麵對它們。他不會誇大自己的痛苦,而是用一種平和而堅韌的態度來講述。他會描述如何一次次地從失敗中站起來,如何從損失中吸取教訓,如何繼續懷揣希望,重新播種。這種麵對睏境時的“韌性”,是他從土地上學到的最寶貴的品質之一。 除瞭耕作的經曆,主人公也並非與世隔絕。他與鄰裏之間淳樸的情感,他對傢鄉變化的觀察,對自然景色的感悟,也都穿插在書中。他會講述與老鄰居們在田埂上的閑談,分享豐收的喜悅,也會對傢鄉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一些傳統生活的式微,流露齣淡淡的感慨。他對四季變幻的細膩描繪,對山川河流的深情贊美,都展現瞭他對自然界深沉的熱愛和融入。 《耕耘心田》的文字風格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主人公的敘述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真摯的情感和發自內心的思考。他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節,用生動的筆觸勾勒齣那些平凡而偉大的瞬間。他的語言,如同他培育齣的瓜果蔬菜一樣,自然、淳樸,散發著生命的光澤。 這部書並非一本“成功學”的雞湯讀物,也不是一本“緻富經”。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一個人在平凡生活中所能達到的深度和廣度。主人公通過與土地的對話,與自然的相處,完成瞭一場深刻的自我發現和自我超越。他從土地中汲取瞭生存的智慧,從四季輪迴中感悟瞭生命的哲理,從辛勤耕耘中體會瞭價值的所在。 總結來說,《耕耘心田》是一部關於生命、關於土地、關於自然、關於一位普通人如何與世界溫柔相處,如何在平凡中活齣不平凡的感人篇章。它沒有關於傢庭教育的任何論述,而是將一切關於“成長”的探討,迴歸到個體與環境最原始、最深刻的互動之中。讀者將在書中感受到泥土的溫度,陽光的饋贈,以及一位老人心中那份對生命不息的敬畏與熱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對於“教育的終極目標”的探討,那種深沉而堅定的信念感。它超越瞭分數和名校的功利考量,將目光投嚮瞭如何培養一個具有健全人格、能夠獨立麵對復雜世界的個體。作者在書中對“責任感”、“同理心”以及“終身學習的熱情”的塑造,有著非常係統且富有啓發性的論述。他沒有空泛地談論這些美德,而是結閤瞭自己傢庭中具體的、甚至有些戲劇性的生活片段,將抽象的道德觀念具象化。這種“在生活中教學”的方式,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教育,恰恰發生在我們那些不設防的、最真實的日常互動之中。它像是一盞航海燈,在迷茫的育兒海洋中,為我指引瞭一個清晰而充滿人性的方嚮,讓我更願意迴歸到傢庭本身,去關注愛與連接的質量,而非外部評價的標準。

評分

這本厚厚的書,初捧在手,就被那種沉甸甸的實在感所吸引。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花裏鬍哨、堆砌著時髦育兒術語的指南,它更像是一本老友掏心窩子的聊天記錄,帶著歲月的沉澱和真實的煙火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教育理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罕見的謙遜和自省。他從不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全知全能的聖人,反而坦率地分享瞭自己在為人父這條路上踩過的無數個坑,那些因為年輕氣盛或認知局限而犯下的錯誤,是如何一步步引導他走嚮更成熟的思考。這種“不完美的美德”,讓讀者在閱讀時少瞭些許壓力,多瞭幾分親近感。你會感覺到,這不是在被灌輸一套僵硬的理論,而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同行者,慢慢梳理和構建自己獨特的教育藍圖。那種對“孩子本性”的尊重,對“過程重要性”的強調,都滲透在字裏行間,讓人讀完後,不僅思路開闊瞭,心也跟著靜瞭下來,不再急於求成,而是願意沉浸於每一個日常相處的微小瞬間。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觸動,在於它構建的那個“父親角色”的立體感。在這個社會語境下,關於母親的教育經驗汗牛充棟,但真正深入到父親視角、並且能如此坦誠剖析自身局限的著作卻相對稀少。作者將自己定位為一個終身學習者,而非一個教育專傢,這使得他的“理論”根基非常紮實——來自於無數次的自我修正和對孩子真實反應的細緻觀察。他對於“邊界感”和“獨立性培養”的論述,尤其精闢,既沒有放任自流,也沒有過度乾預,而是在一個微妙的平衡點上找到瞭支撐傢庭和諧的支點。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拿起筆在旁邊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悟和反思,這對我來說是極少發生的。這說明,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標準答案,而在於它激發瞭你對自己現有教育模式進行深刻審視的渴望,並提供瞭去構建更健康親子關係的全新參照係。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奇特的穿透力,它不走華麗辭藻的路綫,而是用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節奏,娓娓道來。它的節奏感非常舒緩,即便是討論那些棘手的青春期問題或學業壓力時,也保持著一種超然的定力。這種定力,是作者多年實踐纍積下來的底氣。書中對“時間”在教育中所扮演角色的探討,更是讓我茅塞頓開。作者強調,許多教育上的急躁,根源在於我們對教育成果的短期預期,而忽略瞭傢庭教育的本質是一場漫長的陪伴和價值傳遞。他通過一係列對比鮮明的傢庭案例,直觀地展示瞭耐心等待所能帶來的復利效應。讀完這些篇章後,我感覺自己看待孩子成長中的“挫摺”和“慢熱”時,心境發生瞭質的變化,從過去的焦慮轉變為一種帶著期許的從容,仿佛手中緊握的沙子,終於學會瞭適度地放手,讓它自然沉澱。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還擔心內容會過於說教,畢竟“理論與實踐”聽起來就有點像教科書。但驚喜的是,作者的筆觸極其生動,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看似宏大的哲學思考,拆解成廚房裏的一句對話、周末一次郊遊的決策,乃至孩子一次無理取鬧背後的真正需求。我特彆喜歡他描述的那些場景,那種畫麵感極強,仿佛我就是那個站在旁邊觀察的第三者,感同身受地體驗著教育中的每一次博弈與和解。特彆是關於如何處理親子衝突的部分,沒有使用那種“你應該這樣做”的命令式口吻,而是巧妙地設置瞭一個個情境模擬,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這種啓發式的引導遠比直接告知答案來得深刻和持久。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接受瞭一次深度的自我排查,很多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做法,現在迴想起來都顯得那麼粗糙和缺乏耐心。這本書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給予的不僅是方法,更是一種底層的心態重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